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3a4515b5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e4.png)
54
心脏病因病机示意图
病因
禀赋薄弱病后失调 思虑劳心过度
心气不足—心阳虚 心血亏耗—心 蒙蔽心包
实证
气滞
血瘀
瘀血阻络
55
思考题
何谓病因、六淫、内伤七情? 风邪、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什么? 七情的致病特点是什么? 何谓病机、正气? 疾病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气机失常包括哪五个部分?
56
42
(三)阴阳偏衰—阴虚
1、病理状态:精、血、津液等阴液亏耗,导致 阴不制阳,阳相对偏亢。
2、病机特点:阴虚,阴不制阳,阳相对偏盛。 3、临床表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烦失眠、
舌红少苔、脉细数(虚热证)
43
(三)阴阳互损
1、病理状态: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 变发展影响到相对一方,形成阴阳两虚。
2、病机特点:阳盛而阴未虚或虚亏不明显 3、临床表现:壮热、汗出、面赤、舌红、脉数
(实热证);口渴、尿赤、便干(阳盛则热)
40
(二)阴阳偏胜—阴盛
1、病理状态: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 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
2、病机特点:阴盛而阳未虚或虚损不明显 3、临床表现:恶寒肢冷、畏寒、喜暖、脘腹
9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10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 易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
11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为阴邪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易阻遏气机 易袭阴位
损伤阳气
12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干涩 易伤津液 燥性属阳 燥易伤肺
内伤因素:内伤七情(喜、怒、 忧、思、悲、恐、惊);饮食 失宜;劳逸失度等
中医学中的病因与病机
![中医学中的病因与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1ae6b9a9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1e.png)
中医学中的病因与病机病因与病机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们被用来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在中医学中,人体被视为一个整体,秉持着“天人相应”、“因果关联”的观念。
研究病因与病机可以帮助中医医生了解疾病的本质,从而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 病因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无一不是由于外因或内因引起的。
外因包括感受外邪(如寒、暑、湿、燥等)以及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内因则指的是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等。
2. 病机病机是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程度的表现。
中医认为,病机可以分为表证和里证两种。
表证是指疾病初期或轻度表现出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头痛等;里证则是指疾病进一步发展,影响到人体内脏功能的异常,如肝火旺盛、肾阳虚等。
3.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病因与病机是密不可分的。
病因导致病机的发展,而病机又反过来影响病因的产生。
举例来说,饮食不节导致脾胃虚弱,引发病机的形成,同时病机进一步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4.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强调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针对病因不同,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草药煎煮、针灸、推拿、按摩等。
针对病机不同,中医选择不同的调理方法,如清热解毒、温补阳气等。
5. 中医预防疾病的思路在中医学中,预防疾病被认为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
中医注重调整人体自身的平衡和抵抗力,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
通过调节饮食、合理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等方法,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降低患病的风险。
总结起来,中医学中的病因与病机是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的重要概念。
它们相互关联,为中医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了解疾病的病因和病机,中医医生可以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同时,中医也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为人们提供了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
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28268edc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47.png)
中医内科学基础 第二节 病 机 学
《伤寒杂病论》提出“六经辨伤寒,脏腑辨杂病” 的方法,开创了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先导。
温病学说的发展,提出和完善了卫气营血辨证和 三焦辨证的。
一、脏腑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脏腑病机,是探讨疾病发生演变过程中脏腑功能 活动病理变化的机制。
脏腑病证,是脏腑病机变化反映于临床的不同证 候。
小肠与心互为表里;故心亦移热于小肠。 一旦小肠为病,其病理表现主要为浊清不分, 转输障碍,症见小便不利、大便泄泻,临床 上可分为虚寒、实热、气痛三证。
肝病的病机如下图示意:
肝火上炎
化火上冲
情志所伤 肝气郁结
肝阳妄动
血行不畅 血脉淤阻
病因寒邪侵袭 寒滞肝脉
经气失宣
肝阴不足
肾阴亏虚 肝失濡养
虚阳上扰
实证 虚症
以及水结、蓄血、痰滞、虫积等疾。
和法祛邪而扶正,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和解治法。
适用范围:此法运用范围很广,如少阳证、太阳少阳 及少阳阳明合病,肝胃不和,肝郁所致的月经不调,肝 木乘土的腹痛泄泻等。
温法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治法,作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 从而达到补益阳气而祛邪治病的目的。
温法适用于寒邡留滞或由热证转变为寒证的疾病。
血液所以能循行脉中,气的功能亦密切相关。因血 属阴,赖阳气以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 脱则血失,故有“血随气行,气为血帅”之说。
血病的表现一般分为出血、血瘀、血虚。
三、风火湿疫病机、病证的基本概念 (—)风
风有内外之分。
外风为六淫病毒之一;
内风阳气所化,火热炽盛、肝阳偏亢、阴血亏虚。
外风:病起急骤,身热而渴,或兼咳嗽,肢体酸痛, 或骨节红肿,游走不定,或皮肤出现风疹作痒,或口歪 舌强等。
中医内科常见病病因、病机、治则
