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主要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贝类主要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2、除瓣鳃纲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3、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4、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5、间接发育的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头足类为直接发育。
2、瓣鳃纲主要特征:1、鳃通常呈瓣状,故称“瓣鳃类”。
2、身体左右侧扁,有左右两壳,又名“双壳类”。
3、头部退化,足部发达呈斧头状,故又称“无头类”或“斧足类”,神经系统简单,由脑侧、脏、足3对神经节及其相连的神经索构成。
4、心脏1个心室2个心耳。
5、肾1对,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
6、大多数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体。
7、发育期间经过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3、腹足纲的主要特征:1、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故名“腹足类”。
2、有一个螺形的贝壳,也称“单壳类”或“螺类”。
3、头部发达,有口、眼及1对或2对触角。
4、部分种类内脏囊因发生时经过旋转而形成左右不对称。
5、神经系统由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组成,结构比较复杂。
6、心脏位于身体背侧,有1个心室,1个或2个心耳。
7、雌雄同体或异体。
8、发育期间经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4、头足纲主要特征:1、头部和足部很发达,足环生于头部前方,故名“头足类”。
2、多数能在海洋中作快速,远距离的游泳。
3、除鹦鹉贝具外壳,其他种类为内壳或退化。
4、神经系统较复杂,神经节集中在头部。
5、头部两侧各有1个构造复杂的眼睛,足部特化由8条或10条腕及一个腹面的漏斗组成。
6、心脏有2个或4个心耳,相当于鳃的总数。
7、口内有鄂片和齿舌,多数种类在内脏的腹侧具墨囊。
8、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直接发生,无变态。
5、贝壳的形成:角质层、棱柱层由外套膜背面边缘分泌,珍珠层由外套膜全表面分泌。
6、贝壳:贝壳可分为三层,最外一层为角质层或皮层;中间的为棱柱层,又称“壳层”,内层为珍珠层,又称“壳底”。
角质层包含贝壳素,耐酸腐蚀,棱柱层占据壳的大部分,由角柱状的方解石构成。
珍珠层由叶状霰石构成。
7、生长线:在动物繁殖期间生长停止,或者食物不同,或者因季节不同而形成对角质层和棱柱层生长速度的不同影响,因而在贝壳表面形成生长线。
8、外套膜:贝类躯干部背侧皮肤的一部分褶襞延伸而成,由内、外表皮和纤维组织及少数肌肉纤维组成。
9、外套腔:在外套膜与内脏囊之间,与外界相通的空腔,称“外套腔”。
通常鳃、排泄孔、生殖孔和肛门有时甚至口(瓣鳃类)都开口在外套腔中,有呼吸、保护、感觉、调节水流功能。
10、消化腺:由唾液腺、食道腺、消化盲囊或肝脏等组成。
11、重要概念:1、齿式P14 2、辨别方位(瓣鳃类)P30 3、辨别方位(腹足类)P37 4、P70 5、P96
