动物生物化学教案-甘肃农业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课程代码学分3总学时48讲课学时48实验学时
课程性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任课教师职称讲师授课时间
授课对象农学、生物学、食品科学各专业
教学目的与要求
化学学科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是生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未来生命科学工作者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机化学化学课程是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主要讲授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性质变化规律。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基本有机反应及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在农业生产中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创新能力。
为学生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及今后的科研、教学、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化学基础。
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
1、了解本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研究范畴及在基础科学中的地位。
2、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
3、了解与农业有关的有机化合物知识。
教材有机化学,夏百根,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主要参考资料基础有机化学,刑其毅,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机化学,王积涛,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
有机化学,曾昭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机化学(第三版),汪小兰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机化学,谷文祥,北京:科学出版社
生物化学(上、下册),沈同,王镜岩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系(教研
室)或导师
审阅意见
主任(导师)签字:年月日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时数
讲课实验小计备注教学内容
绪论2学时独立开课
烷烃和环烷烃4学时
烯烃、炔烃和二烯烃5学时
芳香烃4学时
旋光异构3学时1学时(习题课)卤代烃3学时
醇、酚、醚4学时
醛、酮、醌4学时1学时(习题课)
羧酸、取代酸及衍生物5学时
含氮和含磷有机物4学时
杂环化合物3学时1学时(习题课)
油脂和类脂﹡自学内容
碳水化合物2学时
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1学时1学时(习题课)
波谱知识简介﹡自学内容
总计44学时4学时
计划教学进程
节次授课内容(章节)学时
2 1 1.1有机化学的发展;1.2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1.3有机化合物的特点;1.4有机化学的结
构理论;1.4有机化学的酸碱理论;1.5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6有机化学与农业科学的关系。
2 2.1烷烃2.1.1烷烃的结构;2.1.2烷烃的命名;2.1.3烷烃的物理性质;2.1.4烷烃的化学性质2
2 3 2.1.5烷烃的卤代反应机理;2.2环烷烃2.2.1环烷烃的分类和命名;2.2.2环烷烃物理性
质;2.2.3环烷烃化学性质;
4 2.2.4单环烷烃结构;3.1烯烃和炔烃3.1.1烯烃的结构与命名;3.1.2物理性质;2
5 3.1.3化学性质;3.1.4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机理;3.1.5诱导效应;3.1.6炔烃;2
2 6 3.2二烯烃3.2.1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3.2.2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3.2.3共轭效应;
3.2.4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7 4.1.单环芳烃4.1.1单环芳烃的命名;4.1.2苯的结构;4.1.3物理性质;4.1.4化学性质;2
8 4.1.5苯环亲电取代定位规律;4.2稠环芳烃4.2.1萘;4.2.2蒽和菲;2
2 9 4.3非苯芳烃4.3.1芳香性;4.3.2休克尔规则;5.1旋光性和旋光度5.1.1物质的旋光性;5.1.2
比旋光度;
2 10 5.2分子的手性与旋光异构;5.2.1物质的旋光性与分子构型的关系;5.2.2含一个手性碳原子