![中医内科常见病病因、病机、治则](https://img.taocdn.com/s3/m/632faf5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f.png)
中医内科常见病病因、病机、治则
中医内科的常见病病因、病机和治则是基于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原则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的例子:
1.咳嗽(病因):风热袭肺、痰湿郁肺、肺肾虚弱等。
(病
机):肺失宣降、肺气郁结、肺肾亏损等。
(治则):清热解表、化痰止咳、补益肺肾等。
2.消化不良(病因):饮食不节、情绪不稳、脾胃虚弱等。
(病机):脾胃气滞、湿热蕴结、脾虚失运等。
(治则):健脾和胃、化湿化痰、调理情绪等。
3.高血压(病因):情志不畅、饮食过多、肝肾失调等。
(病机):肝阳上亢、气滞血瘀、肾虚不固等。
(治则):平肝降压、活血化瘀、滋补肾脏等。
4.高血脂(病因):饮食不当、体内湿热、脾失健运等。
(病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脾虚失运等。
(治则):行气活血、清热利湿、健脾降脂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一些常见疾病的范例,每个病症的具体病因、病机和治则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中医内科的诊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仔细辨证和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舌脉信息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进行中药方剂调配、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以促进身体恢复平衡和健康。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455351e9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87.png)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重要分支,它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内外环境因素的平衡有关。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是中医疗法中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详细分析了疾病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并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
1. 基本概念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它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形成及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中医病因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外因主要指环境因素,如气候、地理位置等。
内因则包括体质、情志、饮食等个体因素。
中医病机则是对疾病发展的过程和机制的描述,包括寒热、表里、虚实等。
2. 分类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和具体表现将其分类为不同的类型。
最常见的分类包括表里虚实和寒热虚实等。
表里虚实是指疾病的病理过程同时影响了表面和内脏,如表证和里证;寒热虚实是指疾病的主要机制与寒热有关,如寒证和热证。
3. 应用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是中医疗法选择和用药的基础。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疾病的病因和病机,然后选择相应的中医疗法进行治疗。
例如,如果患者体质虚弱,情志抑郁导致疾病发生,医生可能会针对患者的体质问题进行调理,并让患者保持愉快的情绪。
如果患者出现寒证症状,医生可能会采用温补的疗法来改善患者的病情。
4. 应用案例以下是几个具体的中医病因病机疗法应用案例。
4.1. 案例一:夏季中暑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易受中暑影响。
中医认为夏季中暑的病因是热邪侵袭而导致体温升高。
治疗上,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进行调理,同时建议患者保持室内通风,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4.2. 案例二:失眠失眠是现代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中医认为其病因大多与情志失调有关。
治疗上,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作息时间,进行中药调理,以及采用针灸等疗法来改善失眠症状。
4.3. 案例三:腹泻腹泻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认为其病因多与饮食不当或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治疗上,可以采用健脾和胃的中药进行调理,同时建议患者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摄入过量刺激性的食物。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875d2700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20.png)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病因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原因和机制。
根据中医的理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因素失衡所致,而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过程。
一、病因理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受到了内外因素的侵袭或损伤,导致了人体的防御系统发生异常。
这些内外因素可以是自然环境、生活习惯、饮食不当、情绪不稳等多种因素,被称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而这些因素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人体的防御系统失衡,从而出现了不同的疾病。
二、病机理论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这种变化被称为病机。
中医病机主要包括病位、病因、病机、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等几个方面。
1. 病位:病位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部位。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部位,疾病会对这些组织器官产生不同的影响。
2. 病因:病因是指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的病因可以是内因,也可以是外因,如饮食不当、情绪波动、生活习惯等。
3. 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中医认为,病机与人体的防御系统和气血运行有关,如气机不畅、气血失调等。
4.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是指疾病发生后在人体组织、器官上所产生的病理改变。
例如炎症、结石、肿块等。
5.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是指疾病在病人身上所表现出的症状和体征。