12、鳃:由外套腔内面的皮肤伸张而成,又称“本鳃”,在原始种类中,位于外套腔。
每一片鳃在鳃轴的两侧生有并列的小瓣鳃叶,使全鳃呈羽状称楯鳃,仅在鳃轴一侧着生鳃叶,使全鳃呈栉状的称为栉鳃,部分贝类本鳃消失,在皮肤表面形成二次性鳃,以营呼吸。
陆生的种类,无本鳃,在其外套腔壁密生血脉网,形成一种肺室,适于在空气中呼吸。
13、血液循环:分为开管式循环和闭管式循环。
开管式循环:血液自心室送到动脉,进入组织间的血窦中,经肾脏和呼吸器官然后收集于静脉中,再回到心耳:心脏(心室)---》动脉---》血窦---》静脉---》心脏(心耳)。
闭管式循环:心脏---》动脉---》微血管---》静脉---》心脏。
14、排泄器官的起源:成贝排泄器官起源于中胚层,这与幼虫排泄器官有所不同。
贝类典型的担轮幼虫,有1对原肾,它由外胚层发育。
原肾固有的焰细胞,只出现在瓣鳃类、肺螺类和淡水前鳃类。
15、眼:腹足类有头眼,多板纲、瓣鳃纲和掘足纲的成体中均无头眼,但在它们的贝壳或外套膜上,常生有微眼或外套眼。
16、生殖系统:贝类的生殖腺由体腔壁形成,生殖输送管内端通向生殖腺腔,外端开口于外套腔或直接与外界相通,雌雄生殖细胞均由表皮形成。
17、发育:贝类除头足纲是不完全卵裂(盘裂)外,都是全裂中的不等卵裂。
贝类有的是直接发育,如头足类;有的是间接发育,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面盘幼虫继续发育后变态为稚贝。
18、食用:淡菜(贻贝干)、干贝(扇贝闭壳肌)、蚝豉(牡蛎干)、蛏干、蛤干、墨鱼干、乌贼蛋(乌贼的缠卵腺)和各种贝肉罐头、带子(江珧柱、日月贝闭壳肌)
19、药用:石决明(鲍的贝壳)、海巴(宝贝的内壳)、海螵蛸(乌贼的内壳)
20、毒贝:节香螺、骨螺、荔枝螺、波纹蛾螺、盘鲍、黑斑海兔;芋螺口腔内部有毒腺和箭头状齿舌,刺伤后,受伤部分会溃烂。
21、贝壳为中间宿主:钉螺(日本血吸虫)、萝卜螺(肝片吸虫)、多脉扁螺(姜片虫)、短沟蜷(肺吸虫)。
22、农害:许多肉食性的螺类,是贝类养殖的敌害,如玉螺、红螺等,能杀害大量牡蛎和泥蚶,特别是幼贝。
23、贝类结构:贝壳背面有一个特别突出的小区,称“壳顶”。
有些种类壳顶位于中央或后端。
壳顶前方常有1小凹陷,为椭圆形或心脏形,称为“小月面”。
壳顶后面与小月面相对的一面称为“楯面”。
在丁蛎、扇贝、珠母贝等,壳顶的前、后方具壳耳,前端称为“前耳”,后端称为“后耳”。
24、放射肋:贝壳表面有以壳顶为中心,呈环形的生长线,以壳顶为起点,向腹缘伸出放射状排列的条纹称谓“放射肋”。
25、壳内柱:海笋及船蛆有贝壳内面壳顶的下方有1个棒状物,称为“壳内柱”。
26、韧带:在壳顶后方,铰合部背面,有一呈黑色具弹性的几丁质韧带,它是连接两瓣贝壳并有开过作用,它又分为外韧带和内韧带。
27、外套痕:外套膜环走肌的痕迹称为外套痕。
28、外套窦:水管肌的痕迹称为外套窦。
29、闭壳肌痕:闭壳肌的痕迹称为闭壳肌痕。
30、副壳:一、副壳不属于贝壳而独立:1、原板;2、中板;3、后板;4、腹板;5、水管板。
二、副壳与贝壳互相愈合而连成一个贝壳。
31、外套膜:位于左右贝壳的内面,是身体左右两侧包蔽内脏囊的薄膜。
外套膜游离边缘可分为三层,外层又称“生壳突起”,主要功能是分泌贝壳。
中层又称“感觉突起”,该层对外界刺激感觉灵敏,专司感觉作用,在牡蛎中具有触手和感觉细胞,在扇贝和鸟蛤中有外套眼。
内层又称缘膜突起,可控制水流进出。
又分为简单型、二孔型、三孔型、四孔型。
32、外套膜中的肌肉:分为环走肌、水管肌、闭壳肌、副闭壳肌;闭壳肌分为横纹肌和平滑肌,横纹肌动作迅速,能快速地把贝壳关闭起来;平滑肌运动较迟缓,使贝壳紧闭。
33、副闭壳肌:在有水管的瓣鳃类,外套膜在分隔鳃孔和足孔时,常出现有交叉的肌肉束,这种肌肉束自左壳的边缘,斜走到右壳的边缘,形成了副闭壳肌束。