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2 11 5.2.3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5.3烯烃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
6.1卤代烷烃
6.1.1卤代烃的分类命名;6.1.2物理性质;6.1.3化学性质
12 6.1.4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机理;6.2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
2 137.1醇7.1.1醇的分类核命名;7.1.2醇的物理性质7.1.3醇的化学性质;2 147.2酚7.2.1酚的结构与命名;7.2.2酚的物理性质;7.2.3酚的化学性质;7.3醚7.3.1醚的结
2构和命名;7.3.2醚的化学性质;7.4硫醇、硫酚、硫醚﹡。
158.1醛和酮8.1.1醛、酮的分类、命名和结构;8.1.2醛、酮的物理性质;2 168.1.3醛、酮的化学性质;2 178.2醌8.2.1醌的结构和命名8.2.2醌的化学性质。
9.1羧酸9.1.1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2
9.1.2羧酸的物理性质;9.1.3羧酸的化学性质
2 189.1.3羧酸的化学性质;9.2羧酸的衍生物;9.2.1羧酸衍生物的分类和命名;9.2.2物理性质;
9.2.3化学性质;
199.2.3化学性质;9.3取代酸9.3.1羟基酸;9.3.2羰基酸;9.3.3互变异构现象。
2 2010.1胺10.1.1胺的分类、命名和结构;10.1.2胺的物理性质;10.1.3胺的化学性质2 2110.2重氮盐和偶氮化合物10.2.1重氮盐;10.2.2偶氮化合物;10.3硝基化合物;10.4含磷有
2机化合物。
2211.1杂环化合物11.1.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11.1.2杂环化合物的结构和芳香性;2
2 2311.1.3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13.1单糖13.1.1单糖的分类;13.1.2单糖的结构;
2413.2二糖13.2.1还原性二糖;13.2.2非还原性二糖。
2
14.1α-氨基酸14.1.1α-氨基酸的分类和命名;14.2蛋白质;14.3核酸。
合计48
章节第一章绪论第1节(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对象,熟悉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3、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理解共价键的基本属性。
4、理解并掌握有机化学的酸碱理论。
教学内容1.1有机化学的发展;
1.2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1.3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1.4有机化学的结构理论;
1.4有机化学的酸碱理论;
1.5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6有机化学与农业科学的关系。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理论;有机化学的酸碱理论。
难点:有机化学的结构理。
教学设计调控对策
1、通过讲述有机化学的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2、复习普通化学学习过的有关原子轨道的相关知识,通过模型和多媒体演示,使学生逐步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
3、回忆普通化学的酸碱分类法,对照有机化学的酸碱分类,让学生初步掌握有机化学的酸碱理论。
4、通过自学,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及认识重要官能团。
强调有机化学结构理论、酸碱理论。
例题+板练
课后补遗
教学目的与要求1、详细介绍烷烃的结构,建立有机化合物的立体概念。
2、了解σ键的形成及其特点,要使学生了解原子或基团之间沿σ键旋转,以及这种转动受到限制的可能和条件,并从热力学的观点出发分析各种构象的不同稳定性。
3、了解普通命名法、衍生物命名法,掌握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能根据分子式画出超过3个碳原子的烷烃的碳链异构体。
4、掌握伯、仲、叔、季碳原子及相应的氢原子。
5、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掌握烷烃的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2.1-1烷烃的结构:
1、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及同系物
2、烷烃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的种类
3、烷烃的结构特点
4、烷烃的构象
2.1-2烷烃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
2、系统命名法
2.1-3烷烃的物理性质:
2.1-4烷烃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2、热裂反应
