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

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尚缺乏自己的东西和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还没有扎下根来。如当时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文明戏也逐渐衰落,但将戏剧作为生存手段,出现一批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的家庭剧。在文明戏误入岐途时,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军突起。它就是新式的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受过西方教育,他把学生演剧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于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采用西方写实主义的方法,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南开新剧团的演出为当时的剧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来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正式定名为“话剧”。

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1919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旨在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新剧,即话剧,也在这场伟大的文化运动中形成。在狂飙突起的反封建文化的浪潮中,文明戏早已难以担当宣扬新文化的使命。而旧剧,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在“五四”新文化的倡导者看来,是应该推倒的旧文化的堡垒。因而有了新剧旧剧之争。有人主张保存旧剧.他从西方话剧与歌剧分流的特点出发,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与新剧应并行不悖。也有人从中西戏剧的比较中,认为中国传统戏曲“重写意”,有别于西方戏剧的“重写实",因而,应当吸引中西戏剧之长,创造一种“国剧”。中国人引进西方戏剧,明显带有为我所用的目的.“五四”新剧的倡导者们特别钟情于挪威剧作

家易卜生的戏剧。胡适就推崇、介绍过“易卜生主义”.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对于处在封建婚姻包办制度下的中国青年,影响很大,娜拉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在此剧的影响下,胡适的《终身大事》,欧阳予倩的《泼妇》、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等,塑造了一批出走者形象,被称为“娜拉剧”,呈现出“五四"话剧最初的现实主义特色。“五四”时期是一个“吸纳新潮,脱离陈套”的时代。当时,西方已经产生和正在兴起的戏剧思潮,几乎都被中国人敞开胸襟吸纳过来。如唯美主义戏剧对中国早期戏剧的影响。欧阳予倩《潘金莲》,女主人公原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一个“淫妇”形象。但在作者笔下,潘金莲却成为一个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她对猥琐而矮小的丈夫武大郎毫无感情,却深深爱上了她的小叔、仪表堂堂的打虎英雄武松.西方表现主义戏剧的思潮,也同样吸引着中国剧作家。它对人之心灵的探索和使之外化的手法,格外引人注目.洪深在他的《赵阎王》里,表现一个中国士兵赵大携不义之财,逃遁于黑森林中,内心惊恐万分,经受着灵魂的拷问和幻象的纠缠。因此,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为中国话剧在中国大地上的生存有了更深的立足之地,也逐为中国的现实主义戏剧所吸收,成为中国诗化现实主义的机构成因素。

五、话剧的确立西方戏剧,在中国经过文明戏分阶段的过渡,经过“五四”

新文化运动的培育,这个“舶来品”终于在中国确立。其标志是:新的戏剧文学的产生,有了一支从事话剧的队伍,有了专门的戏剧教育,“爱美剧”即业余演剧制度的兴起,业余剧团的活跃,话剧导演制的初设等.“爱美”意即“业余爱好者;业余的"“爱美的戏剧”,是借鉴了西方小剧场运动兴起时,反对演剧追求商业利益,专心戏剧艺术的做法。最早提出“爱美的戏剧”是汪优游。他认为,商业势力的介入使得戏剧是片面强调营利,因而损害了艺术。此后的“爱美的戏剧”运动,曾构成“五四”戏剧的一道风景线。包括一出《少奶奶的扇子》(洪深)

轰动上海,使之话剧声名大震。

六、田汉及南国社“五四”新剧运动中,田汉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他的剧作具有多样的探索,成为中国话剧诗化现实主义的开拓者.而由他领导的南国社,则是在中国南方推动演剧的先锋.田汉(1898—1968)执教于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他与欧阳予倩、唐槐秋、高百岁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起组织戏剧演出活动.有人认为,自从有了南国社,新剧才有了生机。独幕剧《获虎之夜》(发表于1924年)是田汉早期的代表作。它描写湖南乡下的一个猎户人家所发生的悲剧。田汉把中国农村的猎虎传奇同一对恋人的爱情悲剧巧妙地融为一体,写得凄婉动人,颇富诗意。另一著名悲剧是三幕剧《名优之死》。民国初年,京剧名优刘鸿声,早年演出轰动一方,到了晚年却因剧场萧条而失望,悲惨地死于台上。这个真实的悲剧,给田汉留下痛苦记忆。他把一个普通的悲剧,升华为一个具有深刻社会内涵和崇高诗意的悲剧。同时代,丁西林在喜剧上出类拔萃,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喜剧模式。早年留学业英国的丁西林(1893—1974),把英国式的语言技巧和行为矛盾的幽默喜剧风格,带给了国人,从又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戏剧文学的成就。《一只马蜂》(1923)、《压迫》(1926)、《三块钱国币》(1939))等,旨在讽刺不合理的现实,语言机智幽默,耐人琢磨,结构巧妙严谨,剧情生动感人,每部喜剧都是精品,为中国新喜剧的发展提供了最初的范本.

