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戏曲汉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州戏曲--广东汉剧介绍
一、广东汉剧简介
广东汉剧旧称“乱弹”、“外江戏”、“兴梅汉戏”,广东省汉族客家戏曲剧种之一,1933年广东大埔县人钱热储著《汉剧提纲》,定名为汉剧,从此约定俗成,沿称至今。

流行于广东的梅州地区、惠州地区、韶关地区等闽粤赣边区各地。

2008年,广东汉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汉剧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被周总理誉为“南国牡丹”。

梅州的广东汉剧院是演出广东汉剧的主要团体,因此广东梅州又被誉为广东汉剧之乡。

二、历史沿革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外来戏班在广州建立外江梨园会馆,与当地戏班的琼花会馆各立门户。

外江班进入粤东后,吸收当地人入戏班学戏和演出。

之后,又进入操客家语的梅县一带,吸收客家“中军班”艺人参加,在此过程中,融合粤东民间音乐和佛、道乐曲,以及中军班音乐(兴宁、梅县地区民间婚丧喜庆活动的吹奏乐曲),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但它在许多方面仍与徽剧有一脉相承之处。

广东汉剧除在广东的韩江、东江流域流行外,其班社还常到闽西、闽南和赣南活动。

广东汉剧在东南亚一带也颇有影响,早在清光绪初年,就有荣天彩班到泰国演出;1910年,老三多班又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流动演出达3年之久。

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非洲的毛里求斯等华侨聚居地,还有业余演唱组织。

抗日战争爆发后,潮、汕地区沦陷,广东汉剧艺人迁徙流离,班社解散。

建国后,于1950年成立了大埔民声汉剧社(前身是同艺国乐社)、梅县艺光汉剧团、文光汉剧团等。

1959年成立了广东汉剧团(1959年改组为广东汉剧院)。

1960年以后,汕头、梅县、韶关等地区的专业剧团有十多个,另有不少业余剧团。

三、角色介绍
广东汉剧的角色行当有生(小生)、旦、、丑、公(老生)、婆、红净、乌净七大行。

此外还有包单、杂(打杂),俗称小行。

大行中的生、旦、丑、公还可细分为各“当”,如“公”行中分白须、掺白须、乌须老生、武老生等;“生”行中分文生、武生、文武生、
娃娃生等;“旦”行分正旦、青衣、花旦、武旦、彩旦等;“丑”行分官袍丑、方巾丑、短衣丑、武丑、童丑、女丑等。

旦行公行婆行乌净行
四、艺术特点
1.声腔唱法
声腔基本是皮黄腔,另有有四平调(大板)、吹腔(安春调),还有少量昆曲、小调和佛曲等。

它不但在唱腔曲调上更为接近徽戏,而且在伴奏乐器方面,如头弦、号头、大苏锣,都与老徽戏的徽胡、先锋号、苏锣相同。

广东汉剧的基本唱腔属板腔体,分为二黄、西皮、大板和曲牌杂调四大类。

皮黄板式包括倒导板、头板、二板、三板、二六板、马龙头、叠板、哭板(滚板)、叫头(或称“哭科”)等,又分“正指”与“反指”两种调门。

二黄曲调平稳,宽广大方,优雅持重,善于抒发真切、哀怨的感情。

西皮曲调灵活,高亢激昂,流畅悠扬,婉转多腔,关于抒发喜乐感情。

大板旧称“二黄平板”,轻松活泼,悠扬潇洒,宜喜不宜悲,常作为二黄板式情调不足的补充。

曲牌杂调包括一些曲牌、民间小调和少量梆子、昆曲。

2.音乐乐器
伴奏音乐有整套锣鼓经、唢呐曲牌一百多首,民间小调一百多支,丝弦乐曲四百余首,可用于烘托剧情气氛,配合人物表演。

伴奏乐器有文场、武场之分。

文场乐器有头弦、二胡、三弦、横箫、大唢呐、小唢呐、扬琴、提胡、秦琴、月琴、椰胡、琵琶、古筝、芦笙、大提琴;武场有战鼓、大鼓、边鼓、
大苏锣(又称“铜锣”)、小锣、碗锣、铜金、檀板、号头、大钹、小钹等。

头弦、大苏锣及号头是广东汉剧特有的伴奏乐器。

头弦是领奏弦乐,适合伴奏成人假嗓。

大苏锣音色柔和,深沉肃穆,伴奏较为缓慢、平稳的腔调。

号头音色高尖,雄壮猛烈,常用于开场与结束,其音又有凄厉恐怖之感,故在两军鏖战,法场命斩的场面中,能烘托紧张激烈、悲戚恐怖的气氛。

3.表演技法
小生开膀拉山平肩,举手投足稳重大方、端庄、文雅;文生和文武生均重潇洒、飘逸,讲究扇子、水袖、翎子功夫,文生要行似秋风落叶,站如玉树婷婷。

武生举手投足讲究暗劲力度、造型亮相和枪刀把子。

且行开膀拉山对脐上,婆(老旦)开膀拉山不过肩不下脐。

旦行的科步动作、程式有慢步、中步、快步、细步(碎步)、直步、斜步、弯步、大跳、小跳、出水、入水等五十多种。

闺门旦要求行不露足,踱不过寸,笑不露齿,手不上胸,唱、做要掌握“气沉丹田头顶空,全凭腰转两肩松”;唱时音质要有厚度,唱法柔婉,表演轻松庄重。

丑行表演动作夸张,胸正膝曲,常走矮步或单腿移动,肩、眼、鼻、口、舌与肩、手、指、腰、腿紧密配合,要求“功底过硬一身轻,蹲步动作稳如钉;走步技巧似无边,翻腾飞跃无响声”。

公(老生)开膀拉山齐胸出手,双手平肩拉开,水袖、台步、扇子的各种程式都要求大方、端庄、稳重。

红净、乌净的表演程式要求“举手投足千斤重,开膀过头显英雄;步履稳健使暗劲,亚赛金刚搬不动。


4.汉剧脸谱
主要角色的脸谱有数十种,举例如下图。

典韦李荣才王剪吴起
五、客家梨园
广东汉剧自清同治年以后,逐渐盛行于省内各客家地区,省内各主要的客家地区都曾经建立过汉剧团:韶关汉剧团、东江汉剧团、连平汉剧团、惠州汉剧团、河源槎剧。

六、参考文献
1.广东新剧作选/广东戏剧家协会主编.--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515页.--(广东戏剧丛书)
2.广东省戏剧年鉴:1986~1995/广东省艺术研究所编.--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8.--19,1042页
3.广东戏曲选:1949-1979/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广东省戏剧研究室编.--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693页
4.中国戏曲志.广东卷/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东卷》编辑委员会编.--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11.--603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