3、卤代反应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烷烃的系统命名。
难点:烷烃的构象。
教学设计调控对策
1、举例讲解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及同系物。
2、由同分异构现象引出系统命名。
3、复习共价键理论和碳原子原子结构,深入剖析sp3杂化轨道及烷烃结构,让学生建立烷烃锯齿状结构的概念。
4、由σ键的自由旋转引出构象,并通过球棍模型演示基团相对位置不同而引起构象不同的现象。
例题+板练
图示,球棍模型演示
球棍模型演示
课后补遗
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并掌握卤代反应机理。
2、了解的环烷烃的分类、掌握环烷烃的命名方法。
3、掌握环烷烃的化学性质及结构。
教学内容2.1-5烷烃的卤代反应机理;
2.2环烷烃
2.2-1环烷烃的分类和命名;
1、分类
2、命名(单环烷烃、螺环烷烃、桥环烷烃)2.2-2环烷烃物理性质;
2.2-3环烷烃化学性质;
1、开环反应
(1)加氢
(2)加溴
(3)加卤化氢
2、取代反应
3、氧化反应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烷烃的卤代反应机理;加卤化氢的开环反应。
难点:螺环烷烃、桥环烷烃的命名。
教学设计调控对策
1、通过例题讲解高级烷烃的卤代反应及其反应机理。
2、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使学生掌握环烷烃(单环烷烃、螺环烷烃、桥环烷烃)的命名。
3、比较烷烃性质,讲解环烷烃的性质,为讲述其结构特殊性做铺垫;简单介绍马氏规则有关环烷烃的部分,让学生了解其开环反应的方式。
举例+练习举例+练习
例题
课后补遗
章节第二章烷烃和环烷烃第3节和第三章第1节(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1、学会书写并能解释取代的环己烷的优势构象。
2、理解烯烃的结构。
3、掌握烯烃的官能团位置异构、顺反异构。
4、掌握烯烃的系统命名法
教学内容2.2-4单环烷烃结构:
1、环烷烃的立体化学
2、环丙烷的结构
2.2-5环己烷的构象:
1、环己烷的构象
2、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3.1烯烃和炔烃
3.1-1烯烃的结构
3.1-2烯烃的命名
3.1-3烯烃的立体异构3.1-4烯烃的物理性质;
重点、
难点分析重点:环己烷的构象;烯烃的顺反异构体的命名。
难点:取代环己烷的构象;烯烃的顺反异构体的Z、E标记法命名。
教学设计调控对策
1、球棍模型演示环烷烃的形成,组装环丙烷的模型,介绍角张力的形成,并再次强调环烷烃与烷烃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
2、利用环己烷的球棍模型,通过翻转展示船式与椅式两种不同构型,并借此描述平伏键与直立键的位置关系;复习优势构象的概念,通过翻转以及a键e键上各自所带基团相对位置的不同找寻其优势构象。
3、通过与饱和烷烃结构的对比,讲述烯烃与炔烃的结构。
4、回忆σ键的特征,结合烯烃的结构,讲解烯烃官能团异构与位置异构,同时引出其顺反异构的命名球棍模型演示+画图+练习
例题+练习
课后补遗
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烯烃的化学性质。
2、详细讲解反应历程和取向,介绍各种加成反应的实际意义。
3、了解有机化学的电子理论,理解诱导效应。
4、理解并掌握炔烃的结构、命名和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3.1.3化学性质;
1.催化加氢
2.亲电加成
(1)加溴反应历程:溴鎓离子、反面进攻(2)加卤化氢马氏规则
(3)与硫酸加成
(4)与水加成
(5)与卤族单质的水溶液加成
3.聚合反应
4.氧化反应
1.KMnO4(H+)氧化
2.O3(Zn/H20)氧化
3.1.4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机理;
3.1.5诱导效应;
3.1.6炔烃;(自学)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反应机理,马氏规则;
难点:亲电加城机理及诱导效应。
教学设计调控对策
1、结合烯烃的结构讲述化学性质及马氏规则的内容。
2、通过比较烯烃与溴加成和与卤化氢加成所经历的不同反应机理,加深记忆。
3、强调氧化反应的用途和产物的不同。
鉴别烯烃与炔烃的方法。
4、详细讲解有机化学的电子理论(理解诱导效应)。
例题+练习例题+板练
板书
课后补遗
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共轭二烯烃的共轭结构、命名及共轭二烯烃的性质。
2、电子离域的概念,掌握各类共轭效应与超共轭效应。
3、理解共轭效应的1,4-加成。
4、了解萜类化合物。
教学内容3.2二烯烃
3.2.1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3.2.2共轭二烯烃的结构:1,3-丁二烯的结构;3.2.3共轭效应;
1.共轭效应的概念(电子离域、离域能、共轭π键)
2.共轭效应形成的条件
3.共轭体系
(1)分类
(2)特征(用共轭体系解释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3.2.4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1.1,4-加成和1,2-加成
2.D-A反应
3.2.5萜类化合物。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共轭效应、共轭二烯烃的性质;
