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 的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佤族的婚恋比较自由,有“串姑娘”(即谈恋爱)的习俗,小伙子到了十七、十八岁 的时候,就开始“串姑娘”了。但佤族的“串姑娘”多是以群体方式进行的,在正式确定 恋爱关系之前,单独活动的较少。且此“串姑娘”的活动,多以男子主动。 串姑娘主要在晚间进行。没有特定的场所,多在姑娘家中进行。每当夜幕降临,青年 男女们便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小伙子们弹着三弦、吹着笛子,到等候他们的姑娘家 里去。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互赠烟草、槟榔,男女相互梳头,嘻笑打闹,送秋波,诉衷 肠。经过若干次串姑娘,小伙子看中某位姑娘后,就会送些手镯、项链、梳子、头巾等礼 物给她。如果几天或一段时间内不见姑娘退还礼物,便可以认定她已对自己情有独钟,愿 意作为自己的恋人了。而姑娘则来者不拒,不管谁送的礼物都会一一收下。因为他们认为, 送礼物的小伙子越多,说明自己的相貌、人品等条件越好,越感到光彩。姑娘的父母也会 为串女儿的人多而高兴和自豪。但对不想继续发展关系的小伙子,礼物会很快退还给他的。 也有的是在串姑娘的过程中,小伙子若看中了某位姑娘,便会趁机抢去她的首饰、头巾等 物,表示向她求婚。此时,姑娘不管愿意与否,都会大嚷大叫,佯装反抗。如果两三天内 不去索取的话,就表示接受了小伙子的求爱。 确定了恋人关系的青年男女,便会脱离群体,开始单独交往。进而正式托媒求婚,订 婚、结婚,喜结连理了。
佤族重视节庆,皆有相关的食礼。如"崩南尼"(佤年)、播种节、接新 水节、取新火、拉木鼓,都蕴藏着神圣的理念,备有丰美的食品。如播种撒 谷定在布谷鸟催耕之时。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提前备好各式饭菜,集中到山 坡地上,统一交给一位长者去分配。然后青年播种,儿童送水,姑娘唱歌弹 琴。待到开饭时,只见地头整齐摆放着大小一样的两行饭包,都用芭蕉叶裹 好,没有碗,没有筷,众人洗手后各取一包坐着吃,颇有情味。它把劳动、 音乐、情爱、烹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表现出他们纯朴的道德风尚。
10级 工商管理学院 人力(1)班
小组成员:吴海娜、高璐、杨亚、 霍美娟、宋杨、图雅
佤族简介
佤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主 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西盟、澜沧、孟连、 双江、耿马、永德、镇康等县的山区与半山区。即 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 区”。 佤族信仰:以原始宗教为主。少数人信仰佛教或基 督教。新米节是最隆重的节日。文学艺术丰富多彩, 竹文化独具特色。沧源崖画享誉海内外。
佤族是一个农业民族,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因 此,围绕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敬神祈福的祭祀性活动,有的还渐渐形成定制,发展成为节 日。“新米节”便是其中之一。 传统的新米节多各家各户独自进行。节日这天,主人早早起床,准备好过节的 酒肉佳肴。然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割回来的谷子一束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其余 的搓下谷粒,用铁锅微火焙干,舂出新米,做成米饭。接着举行家祭仪式:盛一碗新米饭, 与各种菜肴一起摆于神台之上,请巫师念咒语,祭祀谷神,敬献祖先。仪式结束后,以巫 师和老人为首,全家人喜尝新米。之后,主人才打开家门,把自家过节的消息告知邻里乡 亲们。于是人们纷纷携带各种礼物前来祝贺。主人则杀鸡、宰猪,甚至剽牛待客,大家欢 歌笑语,同享丰收的喜悦。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的日子。由于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 熟的时间不同,因而各地区、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的时间也不一样,但过去一般多 在农历七八月份(佤历九十月间)进行。日期的确定,一是根据各自粮食的成熟情况选择 吉日。二是以父母或祖父母去世的属相之日为最佳。意在请先祖的灵魂回来,与家人一起 同尝新米,共享欢乐。并请他们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家庭幸福,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为了让各地佤族同胞能够共同欢度“新米节”,1991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西盟佤族自治 县联合决定,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竹竿舞,过去是有福分的老人死后跳的一种舞蹈, 现已成为一种娱乐性的舞蹈。 