三、中医治疗的病因病机思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调理人体的防御系统,恢复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中医治疗疾病时,首先要确定病因和病机,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有针灸、草药治疗、中药煎汤等。
中医通过针灸的手法调理经络、穴位,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平衡的目的。
中药治疗则是通过将草药煎煮成药汤或制成丸剂,以辅助调节人体的防御系统和气血运行。
在中医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因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3328ac6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d4.png)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病因与病机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用来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而病机则是指病理变化的机制和规律。
病因与病机的研究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病因与病机的相关内容。
一、病因的分类中医将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内因是指身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节、过劳、不洁之气等。
外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以及传染病的病原体等。
二、病因的作用病因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直接损害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
例如,外感风寒可以导致感冒,饮食失节可以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
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进而导致疾病发生。
例如,情志不遂会导致气机郁滞,湿邪内生则会阻碍气血运行。
三、病机的形成过程病机是指疾病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中医将病机分为四个阶段,即未病、气滞、血瘀、痰湿。
在未病阶段,人体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此时病机尚未形成。
当气滞阶段出现时,疾病开始显现出一些轻微的症状,如胸闷、胁痛等。
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瘀阶段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和瘀滞症状。
最后,痰湿阶段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咳嗽、气急等症状。
四、病因与病机的关系病因与病机是密切相关的,病因是导致病机形成的原因,而病机则是病因作用下的体现。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
只有了解了病因,才能深入了解病机,从而指导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五、中医治疗基于病因与病机中医治疗的基本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因与病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要求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包括病因、病机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如年龄、体质等。
只有全面把握了病因与病机,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六、病因与病机的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健康状态是病因与病机保持平衡的结果。
当病因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或者机体内部存在某些隐性的病机时,疾病就可能发生。
中医中的病因与病机分析
![中医中的病因与病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b208f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c7.png)
中医中的病因与病机分析中医学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其对疾病的病因与病机分析方法。
相较于西医学以病理学为核心,中医学注重疾病的整体性和个体化,通过综合考虑人体的内外环境及其对应的病因、病机,从而进行疾病的分析与治疗。
一、中医的病因理论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产生与人体的内外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内因主要指人体内部的各种因素,如情志、饮食、作息等;外因主要是指周围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如气候季节、病毒、细菌等。
中医学把这些病因划分为病邪。
情志方面,中医将七情六欲作为情志的主要表现形式。
七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为饮食、居住、穿着、行乐、安逸、安眠。
中医认为,七情六欲的不平衡或过度刺激会导致脏腑失调,进而引发各种疾病的发生。
饮食方面,中医注重食疗的概念。
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对五脏六腑有着不同的影响。
中医认为,饮食不当、暴饮暴食、偏食偏好等因素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从而产生相应的疾病。
作息方面,中医强调合理的作息时间和规律。
不良的作息习惯,如夜晚熬夜、起居无常等,会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导致病理反应的发生。
二、中医的病机理论中医学通过病机理论来解释疾病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体对疾病的反应。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病因作用于人体,引起人体的生理、病理反应,形成病机。
根据病机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
中医将病机划分为三个层次:表里、寒热、虚实。
表里属于人体表面与深层的病机,表现为发热、恶寒、汗出或不出等,治疗方法主要以表里调和为主;寒热属于机体内外的病机,表现为寒性疾病如寒热征象或热性疾病如高热等,治疗方法主要以温经散寒或清热解毒为主;虚实属于机体阴阳虚实的病机,表现为虚症如气血不足或实症如痰湿内蕴,治疗方法主要以补益虚、祛除实为主。
三、病因与病机的关系中医学中的病因与病机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病机是作为病因作用于人体后,人体对疾病产生的反应。
它既是病因的结果,也可以作为病因影响人体的发展过程。
病因病机名词解释
![病因病机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f100b69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e3.png)
病因病机名词解释
病因病机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解释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病因指的是导致疾病的原因,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机制。
病因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
外因主要指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如气候变化、感染病毒、饮食不当等。