难点: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共轭效应、共轭二烯烃的性质。
教学设计调控对策
1.复习单烯烃命名,讲述二烯烃的命名。
2.具体讲述1,3-丁二烯的结构,由此找出特殊地方引出共轭效应。
3.详细介绍共轭效应,并与诱导效应作对比。
4.从热力学控制、动力学控制两方面讲述共轭二烯烃的1,4-加成和1,2-加成。
5.简单介绍萜类化合物。
例题+板练板书
课后补遗
章节第四章第一节(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单环芳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
2.理解苯的结构,了解单环芳烃的来源及物理性质。
3.掌握苯的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1.1单环芳烃
1.1.1苯的结构
1.1.2苯的异构现象及命名1.1.3苯的物理性质1.1.4苯的化学性质
1.亲电取代反应
(1)硝化反应
(2)卤代反应
(3)傅-克反应
(4)苯环的亲电取代反应历程2.加成反应
3.氧化反应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苯分子的结构。
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及其反应历程。
难点:苯分子的结构中大π键的形成。
亲电取代反应的历程。
教学设计调控对策
1.通过杂化轨道描述苯的结构。
2.举例说明苯及衍生物的命名。
3.详细介绍苯的化学性质,通过回忆亲核试剂与亲电试剂分析亲电反应与亲核反应的不同。
画图例题板书
课后补遗
章节第四章第二节(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
2.熟悉稠环芳烃(萘及取代萘)及其化学性质。
3.掌握芳香性及其判别方法(Hückel规则)。
教学内容2.1苯环的亲电取代定位效应2.1.1取代基定位效应2.1.2定位基的解释2.1.3取代定位效应的应用2.2多环芳烃
2.2.1联苯
2.2.2萘
2.3非苯芳烃
2.3.1休克尔规则2.3.2非苯芳烃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及其应用
难点: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和休克尔规则的理解及应用。
教学设计调控对策
1.通过复习苯的亲电取代反应找出不同取代基反应后新引入基团的不同位置,让学生初步建立定位效应的概念。
2.实例讲解各类定位基的定位效应,从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共振理论几方面解释定位效应产生的原因。
3.通过应用再次熟悉定位效应的作用。
利用已经学过的单环芳烃及多环芳烃,找出它们具有芳香性的共同特征讲述休克尔规则,并且引导学生利用休克尔规则分析非苯芳烃的芳香性。
举例
举例
举例+练习
课后补遗
章节第五章(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1.讲解旋光异构现象。
2.详细讲解对映异构体及非对映异构体的构型及其表示方法。
应该指出分子构型在生化反应及生理功能方面的重要意义。
3.对手性分子,主要讲解含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但必要时,可提及不含手性碳原子的手性分子。
教学内容1.1物质的旋光性
1.1.1平面偏振光和旋光度
1.1.2旋光仪和比旋光度
1.2对映异构现象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2.1对映异构现象的发现
1.2.2手性和对称因素
1.3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应异构体1.3.1对映体
1.3.2外消旋体
2.1构型表示方法-费歇尔投影式
构型的R、S命名规则
2.2.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应异构体2.2.1含两个不相同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应异构体2.2.2含两个相同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应异构体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旋光异构、对映异构及非对映异构。
构型的R、S命名规则
难点:对映异构现象与分子结构的关系;构型的R、S命名规则
教学设计调控对策
1.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物质,比如肌肉运动后分解的乳酸与牛奶发酵产生的乳酸及氧氟沙星的药效差别引起学生兴趣,进而带出旋光体、对映异构体的
概念。
2.分别举例展示含一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应异构体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应异构体。
3.用模型展示R与S的区别,并且借助模型讲解费歇尔投影式,然后详细说明R、S命名规则,通过大量练习熟悉其应用。
球棍模型演示举例
举例+练习
课后补遗
章节第六章(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卤代烃的分类及命名,了解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2.掌握卤代烃的化学反应。
