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病症(一)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性贫血原因及机制
• 1、血液稀释引起的相对性贫血 • 2、红细胞、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 运动员需铁,排铁剧增,铁吸收或供给不足, 导致运动性贫血 • 3、运动引起溶血和红细胞破坏增加 红细胞机械性损伤、破坏、溶血
过度训练综合症
• 判断过度训练综合症的指标
1、生理指标:体重、心率、心电图、血压等 2、生化指标:CPK、乳酸、肌红蛋白、血睾酮等
• • • • • • •
过度训练的征象 1、早期征象 一般自觉症状:疲乏无力、倦怠、精神不振 对运动的反应:无训练欲望或厌烦训练 神经系统方面:头晕、记忆力下降,精神不集中等等 2、晚期征象 上述症状则更加明显,并出现一系列全身多系统的异 常表现。
运动性晕厥
运动晕厥
• 晕厥是指突然发生的、暂时性的知觉和行 动能力丧失的状况。由于脑血流暂时降低 或血中化学物质变化所致。 • 表现为突然失去知觉、晕倒。晕厥前可感 到全身软弱无力,头昏,眼前发黑,耳鸣, 恶心,伴有出汗和面色苍白;晕厥后皮肤 苍白,四肢冰凉,脉搏细弱,呼吸改变; 醒后精神不佳,头晕,软弱。
• 其症状表现复杂多样,一般表现为食欲降低、 体重下降、肌肉软弱、精神萎顿、过敏或恶心、 睡眠紊乱、静息心率上升、血压升高等症状。
过度训练综合症
• 过度训练综合症的发病原因 1.训练安排不当
未遵循循序渐进和系统性原则。运动量、运 动与身体技能和情绪不相适合、季节气候因素、 未充分注意个人特点等等。
过度训练综合症
• 预防和消除过度训练综合症的方法
过度训练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训练安排不当,因此预 防的关键在于根据运动员的性别、年龄、身体发育状态、 训练水平和训练状态等制定切合实际的训练方案。对于 优秀的成年运动员来说.应该强化一些专业化的素质训 练,但要注意多种方法循环交替,以免部分肌肉发生过 度疲劳,无法正常工作;对于训练量的安排要注意大中 小运动量的有机结合。
过度训练综合症
1.过度训练与肌肉系统
一些研究指出,过度训练引发肌肉疲劳的具体环节包 括:肌膜表面的结构功能变化:T管活动与肌质网Ca 释 放的偶联变化:肌质网的Ca2+释放与重摄取;Ca 与钙 蛋白的结合:肌球蛋白与肌动蛋白的结合;能量过程; 横桥力的发生以及横桥周期速率的变化。这些变化使肌 肉产生的兴奋—收缩偶联延缓或无法正常进行,影响了 肌肉的正常收缩而导致运动中的肌肉僵硬、收缩无力、 酸软等症状。近期有的学者提出运动造成骨骼肌组织脂 质过氧化反应加强而产生较多的自由基,导致肌细胞广 泛性损伤及病理性变化,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从而产 生疲劳。
• • • • 1、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和比赛计划 2、遵守运动训练原则 3、避免疲劳积累 4、加强训练的义务监督工作
运动性疾病治疗原则
• 1、病因治疗 • 2、对症治疗
过度训练综合症
过度训练综合症
• 过度训练综合症(OTS)是训练与恢复, 运动与运动能力、应激与耐受能力之间的 一种不平衡。 • 指运动员接受过量的训练,经过适当的恢 复期仍不能维持其正常运动水平的现象。
过度训练综合症
4.过度训练与免疫系统
过度训练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免疫功能受抑制,致 使运动员易患感染性疾病而出现短期或长期的运动成绩 下降,在病毒性疾病潜伏期参加训练可以引起更严重的 症状。免疫系统在细胞复制时必需的谷氨酰胺主要来自 肌肉中,肌肉不能释放足够的谷氨酰胺则可导致免疫功 能下降,这可能是过度训练后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的一个 原因。剧烈运动中皮质醇、肾上腺素释放增多、神经肽 的生成增加等都可使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
过度训练综合症
1.教育学(运动方法学)的恢复手段
教育学的恢复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针对训 练的目的和任务合理安排训练内容、训练手段、运动负 荷、恢复时间、恢复方式以促进恢复过程的方法。如力 量训练后,对承受负荷的肌群做一些伸展放松性练习; 速度和耐力练习后做一些慢跑和徒手操练习:训练结束 时,结合整个活动安排一些慢跑、基本体操、游戏、游 泳等。也可采用心理学的恢复手段,包括睡眠暗示、放 松训练、呼吸调整、心理调节、气功等。
