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客家文化特色营造的兴宁市南部新城总体城市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客家文化特色营造的兴宁市南部新城总体城市设计
发表时间:2018-09-26T11:12:21.72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3期 作者: 刘松 [导读] 兴宁市地处粤东北山区、粤赣闽三省边际地区和以赣州、龙岩、梅州客家大本营所组成的客三角地区。
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有着千年客家文化积淀的兴宁市即将迈入快速城镇化阶段,如何避免成为的千城一面的“混凝土森林”,本文将从客家围龙屋建筑
的保护利用、客家文化的空间营造、客家建筑风貌引导等方面提出城市设计思路。 关键词:城市设计、客家文化、场所营造
一、前言 兴宁市地处粤东北山区、粤赣闽三省边际地区和以赣州、龙岩、梅州客家大本营所组成的客三角地区。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 年),是一座千年客家古邑,由于水路交通发达、区位优越,曾有“小南京”的美誉。近年来,为响应省政府加快推进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号 召,兴宁市亟需有预见性的选取适宜空间实现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无论是基于城市复兴的理想,还是出于自身的发展诉求,我们都可以判 断兴宁市将入了全新的“筑城”时代!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全面高速发展时期,为追求经济效益,高楼林立似乎成为新城的建设“模板”,城市原有的文化 积淀和文化内涵逐渐消失,令人痛惜。 为了避免千城一面的尴尬,兴宁市南部新城总体城市设计紧抓“客家文化”主题展开城市特色空间营造方面的尝试。 二、项目概况 兴宁市南部新城位于老城区南侧,范围约36平方公里,规划区生态景观优异,土地资源良好,交通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充足。 同样,由于生态环境敏感,文化积淀丰厚,兴宁市南部新城必须摒弃传统“大拆大建”的粗放式开发模式,而是需要寻找一条特色化、生 态化、有机化的发展路径,依托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两大优势,实现山、水、城、人的和谐共生! 三、兴宁客家文化与围龙屋 客家是汉族八大民系之一,人口约8000万到1亿人,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兴宁市所在的梅州地区是 举世闻名的“世界客都”,在世界客家五次大迁徙中,这里是客家民系形成和稳定的中心区域(客家第三次迁徙后),同时也是客家稳定以后 向全中国(客家第四次迁徙)和全世界(客家第五次迁徙)散播的发源地。 围龙屋又被称为客家围屋,结构和谐统一、工艺精美绝伦,布局具有极强的中国传统礼制和伦理观念、风水意识,被中外建筑学界称 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兴宁市境内保存较好的围龙屋多达3041座,占梅州境内总数的60%以上,堪称中国围龙屋之乡,客家围龙屋“博物馆”,其中南部新城 分布有315处。 四、规划思路 (1)设计目标 兴宁市南部新城城市设计旨在通过对宁江风情、客家古韵、田园风光的凝炼和塑造,打造一个融居住、游憩和公共服务于一体、富有 浓郁客家文化特色的高品质滨水新区。 (2)设计策略 针对客家风貌不显、城市公共空间缺失的现状问题,规划以“客家文化”为切入点,提炼客家文化要素,在城市设计中巧妙运用,加强特 色风貌控制引导,彰显地域特征。 鉴于兴宁市面临区位边缘、生态敏感、经济落后等诸多发展限制条件,以客家品牌为抓手,注重在现有客家村落的保护利用,通过功 能植入创造丰富的文旅休闲产品。 五、围龙屋针对性保护和活化利用 针对中心城区分布广泛的围龙屋建筑群,规划建立“整体保护、分类分级”的保护思路。项目组组织专门团队开展中心城区围龙屋建筑普 查,以获得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并根据围龙屋建筑规模和历史价值等要素建立评估体系。
图1 兴宁市南部新城总体城市设计平面图 规划摒弃传统针对围龙屋建筑单体的保护方式,规划将围龙屋建筑群以及周边水塘、农田和竹林等自然田园景观进行整体保护,呈现 客家“原生态”的自然人文风情。在保护建筑单体的基础上,规划形成多个特色围龙屋建筑群,严格控制保护范围内原有的历史建筑和环境要 素。 本次新城规划设计中尽量保留利用现有的客家围屋,并将福兴大道沿线密集的围龙屋建筑群打造为集旅游服务、文化展览、休闲度 假、康体养生等功能为一体市级旅游服务中心。 该片区设计继承并发扬客家文化,强调现代与传统的对话,在现有围龙屋基础上植入文化展览、民俗表演、旅游商业、特色餐饮等功 能,彰显客家文化韵味。规划选取较为完整的围龙屋建筑,打造博物馆群,通过水系和公共空间组织,串联旅游接待、餐饮娱乐、民俗展
