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胃肠道间质瘤

合集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分级标准

胃肠道间质瘤分级标准

胃肠道间质瘤分级标准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恶性肿瘤,通常在胃、小肠、结肠和直肠等部位发生。

GIST的分级标准对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主要采用的分级标准是根据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和核分裂计数来进行评估。

首先,肿瘤的大小是评估GIST分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肿瘤的直径大小,将GIST分为小于或等于2厘米、2-5厘米和大于5厘米三个不同的分级。

一般来说,肿瘤越大,其对周围组织的浸润和转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肿瘤的大小对于GIST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肿瘤的分化程度也是评估GIST分级的重要指标之一。

分化程度通常通过肿瘤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状态来进行评估,分为高度分化、中度分化和低度分化。

分化程度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肿瘤的侵袭性和复发转移的风险,因此对于GIST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核分裂计数是评估GIST分级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核分裂计数是指在肿瘤组织中每个核分裂的数量,通常以每50个高倍视野(HPF)来进行计数。

根据核分裂计数的不同,将GIST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不同的分级。

核分裂计数的增加往往代表着肿瘤的侵袭性和恶性程度的增加,因此对于GIST的治疗和预后评估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指标,可以对GIST进行较为全面的分级评估,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依据。

此外,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也逐渐应用于GIST的临床治疗中,为GIST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总之,胃肠道间质瘤的分级标准对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和核分裂计数等指标的综合评估,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风险,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评估依据。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GIST的治疗水平和预后质量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胃肠间质瘤诊断标准

胃肠间质瘤诊断标准

胃肠间质瘤诊断标准
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理确诊:通过内镜穿刺取部分肿瘤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确认肿瘤是否由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组成。

2.基因检测:进行基因检测,如发现存在C-kit基因突变或其他基因突变,有助于诊断胃肠间质瘤。

3.CT或MRI检查:分析胃肠道的扩张性生长肿瘤,确定是否存在胃肠道间质瘤。

4.免疫组化分析:如果免疫组化符号为CD34、CD117,需要考虑进行分子水平检测,以进一步确诊。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检查结果,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胃肠间质瘤。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胃肠道间质瘤科普讲座

胃肠道间质瘤科普讲座
确保与医疗团队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自身病情 。
谢谢观看
胃肠道间质瘤科普讲座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胃肠道间质瘤? 2. 谁会得胃肠道间质瘤? 3. 何时就医? 4. 如何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5. 如何预防和管理?什么是胃肠道间质瘤?来自 什么是胃肠道间质瘤?定义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的肿 瘤,主要由平滑肌和间质细胞组成。
GIST通常涉及胃和小肠,但也可能发生在食管、 结肠和直肠。
如何预防和管理?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定期体检是预防的基 础。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整体健康。
如何预防和管理? 心理支持
癌症患者常常面临心理压力,寻求心理支持和咨 询非常重要。
参加支持小组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属减轻焦虑。
如何预防和管理?
定期随访
定期随访可以帮助医生监测患者的病情,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谁会得胃肠道间质瘤?
高风险人群
GIST可以发生在任何人群中,但某些因素可 能增加风险,如年龄、遗传因素等。
大多数患者在50岁以上,家族性GIST较为少 见。
谁会得胃肠道间质瘤?
相关疾病
某些遗传综合征如神经纤维瘤病和李-弗劳美 尼综合征可能与GIST的发生有关。
这些综合征会增加不同类型肿瘤的风险,包 括GIST。
谁会得胃肠道间质瘤?
生活方式影响
尽管尚无明确证据,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 有助于降低某些肿瘤的风险。
保持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
何时就医?
何时就医?
症状识别
如果出现腹痛、消化不良、体重减轻等症状,应 及时就医。
早期发现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何时就医?
体检和筛查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预后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的肿瘤,多数来源于肠壁内的间质细胞或胃肠道的基质细胞,属于少见的肿瘤。

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胃肠道的免疫状态相关,包括胃肠道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干细胞以及肌纤维细胞等。