七、渐渐走向成熟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历史饱经忧患的年代,民族和阶

级矛盾激化,使这一时期,中国话剧转向对现实主义的侧重,一扫既往的浪漫、感伤的基调,而转向悲愤、抗争,主动地承担起唤起民众、拯救国家的重任,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开始走向成熟。其主要特点是:把话剧同中国社会的、人民大众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在借鉴西方话剧的同时,更以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对这一外来艺术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使之成为为中国现实所需要、为中国民众所喜爱的戏剧品种;涌现了曹禺、夏衍等一批杰出的剧作家和一批杰出的剧作。同时,职业剧团开始出现,演剧艺术接受和达到世界的水准。1930年底,中国左翼剧作家联盟(简称剧联)在上海成立,联合主要的戏剧组织和进步的戏剧界人士,开展声势浩大的左翼戏剧运动。1932年—1933年间,工农演剧活动也活跃。一些话剧界人士深入上海工厂,组织工人戏剧活动。一些学生剧团和专业剧团,也来到工人中间,为他们演出,并辅导他们进行话剧排练.同时,话剧了开始走向农村。“红色戏剧”是特定历史年代产生的群众性戏剧活动。2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在江西井冈山一带开创了革命根据地,成立了苏维埃政权,组建了革命军队.为此,红军特别建立了专门负责启发群众觉悟的宣传队。1932年,江西瑞金成立了工农剧社、高尔基戏剧学校等,每逢节假日都举行话剧演出,还经常到乡间巡回演出。红军长征后,将“红色戏剧”的种子撒向了新的革命根据地。

八、曹禺三部曲及其他名家名作20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已经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出现了曹禺和他的戏剧《雷雨》、《日出》和《原野》。以其深邃的内涵、纯熟的技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曹禺(1910—1996),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并参加了“南开新剧团"。导师张彭春对他格外器重,他则以扮演娜拉等角色而闻名,崭露表演才华。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翌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校期间,继续演剧并攻读了大量的中外剧作。于1933年毕业前夕,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一鸣惊人.继而又发表了《日出》(1936)、《原野》(1937),名震剧坛。他的三部曲,犹如一座座的丰碑,从而也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的奠基地位.夏衍(1900—1995),中国著名的剧作家、电影编剧.1937年,经过夏衍又创作了影响颇大的多幕剧《上海屋檐下》。它忠实于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颇受契诃夫风格的影响。田汉这一时期代表作是写于1935年的三幕剧《回春之曲》。田汉借主人公之口,喊出了不能让中国军人的血不能白流的怒吼,意在召回中华民族的春天,演出时颇具震撼力。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即《五奎桥》(1930)、《香稻米》(1931)、《青龙潭》(1932),较为著名,反映了农村生活.李健吾(1906—1982)的成名作是《这不过是春天》(1934)。

九、职业剧团的出现与20年代的“爱美剧”,即非职业、非营利的戏剧组织不同,30年代出现了话剧演剧的职业团体。其中以中国旅行剧团最为著名。1933年,中国旅行剧团成立于上海,其团长唐槐秋曾为南国社成员,有着较为丰富的演剧经验。他带领剧团辗转于南北等地,既演出根据外国名著改编的话剧,也演出中国剧作家新创作的名剧,造就了一批话剧表演人才和一代话剧观众。

十、抗战初期的演剧活动1937年7月,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七七事变”燃起了抗日怒火,中国话剧界人士以戏剧为武器,投入全民抗敌的历史洪流。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话剧成为中国诸多艺术种类中,最活跃,最繁荣,最具现

实性、战斗性和民众性的艺术.其发展特点是:现实主义的深化,历史剧的兴盛,讽刺喜剧的崛起,并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七七事变“后,在上海上百人参与演出了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场面宏大,气势昂扬,传达了人民誓死抗敌的心声,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上海沦陷后,戏剧界人士迅速组成了13个抗日救亡演剧队,除少数几个留沪坚持对敌斗争外,多数都奔赴祖名地,宣传抗日。创造了许多短小而通俗的演剧形式,如街头剧、茶馆剧、游行剧、活报剧、灯剧和傀儡剧等,使得戏剧同广大民众结合在一起。著名的《放下你的鞭子》等,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行。重庆成为陪都,绝大多数的表演团体和演艺人士来到这里,1938年10月,举行了第一届戏剧节,组织了25个演剧队到街头、镇上演出,连续7个晚上公演抗敌戏剧,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空前盛举。中国话剧的足迹不仅走遍全中国,而且涉及到东南亚、香港一带。话剧将中国华侨的爱国热情也推向高潮。重大的演剧活动还有重庆的“雾季”公演,举办了4次,共演出大型话剧100台以上.是抗战大后方的戏剧盛事,它的影响遍及全国,鼓舞了人民的抗敌热情.“西南剧展”形成了又一个剧运高涨的地区。主办人欧阳予倩、田汉等,有来自贵阳、昆明等地的30多个艺术团体的近知千人,其中21个是话剧团体,演出了《大雷雨》、《法西斯细菌》等20多部话剧。还举办了戏剧汇演、资料展览、艺术研讨等活动,为抗战时期的中国话剧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十一、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及其他名作战时产生了众多的历史剧,以史鉴今.有郭沫若的《屈原》、《棠棣之花》等、阳翰笙的《李秀成之死》、《天国春秋》,欧阳予倩的《忠于李秀成》、阿英的《碧血花》、于伶的《大明英烈传》,等等。其中,以郭沫若的五幕话剧《屈原》最为著名.郭沫若(182—1978),不仅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而且熟谙历史,文名远播.屈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诗人,其诗作《离骚》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塑造于舞台之上,以神来之笔,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塑造了一位横遭陷害、处境艰难、的爱国者形象。他浪漫的诗情,高洁的心灵,伟大的人格,光照千古。史剧谱写了一曲屈原的颂歌.《屈原》于1942年首演于重庆,轰动山城。其次,剧作家阳翰笙(1902—1993)的《天国春秋》也有其代表性.《天国春秋》取材于清末发生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选取导致其由盛而衰的关键性事件—-杨韦内讧作为中心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现实主义的深化曹禺在30年代初一鸣惊人之后,在抗战中又大显身手,如写了多幕剧《蜕变》、《北京人》,并将巴金的小说《家》成功地改编为同名话剧。是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深化的代表作,是他创作技巧更加成熟了,要赋予深刻的主题和文化的内涵.夏衍抗战后期的代表作是《法西斯细菌》。吴祖光(1917——)在抗战中崭露头角,并显示了浓郁的诗情和雄健的笔力.代表作《风雪夜归人》,写了京剧名伶魏莲生的人生悲剧,表面上是写爱情悲剧,实际上张扬的是人文思想。宋之的(1914—1956)的《雾重庆》创作于1940年,上演后获得了很大的声名。它写战时重庆一群年轻人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也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与妥协性.陈白尘(1908-1994)的政治讽刺剧《升官图》是中国现代讽刺喜剧的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借鉴了《钦差大臣》的喜剧构思和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丑角造型,它对官吏制度的腐败、恶人横行、庸俗无耻的社会现实,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嘲讽。老舍(1899—1966)的《残雾》写于1939年,讽刺当时重庆官

