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简史新(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简史
第一讲:什么是书法?
什么是书法,见仁见智,但绝不能从字面意思得 出书法即是汉字的书写法这样简单的结论。要从 书法创作的主体、对象、过程、结果以及他的发 展演变过程来综合考察,才能得出一个相对辩证 的结论来:书法是书写着(人)书写汉字的活动 。其公式应该是:
人+书写+汉字=书法
书法造字法
• 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
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 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 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 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 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 • 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 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 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 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 ,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
<<九成宫醴泉铭>>
<<多宝塔碑>>
《孔子庙堂碑》
《阴符经》
《信行禅师碑》
<<玄秘塔碑>>
<<胆巴碑>>
第三讲:楷书笔法与训练:“永字八法”
• “永”字八法,是古代书法家练习楷书的运笔技法。“永 ”字有八笔:点、横、竖、勾、仰横、撇、斜撇、捺,按 各自的笔势以八字概括为侧、勒、弩(又作努)、趯、策 、掠、啄、磔。这八笔是楷书基本笔划,每笔各有特色, 而又互相呼应,一气呵成。如李溥光《雪庵八法》称:“ 磔法之妙,在险横三过,而开揭其势力。”“永”字如果 能写出每笔的精神,楷书可算达到相当水平。
• 六书: 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1]》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
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 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初期的草书,由隶书演化而来,名为“章草”,比隶书 简捷。章草改变了横平竖直,笔笔间断的隶书写法,成为圆 转牵连,粗细交替,形态检束的字体。但仍隶意,不同于今 草。
今草:今草的来源相传是汉朝的张芝从章草加以变化而 成的,当时的书家对张芝非常推崇,称他为“草圣”。 今草把它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风格; 1、以张芝、张旭和怀素为代表的大草、狂草一派; 2、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的“王体”草书 ; 3、智永的《千字文》和孙过庭的《书谱序》等:这一派草 法极有规矩,字字区分,全不作连绵体势。
利簋
墙盘
散氏盘
虢季子白盘
• 小篆:
•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 后(前221年),推行“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 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 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 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 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 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 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 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 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 所取代。
<<乐毅论>>
<<黄庭经>>
魏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 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 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 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 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 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 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行书:是在正规书法(如楷、隶、篆)基础上的草写 或简化,是介于正规写法与草写之间的一种最通用的书 体。一般认为行书始于汉末(传为颖川人刘德升所创), 盛于东晋,兼具楷书的 规矩和草书的流动,字 体整饬,楷法多于草法 的叫“行楷”;书写流动, 草法多于楷法的称“行草”。 它比楷书便于书写,比 草书容易辨识,应用极 为广泛。
• 竖为弩(同努)
•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 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 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 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
• 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 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 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二、结绳说
所谓“结绳”,是用在绳子上打结的办法帮助人们记忆,处 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务,大大小小的绳子用不同的搭配 方式表示不同的意思。我国古籍中有关于结绳的记载。如 :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之圣人易之以书契 。”没有产生文字之前,人们利用结绳的方法帮助记忆, 但结绳与文字毕竟是两回事,但结绳不等于文字,也不可 能发展为文字。
; • (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
磔
•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 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 相照应。
• 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 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 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 2、智永说
• 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 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 3、张旭说
• 宋朱长文《墨池篇》、《张旭传永字八法》,同《柳八法 颂》及《颜鲁八法颂》。
•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 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 八法结语,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 但八法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在考虑每个点画如何 安排,实际已涉及字的结体法则。因此,八法作 者意图,在想通过永字的剖析,来说明基本点画 的写法和组合。
第四讲:楷书的结构
• (一) 知识点介绍 • 一、汉字由各种笔画组成。要使每一个字写得正确、美观
,必须按照一定的法则组织笔画,这法则就是结构。人们 在欣赏钢笔字时,主要印象就是结构(又叫“结体”“结 字”“间架”。(钢笔字的线条较毛笔字细得多,粗细变 化也不明显,其表现力也不及毛笔字丰富,因此,结构在 字的视觉效果上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二讲:楷书分类及演变过程
• 初期 •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
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荐 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 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 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宣示表>>
<<荐季直表>>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演进与书法的发展
一 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早在战国时代就开始有人探索了。历史 上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概括起来大体有三种,即仓颉造 字说、结绳说、起一成文说。