GIST的临床特征包括肿瘤的生长依赖于酪氨酸激酶(KIT)或结肠癌激酶(PDGFRA)突变,在影像学检查中呈现为实质性肿块,血液学检查中可以检测到贫血、低白细胞和低血小板等表现。

病理学检查可通过组织学、免疫组织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法对GIST进行确诊,目前的肿瘤标记物如C-肽、胃泌素、胃动力素等并不适用于GIST的诊断。

GIST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

手术切除是治疗GIST的首选方法,但对于大侵犯型或转移性肿瘤患者,还需要辅助使用靶向药物治疗。

目前,GIST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Imatinib(格列卫)和Sunitinib(舒尼替尼)等。

其中,Imatinib是一种靶向激酶抑制剂,能够抑制KIT和PDGFRA突变的表现,已成为GIST治疗的标准药物。

Sunitinib是一种多靶点抑制剂,对于不能耐受Imatinib或肿瘤进展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

对于GIST的预后评估,国际上主要使用梅里克评分法(Miettinen criteria)和AFIP 评分法(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Armed Forces Institute of Pathology)。

其中,梅里克评分法主要是根据肿瘤的大小、部位、分级和性质等因素进行评分,得分越高,预后越差。

AFIP评分法,则是根据GIST的组织学类型和细胞形态等进行评分,得分越高,预后越差。

除此之外,目前还有许多其他预后评估方法,如求生曲线、生存率和复发率等。

总之,GIST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在临床上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法,治疗则主要以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为主。

胃肠道间质瘤名词解释

胃肠道间质瘤名词解释

胃肠道间质瘤名词解释
《胃肠道间质瘤》名词解释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简称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
肿瘤。

它是目前广泛研究和讨论的一种罕见病。

胃肠道间质瘤可以发生在胃、小肠、结肠等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也有少数发生在食管和直肠等胃肠道之外的位置。

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肠道的间质细胞,这些细胞主要负责组织支持和调控肌肉运动。

间质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是稳定的,在肿瘤中发生了异常增生和变异。

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成和发展与
KIT基因突变和PDGFRA基因突变有关,这些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细胞增殖的过程中出现失控。

胃肠道间质瘤的症状和表现各有差异,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一些患者可能出现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等症状,而另一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

诊断胃肠道间质瘤通常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活检和分子遗传学检测来确定。

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靶向治疗。

手术切除通常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早期诊断的患者。

对于进展期或复发的患者,靶向治疗药物(如Imatinib)已经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效果。

此外,放射治疗和化疗也可以用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但效果较为有限。

总的来说,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罕见的消化系统肿瘤,发生原因与基因突变有关。

对于患者来说,早期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率。

同时,相关研究和临床试验的进行也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这种罕见病的认识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间质瘤危险分级标准

间质瘤危险分级标准

间质瘤危险分级标准
间质瘤是一种生长于胃肠道部位的恶性肿瘤,其危险分级标准主要包括四个等级,具体如下:
1. 极低危险程度:肿瘤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肿瘤的直径小于2cm,病理检查时,每50个高倍镜视野核分裂项的数目小于等于5个。

2. 低危险度:任何部位原发的间质瘤,肿瘤的直径大小在~5cm之间,每50个高倍镜视野下,核分裂象的数目小于等于5个。

3. 中等危险:肿瘤发生在胃部,核分裂项每50个高倍镜视野分裂数目大于5个,发生在其他部位的肿瘤,肿瘤直径小于5cm,每50个高倍镜视野,核分裂相数目在6~10个之间。

如果发生在胃部,肿瘤直径在~10cm之间的,核分裂相数目小于等于5个,也是属于中等危险程度的。

4. 高危险程度:该危险程度指的是肿瘤直径相对较大,核分裂相数目在5个到10个以上,具体的判断标准,和肿瘤的原发部位有直接的关系。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师。