过度训练综合症
2.过度训练与自主神经系统
过度训练与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的异常反应有关。过度训练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交感型, 特点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表现为安静心率增加、体 力下降、食欲降低、体重下降,轻微活动就感到乏力不 堪,训练和比赛的愿望丧失、安静血压升高、运动时最 大负荷能力降低和最大乳酸水平下降。二是副交感型, 特点为体力下降、安静心率减慢,运动中出现低血糖症。 副交感型过度训练者可发生在短时间交感型之后,在耐 力运动员中多见。
过度紧张
• 过度紧张的原因 1.训练水平差和生理状态不佳。 2.长期中断训练的运动员突然或过于迅速投入 剧烈训练或比赛。 3.患有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或急性病初 愈未完全恢复者剧烈训练或比赛。
过度紧张
• 过度紧张的发病机制 剧烈运动负荷突然超过心脏的负担能力,使 心脏发生急性疲劳,心脏供血障碍和缺血、缺 氧,心肌收缩力减弱,发生急性心功能不全造 成心源性休克或猝死。 脑血管痉挛和脑部缺氧。 机体对运动的应激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病理改 变或体内应激系统“衰竭”。
过度训练综合症
3.营养学的恢复手段 OTS的产生常伴随能量的耗竭,因此在运动膳食 中,应采用科学配餐,并注重多种营养物质的 补充,使运动机体尽快恢复。尤其是在大运动 负荷和比赛时,因大量泌汗可导致矿物盐的过 多消耗,训练后应适当补充不同的糖和矿物盐。
中医药食疗
过度紧张综合征
过度紧张
• 过度紧张是由于一时性运动负荷过大和过于剧烈, 超过了机体和心理承受能力而产生的生理功能紊 乱或病理状态。常在在运动后即刻或过后不久发 生,多发生在训练水平低、经验较少的新手身上。 以急性心血管损害为最多见,在中长跑、马拉松、 篮球、足球、自行车、划船等运动项目中多见。
2.带病或者未完全恢复参加训练或比赛
过度训练综合症
• 过度训练综合症的发病原因 3.比赛或训练过多(频率大),缺乏足够 休息,体能未恢复,又继续比赛或训练。
4.生活不规律,营养未及时补充,不良环 境,不良心理等等。
过度训练综合症
• 过度训练综合症的发生机制
过度训练综合症的发病基础是由于运动员的 神经过度紧张,造成兴奋和抑制之间的平衡失 调所致。所以一直把过度训练视为一种特殊的 “神经官能症”。过度训练与神经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及某些生物指标的改变有关。
常见运动性疾病
运动性病症(概述)
• 运动性病症一般是指因机体运动应激因子 不适应运动强度或训练安排不当而造成机 能紊乱所出现的一类病症。 • 比如过度训练综合症、过度紧张、运动性 高血压、运动性贫血、晕厥、运动中腹痛、 运动性消化功能紊乱、肌肉痉挛、低血糖、 运动性血尿、运动性血红蛋白尿等等。
运动性疾病的分类
4.胸内和肺内压增加
妨碍静脉回流,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脑部供血不足。
运动晕厥
• 运动晕厥的发生机制 5.其他
低血糖 中暑 心脏节律紊乱 心脏病 颈动脉窦受压
运动晕厥
• 案例
男,15岁,既往身体健康,考试前查体未发 现有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在做“仰卧起坐” 动作做到26个时,突然Hale Waihona Puke Baidu志不清,四肢瘫软, 面色苍白,呼之不应,脉微弱。立即放平躯体、 解开衣领,按摩挤压四肢,指掐人中、合谷、 内关,约1 min后神志缓慢清醒。随后给口服糖 盐水250ml, 面色好转,精神恢复。20min后, 患者参加下一项目的考试。
过度训练综合症
2. 医学的恢复手段
运动训练过程中常用的医学恢复手段包括理疗、药剂、 针刺等。理疗的方式有按摩、热敷、沐浴、紫外线照射 等。药剂类一般包括化学类和中草药。中草药类包括有 人参、枸杞、三七、刺五加等多种中草药制剂;化学类 药品有葡萄糖酸钙,次黄嘌呤核苷,三磷酸腺苷。针刺 方法是我国传统的恢复手法,对放松肌肉、解除痉挛、 促进机体恢复有良好的作用,针刺部位以紧张或痉挛肌 肉为主.电针疗法也是一种很好的针刺手段。
过度训练综合症
3. 过度训练与神经内分泌系统