示、精品酒店和特色居住等多种功能。 而外围相对分散的围龙屋建筑,将作为社区活动中心,规划亦结合周边的空间打造社区公园,完善配套体育活动场地。 六、客家文化特色的空间营造 (wk.baidu.com)遵循自然的空间布局
图2 中心区“背山面水”的空间格局
本次城市设计遵循客家文化“天人合一”的主旨,重点突出生态环境,以环境塑造为主题,追求现代与传统、功能与形式、自然与人工的 统一。以人为本,塑造宜居之城,将自然山水融入城市格局中,规划围绕人的活动需求为城市居民提供“开放性”和“多样性”的活动空间,体 验慢生活。
中心区城市设计更是延续兴宁客家围屋“背山面水”、“天圆地方”、“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 ●背山面水 行政中心北侧新城公园和南侧的景观湖营造了“背山面水”的空间意向,继承和发扬客家人在建筑布局美学上的传统。 ●天圆地方 城市设计沿用围龙屋与半月塘“虚”与“实”的结合,通过“行政中心建筑群”、“半月形景观湖”和“市民广场”共同演绎“天圆地方”的布局理 念。 ●中轴对称 规划通过市民广场来组织核心区公共空间,其中沿南北向中轴线布局商务广场和景观湖,东西两翼联系文峰公园与滨江公园,形成有 序的公共空间序列。 (2)客家文化的场所营造 规划充分利用兴宁得天独厚的人文和景观资源,在现有客家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山水、田园、传统手工艺、文化教育等其他文化元 素,以“文化”为主题,以文化建筑和大地景观为依托,重点塑造客家文化园、客家文化中心等十大文化节点。以大公园体系为基底,水系和 绿道为脉络,串接兴宁古城、学宫、潮州会馆、文峰塔、客家村落和文化中心等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和功能区,形成一条集客家文化 体验、博物馆展示、山水田园风情和围龙屋公园游览等于一体的客家文化走廊。 (3)客家建筑元素的应用 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最好体现,除了围龙屋建筑的保护利用外,新建建筑如何融入客家文化、实现与城市整体特质的协调是本次规划的 重要课题。城市设计通过提炼客家建筑特色元素,在城市设计中巧妙运用,在借鉴客家围屋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将圆形、半圆、方形围 屋、等多种建筑形式运用到规划中,强化兴宁的客家城市形象。
发表时间:2018-09-26T11:12:21.72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3期 作者: 刘松 [导读] 兴宁市地处粤东北山区、粤赣闽三省边际地区和以赣州、龙岩、梅州客家大本营所组成的客三角地区。
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有着千年客家文化积淀的兴宁市即将迈入快速城镇化阶段,如何避免成为的千城一面的“混凝土森林”,本文将从客家围龙屋建筑
的保护利用、客家文化的空间营造、客家建筑风貌引导等方面提出城市设计思路。 关键词:城市设计、客家文化、场所营造
一、前言 兴宁市地处粤东北山区、粤赣闽三省边际地区和以赣州、龙岩、梅州客家大本营所组成的客三角地区。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 年),是一座千年客家古邑,由于水路交通发达、区位优越,曾有“小南京”的美誉。近年来,为响应省政府加快推进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号 召,兴宁市亟需有预见性的选取适宜空间实现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无论是基于城市复兴的理想,还是出于自身的发展诉求,我们都可以判 断兴宁市将入了全新的“筑城”时代!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全面高速发展时期,为追求经济效益,高楼林立似乎成为新城的建设“模板”,城市原有的文化 积淀和文化内涵逐渐消失,令人痛惜。 为了避免千城一面的尴尬,兴宁市南部新城总体城市设计紧抓“客家文化”主题展开城市特色空间营造方面的尝试。 二、项目概况 兴宁市南部新城位于老城区南侧,范围约36平方公里,规划区生态景观优异,土地资源良好,交通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充足。 同样,由于生态环境敏感,文化积淀丰厚,兴宁市南部新城必须摒弃传统“大拆大建”的粗放式开发模式,而是需要寻找一条特色化、生 态化、有机化的发展路径,依托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两大优势,实现山、水、城、人的和谐共生! 