场的社会现实。老舍的喜剧,意在佛去笼罩在抗战形势下的“残雾”,把讽刺的锋芒直刺腐朽的统治。剧中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俏皮.解放区的戏剧,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鼓舞下,解放区的戏剧工作者深入民众,吸取民间艺术营养,描写现实生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秧歌剧、独幕剧流行。也创作出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话剧.如喜剧《抓壮丁》、歌剧《白毛女》等。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又出现了反映土地改革、工人生活、部队战士的戏.如《反“翻把”斗争》、《战斗里成长》等。解放区的戏剧反映了现实生活,探索了戏剧的民族形式,影响了新中国话剧的发展。

十二、新中国初期的话剧共和国的成立,中国话剧的发展也随着转入新的历史时期,由过去的民间团体转变为正规的政府统辖的艺术团体,建立有序的体系(如话剧团的布局、戏剧院校的建立等)。在演剧上,推行从苏联引进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虽然受到“左”的思想影响,但仍然迅速的发展,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剧目,并逐渐地形成中国特色的演剧学派。从1949年到1966年,话剧已成为全国的一大剧种.团建设上,中央设立的大型院团有:中国青年艺术剧院(1949年4月)、中央实验话剧院(1956年)、中国儿童剧院(1956年),隶属于文化部领导。地方上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人民艺术剧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解放军部政治部话剧团等。戏剧教育上,受到戏剧界和文化部门的重视。1952年成立了中央戏剧学院,此为中国现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等戏剧教育学府,第一任院长为欧阳予倩。上海戏剧学院,成立于1956年,熊佛西为首任院长。半个世纪来培养了大量的戏剧人才。除两所高等戏剧院校外,各省的艺术院校有的也设立了戏剧系.初期的中国话剧舞台主要讴歌民主革命的胜利.著名的有《战斗里成长》、《万水千山》、《保卫和平》等.其次是歌唱新中国的主题.如《刘莲英》、《龙须沟》、《春风吹过诺敏河》等。1949年底,老舍从美国回来,看到新中国的新北京处处是新的面貌,他作为一个老北京人,一个历史的见证人,由衷地产生一种天翻地覆之感.于是,他写了《龙须沟》,可以视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继后,出现了标志新中国话剧发展中的一批峰巅之作。首先,是一批“第四种剧本”;如老舍的《茶馆》、田汉的《关汉卿》等。1957年发表的《茶馆》,不但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高峰,也是新中国戏剧创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剧中写了3个“朝代",时间跨度50年,写活了70个人物。它以高度的艺术概括,浓郁的民族气派,浓重的历史含量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谱写出一部史诗性的画卷。总导演焦菊隐(1905—1975)为这出戏的成功也有着出色的贡献。焦菊隐从《龙须沟》开始,就已经在探索着演剧民族化的道路。他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他更醉心于如何将中国戏曲的精华运用到话剧中来,并且找到把它同斯氏体系融合,打通中国戏曲同西方戏剧相结合的道路。在《茶馆》的导演中,他把这种探索推向一个极致。1958年,田汉的《关汉卿》问世,也是历史剧创作发展的一个标志.《关汉卿》是为纪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国13世纪伟大戏剧家关汉卿诞辰700年而作。它不但体现着田汉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新中国成立最优秀的剧作之一。此剧堪称田汉的绝唱,他以诗的语言,诗的情调与诗的构思,谱出了一曲关汉卿的赞歌。20世纪60年代前期,政治气候相对的缓解,有了一个比较宽松的创造环境种调适后,话剧创作又出现了一次高潮。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剧目,如《第二个春天》、《霓虹灯下的哨兵》、《年青的一代》、

《千万不要忘记》、《激流勇进》、《南海长城》等.虽然突出理想教育,注重塑造英雄人物,或重或轻地受到“左”的思潮的影响,但艺术上已比较成熟,人物刻画得比较生动。

十三、开放的戏剧世界随着中国打破封闭的格局,不断地扩大对外开放,戏剧世界也迎来了一个同外界广泛交流的新局面.为了开阔戏剧视野,也为了同外国戏剧界建立友谊,中国戏剧采取请进来的办法,或是请外国剧团来演出,或是请外国剧作家和导演来一同排戏。至于翻译外国剧作,那就更多了。话剧出国演出随着开放的深入,相互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茶馆》、《天下第一楼》、《死水微澜》、《家》、《关汉卿》等先后出访,使外国观众一睹中国话剧的风采.最能体现中国戏剧开放特征的,是为了纪念外国戏剧家,如莎士比亚、易卜生、奥尼尔等所举办的戏剧节、专项演出和学术研讨会等。其中,以多次举办莎士比亚戏剧节最具代表性。有力地增强了中外戏剧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十四、享誉世界的剧院半个世纪来,话剧舞台造就了不少卓有成就的、有影响的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便是一座享誉世界的剧院.以其优秀的剧作和精彩的演出,深得观众。它于1952年建立。曹禺为首任院长,逐步形成自己的即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演剧体系和风格.它拥有自己的一系列的优秀剧目,如老舍的《龙须沟》、《茶馆》,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名优之死》、《关汉卿》,曹禺的《雷雨》、《日出》,以及后来的《绝对信号》、《狗儿爷涅槃》、《天下第一楼》等。同时,它是一个眼光开放的剧院,演出了一大批外国各种流派和风格的名剧。还曾拥有一个以焦菊隐为总导演的导演集体,以及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焦菊隐在20世纪5、60年代的导演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导演学派,功不可设。

十五、话剧的奖项为了鼓励演员,鼓励话剧创作,鼓励戏剧团体的集体创造,总之,为了促进中国戏剧事业的发展繁荣,政府和戏剧团体设立了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戏剧奖。

话剧“金狮奖”是话剧艺术的主要奖项,由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主办.