舞蹈形式与我国海南省黎族竹竿舞相同。即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在两根 大竹竿外面,人们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 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舞蹈动作为模仿蚂蚁、斑鸠百度文库豹子、画眉等动物 形态起跳,活泼欢快。 竹竿舞,一般在寨中有威望、有影响的老人死后举行,以碓杵击打竹竿而舞, 寨中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当地老人说:“人虽然死了,但灵魂不死,它到另一个 世界后同样离不开歌舞,所以人们要唱歌跳舞欢送他。”正是这种旷达的生死观, 造就了佤族诸多的丧事舞蹈。
按佤族习俗,主妇负责煮饭和分菜。饭熟之 后,把饭盛在一个个大木盘里分给家人,每人盛给 一碗汤菜,如有肉,则每人平均分得一份。全家人 围蹲在主火塘边吃饭,如有外人在场,也分给一份 饭菜。 佤族以大米为主食。西盟地区的佤族都喜欢 把菜、盐、米一锅煮成较稠的烂饭。其他地区的佤 族则多吃干饭。农忙时日食三餐,平时吃二餐。鸡 肉粥如茶花稀饭是家常食品的上品。旱稻多现吃现 舂,男女老幼皆食辣椒,民间有“无辣子吃不饱”之 说。 佤族的肉食主要来源于家庭饲养,有猪、牛、 鸡。此外也有捕食鼠和昆虫的习惯。一些地区的佤 族还有捕食昆虫的习惯,更食用蛹、寄生于草木植 物的红毛虫、扫把虫和寄生于冬瓜树的冬瓜虫等十 余种。一般时都把可食的昆虫与米一起煮成粥,加 菜、盐、拌辣椒,香辣可口。佤族养蜂比较普遍, 但养蜂方法十分特别,先用一段掏空的圆木,两头 封口,留出数个小孔,供野蜂进出, 放在森林 或屋檐下,使其繁殖酿蜜,每年割2、3次,与其中 蜂蛹一起食用。 佤族普遍喜饮酒,喝苦茶。所饮用的酒都是 自家酿制的“泡水酒”。常饮泡水酒不但于身体无害, 反而有益健康。近几十年佤族才开始饮用烧白酒。
在过去,依照佤族的风俗习惯,丈夫去世后妻子可以转房给弟弟。若弟弟已婚,经嫂 嫂和弟媳同意,也可以转为弟的小老婆。如果女方家不愿意转房,也可另嫁,但必须由新 夫家付聘礼给亡夫的弟弟或同姓的家族。此类转房婚,夫妻不和,也可以离婚,但若为男 方家主动提出,女方家则不退还聘礼;若女方家提出,则要退回男方家的聘礼。
沧源崖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沧源县糯良山、 班考大山与拱弄山之间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带。 是我国发现较早的古代崖壁画艺术遗存之一。 1962年以来,已先后在沧源县中北部的勐来、丁 来、满砍、和平、芒阳、勐省等地发现了11个崖 画点。这些崖画大都画于离地面数米高的一片片 垂直的崖壁上。 沧源崖画的内容主要有人物像、动物像、村 落图、狩猎图、祭祀图、舞蹈图等。每个画面都 有一个中心内容,真实地描绘了一幅原始生活的 百态图,古朴、形象、生动。反映了佤族先民的 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沧源崖画采用平涂法,手法简练,生动传神。 人体多用三角形表示,面部不画五官,但四肢却 画的姿态多变,动感强烈。通过双臂和双足的种 种不同姿态,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动内容。动物也 是如此,虽然五官不清,但通过角、尾、足和耳 部的特征,也可以辨认出其种属。
传统服饰以黑色为基调。 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 宽脚裤。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最具 特色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 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 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 等首饰。
佤族房内的陈设简单,无桌椅,竹席木板当床, 没有被褥,只用棉毯或麻布单做被盖,枕木头,和衣 而睡。 佤族的住房,各地区不同。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 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 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 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竹藤、竹竿、竹片、 竹篾等)、草(茅草、椽子、脊檀、木板等)。木柱 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 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 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所,个 别打铁户也在楼下设有风箱和打铁的一套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