研究证明,长时间大运动量训练会引起过度疲劳、 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 的失调。同时,在运动后的超量恢复期。机体消耗睾酮 增多可能也是使机体血清T降低的机制之一。动态测定 运动员T/C可以反映运动员的机能状态,对预防运动员 的过度疲劳和过度训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据报道, 训练量增加1.5-2倍,血中甲状腺素和睾酮水平通常降 低,而血中皮质醇水平则升高。
• 类型和征象 • 1、单纯虚脱型:多见于径赛运动员。运动后即 刻出现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无力、大 汗淋漓等 • 2、晕厥型:运动中或运动后突然出现一过性神 经丧失 • 3、脑血管痉挛 • 4、急性胃肠综合征 • 5、急性心功能不全和心肌损伤
过度紧张
• 过度紧张急救和预防 急救——心肺复苏,针灸。 预防——大运动量前全面体检,平时训练时 遵循科学系统的原则和方法,运动训练水平低 或体弱多病(包括病后未痊愈)者运动时要量 力而行,加强自我监督,此外,临场的医务监 督也非常重要。
• • • • • • • • • • • (一)根据发病系统分类 循环系统:运动性心律失常 运动性高血压 呼吸系统:运动性哮喘 运动性鼻炎 消化系统:运动性腹痛 运动性胃肠道症候群 泌尿系统:运动性血尿 运动性蛋白尿 造血系统:运动性贫血 内分泌系统:女性运动员三联征
• (二)根据病因分类 • 分为过度紧张综合征、运动性中暑、运动性冻伤、溺 水和肌肉痉挛 • (三)根据发病缓急分类 • 1、慢性疾病 • 2、急性疾病
运动晕厥
• 运动晕厥的发生机制 1.血管减压性晕厥 2.直立性血压过低
长时间站立不动,或久蹲突然起立等等,由 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体内血液重新分布的反 应能力下降,导致直立位时血压显著降低,脑 部供血不足。
运动晕厥
• 运动晕厥的发生机制
3.重力性休克
疾跑后随即站立不动——运动时下肢肌肉毛细血管大 量扩张,循环血流量明显增加,突然停止运动,下肢毛 细血管和静脉失去肌肉对其的节律性挤压,加上血液重 力,血液大量积聚在下肢,回心血量骤降,心输出量减 少,导致脑部供血不足。
• 2010年11月28日上午,在华东交通大学南区田径场 进行的一场足球比赛中,一名队员被足球击中后脑, 当场晕厥。
对任何原因所致晕厥发作时的处理相似包括 :
• ①头低位平卧或抬高下肢秒钟以增加到脑血流量 • ②摔倒在地的患者仍应就地平卧仰面朝天并检查 有无外伤 • ③松开患者紧结的衣领若意识未恢复即应使头后 仰抬起下颌以防止舌根后垂阻滞气道 • ④若有显著心动过缓可静注阿托品;若有快速心 律失常可静脉推利多卡因或乙胺碘呋酮发生心脏 停搏应即心肺复苏;有出血吐泻等血容量低下者 需输血等扩容治疗医疗 • ⑤若患者意识迅速恢复应再平卧几分钟向后坐起 然后站立有的需分钟左右才能站立
运动性疾病的病因
• • • • • 1、运动训练和比赛安排不当 2、运动员身体功能水平下降和心理状态不良 3、运动项目自身特点所致 4、运动员生活制度的破坏 5、营养不合理因素
运动性疾病的诊断
• 运动性疾病的诊断应结合运动员的运动负荷量、自身 反应、体征和临床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运动性疾病预防原则
• 贫血是指外周血液在单位体积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 胞计数和/或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最低值,以血红蛋白浓 度较为重要。运动性贫血是由于剧烈运动而引起的贫血 现象。运动性贫血占运动员贫血的20%-35%. • 中国一般人血红蛋白正常值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 110—150 g/L。 • 根据我国情况血红蛋白测定值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 年女性低于110g/L,红细胞压积最低值分别为40.0%、3 5.0%溶积,均可诊断贫血。 • 表现为头晕、眼花、乏力、易倦、食欲不振、体力活动 差,运动中出现心悸、气促、心跳加快。眼结膜苍白, 皮肤发白无血色等等。
运动晕厥
• 运动晕厥的急救和预防
急救——从下肢向心进行重推或揉捏,针灸, 心肺复苏,如无呕吐,醒后补充热量和糖分。
预防——平时坚持锻炼,提高血管运动机能 水平。运动训练时动作姿势要标准,尤其要保 护好颈和腹部;久蹲后要慢慢站立,疾跑后要 继续慢跑;及时补充糖饮料。进行好医务监督。
运动员贫血
运动性贫血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