“文华奖”:此为中国文化部设立的,专门用一无关掖专业舞台艺术的,是最高的政府奖。它的奖项是固定的,包括“文华大奖"和“文华新剧目奖”,单项奖有表演、导演、编剧、舞台美术等.“文华奖”的评选是严格的,有权威性的。

另一重要奖项为“梅花奖”,是由中国戏剧家协会1982年设立的戏剧表演奖,专门奖给具有一定年龄限制的演员。每年一届,对推动话剧表演艺术起到了益而深远的影响。此外,“曹禺戏剧文学奖”(含曹禺戏剧评论奖),它专门用于奖励优秀戏曲、歌剧和话剧剧本及其评论。这些戏剧奖,是中国戏剧的荣誉,也是中国戏剧的动力.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尚缺乏自己的东西和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还没有扎下根来。如当时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文明戏也逐渐衰落,但将戏剧作为生存手段,出现一批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的家庭剧。在文明戏误入岐途时,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军突起。它就是新式的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受过西方教育,他把学生演剧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于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采用西方写实主义的方法,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南开新剧团的演出为当时的剧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来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正式定名为“话剧”。 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1919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旨在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新剧,即话剧,也在这场伟大的文化运动中形成。在狂飙突起的反封建文化的浪潮中,文明戏早已难以担当宣扬新文化的使命。而旧剧,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在“五四”新文化的倡导者看来,是应该推倒的旧文化的堡垒。因而有了新剧旧剧之争。有人主张保存旧剧。他从西方话剧与歌剧分流的特点出发,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与新剧应并行不悖。也有人从中西戏剧的比较中,认为中国传统戏曲“重写意”,有别于西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1、新兴话剧的萌芽--文明戏(1899一1918) 中国戏剧概念的产生是学习西方戏剧理论的结果。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较早地使用了戏剧概念,并与戏曲区分开来。严格地说,中国戏剧发端于话剧。中国新兴话剧萌芽于戊戌变法(一八九八年)至辛亥革命(一九一一年)年间。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伴随着传统戏曲的改良和文明戏的崛起中国戏剧迈出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 形态转变的第一步。 在当时盛行日本的新派剧影响下,一部分爱好文艺的留学生于一九○六年底,在东京成立了春柳社。这是一个以戏剧为上的综合性艺术团体。春柳社的发起人为李叔同和曾孝谷。欧阳予倩、陆镜若也相继加入,并成为该社的主要领导者。不久,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在一九○七年六月初,经过扩充后的春柳社,又在东京本乡座戏院演出了根据林纾、魏易的同名翻译小说由曾孝谷改编的大型剧本《黑奴吁天录》。这是第一出由中国人创作演出的话剧,也标志着文明戏的正式开端。一九○七年秋,上海出现了由著名的新剧活动家王钟声领导的春阳社,以及第—所新剧教育机构—通鉴学校。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将文明戏推向了高潮时期。这种新生的话剧形式以其迅速反映现实的特长,有力地配合了现实斗争。在文明戏高潮时期,众多的剧团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是任天知创办并领导的进化团。一九一四年以后辛亥革命随着其果实被哀世凯之流窃取而归于失败,

文明新戏也从鼎盛走向衰落。对后期文明戏的转变起直接影响作用的是郑正秋组织的新民社。 2、现代戏剧观念的确立与新兴话剧的发展(1918-1929) 胡适的《终身大事》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三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三期,同南开学校新剧团的《新村正》一起,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话剧剧本。它们已经脱离了话剧的早期形式—文明戏。 一九二一年三月,第一个“爱美的”戏剧团体在上海成立,五月,它创办了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专门性的戏剧杂志—《戏剧》。最初的成员除发起人和主持者汪仲贤外,尚有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徐半梅等,共十三人。沈雁冰仿效法国罗曼·罗兰倡导“民众戏院”,给这个团体取名为“民众戏剧社”。真正重视舞台实践而成为“爱美的”戏剧运动柱石的是前后奋斗十二年、举行过十六次公演的上海戏剧协社。一九二三年洪深加入协社,建立严格的排演制和导演制,他废除了男扮女装这一旧戏和文明新戏的非现代化、非现实主义的演出方式,次年四月,协社举行第六次公演,洪深执导的《少奶奶的扇子》获得很大成功,这是中国第一次严格地按照欧美演出话剧的方式来演出的。从—九二○年《华伦夫人之职业》的演出失败,到—九二四年《少奶奶的扇子》的演出成功,新兴话剧经艰难的探索,终于立足于中国舞台。 一九二二年十一月,浦伯英出资联合陈大悲在北京创办了人艺戏剧专门学校(简称“人艺剧专”),聘请一些社会名流如鲁迅等担任校董。学生除上课外,还进行舞台实践。“人艺剧专”是我国第一所试用西