34、足丝:足丝是由足丝腔和足部内单细胞腺体(又称“足丝腺”)分泌的产物,这种分泌物经过足丝腔表皮细胞与水相遇则变硬成为贝壳素的丝状物,集合而成足丝。
它是营附着生活的瓣鳃类的特殊器官。
35、壳旋:腹足类贝壳的卷曲,有的从左至右,有的从右至左,称为右旋和左旋。
大部分为右旋。
36、母性决定:旋向特性由母本的基因型决定,而不爱个体自身的基因型决定,这种现象在
遗传学上叫“母性决定”。
37、腹足类贝壳:分为螺旋部和体螺层。
螺旋部是动物内脏囊所在之处,分为很多螺层,体螺层是贝壳的最后一层,容纳头部和足部。
38、缝合线:各螺层之间的界线为“缝合线”。
39、螺层:从壳口以下,由缝合线数目加一即为螺层数。
40、壳口:在体螺层基部的开口称为“壳口”。
具有前沟或后沟的壳口称为“不连续壳口”或“不完全壳口”,草食性壳口大多圆滑无缺刻或沟,称为“完全壳口”。
41、前后沟:在肉食性种类,壳口的前端或后端常具缺刻或沟,前端的称“前沟”,后端的称“后沟”。
42、螺轴:螺壳的旋转中轴称为螺轴,在贝壳的中心。
43、脐:螺壳旋转在基部遗留的小窝称为“脐”。
44、假脐:由于内唇向外卷转在基部形成了小凹陷,称为“假脐”。
45、头部特化:蜗牛的触角在雄性中可特化为交接器。
46、足的分类:前面部分称为“前足”,后面部分称为“后足”,前、后足的中间部分称为“中足”。
有的种类足的左右两侧特别发达,形成侧足。
有的种类在足部上端比较发达,并扩张成褶襞或边缘物,称为“上足”,鲍分为“上足”和“下足”。
47、足的腺体:分为足前腺、上足腺、腹足孔、后腺。
48、头足类贝壳:分为外壳、内外壳、内壳和假外壳。
49、头足类外套膜:一般呈袋状,又称“胴部”。
50、肉鳍:胴部的两侧或后部,常有由皮肤扩张而形成的肉鳍,又分为“周鳍型”,“中鳍型”,“端鳍型”。
51、头足类的足部:包括腕和漏斗两部分。
52、腕:腕的内侧生有吸盘,或有须毛和钩。
吸盘列的两侧常有由皮肤延伸的薄膜,称为“侧膜”或“保护膜”。
腕又分2只“触腕”(又称攫腕),用于捕食,二鳃亚纲中有一只“交接腕”。
53、瓣鳃纲的鳃:分为原始型、丝鳃型、真瓣鳃型、隔鳃型。
鳃的外面2片有外鳃板,内方两片为内鳃板,稍宽,又分为上行李板和下行板。
原始型与丝鳃型都为楯鳃。
54、排泄器官:一为肾脏又称鲍雅氏器官,二为围心腔腺,又称凯伯尔氏器官。
55、瓣鳃类有3对神经节,即脑侧神经节,足神经节,脏神经节。
56、生殖腺一般由滤泡、生殖管和生殖输送管组成,其中滤泡、生殖管可以形成生殖细胞。
57、玉螺科吻部腹面有穿孔腺,能分泌液体,穿凿其他腹足类和瓣鳃类的贝壳以食其肉,有的种类如芋螺还有毒腺。
58、消化腺:包括唾液腺、食道腺和肝脏等。
59、二次性鳃:腹足类中,有些动物是自水栖转入陆栖生活的种类,它们不仅在外套腔内具鳃,而外套膜内面亦能营呼吸作用。
由陆生重新转入水生生活,由外套膜的内面延伸一部分形成二次性鳃。
60、腹足类营排泄作用的器官有肾脏、围心腔隙和血窦。
61、腹足类神经系统分为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脏神经节和胃肠神经节。
62、腹足类生殖器官由生殖腺、生殖输送管、交接突起(阴茎)和交接囊(受精囊),以及各种附属物等组成。
63、墨囊:除鹦鹉贝、须蛸和章鱼外,在肛门附近通常有1个墨囊,它由墨腺和墨囊腔丙部分构成,两者有壁隔着,经墨腺孔相通,墨腺分泌的墨汁可以积蓄在墨囊腔。
64、头足纲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肝脏或肝胰脏、副舌腺。
65、鳃腺:沿着鳃的附着腺上,有一个特别的腺质器官,称为“鳃腺”,腺上布有血管。
66、广温性贝类:对温度适应力强的贝类称为“广温性贝类”。
例如船蛆。
67、狭温性贝类:对温度适应力弱的贝类称为“狭温性贝类”。
例如大连湾牡蛎。
68、广盐性贝类:对盐度适应力强的贝类称为“广盐性贝类”。
例如河蚬。
69、狭盐性贝类:对盐度适应力弱的贝类称为“狭盐性贝类”。
