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的中西对比——以滨海旅游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发展的中西对比——以滨海旅游为例

1.中西方滨海旅游发展

1.1我国滨海旅游的发展历程

我国滨海旅游活动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巡游和文人墨客的游历,但我国滨海旅游开发,最早则在19世纪中叶,开发了用于避暑和疗养的北戴河海滨,我国滨海旅游开始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沿海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成为联结内外的窗口和桥梁,以此为标志,沿海地区的滨海旅游业率先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海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滨海旅游作为人们亲近大海、体验生态和自然的重要方式,开始展现其强大的发展能力。沿海地区开始兴建滨海旅游的接待、娱乐设施,各种各样的滨海旅游产品被开发出来,众多的游客出现在海滩、海岛以及沿海城市中,所有这些都是滨海旅游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我国大部分的滨海4A级景区也都是在这以后兴建和完善的。

1.2西方国家滨海旅游的发展历程

国外滨海旅游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730年在英国的斯卡伯勒和布赖顿出现了最早的海水浴场,被认为是世界滨海旅游的开端;现代滨海旅游形成于19世纪中叶,欧洲大西洋沿岸、波罗的海沿岸开辟了众多滨海疗养地;20世纪初,地中海沿岸避寒度假胜地成为新的世界著名滨海旅游中心;20世纪中叶,热带滨海旅游迅速崛起,依托气候优势,大力发展“3S”(Sun,Sea,Sand)旅游,取得了巨大成功。

1.3中西方滨海旅游发展历程对比结论

由上面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现代滨海旅游发展历史较长,经

历了18世纪初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的起步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滨海旅游发展的繁荣阶段。伴随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世界滨海旅游热点目的地也在不断的迁移,滨海旅游业经营模式、客源市场层次、旅游产品结构、服务设施水平、旅游营销与管理手段经过长时间的市场培育和选择已经非常成熟。而由于发展时间过短,目前我国滨海旅游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与国外市场相比消费层次、消费观念、发展体制不同,目前还仅限于国内市场,真正意义上的滨海国际旅游客源市场份额较小;旅游的目的是以游览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主,度假游客不是主要群体,高端市场规模尚未形成,存在着滨海旅游初级发展阶段、中低端的市场供给和高端旅游需求的错位。

1.中西方滨海旅游发展现状

2.1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

滨海旅游资源有很多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恢复。但目前我国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却并没有重视滨海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采取破坏式的开发,加之对滨海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不足,造成了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开发过程中缺少对滨海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未对资源的深刻的社会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等进行利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造成了滨海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的浪费。

与我国的破坏式开发相比,国外的滨海资源则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例如,马尔代夫十分重视其岛上资源的持续发展,禁止砍伐树木,只能钓鱼不能网鱼,使得树木得以成长,丰富的渔业资源得以保存。又如澳大利亚的大堡礁,由于大范围捕鱼使得大堡礁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澳大利亚政府重新规定了非捕鱼区的区域范围,由原来的5%增加到现在整个大堡礁范围的三分之一;同时,旅客前去

观赏大堡礁,也只能通过搭乘船底透明的船只远距离观赏,有效避免了大堡礁进一步被破坏。

2.2滨海旅游活动

我国滨海旅游活动问题主要由两类主体产生:旅游企业和旅游者。旅游企业的不当经营直接或者间接会对滨海旅游资源环境造成的威胁。如在沿海地区,为了便于游客游览,大多数旅游饭店都建立离海边较近的位置,虽然形成一定的区位优势,但是由此带来的生活垃圾以及饭店日常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等物质大量排放到海洋中,威胁到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破坏了海洋的生态环境。此外,由于部分游客环保意识差,生态观念淡薄,在滨海旅游活动中不乏破坏或危害滨海旅游资源的行为;并且在我国滨海旅游旺季到来之时,大量游客聚集海滩等滨海旅游景区,有的甚至超过了滨海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影响了滨海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这一方面,西方的滨海旅游活动则完全异于我国。由于注重发展“3S”(Sun,Sea,Sand)旅游,西方的旅游企业给游客们留下了一大片的沙滩,绿地。他们往往会把旅游饭店建立在距离海边较远的位置,同时,饭店的高度也是得到有效的控制。例如, 马尔代夫著名的“三低一高”的开发原则(即低层建筑、低密度开发、低容量利用、高绿化率), 就是为了保持原有的地貌特征, 确保滨海旅游资源和生态系统不会遭到破坏, 使游客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亲切, 体会到休闲的享受。

2.3滨海旅游管理

我国滨海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海洋归属权、使用权、管理权的多元化,使得在管理体制上难以形成统一、强力、有效的以旅游为主体的主管部门。

我国滨海旅游管理机构(主要是地方旅游局、风景管理委员会等)缺乏权威性,需与多部门进行协调,导致旅游资源无法统一规划、管理,制约了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此外,我国与海洋旅游相关的法律不完善,对滨海旅游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处理很难做到有法可依。

为了促进滨海旅游业有序合理的开发, 各国都有比较科学的管理体制和

监管系统, 并注重政府在滨海旅游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强化旅游部门的行业综合管理协调和监督能力。如, 在马尔代夫, 滨海旅游管理实行了极为严格的审查制度, 旅游部门每年进行两次的监督检查, 对不达标的度假区进行罚款或者关闭, 以维护整个海岛地区的信誉和秩序。可见, 这些世界著名的滨海旅游胜地的背后, 都有着强有力的科学管理体制做保障。

2.4地理位置差别

由于我国地理条件限制,很多滨海地区都面临着淡旺季的难题,炎热的夏季与寒冷的冬季,致使出现夏季海滩游客过于集中而人满为患,冬季冷落而客房半年空闲的局面。

而西方多数著名的滨海地区拥有着优越的地理优势,一年四季温度差异不大,没有明显的淡旺季,甚少出现人满为患的情况,有利于滨海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中西方滨海旅游研究

滨海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海洋经济的朝阳产业,有关滨海旅游的研究将持续成为旅游研究的热点。与国外研究相

比,国内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还不成熟,综合旅游学、城市学、地理学、规划学、生态学、环境学、海洋学等相关理论和方法的跨学科研究处起步和探索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