胃肠道间质瘤_病理

胃肠道间质瘤_病理

胃肠道外间质瘤 (EGIST)
消化道以外的腹腔软组织如网膜、肠系膜、腹膜后 等处亦可发生与GIST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特征类 似的肿瘤,称为EGIST。 诊断EGIST必须密切结合临床,明确该肿瘤与消化道 无关,尤其是需除外原发于消化道主要向浆膜外生长者。 EGIST 约占 GIST 的 2.4%, 以交界性及恶性病例多 见,发生于腹腔者多于腹膜后者。
+
-
+
+ -
+ +/-
+/+ +
-/+
+ b-catenin
黑色素瘤
梭形细胞癌
+/-
-
-
-
+
HMB 45 Melan-A
Kratin
GIST的治疗
手术切除是GIST 的主要治疗手段 GIST 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当前化疗药物的 单药有效率均< 10 %
STI571 现已被美国FDA 批准上市,用于GIST 的治疗,成为公认的治疗不可切除的、转移或复发 的GIST的一线治疗药物,使得GIST的治疗进入了 分子靶向时代。
有时候病理报告的危险度评估并不确 切
要求病理医生必需做到:CD117+DOG1,肿瘤大小及
核分裂像
希望临床医生做到的事情:熟悉危险度评估表格,
根据病理提供的参数、 结合临床和术中情况进行评估
胃肠间质瘤的鉴别诊断
CD117 CD34 Desmin MSA S100 Other
胃肠间质瘤
平滑肌瘤 神经鞘瘤 孤立性纤维瘤 纤维瘤病
GIST靶向治疗后的改变
大多数病例瘤细胞密度降低
纤维化、组织细胞核炎症细胞反应 极个别病例可向横纹肌肉瘤转化

胃肠间质瘤(GIST)

胃肠间质瘤(GIST)
恶性,组织学证实的转移,或浸润到邻近脏器;
潜在恶性,具备以下任一指标者:胃部肿瘤>5.5 cm,肠道肿瘤>4 cm;核分裂象胃部肿瘤>5/50 HPF,肠道肿瘤>1/50 HPF;有肿瘤坏死;核异型性明显;细胞丰富;上皮样细胞呈巢状或腺泡状。
不具备上述指标者为良性。据统计,确诊时GIST中10%-30%属于恶性,潜在恶性占70%-90%。潜在恶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成恶性。 所以,没有GIST是真正良性的,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更为确切
术后5年生存率50%-65%,男性49%,女性74%
术后85%的患者最终会复发、转移
01
02
03
04
05
GIST预后相关因素
原发局部疾病
可切除
手术
术后给予伊马替尼
无法切除或需要扩大手术方能切除或存在器官功能障碍的危险
伊马替尼
仍无法切除
伊马替尼
若有微转移疾病,可考虑切除原发灶,尤其是有症状时
常规不进行周围淋巴结清扫
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GIST的转移方式与腺癌具有明显的不同,以腹腔种植和血行转移为主。因此,不主张常规进行周围淋巴结清扫。
1
2
辅助性放疗只对胃或直肠GIST手术切缘阳性者进行放疗
姑息性放疗有时用于转移灶的止痛性照射
常规化疗的效果差
化疗药物的单药有效率都<10%
辅助放、化疗作用甚微
(重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GIST治疗展望
肿瘤大小是生存率的显著独立预后因素。
有丝分裂数和肿瘤部位也是 GIST 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胃GIST 的侵袭性不及其他部位。肿瘤< 5cm、有丝分裂数< 5个/50HPF的胃GIST与有丝分裂数类似的其他部位GIST 相比,其恶性程度低 2%,而其他部位 GIST 的恶性程度较高。

胃肠间质瘤破裂标准

胃肠间质瘤破裂标准

胃肠间质瘤破裂标准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
种罕见但恶性的肿瘤,它可以发展成为恶性肿瘤并引起破裂。

破裂
是指肿瘤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自行破裂,并且在病理学上被证实。

破裂的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破裂的程度,破裂通常被分为微观破裂和宏观破裂两种程度。

微观破裂是指肿瘤表面有出血、坏死、裂开或溃疡等病理改变,而
宏观破裂则是指肿瘤完全穿透了器官或腔隙的壁。

2. 破裂的部位,破裂的部位对于治疗和预后有重要影响。

例如,如果GIST破裂发生在腹膜后,可能会导致腹腔内大量出血,危及生命。

3. 病理学证据,破裂的诊断需要通过病理学检查来证实,通常
是通过肿瘤组织的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来确定是否存在
破裂。

