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分类及动物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脊索动物门
1.1脊椎动物亚门
1.1.1鸟纲
1.1.1.1突胸总目
1.1.1.1.1隼形目
1.1.1.1.1.1鹰科
1蛇雕
2松雀鹰
3苍鹰
4林雕
5鹰雕
6鸢
7普通鵟
1.1.1.1.2鴷形目
1.1.1.1.
2.1啄木鸟科
8斑啄木鸟
9黑枕绿啄木鸟
10黄嘴噪啄木鸟
11黄冠绿啄木鸟
12姬啄木鸟
13星头啄木鸟
14蚁裂
1.1.1.1.
2.2须鴷科
15大拟啄木鸟
1.1.1.1.3鸻形目
1.1.1.1.3.1鹬科
16白腰杓鹬
17大沙锥
18黑腹滨鹬
19灰鹬
20矶鹬
21丘鹬
22扇尾沙锥
1.1.1.1.3.2反嘴鹬科
23黑翅长脚鹬
1.蛇雕
拉丁学名:Spilornis cheela
别称:大冠鹫、蛇鹰、蛇鵰、白腹蛇雕、冠蛇雕、凤头捕蛇雕
识别:全长61~73厘米,大中型鹰类。头顶具黑色杂白的圆形
羽冠,覆盖后头。飞羽暗褐色,羽端具白色羽缘;尾黑色,中间有一
条宽的淡褐色带斑:尾下覆羽白色。喙灰绿色,蜡膜黄色。跗蹠及趾
黄色,爪黑色,多成对活动。
栖居于深山高大密林中,喜在林地及林缘活动,在高空盘旋飞翔,
发出似啸声的鸣叫。以蛇、蛙、蜥蜴等为食,也吃鼠和鸟类、蟹及其
他甲壳动物。用树枝筑巢于高大树上。每年3~5月份繁殖,产卵一枚,卵色乳白或黄白色杂以红棕色污渍。营巢于高树上,用树枝搭成平台式的巢,内铺绿叶。以小型两栖类、爬行类以及鸟类为食。分布于泰国、缅甸、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
2. 松雀鹰
拉丁学名:Accipiter virgatus
别称:松子鹰、摆胸、雀贼、雀鹞
识别:小型猛禽,体长28~38厘米。雄鸟上体黑灰色,喉
白色,喉中央有一条宽阔而粗著的黑色中央纹,其余下体白色
或灰白色,具褐色或棕红色斑,尾具4道暗色横斑。雌鸟个体
较大,上体暗褐色,下体白色具暗褐色或赤棕褐色横斑。
3. 苍鹰
拉丁学名:Accipiter gentilis
别称:鹰、牙鹰、黄鹰、鹞鹰、元鹰
识别:中小型猛禽。体长可达60厘米,翼展约1.3米。
头顶、枕和头侧黑褐色,枕部有白羽尖,眉纹白杂黑纹;背部
棕黑色;胸以下密布灰褐和白相间横纹;尾灰褐,有4条宽阔
黑色横斑,尾方形。飞行时,双翅宽阔,翅下白色,但密布黑
褐色横带。雌鸟显著大于雄鸟。食肉性,主要以森林鼠类、野
兔、雉类、榛鸡、鸠鸽类和其他小型鸟类为食。栖息于不同海
拔高度的针叶林、混交林和阔叶林等森林地带,也见于山施平
原和丘陵地带的疏林和小块林内。视觉敏锐,善于飞翔。白天活动。性甚机警,亦善隐藏。通常单独活动,叫声尖锐洪亮。见于整个北半球温带森林及寒带森林。
4.林雕
拉丁学名:Ictinaetus malayensis
别称:树雕
识别:为隼形目鹰科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长
67-81厘米,翼展164-178厘米,体重1000-1600克。通
体黑褐色,眼下及眼先具白斑;头、翼及尾色较深;尾较
长,尾上覆羽淡褐具白横斑;尾羽有不明显的灰褐色横斑。
虹膜黄色,脚黄色;爪长且微具钩,与其他雕类有别。栖
息于海拔1000-25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内,捕食鼠类、
蛇、蜥蜴、蛙、雉类和小型鸟类,也掠食其他鸟类的卵及雏鸟。在高大的树木上筑巢,每窝产卵1-2枚。
5.鹰雕
拉丁学名:Nisaetus nipalensis
别称:熊鹰、赫氏角鹰
识别:为隼形目鹰科的鸟类,是一种体形偏大的猛
禽,体长长66-84厘米,翼展134-175厘米,雌鸟体重
3500克,雄鸟体重2500 g。。成年鹰雕的上半身呈棕
色,下体有白色纹。翅膀很宽,在飞行时呈V型,未成
熟的鹰雕通常拥有白色的头。
一般生活于山中的常绿森林。主要以野兔、野鸡和
鼠类等为食,也捕食小鸟和大的昆虫,偶尔还捕食鱼类。
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国及东南亚。
6.鸢
拉丁学名:Milvus Korschun
别名:老鹰黑鸢鹞鹰鹰
识别:全身羽毛暗褐色,在高空展翅翱翔时,
双翅下方各有一明显大白斑;尾稍长,尾端呈深
叉状,与其他猛禽尾形不同,极易识别。雌雄成
鸟羽色类似。嘴黑色,下嘴基部和蜡膜浅黄绿色;
脚铅灰黄色。栖息于旷野。天气晴朗时常在空中
盘旋滑翔,寻觅猎物;大量捕食田间野鼠、害虫等,偶尔兼食小鸟、蛙、蛇、小鱼等。繁殖期结群或单独营巢,通常是在野外高大的树冠顶端或山谷顶上以枯枝堆筑,内铺碎布、废纸、兽毛等。在中国华南地区,2月底开始产卵;在北方,5月上旬产卵。每窝2枚。雌雄均孵卵,孵化期约38天。幼雏留巢哺育约42天后飞出。
7. 普通鵟
拉丁学名:Buteo buteo
别称:鸡母鹞
识别:体长50-59厘米。体色变化
较大,上体主要为暗褐色,下体主
要为暗褐色或淡褐色,具深棕色横
斑或纵纹,尾淡灰褐色,具多道暗
色横斑。飞翔时两翼宽阔,初级飞
羽基部有明显的白斑,翼下白色,仅翼尖、翼角和飞羽外缘黑色(淡色型)或全为黑褐色(暗色型),尾散开呈扇形。翱翔时两翅微向上举成浅‘V’字形。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从海拔400米的山脚阔叶林到2000米的混交林和针叶林地带均有分布,常见在开阔平原、荒漠、旷野、开垦的耕作区、林缘草地和村庄上空盘旋翱翔。以森林鼠类为食。分布于欧亚大陆,往东到远东、朝鲜和日本;越冬在繁殖地南部,最南可到南非和马来半岛。
8. 斑啄木鸟
拉丁学名:Dendrocopos major
别称:赤鴷、臭奔得儿木、花奔得儿木、花啄
木、白花啄木鸟、啄木冠
识别:小型鸟类,体长20~25cm。上体主要为黑
色,额、颊和耳羽白色,肩和翅上各有一块大的
白斑。尾黑色,外侧尾羽具黑白相间横斑,飞羽
亦具黑白相间的横斑。下体污白色,无斑;下腹
和尾下覆羽鲜红色。雄鸟枕部红色。本物种未列
入保护目录,但受到非法捕猎的威胁,中医传统
理论认为本物种全体有滋养补虚、消肿止痛的功效,刺激了对本物种的捕猎。另外由于本物种喜食很多林业害虫,因此被誉为“森林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