理解亲核取代反应及消除反应历程。
3.熟悉卤代烯烃,掌握双键位置对卤原子活泼性的影响。
教学内容1.1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现象
1.1.1分类
1.1.2命名
1.1.3同分异构现象
1.2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1.3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1.3.1亲核取代反应
1.3.2消除反应
扎依采夫规则
1.3.3与金属的反应
2.1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2.1.1两种历程S N1和S N2
2.1.2S N1和S N2的立体化学
2.1.3影响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的因素
烷基结构、离去集团的性质、试剂的亲核性质、溶剂的影响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卤代烃的命名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难点: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影响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的因素
教学设计调控对策
1.复习烷烃的命名,练习卤代烃的命名。
2.复习亲电取代和亲核加成反应,以此做对照讲解亲核加成反应。
3.通过具体例子说明亲核加成反应历程,例子要具有典型性,重点放在烷基结构和离去集团的性质对历程的影响,并且分析不同结构化合物在S N1和S N2反应历程中的难易。
练习
板书
画图分析板书
课后补遗
章节第七章第一节(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醇的结构、分类及命名。
2.掌握醇的制备方法。
3.了解醇的物理性质,掌握醇的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1.1醇的分类及命名
1.1.1分类
1.1.2命名
1.2醇的物理性质(溶解度、氢键)
1.3醇的化学性质
1.3.1与活泼金属的反应
1.3.2与氢卤酸的反应卢卡斯试剂,不同醇的反应活性1.3.3与无机酰卤的反应
1.3.4脱水(消除)反应
1.分子内脱水(条件、扎依采夫规则)
2.分子间脱水(条件)
1.3.5酯化反应
1.3.6氧化反应(KMnO4)
1.加氧
(1)伯醇氧化反应现象(橙色转变绿色)、鉴别
(2)仲醇氧化(叔醇不氧化)
2.脱氢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醇的命名;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醇与卢卡斯试剂的反应;脱水(消除)反应的条件、产物、消除反应的历程。
教学设计调控对策
1.从“酒文化”引出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具体逐一讲述醇的化学性质(如:伯醇氧化在呼吸分析仪的应用)。
3.回忆卤代烃的消除反应,套用扎依采夫规则让学生自己总结醇的分子内脱水反应,进而简单介绍消除反应的历程。
板书课后补遗
章节第七章第二节(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酚和芳醇的结构和命名。
2.掌握酚的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2.1酚的结构和命名
2.2酚的物理性质
2.3酚的化学性质
2.3.1酸性
2.3.2与三氯化铁反应鉴别
2.3.3酚醚与酚酯的生成
2.3.4芳环的取代反应酚羟基的定位效应
3.1醚的结构和命名
3.3.1结构
3.3.2命名
3.4醚的物理性质水中溶解度的差异(结构差异)3.5醚的化学性质
3.5.1烊盐的生成(鉴别)
3.5.2醚键生成
3.5.3过氧化物的生成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酚的结构;酚的化学性质;醚的命名;醚的化学性质
难点:酚的化学性质;不同醚在水中溶解度的差异;醚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调控对策
1.回忆苯和醇的结构,利用画图演示醇羟基与酚羟基的本质差别。
2.通过共轭效应和共价键理论分析酚及其衍生物的酸性。
3.强调不同化学性质表现出的现象和特征。
4.从医院使用麻醉剂引出醚,,简单介绍乙醚作为麻醉剂的原理,并且介绍其它具由麻醉效果的醚类化合物。
5.从环醚和链醚的不同结构总结其在水中溶解度的不同。
6.重点讲述醚的化学性质,强调不同反应的现象及用途。
画图
板书+练习板书
课后补遗
章节第八章(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醛和酮的结构及命名;
2.掌握醛、酮的化学性质;
3.讲解羰基的结构和亲核加成及其历程,并结合各个反应的实际意义,说明在分析、鉴
定、合成及其应用;
4.α-碳上的取代涉及在酸碱催化下, 碳负离子及烯醇中间体的形成。
并讲解通过共轭酸或共轭碱中间体
的酮式-烯醇式互变平衡。
5.羟醛缩合反应及其应用。
6.了解醌的化学性质(还原、加成反应)。
教学内容1.1醛、酮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1.1结构
1.1.2分类
1.1.3命名
1.2醛、酮的物理性质
1.3醛、酮化学性质
1.3.1亲核加成反应
1.与氢卤酸的加成