总的来说,破裂的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判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证据来确定。

一旦发现破裂,通常需要紧
急处理,包括手术止血和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对于GIST破裂的治疗和管理,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制定。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

专栏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夏鸣 (峨眉山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四川乐山 614200)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上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间叶性肿瘤。

通常来说,胃肠道间质瘤多发人群主要为男性。

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多发的部位主要是胃和小肠,由于这些部位对放疗和化疗缺乏敏感性,因此,治疗主要运用手术切除的手段。

但是从生物学行为来看,肿瘤有良性,也有恶性,对肿瘤的预后进行准确的判断还是比较困难的。

这就使得病理学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胃肠道间质瘤免疫表型检查有着较多的优点,比如,有着更为方便的检测,更为便利的量化等。

危险度分级,在对预后判断和对分子生物靶向治疗指导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机制,通过基因检测能够对其进一步分析。

1胃肠道间质瘤的起源在1941年Golden等研究者在小肠处发现一组肿瘤,对其进行了组织学特征分析,结果发现这组肿瘤与平滑肌组织学特征有相似之处。

研究者认为该肿瘤来源于平滑肌,将其描述为“平滑肌瘤”这一名称。

1983年,Mazur等研究者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这一概念。

在不断深入研究下,2011年,Bozzi等研究者通过一系列研究指出,形成的胃肠道间质瘤,可能依赖于kit癌基因的原始细胞克隆性增殖。

从中得出,对胃肠道间质瘤组织起源来说,间充质干细胞有造成影响的可能。

2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2.1 胃肠道间质瘤大体病理学特征在消化道的各个部位,都可能会发生胃肠道间质瘤,在胃部的发生率是最高的,大概占到65%,小肠发生的可能性大概能够占到25%,而在结直肠发生的概率大概是5%~10%,在食管发生的概率大约小于5%。

相关研究显示,胃肠道间质瘤还可能发生在网膜、肠系膜、膀胱、胆囊等处,但是这些地方发生的概率是非常小的。

大部分情况下,肿瘤的形态主要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有着比较明显的界限,结节状突起,其剖面呈灰白色、编织状、质韧,可出现出血、坏死、黏液变、囊性变,能够炎性粘连周围组织,或者直接浸润周围组织。

胃肠道间质瘤严重吗

胃肠道间质瘤严重吗

胃肠道间质瘤严重吗近两周有诸名患者拿手术病理、胃镜诊断等资料报告,向我咨询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被认为是“胃肠道间质瘤”?有什么样的危害?针对患者的疑惑,我做出以下回答:1.胃肠道间质瘤到底是什么?是胃肠道间叶组织干细胞肿瘤,会随着细胞的定向分化,使胃肠道出现纤维、血管及神经等成分,而处于未分化时段的肿瘤即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

1.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是否和胃肠道间质瘤存在相关性?是同源不同种的“亲戚关系”,传统诊断技术的限制,未对其“关系”予以精准划分,但在诊断技术和医疗技术逐步成熟的背景下,胃肠道间质瘤的“辈分”较高于其他瘤。

1.胃肠道间质瘤发病率高吗?以消化道恶性肿瘤为参照,胃肠道间质瘤发生率均为2.2%。

报道显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7年内确诊137例,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6年内仅为37例。

但在诊断技术发展的背景下,胃肠道间质瘤并非是偶然出现的,多集中在40-70岁群体中,且未存在性别区分。

1.患有胃肠道间质瘤都有哪些症状呢?若瘤体直径较小,未见任何症状表现,但若直径较大则会因发病部位的不同,存在多样化症状表现。

例如:若在食管处病变,会表现为吞咽不利;若在直肠处则会增加排尿、排便难度;若在胃肠道处病变,虽未存在特异性表现,但却有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和腹部不适等症状,经急诊胃镜或结肠镜检查无任何结果,医师会处于“一头雾水”的状况。

