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的实践
(巴中市学年度微型课题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和问题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原因
每一次听到校园广播里又传来一阵又一阵的“某班级的学生的寝室、公区的清洁卫生没有搞好”等等的声音,心里面就是一阵阵的烦躁。每一次召开校园会议的时候总是要讲生态环保“某某班某某学生又在花园的草坪里践踏花草、摘花折枝等。听得当班主任的我脸上滚烫。在平时的课本课程教学中,在平时的主题班会之中我们可以说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教育学生。然而学生这种养成教育始终让人找不到方向。在校园里,中学生在寝室的地面上乱扔果皮、瓜子等。垃圾袋经常是装到无法装了才带出寝室倒掉。洗衣服时,有同学习惯“长流水”。阳台上的灯只知随手开,却不知随手关掉。寝室里的灯也要等到楼栋查晚熄灯的时候才关,通过每个楼栋的通报情况发现,即使用这种查晚熄灯扣分的方式,还是每天都有寝室榜上有名。这些触目惊心、不堪入目的画面让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我惭愧不已。百思之后,发现快速的改变其教育教学的方法是目前的当务之急。提高他们的环卫意识,自身的修养是首要任务。
(二)我校出现这些现象的几个因素
我们学校是农村里场镇上的学校,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太差。
农村学生视野狭窄、见闻不广。我们这边的学生出生在穷乡僻壤,这块土地既养育了他们,同时又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陋习。见
识浅短,许多的比较前卫的意识还达不到、还不足。譬如:在我们
这里的孩子们会认为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奶奶让座那会是“憨”,在公共场合吸烟就是一种“酷”,在花园里的树上攀爬折枝是很“牛”。
然而在较发达的城市里的孩子们若有如此,那将是被认为一种素质
低的表现。没有开阔的视野,没有丰富的境界,没有优良的环境熏
陶也会被认为他是一块“贫瘠的土地”。由此环境十分重要,而学生优良品质还需要在从事教育教学的校园潜移默化。
学生的环保意识差,认识不足。
教师在教学方面急功近利。教师平时在教学工作之中只是过多的重视分数,试卷上的对错与否。而忽略了课堂之外的学生自身的修养的提高。学其皮,疏其课外之行为。关注课堂内外需教师改善其教育教学的模式。于是,出现了“应试生态环卫教学”的局面,忽略了对学生应有的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疏于对学生的自身素质的提高,抑制了学生个性,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选题的意义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
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从以上的言论之中,我们不难知道,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是相辅相成的。爱护生态环境对人类有利,亵渎生态环境对人类有害。生态环境就如人类的一面镜子,你对她笑她就笑,你对他面目狰狞,他就对你面目狰狞。虽然改善的是小小的校园环境,但是重要性是绝对不可小觑的。
(四)、本课题预计的突破点:
1、学生能自觉的、有意识的环保。
2、学生的环境环保意识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提高。
3、学校的生态环境环保条约一去不复返。
4、教育教学的空间将得到拓展,由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
5、全面提高整个校园的环保意识。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急切地呼唤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它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目的。这个概念在苏联哲学界关于当代环境问题的讨论中较为多见。伟大的哲学家基鲁索夫认为,生态意识是根据社会与自然的具体的可能性,最优解决社会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的观点、理论和情感的总合。
通过在课堂内外教学的模式让学生走进课堂、走出课堂,学生内外兼修。既能让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又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三、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马克思认为,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就是说,教育的根本所在应该是以人为本,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
《生物》课程标准之稳态与环境指出: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道德的总体要求是: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对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的具体行为要求
是: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抵制污染,植绿护绿。
教育学理论:素质教育认为,教育要适应人物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与和谐与共的人与自然关系理想状态和境界相适应,生态环境道德要求人们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
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表明,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在实验活动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发展起来的。农村学生生态环卫意识的培养策略就是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教育引导,以提高自身的素质。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与研究方法
(一)、基本原则
1、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新颖性原则、价值性原则。
4、系统兼整体性原则。
(二)、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为检测与情境法,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1、整体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2、研究过程中的生态环卫教学方法利用文献资料结合实践操作层面逐步感悟,积累经验,总结升华经验,形成系统理论,以点带面,将辐射面逐步扩大——由实验班辐射到每一班,由精品课辐射到生态环卫每一堂课。
五、研究内容及实施途径(即本课题的实施步骤、时间安排以及研究措施等)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课题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
通过研究,探索农村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所反映在行为习惯上的表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方法。
通过研究,探索农村学生的为什么在课堂之中学习“保护生态环境知识”之后,并没有改变自己的一些行为习惯。
让学生掌握课堂内的知识之外,并能运用课堂知识中正确的理念转变自身的陋习。
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环保意识,让学生的自身的修养、整体素质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