2.与亚硫酸氢纳的加成(鉴别、反应物条件)
3.与醇的加成(半缩醛、半缩酮)
4.与水的加成
5.与格氏试剂的加成及其应用
6.与氨及衍生物加成及其应用
1.3.2α-H的反应
1.互变异构
2.卤代反应(碘仿反应,鉴别、现象)
3.羟醛缩合反应(机理、应用)
1.3.3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
1)强氧化剂
2)弱氧化剂
(1)托伦试剂现象、反应条件
(2)斐林试剂现象、反应条件
2.还原反应
(1)催化加氢(还原成醇)
(2)选择性还原
(3)羰基还原为亚甲基
A克莱门森还原
B Wolff-Kishner-Huang ming long还原
3.Cannizzaro歧化反应
2醌的结构和性质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羰基的结构和亲核加成反应及反应机理,羟醛缩合反应及其应用;
难点:亲核加成反应及反应机理;羰基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设计调控对策
1.强调醛、酮的重要性和其性质的复杂性。
2.结合羰基的结构,分析醛、酮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3.结合其结构,详细讲解醛、酮的化学性质,并在强调不同的反应的现象和反应机理,并讨论其反应的条件,重点突出它们的使用。
4.通过实例讲解几个重要反应(如:羟醛缩合反应、羰基还原反应、与格式试剂加成反应等)的应用。
充分利用ppt课件形象直观讲解结构、性质
例题讲解应用
巩固性练习
课后补遗
章节第九章第一节(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羧酸的结构、分类及命名,掌握羧酸的制法,了解羧酸的物理性质。
2.掌握羧酸的化学性质。
3.熟悉重要的一元羧酸及二元羧酸。
教学内容1.1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1.1.1分类
1.1.2命名(普通、系统、俗名)
1.2羧酸的物理性质(溶解度、沸点、熔点)1.3羧酸的化学性质
1.3.1酸性及取代基对酸性的影响
1.酸性
2.取代基对酸性的影响(诱导效应与场效应)1.3.2羧酸衍生物的生成
1.酰卤的生成
2.酸酐的生成
3.酰胺的生成
4.酯的生成(同位素标记法)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天然羧酸的俗名;羧酸的化学性质及酯化反应的历程。
难点:羧酸的化学性质及酯化反应的历程;羧酸化学性质的应用。
教学设计调控对策
1.从中国古代醋的酿造工艺和“非典”时期广泛使用的消毒剂过氧乙酸开始,引入羧酸类化合物的概念。
2.利用天然羧酸的俗名加强对羧酸的认识。
3.从结构和官能团分析羧酸的化学性质
4.重点讲述酯化反应的历程;并且介绍用同位素标记研究有机反应历程的方法。
5.强调脱羧反应的现象及应用。
6.对照醛、酮的α-H的卤代反应讲述羧酸的α-H的卤代反应,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加深对α-H的卤代反应的认识。
举例
板书+画图板书
课后补遗
章节第九章第二节(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羧酸衍生物、取代酸的含义、结构和命名。
2.掌握酰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3.熟悉重要的羧酸衍生物和取代酸。
4.掌握互变异构,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鉴别。
5.介绍常见的羟基酸和羧基酸及其在生化反应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6.使学生掌握多官能团化合物的特点和命名。
了解羟基酸和羰基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1.3羧酸的化学性质
1.3.4脱羧反应(鉴别、应用)
1.3.5还原反应(H2、LiAlH4)
1.3.6α-H的卤代反应
2.2几种重要的羧酸(甲酸、乙二酸)
2.3羧酸衍生物的命名
2.4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2.5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2.5.1羧酸衍生物的亲核取代反应及其反应机理、活性顺序及理论解释2.5.2羧酸衍生物的还原反应
2.5.3酯缩合反应
2.5.4酰胺的Hofmann降解反应。
3.1取代酸
3.1.1羟基酸
1.分类和命名
2.性质
3.1.2羰基酸
1.分类和命名
2.性质
3.2互变异构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羧酸衍生物的亲核取代反应及其反应机理、活性顺序及理论解释;酰胺的Hofman 降解反应;互变异构的判断与分析。
难点:羧酸衍生物的亲核取代反应及其反应机理、活性顺序及理论解释。
教学设计调控对策
1.利用已有的羧酸衍生物生成的化学性质,逐步展开讲述各类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2.复习所有已学过的关于亲核取代反应的知识,分析衍生物的亲核反应历程及其影响其活性的因素,找出理论依据。
3.利用合成反应巩固酰胺的Hofman降解反应。
4.通过结构的仔细分析,结合不同官能团表现特定化学性质的知识剖析互变异构现象,并且从三个层次总结同分异构现象。
板书
板书
讲解+练习画图+板书
课后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