1.症状表现不显著,该怎么确诊呢?可依据患者主诉初估病变位置,再施以针对性检查和诊断,以便能够提高确诊率。

若为食管、十二指肠和胃部病变,可使用为超声胃镜检查;若为大肠病变,可使用超声结肠镜检查;若为小肠病变,可使用CT、胶囊内镜和小肠镜检查;若为胃肠道外病变,多使用CT。

以CT诊断技术为例,既可起到胃肠道间质瘤高检出率的效果,还可在精准评估瘤体大小和形态的同时,鉴别其病变来源,是否为邻近组织造成侵犯,是否存在转移灶。

胃肠道间质瘤是癌症吗

胃肠道间质瘤是癌症吗

术 。③ 一般 治 疗 。此 疗法 包括 高压 氧 疗 法等 。
此 外 ,血 栓 闭塞 性脉 管 炎 患者 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日常 生 活 中 应 注 意禁烟 、 热 敷等 热 疗 ( 禁 以免 因组 织 需氧
期 症状 不 明显 ,所 以此病 很难 在 早期被 发现 , 尤 其 是直 径 小于 2厘 米 早 期 的 这种 肿 瘤 。很 多 人都是 在 进行肿 瘤 普查 、 体检 或做 其他 手 术 时 发 现 患有 胃肠 道 间质 瘤 的。 但也 有 少 数 此 病 患者 会 在 早 期 出现 消 化 道 出血 、 痛 、 腹 腹部
欢迎订阅 女人健康》邮发代号 1-1 《 231大 1 开 彩色印刷 21 年全年定价l 元 6 0 0 2 0
2 7
波 、 短 波 、 波 、 光 、 子 透 入 等 进 行 治 超 微 激 离
疗 ) 行 物理治 疗 产生 的热 能可促 进 盆腔 的 。进 血 液循 环 , 盆腔组织 的营养状态 , 快身体 改善 加
3早 期不 易诊 断 。由于 胃肠道 间质瘤 的早 .
髫 巢 2 07 闻 》 10 0 .
山 西 金 明伟
附件增厚该如何治疗
编 辑 同志 :
我今年 2 7岁 。自从 去 年 2月 以 来 . 的 月经 我
是每 5 O天 来 1次 。前 不 久 , 去 医院进 行 检 查 . 我
医 生说 我 的 两侧 附件 增 厚 请 问 附 件 增 厚 是 怎
么 回事 , 又该 如 何 治疗 ?
附件 就 是 卵巢和输 卵管 。 一 般情 况下 , 附件 增厚 就说 明附件
已经 有 充血 、 水 肿 或 肥 厚 的症
状, 也就 是说 您 已经 患 上 了慢性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肌壁间型---混合性生长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3)浆膜下型---外生性生长
肿瘤从浆膜下向壁外生长突出,与管壁基底有蒂相连, 境界清楚,一般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浆 膜 下 型 外 生 性 生 长
---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PET显像
病 灶 带 蒂 生 长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强化:
均匀强化
中度或明显均匀强化
不均匀强化
实性成份强化,其内小囊状坏死无强化 中央大片坏死无强化,周围中度或明显强化 环形强化 中央可见辐射状旳血管构造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分型: 1)粘膜下型---内生性生长 2)肌壁间型---混合性生长 3)浆膜下型---外生性生长 4)胃肠道外型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1)粘膜下型---内生性生长 肿块从黏膜下向腔内生长突出,与管壁有蒂相连 胃--胃体部多见 小肠--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 空回肠--肠梗阻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hepatic tuberculosis
粘膜下型---内生性生长
五、间质瘤旳影像学体现
2)肌壁间型---混合性生长 肿瘤同步向腔内外生长突出,胃壁或肠壁增厚 轻易引起消化道出血—粘膜破溃形成溃疡
GIST占胃肿瘤旳2%--3%,占胃间叶性肿瘤旳94%
食管间叶性肿瘤 GIST--25%,真性平滑肌瘤--75%
三、组织病理学
大致观:
GIST起源于胃肠道,边沿光滑、柔软,呈灰白色,可有假 包膜。肿瘤瘤径从0.5~44.0 cm不等。
三、组织病理学
GIST组织起源及发生: • 学说1 起源于胃肠道间质旳cajal细胞,这是因为在胃肠道KIT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添加标题
三、GIST的分型与良恶性判断
01
01
Erlandson等[11]通过免疫组化、超微结构研究,将GIST概括4个亚型:
02
、平滑肌分化
03
、神经分化
04
、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
05
、未分化。
06
目前认为GISTⅠ型以良性多见,Ⅱ型大多为恶性,Ⅲ、Ⅳ型主要为恶性或潜在恶性[10]。
1、GIST的分型
良性:无任何恶性指标;
潜在恶性:仅具有一项潜在恶性指标
恶性:具有一项肯定恶性指标。 一些病理学者认为GIST没有明确的良恶性界限,低危肿瘤就是良性肿瘤,认为用低危状态来描述比用良性更为确切[13]。
01
03
02
3、GIST的良恶性判断
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
GIST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
01
2
现已知道,端粒酶的再激活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日本学者[17]研究了24例原发性GIST,其中7例端粒酶阳性,在5例转移性的GIST中,端粒酶阳性率100%,并且端粒酶阳性的GIST预后较阴性者明显差。
最近在GIST中发现c-kit基因外显子9、11、13的功能获得性突变。
许多学者采用不着PCR-SSCP技术分析间叶原性肿瘤,均在恶性GIST中检测到c-kit基因突变,良性GIST则很少检测到。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则未发现c-kit基因突变[19],指出c-kit突变可能是GIST恶性变的标志。因此,c-kit可能成为临床评价GIST预后的一个有用的指标。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GIST的组织发生与定义 GIST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GIST的分型与良恶性判断 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 GIST的诊治与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详解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表现详解
6.4cm.
患者男性,57岁,腹痛3月 余。贲门外压性改变
(二)CT表现 1、消化道壁局部增厚及软组织块影,肿块呈圆形
或分叶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多见坏死、囊变或 钙化,表现为高、等、低混杂密度影。
2、增强扫描肿块多呈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肿瘤发生溃疡或穿孔、强化程度不能作为判断恶性 的指标) 3、CT分型:腔内型、腔内外型、腔外型
患者,M,55Y,因黑便、呕血2小时就诊。(腔内型)
患 者 , F , 58Y , 上腹部饱胀3月, 加重半月。 (腔内外型)
患者,M,45Y,上腹部痛、膨胀2月余。 胃底恶性间质瘤(腔外型)。
患者,女,61Y,上腹饱胀不 适2月,伴腹痛、腹胀,脐周 及上腹压痛 。
空肠间质瘤
十二指肠恶性间质瘤
谢 谢!
一.概述不足10%发生于食管、结肠及直肠
4
三、临床表现
GIST好发于中老年,平均年龄为50-60岁。最常见的症状是腹 胀和黑便。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常因肿瘤出现坏死、溃破、 出血或因为肿块压迫产生疼痛、消化道梗阻时才发现。发生 于消化道外的间质瘤因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出现晚而一般呈 现瘤体较大。