内因则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绪波动、体质差异、遗传等。
病因是疾病产生的基础,不同的病因会导致不同的疾病。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过程和机制。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展过程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和脏腑功能紊乱所致。
病机包括病理变化、病理机制和病理规律等方面。
病理变化指的是疾病引起的生理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如炎症、肿瘤等。
病理机制则是指疾病产生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如湿热、气滞等。
病理规律则是指疾病发展的一系列规律性变化。
在中医诊断治疗中,病因病机的分析和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了解疾病的病因,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
通过了解疾病的病机,可以针对病理变化和机制进行调理治疗,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
此外,在现代医学中,病因病机的概念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和应用。
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明确的病因和病机,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可以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因此,病因病机的研究对于促进医学发展和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基础教学课件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基础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fdd075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15.png)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中医基础理论
2) 火热易扰心神
3)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 易影响心神。
4)
“诸躁狂越, 皆属于火。”
中医基础理论
3) 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
“壮火食气”
中医基础理论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常见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
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病无定位,游走不定
风痹-----也称“行痹” 数变----发病迅速,变化多端
风疹 《素问》: “风者,善行而数变”
中医基础理论
3)风性主动
4)
5) 动: 动摇不定之意。
6) 《素问》: “风胜则动”,
7)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湿痹
湿疹
中医基础理论
(5)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燥邪。 温燥 凉燥
中医基础理论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伤人最易伤人体的津液 ----津液亏虚
表现燥象:
中医基础理论
2) 燥易伤肺
3)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
4)
-----肺燥咳嗽
5) 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
气”、“戾气”、“毒气”、“乖戾 之气”等。
中医基础理论
疠气的传染途径: ①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②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
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 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 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 (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 (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66ddc3ca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6.png)
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中医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其治疗理念和方法与西医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医的理论中,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核心概念,它们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病因病机的概念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是由于病因引起的病机变化所致。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可以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指人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失调、饮食不当、过度劳累等;外因则是指环境因素,如寒邪、暑邪等。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展的基本过程和规律,包括病理变化的过程、临床表现的特点等。
二、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诊、脉诊等,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再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相应的治疗。
辨证论治强调整体观察,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的关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是密切相关的。
病因病机的理论为辨证论治提供了科学依据,而辨证论治则是根据病因病机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中,辨证论治是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感冒这一常见病,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不同类型,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如果是风寒感冒,可以采用解表祛寒的方法,如使用辛温解表的药物;如果是风热感冒,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使用苦寒清热的药物。
四、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概念,我们来分析一个实际案例。
小明因感冒引起的咳嗽已经持续了几天。
他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喉咙痛、鼻塞和流涕。
他的舌头上有一层白苔,脉搏偏快。
