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发聋生的数学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发聋生的数学思维【摘要】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实际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对于聋生,如果不能有效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就不可能达成有效的数学教学效果,更谈不上促进智力的进一步发展,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作为聋校数学老师,理应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同时加强“双基”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贯彻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础上,达成有效开发聋生的数学思维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思维;数学教学;知识网络
1前言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了纯粹形式地去研究,必须首先把它们从内容中抽象出来。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实际上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可见,如何才能使学生对这些高度概括和抽象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进行有效的学习,便贯穿整个数学教学的始终。
然而对于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对事物缺乏兴趣、学习能力比正常学生稍差的聋生,如何使他们把一种情境中学到的数学知识迁移到另一种情景教学中,令他们的数学认知能力变得精细,从而提升数学综合分析能力呢?开发聋生科学的思维方
式无疑是聋生获取数学新知识、学习分析解决新问题的金钥匙,亦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2激发学习动机,诱发聋生数学思维
加涅的累积学习说认为,教学过程的第一阶段就是动机阶段,即一定的学习情境成为学习的行为诱因,激发个体的学习活动,在这个阶段要引发学生对达到学习目标的心理预期。
根据心理学可知,初中年龄阶段的聋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主动去认识它、研究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激发聋生的学习动机,诱发聋生数学思维。
2.1精心设计测试,找准聋生数学思维困难障碍点。
首先,教师必须通过观察、测试等手段,大体把握班中每个聋生在感知、语言理解、思维、行为等方面的学习能力,然后根据他们存在的不同的学习困难情况特点,开展与之相适应的诊断性补救教学活动。
其中又以测试为主,观察为辅。
“提出问题”是聋生参与数学学习测试的组成部分,鼓励聋生提问是教会聋生学习的实际措施,也是挖掘聋生思维潜能的有效手段。
在测试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问的形式把问题引发出来,使聋生迅速进入测试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教学求最小公倍数后向聋生提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里,为什么要至少包含它们共有的质因数,还要包含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面对这一问题,有的同学会马上反问“为什么”,思维开始显得活跃,有的学生则开始用笔计算,但有些学生可能讲了几遍再提问还是摸不着头脑。
由此可以发现不同的聋生存在不同的数学学习缺点,如计算、概念理解、空间思维等方面的不完善,接下来的教学便有了针对性。
2.2利用好奇心直观教学,培养聋生数学中的视知觉能力。
在学习初期,教师首先要着重培养聋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好奇心是对新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也是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
因此,在教学办法的选择上,教师应侧重于运用看、听、摸、演等直观的教学手段,辅以图片、实物、幻灯等,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在探奇索异的过程中完成学习目标。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一节教学时,首先让每个学生都用纸片剪好一个三角形,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并标好,然后让学生报出一个三角形任意两个角的度数,老师就能回答出另外一个角的度数。
学生开始有些怀疑,但当老师回答准确无误时,学生十分好奇,老师怎么这么快就能知道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他们就开始产生要探索问题的迫切愿望。
此时,教师在示范的基础上,还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质疑氛围且
引入激励机制,根据聋生质疑、释疑的次数、质量,对聋生视知觉能力进行量化;不断地鼓励进行正强化,使聋生不但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无形中已经培养了视知觉能力,对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加深了理解。
2.3鼓励大胆猜想,培养聋生数学思维的直觉性。
乔治·波利亚《数学的发现》一书中曾指出:“在你证明一个数学定理之前,你必须猜想这个定理,在你搞清楚证明细节之前你必须猜想出证明的主导思想。
”所以,猜想是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猜想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因为科学上许多“发现”都是凭直觉作出猜想,而后才去加以证明或验证。
在数学研究里面,“先猜想后证明”几乎是一条规律,在提升聋生运算能力方面,这种直接性尤为有效。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直接让学生自由猜测圆锥的计算方法。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猜测出了多种计算方法。
方法1:将圆锥体物体捏成或溶化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再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方法2:将圆锥体容器装满水,然后倒入计量器具中,测出水的体积,就是圆锥体容器的体积;方法3:将圆锥体等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近似长方体,再求出体积;方法4:猜测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再通过实验证明,求出体积……尽管有的猜想不切实际,不尽合理,但通过这些猜想,有效地培养了数学思维的直觉性。
3 加强“双基”教学,提升聋生数学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知觉、思维与记忆”能力可谓学习数学的三件“利器”,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聋生的认知规律、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地就“知觉、思维与记忆”能力加强双基教学,让学生在牢固地掌握概念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并灵活运用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3.1创设情境引导聋生掌握概念等基础知识,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人类思维中的抽象概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必备利器。
因为数学概念是整个数学宫殿的基石,任何数学公式、定理、原理和法则都孕育在数学概念之中。
教师应当根据聋生接受能力的具体情况,先从实物入手,创设情境以减轻聋生思维的难度,再进一步导入图形,在此基础上再次上升到抽象的符号,使学生在自己操作、讨论研究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
如在教学“平均数的应用题”时可这样进行:把聋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得24个皮球,让他们照下图的样子摆在桌面上。
提问:“平均每排能放几个皮球?”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
当然,操作前也可进一步提问:“请大家先预测一下,每行所放的皮球个数将在哪两个数之间?”学生不难答出:“在9和3之间。
”“会不会大于
9或小于3呢?为什么?”教师进一步追问。
这时学生可能答不上来了。
“好,请大家还是先动手摆一摆再说吧!”