二.大体
胃肠道间质瘤(GIST)
文先炎
一、概述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最常 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为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卡哈 尔(Cajal)细胞的肿瘤,为胃肠道的非上皮性、非肌源性、非 神经源性及非淋巴性肿瘤,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具 有多向分化潜能,可分为平滑肌分化型、神经方向分化型、 双向分化型及缺乏分化型4个亚型。
GIST通常是胃肠壁肌层内的肿块,可向腔 内生长,使粘膜隆起,引起继发性溃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过术前治疗的GIST手术后药物维持时间:
– 共识:“R0切除者,术后药物维持时间可参考辅助治疗标准,以药物 治疗前的复发风险分级来决定辅助治疗的时间”
– 由于术前活检不能确定核分裂象,常难以判断恶性危险度 – 原发GIST予术前辅助治疗者应视作高危,并建议予“术前+术后”至
少3年应用伊马替尼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3;18(11):1030-1037.
GIST免疫组化表达
CD117 , 200X
DOG1, 200X
CD34, 200X
– CD117阳性率为94%-98%,DOG1阳性率为94%-96%,两者高 度一致
– 多数梭形细胞GIST(特别是胃GIST)表达CD34
– 在常规工作中,推荐联合采用上述3项标记物 其它标记(desmin、HMB45、SDHB)
不推荐常规应用,一般用于胃GIST治疗。在有经验的医 疗中心,可以根据肿瘤部位和大小考虑进行腹腔镜切除 。 ▪ ,extraction bag,避免肿瘤破裂播散)