根据中医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病因:小明感冒的病因是风寒外袭;2. 病机:风寒邪气入侵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阻碍了肺脾的正常功能;3. 辨证:小明的证候类型属于风寒感冒,表现为咳嗽、喉咙痛等症状,舌苔白、脉搏偏快;4. 治疗:针对小明的病因病机和辨证结果,建议使用解表祛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服用柴胡疏肝散等中药。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0b4e86217c1cfad6185fa778.png)
(4) 暑多夹湿
❖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正当夏秋之交,为一年 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长夏多湿病。此外,居住 潮湿、淋雨涉水等均可成为湿邪致病的途径,所 以四季均有湿病的发生。
❖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 (二)虫兽外伤
❖ (三)医源因素与先天因素
病机
❖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 局的机理。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象、 经络、病因和发病等基础理论,探讨和阐述 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及其基 本规律,即病机学说。基本病机,包括邪正 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调及津液代谢失常 的方面,为病机学说的最高层次。
❖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 (2)风性善行而数变
❖ (3)风性主动
❖ (4)风为百病之长
❖ 【附】内风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肝的功能 失调,阳热亢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 导致风气内动,常称为“肝风内动”。主要表现 为头目眩晕、四肢麻木、抽搐、震颤等。
❖ 寒就是寒冷,冬季的主气。在气温较低的冬季, 人体不注意防寒保暖,易感寒邪。其他季节,如 淋雨涉水、汗出当风、贪凉露宿,或过饮寒凉之 物,也可感受寒邪。
疠气
❖ 疠气的致病特点 ❖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 (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 (3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二、内伤病因
❖ (一)七情 ❖ 七情是指人的喜(心)、怒(肝)、忧(肺)、思
(脾)、悲、恐(肾)、惊七种情志变化。若七情 太过或不及,则会伤及脏腑,发而为病。致病特点 为(1 )直接伤及脏腑(2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 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 结”。(3)影响病势变化 ❖ (二)饮食 ❖ 饮食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条件。但是,饮 食失宜则又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饮食失宜 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沽和饮食偏嗜三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35页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35页](https://img.taocdn.com/s3/m/47a09107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17.png)
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必须通过机 体内部阴阳失调才能形成疾病。因此阴阳失 调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依据
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二、阴阳失调
2、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疾病过程中,寒热属性随病体阴阳消长 盛衰变化而变化。
阴阴阳阳偏偏衰胜::阴阴或或阳阳单单方方面面的的量量绝绝对对低超于过正正常 水常平限,度所(引胜起出寒)热,虚从损而的引反起映寒的热一壅种盛病反理映概括 。的阴一虚种则病热理、概阳括虚。则阴寒胜。则寒、阳胜则热。
3.火易心肝生火火风上上炎炎动— —血口 目舌 赤生 肿疮 痛 、颈4生项.火强风易直:、耗热角灼气弓肝反伤经张,津筋。脉失养,四肢抽搐、两目上视
动血:热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病症5.火易致肿疡源自热入血分,遏阻营血:化腐成脓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温、热、火
1、程度来分:渐进、渐强。 2、病气来分:温、热属外淫。
风为外邪致病先导,其它病邪常依附其致病、
风湿痹痛、风火牙痛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二:暑邪Summer-Heat
暑病发生在夏至之后,立秋之前,暑无内生。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 病多见高热、面红目赤、大汗、脉洪数
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口渴多饮、气短乏力,气随津脱则昏迷
火则内生。
3、以正气而言:火是人体正气之一,
藏于脏腑,具有温煦、生化功能。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九点 十六分。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四:燥邪
Dryness
温燥(初秋,燥与热结)
凉燥(深秋,寒与燥结)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中医病因病机》课件
![《中医病因病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b5fbd4b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df.png)
阴阳失调
定义:指人体内 阴阳平衡关系失 调
表现:阳虚、阴 虚、阴阳两虚等
原因:饮食不节、 情志内伤、久病 失治等
治疗方法:调理 阴阳平衡,恢复 身体健康
气血津液失常
气虚:气不足,脏 腑功能减退
血虚:血液亏虚, 脏腑经络失养
津液亏虚:体内缺 乏津液,导致口渴 、便秘等症状
气血两虚:气虚和 血虚同时存在,影 响脏腑功能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喜、怒、忧、 思、悲、恐、惊七种情志 致病因素
饮食不节:饮食不当或过 食生冷导致脾胃损伤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或过 度安逸导致气血不畅
病理产物:痰饮、瘀血等 病理产物导致的疾病
其他因素:外伤、虫兽伤 等其他致病因素
内伤七情
七情概念:喜、怒、 忧、思、悲、恐、 惊
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心、肝、脾、肺、 肾
总结与展望
《中医病因病机》课程总结
课程内容回顾:简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医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分类、诊断方法等。 重点知识点总结:对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各种病因病机的特点、治疗方法等。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中医病因病机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课程评价与展望:对课程进行评价,包括优点、不足之处等,并提出对未来课程的展望和建议。
七情致病特点:直 接伤及内脏,影响 气机,导致气血失 调
七情的治疗原则: 调理脏腑气机,调 理气血
饮食不节 劳逸过度 情志内伤 外邪侵袭