三、兴宁客家文化与围龙屋 客家是汉族八大民系之一,人口约8000万到1亿人,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兴宁市所在的梅州地区是 举世闻名的“世界客都”,在世界客家五次大迁徙中,这里是客家民系形成和稳定的中心区域(客家第三次迁徙后),同时也是客家稳定以后 向全中国(客家第四次迁徙)和全世界(客家第五次迁徙)散播的发源地。 围龙屋又被称为客家围屋,结构和谐统一、工艺精美绝伦,布局具有极强的中国传统礼制和伦理观念、风水意识,被中外建筑学界称 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之一,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兴宁市境内保存较好的围龙屋多达3041座,占梅州境内总数的60%以上,堪称中国围龙屋之乡,客家围龙屋“博物馆”,其中南部新城 分布有315处。 四、规划思路 (1)设计目标 兴宁市南部新城城市设计旨在通过对宁江风情、客家古韵、田园风光的凝炼和塑造,打造一个融居住、游憩和公共服务于一体、富有 浓郁客家文化特色的高品质滨水新区。 (2)设计策略 针对客家风貌不显、城市公共空间缺失的现状问题,规划以“客家文化”为切入点,提炼客家文化要素,在城市设计中巧妙运用,加强特 色风貌控制引导,彰显地域特征。 鉴于兴宁市面临区位边缘、生态敏感、经济落后等诸多发展限制条件,以客家品牌为抓手,注重在现有客家村落的保护利用,通过功 能植入创造丰富的文旅休闲产品。 五、围龙屋针对性保护和活化利用 针对中心城区分布广泛的围龙屋建筑群,规划建立“整体保护、分类分级”的保护思路。项目组组织专门团队开展中心城区围龙屋建筑普 查,以获得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并根据围龙屋建筑规模和历史价值等要素建立评估体系。
图1 兴宁市南部新城总体城市设计平面图 规划摒弃传统针对围龙屋建筑单体的保护方式,规划将围龙屋建筑群以及周边水塘、农田和竹林等自然田园景观进行整体保护,呈现 客家“原生态”的自然人文风情。在保护建筑单体的基础上,规划形成多个特色围龙屋建筑群,严格控制保护范围内原有的历史建筑和环境要 素。 本次新城规划设计中尽量保留利用现有的客家围屋,并将福兴大道沿线密集的围龙屋建筑群打造为集旅游服务、文化展览、休闲度 假、康体养生等功能为一体市级旅游服务中心。 该片区设计继承并发扬客家文化,强调现代与传统的对话,在现有围龙屋基础上植入文化展览、民俗表演、旅游商业、特色餐饮等功 能,彰显客家文化韵味。规划选取较为完整的围龙屋建筑,打造博物馆群,通过水系和公共空间组织,串联旅游接待、餐饮娱乐、民俗展
示、精品酒店和特色居住等多种功能。 而外围相对分散的围龙屋建筑,将作为社区活动中心,规划亦结合周边的空间打造社区公园,完善配套体育活动场地。 六、客家文化特色的空间营造 (wk.baidu.com)遵循自然的空间布局
图2 中心区“背山面水”的空间格局
本次城市设计遵循客家文化“天人合一”的主旨,重点突出生态环境,以环境塑造为主题,追求现代与传统、功能与形式、自然与人工的 统一。以人为本,塑造宜居之城,将自然山水融入城市格局中,规划围绕人的活动需求为城市居民提供“开放性”和“多样性”的活动空间,体 验慢生活。
中心区城市设计更是延续兴宁客家围屋“背山面水”、“天圆地方”、“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 ●背山面水 行政中心北侧新城公园和南侧的景观湖营造了“背山面水”的空间意向,继承和发扬客家人在建筑布局美学上的传统。 ●天圆地方 城市设计沿用围龙屋与半月塘“虚”与“实”的结合,通过“行政中心建筑群”、“半月形景观湖”和“市民广场”共同演绎“天圆地方”的布局理 念。 ●中轴对称 规划通过市民广场来组织核心区公共空间,其中沿南北向中轴线布局商务广场和景观湖,东西两翼联系文峰公园与滨江公园,形成有 序的公共空间序列。 (2)客家文化的场所营造 规划充分利用兴宁得天独厚的人文和景观资源,在现有客家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山水、田园、传统手工艺、文化教育等其他文化元 素,以“文化”为主题,以文化建筑和大地景观为依托,重点塑造客家文化园、客家文化中心等十大文化节点。以大公园体系为基底,水系和 绿道为脉络,串接兴宁古城、学宫、潮州会馆、文峰塔、客家村落和文化中心等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和功能区,形成一条集客家文化 体验、博物馆展示、山水田园风情和围龙屋公园游览等于一体的客家文化走廊。 (3)客家建筑元素的应用 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最好体现,除了围龙屋建筑的保护利用外,新建建筑如何融入客家文化、实现与城市整体特质的协调是本次规划的 重要课题。城市设计通过提炼客家建筑特色元素,在城市设计中巧妙运用,在借鉴客家围屋的建筑形式的基础上,将圆形、半圆、方形围 屋、等多种建筑形式运用到规划中,强化兴宁的客家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