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的特点文献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特点文献综述

产学研协同创新现已越来越获得了国际上各国的重视,并朝向跨区域、国际化以及网络化的方向迅速发展。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如此重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教兴国,而大力发展和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正是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力、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

一、产学研的特点

1、整体放大效应

安索夫(1965)第一次提出了关于协同的思想,各业务单元之间相互合作,最终肯定能实现企业总体收益大大大于各业务单元独立经营的收益之和,这也就充分体现了产学研协同的一大特点,即整体放大效应。

徐溢(2014)认为,现如今,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协同合作和整合的重要性,只有他们多方之间实现协同合作创新,才能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体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我们最想要的“1+1>2”的状态和效果。产学研协同创新参与各方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和实现创新战略目标,他们之间的互动能够使得资源运动由无序变得有序,或者说是由低程度上的有序变为高程度上的有序,最终达成整体效益大于部分效益之和的结果。

2、实现了战略层次、组织层次和知识层次上的协同

(1)利益获取的非竞争性

何郁冰(2012)分析认为,与企业间协同相比而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优势就在于它具有利益获取的非竞争性。在我国的创新系统中,一边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扩散需要,同时一边是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知识源的需要,显然这二者构成了协同创新的供需市场。他们可以一个提供研究设备、研究人才和方法、知识信息等,一个提供资金和实践场所,彼此互助互补,关键在于成功选取双方的利益兴趣点,以助于达成利益分配规则。

(2)资源整合和交易性

曹受金、徐庆军等人(2010)通过比较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整合,只有充分实现高校和企业间的各种社会资源整合,才有可能充分提高产学研的水平和效果。

何郁冰(2012)也认为,建立一种产学研战略联盟,实际上就是以知识——技术——信息交流为主,实现各种资源的流动和交易,企业关心他们能否通过与高校的协作得到相关技术解决方案,高校则希望企业提供资金的强力支持以更好地实现创新开发,这是一种长期的交易伙伴关系。

(3)组织可不受地域限制

周晓阳、王钰云(2014)在其他国内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一大特点就是组织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参与方的各个主体可以不在同一区域,可以是一种虚拟的组织,可以全球范围内分布,现代网络通讯信息技术如此之发达,即使是虚拟组织也依然可以毫无障碍、更快捷更便利地进行沟通,并提高创新绩效。

(4)知识的创新性、知识性、互补性、组织性和进化性

吴悦、顾新(2012)在对只是协同过程的研究中认为:这是一个面向创新的过程,并且是一种集成创新,而非单一创新;它的运作对象是各种知识资产;并且参与各主体能够具有知识互补性,这种互补性是他们进行协同的基础;它能够形成一种网状、虚拟的组织形式,有的时候也许会跨越多个传统组织的边界;协同过程也是一种正方向反馈、螺旋上升的演变过程,各个主体能够协同进化。

3、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秦军(2011)指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的活动,合作形式可以不同,不过参与各方都是在寻求共同的发展,以充分发挥彼此的自有优势为基础,在人才上、技术上、效益上形成一个产学研多方互利共赢的良性循环机制,故而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这一开放系统里,每一个主体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互不相干的独立部分,恰恰相反,他们的功能与作用都是双向的并且能够彼此影响的。一旦有人只单纯顾及自己的利益,则会大大影响整体系统的效益。

二、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特点

我国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正式开始了产学研的探索之路,现如今已走过了近三十年的风风雨雨。程艳旗、王绳兮等人(2002)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产学研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起开始了第一阶段;深入经济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是第二阶段;转入新世纪,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并融入到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大潮中,自此开启了产学研的第三阶段。

1、过去阶段的特点

在程艳旗、王绳兮等人(2002)看来,第一阶段中,我国主要还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指导下,主要由政府推动,指令性为主,并且大多还是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上;而到了第二阶段,由于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方针,成功推动了企业同高校之间的互动,主要特征还是经济拉动、契约性结合,此外还以转移成果为主。

2、现阶段的特点

(1)效率相对较优

秦军(2011)指出,我国自从1992年起,政府实施了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并且在我国建设当中发挥了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随着国家进一步的重视和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然成为了我国科教兴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

刘营、李存金(2014)以全国近十年间的行业数据为基础对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进行了一系列评价研究,并指出,在我国政府重点扶持的行业中,大部分行业的纯技术效率达到了相对的最优水准,就效率来说也是整体水平较高,科研上投入产出也比较合理。

(2)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取向

何郁冰(2012)指出,我国曾经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突出,企业核心技术力不强,形成不了创新驱动,且对于短期利润的追求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耐心进行长期的科研研究,另一面,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很低,没有实现对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

程亮(2012)认为,高等学校有时视角不新、脱离实际,对社会经济发展往往不能够起到实际的作用,很多科研成果往往最后都被“束之高阁”,转化为生产力的程度较低。

马卫华、许治(2010)提出,我国为了摆脱科技成果的低转化率,各级政府正积极通过各种政策和投入,引导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促进他们之间的成果流动和转化,帮助企业提升他们的核心技术力和创新力,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突出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取向,这与其他西方国家是不同的。

(3)已上升到国家或地区战略层面,政府支持引导作用大

曹受金、徐庆军等人(2010)指出,在党的十七大上,已经明确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上升为了国家的战略举措高度,国家提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也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

陈春杨(2008)认为,我国政府在创新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将科技经济的质量、水平和创新效益等问题纳入了国家的发展计划当中,并辅之以一些优惠扶植政策和手段,让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