不内外因
中医病机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的概念:邪气与正气的盛衰变化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邪正盛衰与疾病性质:邪气亢盛则病情严重,正气不足则病情缠绵 邪正盛衰与病情变化:邪气消长与病情轻重、病位深浅的转化密切相关 邪正盛衰的调节方法:通过调理人体正气与邪气的关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病因和病机举例
![病因和病机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9909c377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c9.png)
病因和病机举例
病因和病机是中医中常用的概念,用于分析疾病的产生和发展机理。
以下是一些病因和病机的举例,但不包含与标题相同的文字。
1. 病因:不良饮食习惯
病机:过食油腻食物导致脾胃失和
解释:长期摄取过多油腻食物,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消化不良、胃痛、腹泻等症状。
2. 病因:感染病毒
病机:病毒入侵导致气血不和
解释:某种病毒进入人体后,会破坏气血的平衡,导致体温升高、头痛、咳嗽等感冒症状。
3. 病因:精神压力大
病机:情志失调导致气滞血瘀
解释:长期承受精神压力过大,会导致身体内部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身心疲劳、失眠、情绪低落等症状。
4. 病因:外伤或劳累过度
病机:气血阻滞导致疼痛不适
解释:受到外伤或过度劳累后,气血在相应部位阻滞,导致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
5. 病因:环境污染
病机:毒素积聚导致气机郁滞
解释:长期生活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身体内毒素积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疲倦、皮肤过敏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 “热极生风”。 动血
5) 火邪易致疮痈
(火邪结聚,热盛肉腐→化脓) “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
曰痈”。 ——《灵枢·痈疽》
2、温疫邪气(疠气)
(1)、疠气的基本概念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 又称“疫毒”、“疫气”、“异气”、“戾气”、
3)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病势缠绵: 饮逆于上
水注于下 湿在肌表 湿停中焦 痰阻咽喉 痰迷心窍
“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
4)易扰乱神明: 痰湿上蒙清窍 痰迷心窍 痰火扰心
5)多见滑腻苔:
2、瘀血
(1)瘀血的概念: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 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 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
(4)、疠气的致病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5)、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1)气候因素 2)环境因素 3)预防措施不当 4)社会因素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劳逸无度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1)情志活动产生于脏腑气血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 忧恐。”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1)、正气的概念
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的生 理机能活动,及其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抗邪和康复能力。 简称“正”。
(2)、正气对邪气的防御作用:
抵御外邪的入侵 驱邪外出 修复调节能力 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3)、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正虚感邪而发病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正虚生“邪”而发病
4) 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风寒、风湿、风热、风燥。
风邪致病最多。 《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
寒邪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 邪,称为寒邪。
外寒病证 伤寒 中寒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冷” 表寒 里寒 (脾胃 少阴)
1、痰饮水湿 (1)、痰饮水湿的概念: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 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或指触之有 形的痰
核。 无形之痰: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如眩晕、 癫狂等
。
饮则流动性较大,可留积于人体脏 器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所停 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
“内生五邪” 正气的强弱可影响发病的轻重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邪气的基本概念 外感因素
各种致病因素的泛称 内伤因素 其他因素
(2)、邪气的侵害作用 导致生理机能失常 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害 改变体质类型
(3)、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 2)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 3)影响病情和病位 4)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二)、基本病机
病机: 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亦即病因作用于人体,致 使机体某一部位或层次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产生或形态、 或功能、或代谢等方面的某种失调、障碍或损害,且自身又 不能一时自行康复的病理变化。
中医病机学的结构与内容
中医病机学
基本病机 系统病机 疾病传变 病证病机 症状机理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 血津液代谢失常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1)、虚实病机
实的病机
含义 特点 形成 表现
邪气盛则实
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 的一种病理状态。 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证 候。 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 的内伤病。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 便不通,脉实有力等。
辨证求因
1.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 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 用药提供依据。
