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性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致性评价的气息让不少公司不少战友憋足了气,接下来会怎样发展我不想做任何预测或评论。但对于固体仿制药,如需做体外溶出曲线考察评价,则首推采用F2因子,这点已经无疑。近来与同事讨论F2相关方法,各有秉持,虽不是什么大分歧,终归还是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因此笔者有意翻阅谢沐风老师撰写的溶出系列,读后虽觉已多方考虑,但难免无法涵盖工作中遇到的所有情况,故又查找相关的国外文献进行解疑。自己稍稍总结之后又将谢老师几十页的溶出贴从头学习一遍,且做为“实战”丰富经验。在此将我的一点心得贴出,希望能为大家的工作稍作一些补充(不仅限于一致性评价,对于3类6类药的开发也适用)。同时也恳请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心得经验。

一、基础原理

1.F2因子是一个评价两条相同溶出条件下溶出曲线的相似程度的参考值。不妨先看其中的计算原理,Rt 为参比制剂的溶出量,Tt为自研样品的溶出量,(Rt-Tt)2是同一时间点,参比制剂与自研样品的溶出量的差值的平方。此刻应该注意到接下来是直接除以n(即样本数),故所谓的F2=50时所代表的10%的偏差是指,所取样品点平均相差10个百分点的标示溶出量,即平均偏差,而不是平均相对偏差。以下将列举一组数据作为解释(见表一)。

常见的问题是如何取点。谢沐风老师的溶出系列里面已经分列多种情况,但我思考的是究竟不同选点意味着什么?请见表二。

表二4个自研样品与参比制剂的F2值

此处不用在意选点是否符合要求,列举这些并计算旨在揭示选点的奥妙。参比制剂在第四个时间点溶出85%,计算时随着超过85%的点的增加,F2值有增加的趋势。样品2的F2之所以减少,是因为74与72两者之间代表的偏差极小,而且样品2的曲线与参比制剂的曲线近似平行,可视为正常波动。而48到52、32与36那却是个质的不一样。也因此才有超过85%只取一个点。

表三中,样品1与参比制剂各点差值均不超过8%,F2计得60.03;样品2在第1个点有15%的差异,其他点均少于8%,F2计得51.09;样品3在第3个点有超过12%的差异,其他点均少于10%,F2计得51.20;样品4在第1个点有超过19%的差异,其他点完全一致,F2计得50.06;样品5在第2个点有超过17%的差异,其他点均少于10%,F2计得48.05。由此可看出,F2因子其实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因为其计算原理是平均了所有选取点的偏差。

表三5个自研样品与参比制剂的F2值

一般来说,在接近溶出平台后,自研样品与参比制剂的差值相对前面会比较小,这也从本质上说明高溶出点选择越多,F2将越趋向增大。不同的内在品质体现在整个过程而非终点,因此选点必须有品质的代表性。(注意,此处是说代表性,而非谢沐风老师提及的尽量以等分原则选点)何谓品质的代表性?比如说延迟释放(有5至15分钟溶出缓慢,一般低于10%,而后开始较大幅度溶出)、拐点、溶出平台等。笔者有一比较“直观”的想法,就是仅依靠最少的选取点既可重现曲线的大致趋势。一般来说,速释片是一条平躺的抛物线(如图二),所以可选取5、20、30分钟;又如一些“S”型的(如图二),则可选取10、20、30、45分钟。(以上仅针对图中具体情况所选)依据这种“直观”的取点,往往跟谢沐风老师的推荐取点是一致的。

2.按照“直观”的取点,还是有几点需要说的:

2.1尽量选取能体现“细节”的点,即有代表性,仅依靠最少的选取点既可重现参比制剂曲线的大致趋势。而“最少”也限制了取点的数量。

2.2溶出平台选取靠近85%的点,必要时可低于85%。因为溶出建立的是体内—体外相关性,原则上一致性就是要同时起效,而后是缓慢的平台期,故选取已处平台期的点意义不大。亦可选平台期的点,另外规定某时间点的溶出限度(此点可不算入F2计算点,类似质量标准,但不是质量标准,只是作为一种评价的

附加要求)。必要时可低于85%是指根据曲线特殊情况而定,不应成为抬高F2值的理由

图二常见溶出曲线

2.3不要被线性思维所束缚,溶出曲线是往往是弯曲的,即使是线性的零级缓控释也不多见,这也是为什么笔者不采用等量溶出原则。同样适用于F2的评价值(也是一条曲线)。

二、换个话题,另外讨论一下一些常见的问题,以及笔者的想法

1.在15至30分钟达到85%以上

很多人在这里不知道如何取点。一般来说,研究曲线会做5、10、15、20、30、45分钟的点,其中20分钟经常受忽视,按照谢老师的文献指导,比较F2时是没有用到这个点的。这个点真的重要吗?抑或真的不重要?另一个容易纠结的是5和10分钟如何抉择?笔者认为,直接采用“直观”的取点方法,即取关键点(仅依靠最少的选取点既可重现曲线的大致趋势)则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依照此方法,可能出现5、10、20分钟的组合。而5、10分钟,谢老师的原则是按等量溶出选其中一个,但笔者认为,只要精密度满足要求,根据曲线趋势为何不能取?关于精密度,后面再说。

回到20分钟这个点的疑问,20分钟真的可以选吗?请对此有疑惑的战友拿出你们自己的数据算算,由于在接近溶出平台时两条曲线的差值往往接近,无论最终选20还是30,对于F2的影响不大。你说F2值为63或64、72或73等等有差别吗?批间波动都比这个大了,完全可以拿另一批验证一下我的说法。如若算得差别很大,多半是曲线本来就不相似或接近不相似。完全没必要浪费时间纠结在这里。做分析就是玩可接受范围内的误差。至此,可以理解为何谢老师只取30分钟。但笔者还是认为,这涉及到放宽条件的事,精益求精的战友欢迎大胆使用20分钟的点。

仅为抛砖引玉,其他情况有兴趣的欢迎讨论。

2.关于条件放宽

放宽条件是必须满足一定前提的,一般认为可通过提高转速或添加表面活性剂。转速模拟的是肠胃的蠕动,不同年龄、不同生理状况蠕动强度不一样;表面活性剂模拟的是食物或类似胆汁等其他分泌物。我国偏向学习美国,通过提高转速放宽,而日本是通过添加或增加表面活性剂放宽。笔者更赞同日本的做法,因为病患可能蠕动减慢了,但是胆汁还是会分泌的,通过增加少量的表面活性剂与体内情况更相似。但如何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