话剧发展

简述中国话剧的发展史1120110589 宗姝03111101班

简述中国话剧的发展史 中国话剧已有百年历史,而在这漫长的百年中,中国话剧也如同近代的中国一样走过了多个不同的时期,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到如今,中国话剧已经逐渐走向成熟,拥有了更多元化的形式。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大众艺术形式。 话剧的起源并不是中国戏曲,而是一门由西方舶来的艺术,它是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表现形式。简单划分一下,中国话剧的发展经过了以下四个时期,文明戏时期,爱美剧时期,左翼戏剧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文明戏时期:1907年李叔同组织的春柳社被看作是最早的话剧团体。他们演出的这种不同于传统戏曲戏剧形式,被称为文明戏。1910年由任天知发起的进化社是我国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他们以"知天派新剧"为号,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早期的创作与演出模式,但是这种具有"街头剧"特点的"广场戏剧"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衰落。也正是由于文明新戏的商业化倾向,艺术上的粗糙和演员的堕落,终于失去了观众。 2.爱美剧时期: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后,人们一面批判旧戏,一面提倡西洋新戏。1920年秋,汪仲贤在上海主持演出的萧伯纳的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失败后,与沈雁冰等成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出版了第一个专门的戏剧刊物《戏剧》月刊。为避免重蹈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覆辙,他们大力提倡非

营业性质的爱美剧(爱美,即Amateur的译音,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南开、清华为代表的学生业余演剧活动形成了一个高潮。 3.左翼戏剧运动时期: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1929年秋,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0年8月,又联合辛酉、南国等剧社成立了上海剧团联合会,后改为中国左翼剧团联盟、中国左翼剧作家联盟,成为30年代最为有名的"左联"的重要力量,他们掀起的左翼戏剧运动,也成为30年代最有声势的左翼文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左翼戏剧运动以提倡“戏剧的大众化”为特色,在各个领域向着“广场戏剧”的方向发展,在工厂建立有工人剧团,在农村有熊佛西以露天剧场的形式实验的“农民戏剧”,在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中建立有八一剧团,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又有“国防戏剧”的提倡。 4.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话剧开始了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1938年10月第一届戏剧节上演曹禺、宋之的编剧的《全民总动员》,可谓这时期剧目的代表。1939年后话剧重心转入城市,中国万岁剧团、中央青年剧社等有影响的专业剧团在重庆成立,话剧演出剧场化。中华剧艺社、中国艺术剧社的成立带来营业演出的新特点。解放战争时期,话剧活动处于低潮。 5.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7月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既中国戏剧家协会成立,中国话剧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成立了中国中国人民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话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在中国戏 剧史上,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艺术体验,也促进了中国戏剧的繁荣。 中国现代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于政治、社会和 文化的巨大变革之中。西方戏剧艺术的引入为中国戏剧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话剧的表演技巧和剧本创作方法,并将其融入到中国传统戏剧的基础上。 最早的中国现代话剧作品可以追溯到1907年,由中国学生在日本上演的《雷雨》。这部剧以其现实主义的风格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而引起了轰动。此后,中国现代话剧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国现代话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许多 优秀的现代话剧作品相继问世,如郭沫若的《茶馆》、鲁迅的《药》等。这些作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呈现出了人物的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思考。这些剧作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突破性,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受到了政治的干预。在这个时期,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阶段,话剧被用作宣传和教育的工具。许多话剧作品都被要求符合特定的政治标准,剧本和演出内容受到严格的审查。这导致了话剧创作的一定程度的停滞和僵化。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现代话剧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话剧创作逐渐恢复了多样性和创新性。许多新的剧作家和导 演涌现出来,他们大胆地探索话剧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他们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关注社会问题,以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手法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不仅得益于剧作家和导演的努力,也离不开观众的支持和 认可。中国的观众越来越习惯于现代话剧的表演形式和艺术语言,对话剧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许多话剧演出在中国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和赞赏。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和变化,但它始终保持着对现实生活的关 注和对艺术表达的追求。它通过舞台上的表演和剧本的创作,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世界。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相信中国现代话剧将继续在戏剧舞台上发光发热,为观众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话剧发展简史

话剧发展简史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

简述中国话剧发展史

简述中国话剧发展史 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我国话剧是应社会变革需求而生,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在这漫长的百年中,我国话剧日益走向成熟,形式也逐渐多元化。大致历经了五个发展时期,分别是:(一)新剧时期;(二)爱美剧时期;(三)左翼戏剧时期;(四)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一、新剧时期 1906年,受日本“新派”剧启示,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同年,王钟声等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这就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这种以对话为主要手段的舞台剧被称为新剧,后又称文明戏。以后10年间,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先后出现文艺新剧场、进化团、南开新剧团、新剧同志会等一批新剧团体,演出《热血》、《共和万岁》、《社会钟》等剧目,受到民众热烈欢迎。这种具有"街头剧"特点的"广场戏剧"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衰落,也正是由于文明新戏的商业化倾向,艺术上的粗糙和演员的堕落,终于失去了观众。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欧阳予倩。 二、爱美剧时期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后,特别是1917年的文学革命开始后,新文学作家和理论家们一面更加猛烈地批判传统旧戏,一面竭力提倡西洋新戏。1921年,著名的文明戏演员汪仲贤在上海主持演出萧伯纳的名剧《华伦夫人之职业》意外失败后,与沈雁冰、陈大悲、欧阳予倩、熊佛西等发起成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同时出版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的戏剧刊物《戏剧》月刊。为避免重蹈文明新戏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覆辙,他们大力提倡非营业性质的爱美剧(爱美,即Amateur的译音,意为"业余的"、"非职业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天津南开学校、北京清华学校为代表的学生

中国话剧史(一)