外科基本手术原则(≤2cm的GIST-2013版)
位于胃的最大径线≤2cm的无症状拟诊GIST:
✓ 根据超声内镜表现确定风险分级 ✓ 不良因素为边界不规整、溃疡、强回声和异质性如
• 空心针(core-needle)穿刺标本较内镜超声细针穿刺(EUSFNA)标本更能满足突变检测的标本量要求
中国GIST专家治疗共识2011
术后辅助治疗
GIST术后辅助治疗进展
▪ 即使完整切除术后,GIST患者也持续存在复发的风险
– 1年无复发生存在80%,2年在60-70%,5年在50-60%
直肠GIST临床特征
▪ 整个直肠及肛管均可发生,直肠GIST好发于中下段 ▪ 直肠GIST可凸向直肠腔引起大便习惯(便频、便秘)、性状改变 ▪ 累及黏膜时出现便血 ▪ 压迫尿道出现排尿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肠梗阻的表现 ▪ 侵犯周围组织时会引起疼痛 ▪ 直肠指检重要!
– 多为黏膜下或外结节、肿物 – 肿物较小时指检表现为直肠黏膜下结节,与直肠炎性结节、平滑肌瘤或肉瘤
GIST的分布
结直肠 (5% )
食管(2% )
胃(60% )
小肠25% ) 肛门及其他部位( 肠系膜、腹膜后) :8%
文献报道GIST的分布部位
收集2003年前国内正式发表的关于GISTs文献30篇
总计 部位
GIST
食道 胃 十二指肠 小肠 结肠 直肠 肛管
例数(n) 1128 14 718 49 242 51 52 2
– 药物治疗后肿瘤未见缩小 – 肿瘤巨大,位于肛门5cm以下,且与直肠壁无法分离 – 复发的病例,在经过一、二线药物治疗后,未见明显改善,影响排便功能时
▪ 最大限度切除肿瘤,最大限度保留功能——肛门!!!
Miles手术 ?
经肛门局部切除手术?
直肠GIST术前治疗
▪ 适应证
– 局部肿瘤较大,估计出血、破裂、联合脏器切除可能 – 不能切除或潜在可切除,难以R0切除 – 低位直肠,要求保肛
%
1.2% 63.7% 4.3% 21.5% 4.5% 4.6% 0.1%
我院GIST分布部位情况
——资料来自中国中山大学肿瘤医院
1990.1~2008.12 收治确诊,外科治疗且资料较完整 374例,约占同期胃肠道肿瘤2%。
我院GIST分布部位情况
部位 胃 十二指肠 小肠 结肠 直肠肛管 食道
– 体征:腹腔包块、贫血、穿孔腹膜炎
▪ 出现症状的平均持续时间为4-6个月
腹痛 GI出血
发生率
50%–70%
50%
1. Miettinen M et al. Hum Pathol. 1999;30:1213-1220. 2. Ghanem N et al. Eur Radiol. 2003;13:1669-1678.
大小、直径 核分裂数、?/50HPF 部位 是否破裂?
Chinese Clinical Oncology,Sep. 2011,Vol. 16,No. 9
NIH2008版恶性危险度评估标准
危险度分级 极低 低 中等

