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邵阳历史文化的研究调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摘要

邵阳位于湘西南,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栖息屯居,从隋朝文帝开皇十年时(590年)起历经唐、宋、元、明、清诸代,邵阳一直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天下第一县。

二.提出研究邵阳历史文化的意义和目的

1.意义:邵阳是雪峰山下的一座有着两千五百年多年的历史古城。但对于邵阳是历史古城之事,一直不受关注。身为邵阳人也有很多对此不了解。通过这次调查可以让我们更了解邵阳的历史文化。

2.目的:让我们更好的了解邵阳历史,更好的向人们介绍邵阳历史,更好的宣传我们城市形象。

三.研究邵阳历史文化的方法

查阅有关书籍,有关资料整理出邵阳历史的纲要。通过走访采访老人,询问邵阳的变迁,再寻找仅存的历史景点,拍下照片。

最后进行总结,整理出邵阳的历史文化。

四.正文

邵阳境内系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带,南岭山脉绵亘南境,雪峰山脉耸峙西北,衡邵丘陵盆地展布中、东部。境内溪河密布,有5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595条,分属资江‘沅江、湘江、西江四大水系。全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水雨丰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夏少酷睿‘冬少严寒。境内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各类地形具有,大体是:“七分山地两分田,一分水‘路和庄园。”如此好的地形和资源使邵阳的经济作物和传统土特产品种类繁多。另外,邵阳位居湘西南,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栖息屯居,又因邵阳交通相对闭塞,致使境内社会生活长期处于亚稳定状态。所以,古老的民风民俗在邵阳保存得较完好。还有邵阳有很多旅游景观。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四部分为大家介绍邵阳历史。

1.邵阳名称的演变

邵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时期正式建城称白宫城,属楚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之十六个郡,邵阳属长沙郡,东汉末年属零陵郡,三国初属蜀,后入吴,三国吴宝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郡为昭陵郡,郡治设今邵阳市。晋武帝太康

元年(280年),司马炎平定东吴,武避其父司马昭之讳,改为邵陵。唐代设邵州南宋宝庆元年升邵州为宝庆府。元代设宝庆、武冈两府。明初设宝庆、武冈两府后降武冈为州。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废宝庆府设宝庆县。民国17年改为邵阳县,1949年10月建立邵阳市,隶属邵阳县。

2.邵阳文化遗产

邵阳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栖息屯居,从隋朝文帝开皇十年时(590年)起历经唐、宋、元、明、清诸代,邵阳一直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天下第一县。

“衣冠王化染,耕凿古风同。”生长、生存与湘西这一篇居之地的人们,尚武崇文,文明绵远,代有才人。唐代曾著有《咏史诗》3卷。自宋到明代数百年中,为最具有影响的启蒙读物。在宋治平四年,中国理学创始人湖湘文化的最早代表——周敦颐以永州通判权知邵州。邵阳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淀。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梅山文化,梅山文化集中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宗教信仰、二是生活习俗、三是反映梅山峒民的劳动、生活及表达思想的方式。

3.邵阳著名景点

双清亭位于邵水东面,资水南岸的砥柱矶上。因位居资水、邵水汇合,故以“双清亭”命名。双清亭则吸引历代墨客骚人揽

胜抒情。元贞元年郡守之不都书“天开图画”,明湖广巡抚赵贤书“双清揽胜”,明刑部尚书顾璘亲题“砥柱矶”三字。亭外亭上有一楹对联:“云带钟声穿树区,月移塔影过江来”。“屿扼双流和,江涵一流烟”是出自魏源之手。

东塔始建于南宋,清道光年间重建,至同治元年竣工。清代诗人登临塔顶,曾写下“塔开玛瑙叶。山挂水晶盘”的诗句。水府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为宝庆城内居民和资水、邵水船民合建而成的。现存建筑为清道光21年(1841年)重建。

新宁崀山是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近年掘出土有古生物化石、新石器大量石刀、石斧及2000多年前的陶桐文物。

4.邵阳饮食文化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拒细。”孟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邵阳虽没有成都那样的小吃街,也没有像模像样的百年老店,跟未见报刊上追捧。邵阳馆子虽多,但出了“盟华园”的包子,“周复盛”的米粉,回民食堂的糖粑粑,下河街的水饺外没有其他的名店了。邵阳的日常家庭菜系和家常小菜,是家家户户会做的大众菜,也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五.结论

从邵阳的名称演变、文化遗产、旅游景点、饮食文化等方面可以看出邵阳是一历史古城,有丰富的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身为邵阳人,我们要维护邵阳是历史古城的城市形象,保护邵阳文化遗产、旅游景点。

六.有关文献

宝庆名篇之宝庆城

七.本研究组成员:

曾娇慧、石睿、袁紫馨、戴安琪、贺睿菡、郑文峰、邓盼、黄钰容、徐玉艾、李乐宁、柏青青、陈玉琪、夏婕、黄露、朱丽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