中国话剧史(一) 1、1899年圣诞节这一天,上海圣约翰书院里,学生正在演出外语课本中的英语剧,这次演出被认为是中国人在本土演出话剧的开始。 黑奴吁天录 一百年前,一个名叫"春柳社"的中国留学生团体,在日本东京上演了两出戏剧,一出名为《茶花女》,另一出名为《黑奴吁天录》,这两出戏剧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区别于中国传统的戏曲,在借鉴西方戏剧和日本新派剧的基础上,演变成一种全新的艺术样式,后来被称为话剧。 1907年因此被定为中国话剧元年,然而,比这个时间还要早半个多世纪,伴随着侵略者的枪炮声,话剧这种由西方戏剧艺术演变而来的舶来品,就已经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 兰心大剧院 1866年,开埠23年的上海已经初显繁荣,这一年,在上海的公共租界里,英国人修建了一座剧院,取名兰心,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西式剧院。兰心大剧院建成后不久,一个名叫A.D.C的英国业余剧团开始在这里上演西方戏剧,他们每年要公演3到4次,每次3天,全是夜场,由于兰心大剧院由外国人经营,观众自然都是各国租界里的侨民,而且全部用英语演出,所以几乎与中国社会隔绝。 顾文勋(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戏剧研究所副教授):在兰心剧院演戏基本上也是他们自我娱乐,演给自己侨民看的,所以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可能基本上没有怎么看。但是

也有少数的,当时上海的一些知识分子,看过他们的演出。 郭富民(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教授):(外国)侨民的这个演剧在很长时间对中国的社会没有影响,或者几乎没有影响,也没有引起民众的注意。这个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国家在近代,很长时间人觉得演戏是很低贱的,觉得是比方说外国人要是他们弄个剧团在这里演剧,他不觉得这是值得注意的事情,所以整个社会也不注意它。 当时一个名叫徐半梅的中国人看过A.D.C剧团的演出,而他后来也成为中国早期话剧的活动家,他在《话剧创始期回忆录》中感叹到:"假使当时有部分人能对这个剧团加以注意,以它作参考品,那说不定中国的话剧,可以早十年产生"。 西方戏剧起源于古希腊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常见的种类有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和木偶戏,戏剧在西方一直非常盛行,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的悲剧,凄美委婉,惊世骇俗,几乎让欧洲人对戏剧的热爱到了痴迷的状态。 西方戏剧 到了19世纪,易卜生、萧伯纳的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则让整个西方舞台为之一震,在欧洲,上至王宫贵族,下到底层民众,都把戏剧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艺术来欣赏和追捧。 工业革命爆发后,欧洲人几乎把所有最好的科技发明,都用在了戏剧的舞台上。 1846年,巴黎的剧院率先使用弧光灯代替原来的灰光灯和瓦斯灯,1876年,白炽灯的发明,则让舞台完全依靠电灯的照明,使舞台上的演员成为了瞩目的中心,并促进了用三维布景代替透视图绘背景,带来了各种异乎寻常的舞台效果。 清朝官员与外国人

中国话剧史

中国话剧史 中国话剧已有百年的历史。百年来,它已成为中国封建王朝走向衰亡的见证,成为近代中国深重苦难的见证,成为中国的志士仁人为追求民族独立和自由奋起抗争的见证,也成为今日繁荣和发展的见证。百年来沧桑巨变,百年来名作如林,百年来已完成从舶来品向中国特色的传衍渐变。话剧,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主动的挚爱的文化选择。一、话剧的起源 二、萌芽期的话剧 三、文明戏的脚印 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 五、话剧的确立 六、田汉及南国社 七、渐渐走向成熟 八、曹禺三部曲及其他名家名作 九、职业剧团的出现 十、抗战初期的演剧活动 十一、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及其他名作 十二、新中国初期的话剧 十三、新时期话剧 十四、开放的戏剧世界 十五、享誉世界的剧院 十六、话剧的奖项 十七、中国话剧的风貌 注:本篇是“十至十七” 十、抗战初期的演剧活动 1937年7月,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七七事变”燃起了抗日怒火,中国话剧界人士以戏剧为武器,投入全民抗敌的历史洪流。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话剧成为中国诸多艺术种类中,最活跃,最繁荣,最具现实性、战斗性和民众性的艺术。其发展特点是:现实主义的深化,历史剧的兴盛,讽刺喜剧的崛起,并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七七事变“后,在上海上百人参与演出了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场面宏大,气势昂扬,传达了人民誓死抗敌的心声,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上海沦陷后,戏剧界人士迅速组成了13个抗日救亡演剧队,除少数几个留沪坚持对敌斗争外,多数都奔赴祖名地,宣传抗日。创造了许多短小而通俗的演剧形式,如街头剧、茶馆剧、游行剧、活报剧、灯剧和傀儡剧等,使得戏剧同广大民众结合在一起。著名的《放下你的鞭子》等,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行。重庆成为陪都,绝大多数的表演团体和演艺人士来到这里,1938年10月,举行了第一届戏剧节,组织了25个演剧队到街头、镇上演出,连续7个晚上公演抗敌戏剧,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空前盛举。 中国话剧的足迹不仅走遍全中国,而且涉及到东南亚、香港一带。话剧将中国华侨的爱国热情也推向高潮。