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学生不仅得出了平均每排放皮球的个数这一答案,而且也知道了它为什么不会大于9也不会小于3的道理—平均数是“移多补少”得到的。
在用“移多补少”的办法得到平均数的试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把所有的皮球合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平均每份分几个?聋生会口算出结果:是6个,即9﹢5﹢7﹢3=24,把24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6个。
从而引出“平均数”这一概念。
这样,从学生动手操作入手,巧妙地引出“平均数”,既激发了聋生的兴趣,培养了聋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有机地渗透了“平均数”的概念这一数学方法,提高抽象概括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2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提升聋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
从应用题来看数学语言,某种程度上数学和语文一样,既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对于应用题学习困难的聋生,首要的是帮助他们解决阅读理解的障碍。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提升聋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从而达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七年级“利息”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活动。
通过
表演,学生情绪高涨,计算出利息180×0.165%×6=1.782元。
结果一出来,就引起学生的争论:生1:在实际生活中,通常只算到“分”,所以只保留两位小数,利息1.78元;生2:不对,现在拿钱几乎不拿“分”了,所以我认为保留一位小数,应是1.8元;生3:我的观点是,拿钱时,零碎的几角钱就不用拿出来留在存折上,因此保留整数,应拿1元钱……
实践证明,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发掘每个聋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聋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有利于聋生的主动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3.3注意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提升聋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聋生因为认知能力不够精细、注意力容易分散,常常会忽略数学知识中某些部分或看不到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
而且数学知识的巩固过程并不是通过简单的机械式重复和加强联想强度就能实现的。
在知识保持期内,认知结构要经过重新组织,达到节约以减轻记忆负担的目的。
这时候,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协助学生实现综合分析能力的提升。
当不同概念的内在表征之间建立起了一定的联系,我们可称为”概念网络”亦称“知识网络”。
由于现存的网络正是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集中表现。
因此,在这样的意义上,理解就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纳入”的过程,即是将新的概念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很好的联系起
来,从而使之对主体而言成为直观明了的、真正有意义的。
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构建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是提升聋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每学完一部分知识,都要安排和上好复习课和综合练习课,以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深刻化,从不同角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使新旧知识逐步形成紧密的锁链,形成知识网络。
如分数的意义与除法和比有着密切的联系。
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
教师在讲完比的基本形之后,就可以把这些知识构建起来,加以练习,使聋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新世纪的课堂教学,对聋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要立足于课堂,工夫要下在课内,并且应该灵活地把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本篇论文整体介绍了数学教学中,在贯彻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础上,如何培养、提升和发展聋生科学的数学思维方式,达成有效开发初中聋生的数学思维的目的。
但其中有的地方研究得还不够深入,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韦洪涛《学习心理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第25~
30页、第61~70页。
[2]皮连生《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43~48页。
[3]刘翔平《让学习障碍儿童突破学习困难》,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年,第173~180页。
[4]张雄,李得虎《数学方法论与解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4~48页。
[5]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88页。
[6]解恩泽,徐本顺《数学思想方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94~196页。
[7]张奠宙《现代数学思想讲话》,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33~136页。
[8]郭立昌《浅谈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途径》,载《数学通报》2000年第6期,第22页。
[9]林海亮杨光海《教育心理学——为了教育学的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52~58页。
[10]森青松,江芳,王贤进《学习策略的原理和实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页。
[11]乔治·波利亚《数学的发现》第一卷,欧阳绛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