2.既是中医探究病因的主要方法,也 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
(一)、外感性致病因素 1、六淫 (1)、六淫的概念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正常气候 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 的统称。
2、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是指在疾病的发生过程 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 对的平衡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 系列病理变化。 (1)、阴阳偏胜
“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
2)寒性凝滞
“痛”
寒凝血脉 肢体关节——寒痹 直中胃肠 寒客肝脉
寒凝津液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3)寒性收引
寒在肌肤----毛窍收缩,卫阳郁闭----
发热、
恶寒、无汗
寒在筋肉----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
剧痛
暑邪
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 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恐则气下: 过度恐惧伤肾,致使肾气失固,气陷于
下。
惊则气乱: 猝然受惊伤心肾,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
乱,肾气不固。
思则气结: 过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
化失职。
(3)影响病情
诱发疾病 加重病情
2、饮食失宜
■饮食失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1)、饮食不节 (1)过饥(水谷之精不足—营养不良) (2)过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3)饮食不规律
(2)、过逸 过度安逸致病,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安逸少动,气机不畅。 2)阳气不振,正气虚弱。 3)是长期用脑过少,加之阳气不振,可致神气衰弱,常
见精神萎靡、健忘、反应迟钝等。
(三)、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
痰饮水湿、瘀血、结石等是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这些病理产物形成之后,又能作用于人体,干扰机体的正常 功能,可加重病理变化,或引起新的病变发生。因其通常是继 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产生的致病因素,故称“继发性病因”。
一、 病 因
概述 一、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二、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
、劳逸失度) 三、继发病因(痰饮、瘀血、结石) 四、其他病因
概述
病 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又称 致病因素、病邪。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 逸、外伤及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等。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 、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 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燥邪伤人最易伤人体的津液 ----津液亏虚
表现燥象:
2) 燥易伤肺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
-----肺燥咳嗽
表现:
火(热)邪 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 火邪与热邪的主要区别是:
热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全身性弥漫性发热征象; 火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如肌肤局部红、肿、 热、痛,或口舌生疮,或目赤肿痛等。
(2)、饮食不洁(食物中毒) 陈腐变质食物 寄生虫 疫毒
(3)、饮食偏嗜
1)四性偏嗜 2)五味偏嗜 3)营养偏嗜 4)烟酒偏嗜
3、 劳逸失度 (1)、过劳
1)劳力过度
一是过度劳力而耗气,二是过度劳力而致形体损伤,即劳 伤筋骨。
2)劳神过度:长期用脑过度,思虑劳神而积劳成疾。易耗 伤心血,损伤脾气。 3)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损及心神。
“毒气”、“乖戾之气”等。
(2)、疠气的传染途径:
1)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2)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染 而发病。
(3)疠气所致疾病: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 痢、白 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急性传染性肝炎 )、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 )、禽流感等。
2) 湿性重浊,趋下,易袭阴位
重:沉重
“因于湿,首如裹”
浊:秽浊不清
《素问》“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3)湿性黏滞(症状,病程)
(清湿袭虚,病起于下)
粘----粘腻; 滞----停滞
湿邪致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湿痹
湿疹
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燥邪。
温燥
凉燥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邪盛与正虚并存 实中夹虚: 虚中夹实: 2)虚实转化 由实转
3)虚实真假 真虚假实 真实假虚虚
因虚致实
(3)、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正胜邪退 邪胜正虚 邪正相持
正虚邪恋
疾病好转,或痊愈。 病情加重,病势恶化,甚至死亡。
多见于疾病中期,或慢性病迁延期。 多见于疾病的后期,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 经久不愈;或留下后遗症。
外感热病病机、脏腑、经络、 形体官窍病机
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 和三焦病机
感冒的病机、哮喘病病机
疼痛病机、发热病机、眩 晕病机
(二)、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 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基本病机
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
气血津液失常
1、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 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 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 转归过程,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金匮名称。
(2)、痰饮水湿的形成
外感六淫 七情内伤 饮食不节
脾肺肾肝 三焦功能 失调,水 液代谢失常
痰饮 水湿
(3)、痰饮的致病特点 痰饮可随气流窜全身,产生多种病变 。
1)阻滞气血运行,影响脏腑气机: 痰饮阻肺 痰饮停胃 痰饮流注经络 痰饮结聚局部 2)影响津液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