中国戏剧简史

中国戏剧简史 中国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从古至今,中国戏剧经历了许多发展和变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剧种和流派。 一、古代戏剧 1. 汉代百戏 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百戏是各种表演艺术的统称,包括舞蹈、歌唱、说白等。汉代百戏在宫廷和民间都非常流行,为后来的戏曲艺术奠定了基础。 2. 唐宋参军戏 参军戏是唐代开始出现的一种戏曲形式,主要分为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参军戏以滑稽幽默为主,多以丑角扮演,讽刺时弊,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3. 宋元南戏 南戏是宋代开始出现的一种戏曲形式,以南方民间小调为基础,以歌唱为主,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南戏的题材多以爱情、历史故事为主,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 二、近代戏剧 1. 京剧的兴起 京剧是近代中国戏剧的代表剧种之一,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京剧融合了南北方戏曲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被誉为“国粹”。 2.地方戏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戏曲剧种不断兴起,如川剧、粤剧、湘剧等。这些剧种各有特色,丰富了中国的戏剧艺术。 三、现代戏剧 1. 话剧的传入 话剧是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西方戏剧形式。话剧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强调演员的表演技巧和舞台效果。话剧的传入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戏曲改革与实验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戏曲改革。各地方戏曲剧种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推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新剧目。同时,实验戏剧也逐渐兴起,探索新的表演方式和艺术形式。 3. 当代戏剧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戏剧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各种新兴艺术形式的涌现为戏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支持戏剧事业的发展。 总之,中国戏剧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剧种和流派。在新的历史时期里,中国戏剧将继续与时俱进,传承和创新相结合,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中国话剧的发展

中国话剧的发展 话剧,即,出现于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戏剧,实际上是“舶来品”——即使在今天,排演外国剧目,尤其是莎士比亚剧目,也仍然是中国话剧寻找舞台表达的一种方式。在某种意义上,话剧,是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1910年代中期-1920年代早期)相伴生的一种新生的文艺方式。说它是“新生”,是因为对于20世纪初的中国戏曲观众、演员来说,话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歌舞演故事”的表演形态非常不一样,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演出类型。20世纪初,伴随着在国外留学的留学生们将他们在国外不同地方的看到的以“说话”为主体的、以写实为美学追求的“drama”带回到中国,话剧,这样一种新的文艺形态逐渐在城市青年中流传,成为开启民智的艺术形式。1928年,洪深将这一表演形式命名为“话剧”,以此区别与中国传统戏剧——“戏曲”——这样一种表演形式。 然而在中国,话剧的发展在开始的时候并不算顺利。原因有二,首先,在民国时期,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在农村,戏曲仍然是主要的商业演出形态;其次,话剧的发展也受制于当时的物质条件。尤其在1930年代以后,抗日战争爆发且逐渐渗透到中国的方方面面,很难有物质条件能够支持话剧的演出。因此,在20世纪前半页,话剧的发展基本上局限。 就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中,中国话剧的创作与演出仍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话剧剧本创作方面,以曹禺、田汉、郭沫若、陈

白尘、丁西林等为代表的剧作家,无论在悲剧、喜剧还是在历史剧、诗剧方面,都有建树;在演出方面,从文明戏、商业戏剧到大后方的演剧运动,在物质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也坚持着探索话剧美学的发展方向。 1949年以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话剧的发展也迎来一个小小的高潮期。这个高潮,首先表现为场馆的建设、成建制的话剧演出团队的成立以及以欧洲的院场合一制度为模板的“保留剧目”的建设。在这种制度建设与物质保障的基础上,中国话剧从创作到演出都迎来了一个小高潮。这其中以1958年焦菊隐在北京人艺导演的《茶馆》为代表,中国话剧开始逐渐创造自己的舞台风格。这种舞台风格,可以说是成功地将斯坦尼的体系与中国戏曲表演特点融入在一起,创造出带有“中国气派”的舞台风格。 在这之后,虽然以焦菊隐为代表的话剧工作者也在《蔡文姬》等剧目中尝试更为民族化的道路,只是还没有等这些尝试找到最为合适的方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文革初期,话剧演出基本停顿。1970年前后出现了一些新写作的话剧作品,但是都必须严格遵守样板戏“三突出”的创作原则。直到1978年,以宗福先的《于无声处》轰动全国,被两千多个大大小小专业、业余剧团搬演为开端,开辟了“社会问题剧”的先河。所谓“社会问题剧”,是指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期的大部分话剧作品——比如说《报春花》《权与法》、《血,总是热的》等等,

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话剧 中国话剧起源于清末民初,当时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其代表人物是李叔同、汪仲贤等人,他们通过引入西方戏剧的元素,创立了中国的早期话剧。在那个时期,话剧被视为一种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旨在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新文化运动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话剧开始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发展。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文化革命,旨在推广民主、科学和自由的思想。在这个背景下,话剧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被用来宣传新思想和新观念。在当时,曹禺、郭沫若等人的作品成为了中国话剧的经典代表。 三、抗战戏剧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话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时期,话剧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宣传工具,用以鼓舞民众的士气和宣传抗日思想。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话剧作品,如《雷雨》、《日出》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建国后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话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话剧被视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话剧

作品,如《茶馆》、《智取威虎山》等。同时,中国话剧也开始了自身的改革和创新,如尝试采用不同的舞台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等。 五、改革开放至今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话剧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中国话剧也因此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发展。在这个时期,中国话剧出现了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如实验话剧、荒诞派话剧、肢体戏剧等。同时,中国话剧也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戏剧交流和合作。 总的来说,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在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话剧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话剧的起源与发展

话剧的起源与发展 话剧的起源与发展 话剧的起源 话剧艺术,一般是指以话和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在欧洲各国,话剧被通俗称为戏剧。戏剧的英文为drama、theatre,这 源于希腊的剧场--theaton,意即“观看的场所”。 戏剧艺术最初是由古代人的祭典和巫术仪式等活动演化而来。后来逐渐发展为有文学、表演、导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 成的综合艺术。其一般通过人物、情节、场面、冲突等表现一定的 立意或主题,展现艺术魅力。 中国早期话剧于1907年在日本新派剧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当时 称新剧或文明戏。中国留日学生团体春柳社于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和《黑奴吁天录》。至今,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1928年,这种新剧由中国早期戏剧活动家洪深定名为话剧。 话剧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 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 “时事游戏",已融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 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游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 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 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 话剧的先驱。 中国话剧的第一个繁荣期是五四前后的十年。这一时期中国话剧受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新浪漫主义多种思潮的影 响和渗透,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景观。但总的看,现实主义是其 主调。由于西方新浪漫主义的`浸染和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手法的吸收,五四时期话剧的现实主义又是富于诗意特色的诗画现实主义。