例如马氏珠母贝。
70、中国海区划分:以长江口南侧和海南岛南端这两条界线分为三个海区,分为黄渤海区、东海海区、南海海区。
71、生活型:贝类的生活类型,分为游泳生活型、浮游生活型、底栖生活型(底上生活型[匍匐生活型、固着生活型、附着生活型]、底内生活型、凿穴生活型)寄生、共生和群聚。
72、贝类的摄食方式:1、舐食;2、滤食(外套膜的作用、鳃的作用、唇的作用);3、捕食;
73、对贝类的灾害:1、严寒的冬季;2、连绵的雨季;3、酷日的暴晒;4、淤泥的沉凝;5、泥沙的覆盖;6、工业污染。
74、贝类的肝脏、胰脏的消化作用:一、碳水化合物分解酶;二、脂肪分解酶;三、蛋白分解酶。
75、露空时间:贝类这种离水后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时间,称为“露空时间”。
76、副心脏:在排水孔外套膜的内面,有1对搏动的血管,称为“副心脏”。
77、繁殖季节:这个季节的环境条件,最适宜某种动物的排精和产卵而言,特别是温度、盐度和营养条件的影响最大。
78、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输卵管内发育为幼体,直接从母体中出生,或者在孵化的瞬间或不久后就发育幼体的繁殖方式为卵胎生,多见于多板类和腹足类。
79、体外受精:贝类的受精作用在体外和水中进行,叫做体外受精。
80、幼体器官的形成:一、壳腺和幼虫壳;二、外套膜;三、面盘;四、顶板;五、神经节;
六、眼点和听囊;七、鳃;八、幼虫肌;九、足和足丝腺;十、消化器官;十一、幼虫肾;十二、心脏。
81、钩介幼虫:蚌的受精卵在来年春季,幼体自卵膜孵出,经母体育儿囊的背孔逸出,遂成为蚌的特有幼虫型,称为“钩介幼虫”,其特征为两壳侧缘中央具钩,并有1个长鞭毛状的幼虫足丝,与瓣鳃类足丝不同,在鳑鮍、石鲋的鳃和鳍上寄生。
82、贝类:因大多数软体动物具有贝壳,故又称“贝类”。
83、贝类学定义及特点:研究贝类的形态、生理、发生和分类等各方面的科学,称为“贝类学”,也称“软体动物学”。
贝类学包括的内容很广,研究的问题涉及解剖学、生态学、生理学、发生学和分类学。
84、大多数瓣鳃类口不形成口腔,没有颚片、齿舌和消化腺体的存在。
85、瓣鳃类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窦3部分组成。
开管式循环。
86、头足类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微血管等部分,闭管式循环。
87、头足类的神经系统主要部分是脑神经节、足神经节和侧脏神经节。
88、头足类的感觉器官包括:1、触觉器;2、嗅觉器;3、嗅检器;4、平衡器;5、视觉器。
89、影响贝类的生活环境:1、温度;2、盐度;3、水质;4、潮流;5、底质;6、饵料。
90、贝类的运动和发光:1、游泳;2、爬行、跳动和漂浮;3、迁移;4、趋光性和趋食性;5、钻泥沙;6、凿石和凿木;7、贝类的发光。
91、成贝的食性:1、食微小生物;2、植物食性(草食性);3、动物食性(肉食性);4、兼食其他杂物。
92、幼虫的食性:1、绿藻类;2、金藻类;3、隐藻类;4、硅藻类。
93、贝类的敌害:一、侵食贝类的动物(1、肉食性贝类;2、海星类;3、蟹类;4、涡虫类;
5、鱼类;
6、鸟类);二、固着基和饵料的竞争者;三、其他病、敌害生物。
94、贝类的御敌方法:1、搏斗;2、闭壳;3、潜穴;4、冬眠和夏伏;5、拟态和伪装;6、自割;7、分泌珍珠质、毒物和喷墨。
95、贝类的繁殖方式:1、产卵(扇贝);2、交尾(海兔);3、自体受精(散大食蜗牛);4、孤性生殖(长牡蛎);5、卵胎生(圆田螺)。
96、贻贝的发生:1、受精;2、分裂;3、囊胚期;4、原肠胚期;5、担轮幼虫期;6、面盘幼虫(直线铰合幼虫、早期壳顶幼虫、后期壳顶幼虫);7、变态;8、器官形成(十二个,考过:1、壳腺和幼虫壳;2、外套膜;3、面盘;4、顶板;5、神经节;6、眼点和听囊;7、鳃;
