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题——十年(2010—2019)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按题号顺序分类(原卷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政治世界经济世界文化中
国政治
通过近10 年第35题考查知识点
分布来看,对世界政治史和世界经济史
的考查所占比重比较大。
依据下面具
体试题考查情况可以看出,对世界政治史的考查,主要考查联合国、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演变等相关知识;对世界经济史的考查主要侧重于二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欧洲一体化进程、经济全球化等。
对世界文化史的考查,近10 年涉及 2 道试题,考查近代以来的科技成就和文学艺术。
总的来看,新课标高考第35 题的时间范围大部分都设定在二战后,知识方面侧重于考查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及世界格局的变化,在复习时应引起重视。
第35 题10 年题型分布图示(依据下面试题统计得出)
说明体现类背景原因类史实对应
型对比型图表漫画类影响意义类
史观型
通过对上图第35 题的分析可知,
第35题的题型比较多样,其中说明、体现类选择题所占比重较大,背景、原因类
选择题,对比型选择题,图表漫画类选择题
也占有一定比较。
上述几种题型已在前面有相应的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信息推移法信息推移法就是通过找一个“参考对象”,如题干材料意思、选项或题肢、政治原
理或历史结论等,进行“拓宽解题思路,缩小思考范围”的处理,在有限的信息范围内进行解答的一种方法。
方法类型:选择题的选项都包含着一定的信息。
有的选择题中,几个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
选项之间有的是同类史实,有的是同一时期的史实,有的是相近的观点,有的存在因果关系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因此,某些选项可以相互参照互证。
信息推移法就是利用某一选项提供的信息,对其他选项进行推理和判断,以确定其是都正确的一种解题方法。
具体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因果、包含、对应、交叉、矛盾、史实重复、观点同类型等。
对应题型:信息推移法在解答选择题中运用较为广泛。
说明体现类选择题、史实对应型选择题、影响意义类选择题等都会用到信息推移法。
解题思路:
35.(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 。
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
这类作品
A .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幻灭反叛
35.(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表1 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 .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35.(2019 新课标全国卷III )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 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 倍。
1981 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 .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A .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
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
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
35.(2018 新课标全国卷Ⅱ)20世纪60~70 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
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35.(2018 新课标全国卷III )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
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 .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2017 年卷Ⅰ卷Ⅱ卷III
35.(2017 新课标全国卷Ⅰ)1976 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 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 .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35.(2017 新课标全国卷Ⅱ)20 世纪70 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A .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35.(2017 新课标全国卷III )20 世纪70 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
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 .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35.(2016 新课标全国卷Ⅰ)1947 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 .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35.(2016 新课标全国卷Ⅱ)20世纪50 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 .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35.(2016 新课标全国卷Ⅲ)1875 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
1958 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
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A .有利于政局稳定
B .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 .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35.(2015 新课标全国卷Ⅰ)世界银行在1968 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 个,贷款总额为124 亿美元。
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 .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35.(2015 新课标全国卷Ⅱ)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 .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
35.(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 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融领域的重大事件。
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 .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
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
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35.(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图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 .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 .欧盟扩大
23.(2014 大纲全国卷)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
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
”这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的主张
A .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与民主党政策逐渐趋于一致C.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延续了共和党传统经济政策
35.(2013 新课标全国卷Ⅰ)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 .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35.(2013 新课标全国卷Ⅱ)1931 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 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A .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23.(2013 大纲全国卷)凯恩斯学派主张国家应干预经济,以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发展。
20 世纪70 年代末,
面对“经济滞胀”局面,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
A .增加货币发行量
B.扩大政府开支
C.推行国有企业民营化
D.增加政府税收
2012 年新课标卷大纲全国卷
设问词它反映出直接原因是
考查点二战后世界贸易的发展美苏两极格局
考查模块必修2必修1
考查时期二战后二战后
题型特点① 说明、体现类选择题
② 背景、原因类选择题
A .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 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23.(2012 大纲全国卷)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6 年后,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 年宣告成立。
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
A .第一次柏林危机
B .两个德国分立
C.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D.共产党情报局成立
35.(2011 年新课标全国卷)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 .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23.(2011 大纲全国卷)1985 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 ;“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 ,“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 。
这一
A .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判断
记载:“7 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 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 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
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23.(2010 大纲全国卷1)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 、“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
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 .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23.(2010 大纲全国卷2)图3 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
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与美国总统肯
左)
尼迪。
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图3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