话剧团遍布全国,这样的发展更增加了话剧的影响力,在当时,几乎每一场政治运动,都有一批话剧来响应。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之下,进剧场看话剧成为主流文化消费。就这样,话剧艺术轰轰烈烈 地进入了中国的社会变革大舞台。在那个变革精神旺盛的年代,"看 戏即是消闲"的时代已经过去,话剧成为推动社会使之前进的一个" 轮子",与此同时也涌现了大批的艺术家,老舍、田汉、曹禺、郭沫 若等等,而作品《雷雨》、《茶馆》、《于无声处》等,无一不成 为话剧改变一个时代的经典标注。 经典话剧 《茶馆》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话剧剧本,经由中国著名导演焦菊隐指导,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加参与演出。多年以来,这出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它已成为中国当代话剧 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80年代初期,《茶馆》曾赴联邦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国演出,强烈反响,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茶馆》以旧北京一家大茶馆为背景,描写了清末、民初、抗战胜利以后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北京社会风貌。时间跨度50年,出场 人物70个,确实展示了民族历史变迁的恢宏画卷。该剧的结尾处, 几位被世道摧垮、被命运捉弄的老人聚在一起,他们抓出街上拾来 的纸钱,带着无奈的苦笑,为尚且活着的自己举行祭奠。这一场面 的出现,把一个民不聊生的时代面貌刻画得深刻细腻,也从中透示 出这样的时代必将结束,而新的时代必将到来的信息。《茶馆》演 出的成功,既显示了老舍戏剧创作的雄健笔力,也凝聚着导演焦菊 隐舞台处理的超人才华。 怎样看话剧 看话剧,欣赏台词是一个重点,一部好话剧的台词一定是话里有话,跟人们习惯看的影视剧有前奏不同,话剧演出常常在你不知不 觉汇总拉起大幕,人物在台上走来走去,用一种夸张的与其说着平 常生活中的话,就像拉着大嗓门在聊天。这就是话剧中的“话”, 它主要用语言来作为表现手段,通过语言向观众讲述故事、介绍情节、交代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

中国早期话剧发展历程

中国早期话剧发展历程 中国早期话剧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此之前,中国的戏剧艺术主要以戏曲形式为主,而话剧是一种西方引进的新兴艺术形式。 首次引进国内的话剧演出可追溯到1896年的上海。当时,一 些西方传教士将欧洲的话剧作品引入中国,并在中国演出。这种形式的创作和表演方式受到了一些知识分子和年轻人的青睐,开始在中国流行。 早期的话剧演出主要以外国文化为基础,内容多为外国原作的翻译或改编。最早的中国话剧作品《雷雨》诞生于1919年, 由郭小亭创作,该剧以中国社会现实为题材,开创了中国话剧本土化的先河。 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话剧表演和创作开始蓬勃发展。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成为话剧的中心,各地的剧团开始纷纷成立。上海话剧团成立于1925年,是中国第一支具有稳 定演出规模的话剧团体。 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中国的话剧进入了繁荣时期,创作和演出水平大幅提高。许多知名作家、导演和演员加入话剧创作队伍,为中国话剧的艺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到了1949年以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 义建设时期,话剧受到了政治的影响。在此期间,话剧主题多为宣传党和政府的理念,内容偏向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讨论,

对创作和表演形式也有一定限制。 尽管如此,中国的话剧在这一时期仍然有所发展。上海话剧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大型剧团继续在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下推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其中一些成为中国话剧历史上的经典之作。 总体而言,中国早期话剧的发展经历了从引进到本土化的过程,起初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后来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形式和创作理念。这一时期的话剧为后来中国话剧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话剧也在不断地创新和进步。本文旨在 探讨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一、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话剧始于20世纪初期,当时的话剧多以翻译外国剧本为主。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话剧才开始有了自己的创造。经 过多年的积淀和发展,中国话剧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有了飞速 的发展,开创了“四个第一”的新纪元:第一部全民剧《白毛女》,第一个话剧院——中国人民戏剧院,第一个话剧创作基地——中 国话剧家协会和第一部话剧教材《话剧创作技巧与方法》。 在中国有很多话剧流派,如左联派、草地派等。其中,尤以抗 战时期的崛起最为显著。安又琪的《黄土地》、蒋光慈、冯雪峰 的《午夜巴黎》等作品历久弥新,成为了中国话剧历史上的经典 之作。 二、中国话剧的现状

中国话剧在不断地创新和进步。它不仅是文化传承,也是人们的一种精神享受。从话剧的多元化、话剧演员的表演力,到话剧的文化内涵、话剧舞台设计,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近年来,中国话剧的类型和趣味已逐渐向年轻人的需求倾斜。不同于以前大量的历史剧和爱情剧,新型话剧开始涉及更多的生活领域,比如《起跑线》、《春娇与志明》等以家庭情感为背景的作品。同时,不少话剧在情感上加入了科技元素,从而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 话剧演员在表演技能上也在不断创新。他们不再仅仅是故事中的角色,而是让观众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萦绕。同时,演员要做到的不仅是表面上的演技,还有他们的体能、音乐、文字等多方面的要求。 在话剧的文化内涵上,中国也倾向于更多地展示风土人情和本土文化。比如《阿Q正传》、《茶馆》等中国经典文学作品都是将诗情画意、韵味十足的中国文化融入到了话剧作品中。 话剧舞台设计方面也与时俱进,运用了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如投影、CG技术,使演出更加生动、震撼。此外,配合舞美设计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