8、幼虫肌;9、足和足丝腺;10、消化器官;11、幼虫肾;12、心脏)]
97、皱纹盘鲍的发生:1、早期发育阶段;2、担轮幼虫;3、面盘幼虫;4、围口壳幼体;5、上足分化幼体;6、稚鲍。
98、头足纲(金乌贼)的发生:1、卵裂;2、胚层分化与器官芽的出现;3、外部器官发育过程(1、侧鳍;2、眼;3、漏斗;4、外套膜;5、腕;6、外卵黄囊)。
99、漏斗:漏斗由足部特化而来,贴附于头部腹面的漏斗陷部分,原始种类为两个左右对称的侧片构成,不成为一个完全管子。
在二鳃亚纲,左右两片完全愈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管子,又分为3部分:1、水管;2、漏斗基部;3、漏斗下掣肌。
鉴别题:
杂色鲍与九孔鲍
杂色鲍:壳呈卵圆形,表面绿褐色。
螺旋部低小,壳顶钝略低于壳面。
体螺层大,螺肋细,由突起组成的肋有7---9个开孔。
生长线明显常形成宽的褶襞。
壳内面珍珠层光泽强,右侧壳肌痕近似圆形。
九孔鲍:螺旋部稍高,壳顶凸出高于表面,体螺层扁平,突起肋一般有5---7个开孔,很少有9个开孔。
笋锥螺与棒锥螺
笋锥螺:壳高,呈尖锥状,螺层约29层。
各层中部隆起。
壳顶尖细缝合线深凹。
壳面黄灰色或褐色,生长线细,螺肋在螺旋部各层约6---8条,体螺层有十余条,肋间有细肋。
壳吕近圆形。
无脐。
厣圆。
棒锥螺:壳高,呈尖锥状。
螺层约21层,壳顶尖,螺旋部高,体螺层短,缝合线深。
壳表黄褐色或紫褐色,每一螺层下半部稍膨胀,有5---7条排列不匀的螺肋,肋间有细肋。
壳口卵圆形,内面有沟纹,内唇扭曲。
无脐。
文蛤与西施舌
文蛤:壳呈三角卵圆形,前、腹缘圆,后缘稍长,略尖,壳顶位于背缘中央偏前。
小月面大,长楔形。
楯面大,占背后缘的全部长度与宽度。
韧带短、黑褐色。
壳表平滑具表皮,颜色和花纹变化大,一般呈黄褐色,具褐色花纹。
生长线细。
壳内面白色,铰全部有主齿3枚,前侧齿1---2枚,前闭壳肌痕长卵圆形,后闭壳肌痕卵圆形。
外套窦浅,先端圆。
西施舌:壳大而薄,略呈三角形,壳顶位于背缘偏前方。
小月面呈心脏形,楯面披针状,外韧带小,壳表被黄褐色表皮,顶部呈淡紫色。
生长线细密。
壳内面呈淡紫色,铰全部宽,左壳主齿1枚两分叉;右壳主齿2枚,呈“八”字形,前、后侧齿发达,左壳单片,右壳双片。
内韧带大,棕黄色。
前闭壳肌痕略呈方形,后闭壳肌痕卵圆形,外套窦宽而浅,半圆形。
翡翠贻贝与紫贻贝
翡翠贻贝:壳呈楔形,壳顶位于贝壳的最前端。
壳表心翠绿色,生长线细密。
韧带面窄长,足丝孔长。
壳内面白瓷色,铰合齿左壳2枚,右壳1枚。
无前闭壳肌痕,后闭壳肌痕大。
前足丝收缩肌痕于壳前端背缘;后足丝收缩肌痕位于后端与后闭壳肌痕相连;缩足肌痕与中足丝收缩肌痕联合呈椭圆形,位于韧带下后方。
外套痕明显。
紫贻贝:壳楔形,顶端尖,腹缘略直,背缘弧形。
生长纹细且明显。
表面为紫褐色,内面紫黑色或黑色,。
肌痕清晰。
有珍珠光泽。
菲律宾蛤仔与杂色蛤仔
菲律宾蛤仔:贝壳小而薄,呈长卵圆形。
壳顶稍突出,于背缘靠前方微向前弯曲。
放射肋细密,位于前、后部的较粗大,与同心生长轮脉交织成布纹状。
贝壳表面的颜色、花纹变化极大,有棕色、深褐色、密集褐色或赤褐色组成的斑点或花纹。
贝壳内面淡灰色,从壳顶到腹面有2~3条浅色的色带。
杂色蛤仔:贝壳内面肉红色。
06养殖系贝类学出的题目:
1、填图:皱纹盘鲍的内部解剖图。
2、判断题:一、大砗磲是最大的软体动物。
(错)(为大王乌贼);二=、海菊蛤是以右壳固着生活的。
(对)
3、填空题:玉螺的齿式:2.1.1.1.2 (P70)
4、皱纹盘鲍的发生过程,请祥述其变化过程(从卵裂到稚鲍)??(10分)
5、鉴别题:泥蚶与翡翠贻贝;中国圆田螺与大瓶螺;金乌贼与中国枪乌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