肿瘤大小(cm)
<2 >2-≤5
≤2 >2-≤5 >5-≤10
任何 >10 任何 >5 >2-≤5 >5-≤10
▪ 目前主要的评价患者术后分期的方法有三种
– Flechter 2002(NIH 2002) – AFIP 2006 – Joesuu 2008(NIH 2008) – 其中,NIH 2008标准综合了肿瘤破裂情况,是对其他方法的补充。
▪ 应根据患者的复发风险,选择伊马替尼的辅助治疗
GIST恶性风险评估
新药:第三线 regorafinib 三、 其他治疗
介入、栓塞、射频等
四、疗效观察:RESCIT →Choi 标准
GIST多学科综合治疗
外科基本手术原则
▪ 手术目标是尽量争取R0切除
– 切缘? R1切除,是否考虑二次手术应与患者商讨;对于低危病 例,没有证据证明R1切除的预后比R0切除差
– 预计再次手术难度低并且风险可以控制,不会造成主要功能脏 器损伤的,可以考虑二次手术
核分裂象数(/50HPF )
≤5 ≤5 >5 >5 ≤5 任何 任何 >10 >5 >5 ≤5
注:*为修订后增加的亚类
肿瘤原发部位
任何部位 任何部位 非胃原发*
胃 胃 肿瘤破裂 任何部位 任何部位 任何部位 非胃原发 非胃原发
GIST术后辅助治疗更新
▪ 辅助治疗适应证: 中高危复发风险GIST患者
直肠胃肠道间质瘤
GIST定义
“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在生物学行为和临床表现 上可以从良性至恶性,免疫组化检测通常表达CD117,显示卡哈尔 细胞(Cajal cell)分化,大多数病例具有c-kit或PDGFRA活化突变”
梭形细胞型(70%)
上皮样型(20%)
混合型(10%)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3;18(11):10301037.
GIST术后辅助治疗更新
剂量和时限:








发 400mg/d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危
至少给予伊马替尼 辅助治疗1年
高危
至少给予伊马替尼 辅助治疗3年
肿瘤 破裂
考虑延长 辅助治疗时间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3;18(11):1030-1037.
GIST术后辅助治疗更新
直肠黏膜下肿物如需术前活检,推荐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治疗: 多学科综合治疗胃肠道间质瘤
背景:
➢GIST→复发转移:首诊时15%~50%,2年内 40%~50%
70%~90%终会复发,仅10%无瘤生存;
5年生存率:35%~65%
1.Blay JY, et al. Ann Oncol. 2005, 16(4):566-578; 2. Gold JS, et al. Ann Surg, 2006, 44(2):176-184; 3. Rossi C R, et al. Int J Cancer, 2003, 107(2):171-176; 4.中国胃肠道间质瘤专家组.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9, 14 (8):746-754; 5. Keun Park C, et al. Ann Surg, 2008, 247(6):1011-1018; 6. 薄林会, 等 国际内科学杂志, 2007, 34(6):335-338; 7. Ohsie SJ, et al. J Cutan Pathol, 2008, 35(5):433.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3;18(11):1030-1037.
基因检测适应证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3;18(11):1030-1037.
微小GIST
▪ 直径≤1cm的GIST定义为微小GIST
GIST病理报告推荐格式
合并不良因素,应考虑切除 如无不良因素,可定期复查超声内镜
位于直肠的<2cm的GIST: 由于恶性程度较高,且肿瘤一旦增大,保留肛门功能的手术难
度相应增大,倾向于手术切除
bag,避免肿瘤破裂播散)
典型病例-伴有EUS不良因素的小GIST
14月前,因消化道出血胃镜见胃体小弯肿物并溃疡形成,建议 手术,病人拒绝,1年后到我院就诊回看当时CT,可见溃疡形 成并见肿瘤内部坏死表现
▪ 不同基因突变类型患者辅助治疗获益存在差异: ‒ c-kit 外显子11突变与PDGFRA非D842V突变患者辅助治疗可以获益 ‒ c-kit 外显子9突变与野生型GIST能否从辅助治疗中获益有待进一步研究 ‒ PDGFRA D842V突变GIST患者未能从辅助治疗中获益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3;18(11):1030-1037.
复发转移性GIST治疗更新(GIST-2013版)
▪ 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均耐药进展:
‒ 新药临床研究,或给予既往治疗有效且耐受性好的药物维 持治疗
‒ Regorafenib瑞戈非尼,已获FDA批准
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3;18(11):1030-1037.
及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类癌)等鉴别
直肠GIST的术前诊断原则
大多数可完整切除的GIST,手术前不推荐常规活检或穿刺 需要联合多脏器切除者,或手术后可能影响功能的,术前可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