1、仓颉造字说 《荀子解蔽》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这 是最早提到仓颉的名字。仓颉,称苍颉,姓侯刚,号史皇 氏,黄帝时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 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 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 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 人尊为“造字圣人”。
楷书:即“真书”、“正书”或“正楷”。古时 曾叫“楷隶”或“今隶”,汉魏时是楷书逐渐成熟的 时代,还有许多章草(即草隶)的笔法,东晋才是楷 体的盛时,现存在的最早楷书只有三国时钟繇等人的 作品。
谈到楷书,必讲魏体,它不仅是楷书的一种,也 是楷书走向成熟的基础。在古代书体中,它是和篆隶 一样重要的书体,即专指北魏时的石刻、摩崖、造像、 墓志等书体。魏体基本上摆脱隶法,体貌姿态百出, 笔势浑厚,意态跳宕,分行布白各有其妙,但都以方 正凝重为主。
• 柳宗元所著《中国书学浅说》一 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
• 永字八法 •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 • (3)竖为弩(用力也); • (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
; •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 •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 •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峄山碑
泰山刻石
吴让之篆书
•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 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 ,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 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 状,讲究“蚕头雁尾”、 “一波三折”。隶书起源 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 ,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 称。
张迁碑
乙瑛碑
曹全碑
草书: 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1]》中说: “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 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两种,二者互有其影响和各自的流派。
• 三 起一成文说
• 宋代郑樵《通志·六书略》中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 ”字演变而来的。根据是《说文解字》“始一终亥”,是 建筑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哲 学思想之上的。
汉字真正的源头:
•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
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 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 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 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 的依据。 • 汉字是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开始萌芽的,经历了马家 窑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到商代的甲 骨文金文时,就已经形成了一套以象形图画为主导的文字 符号系统。
《张猛龙碑》
《 始平公造像》
《郑文公碑》
《张玄墓志》
唐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 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 、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 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 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 小楷,以锺王为法”。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 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 捺为磔(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 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 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 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 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 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 ,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 、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 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 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八法渊源
•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 的方法。其来源有以下几说:
• 1、王羲之说 • 唐张怀瓘《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
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大凡笔 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这里的隶,不是隶 书,是指楷书,唐代楷书称之为隶书,东晋时王羲之也 以此称,现在我们认为的隶书,那时称八分) •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 于笔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 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 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 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 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刻划符号
二、中国书体演变
刻画符号 甲骨文
金文(大篆)
小篆
隶书
草书(章草、今草)
行书
楷书
甲骨文:甲骨文也称“契文”或“卜辞文字”,是 指殷商时期占卜记 事时契刻在龟甲、 兽骨上的文字。 这种文字是中国 书法史上有实证 的最古老且相对 成熟的文字。
• 钟鼎文:钟鼎文又称“钟鼎 款识”、“金文”或“铜 器铭文”,是商、周时代 铸刻在钟、鼎、盘、簋等 青铜器上的文字。字凹为 款,字凸为识,是立体的 文字表现形式。代表作有 《利簋》、《大盂鼎》、 《墙盘》、《散氏盘》、 《虢季子白盘》。
第一讲:什么是书法?
什么是书法,见仁见智,但绝不能从字面意思得 出书法即是汉字的书写法这样简单的结论。要从 书法创作的主体、对象、过程、结果以及他的发 展演变过程来综合考察,才能得出一个相对辩证 的结论来:书法是书写着(人)书写汉字的活动 。其公式应该是:
人+书写+汉字=书法
书法造字法
• 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 策本义是马鞭,这里其引申义策应之意。挑画多用在字的
左边,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 拱揖的形势。永字的策画略微平出,主要是与右边的啄( 横撇)相策应。两个笔道虽错落不相地称,而其心气相通 相应。势略上仰,用力在发笔,得力在收锋。 • 撇为掠(掠是拂掠之意) • 状似燕掠檐下。谓写掠画应如以手拂物之表,虽然行笔渐 渐加速,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但力要送到 末端,否则就会飘浮无力。 • 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 谓写横撇应如鸟之啄食。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 ,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
•
<<九成宫醴泉铭>>
<<多宝塔碑>>
《孔子庙堂碑》
《阴符经》
《信行禅师碑》
<<玄秘塔碑>>
<<胆巴碑>>
第三讲:楷书笔法与训练:“永字八法”
• “永”字八法,是古代书法家练习楷书的运笔技法。“永 ”字有八笔:点、横、竖、勾、仰横、撇、斜撇、捺,按 各自的笔势以八字概括为侧、勒、弩(又作努)、趯、策 、掠、啄、磔。这八笔是楷书基本笔划,每笔各有特色, 而又互相呼应,一气呵成。如李溥光《雪庵八法》称:“ 磔法之妙,在险横三过,而开揭其势力。”“永”字如果 能写出每笔的精神,楷书可算达到相当水平。
• 六书: 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1]》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
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 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初期的草书,由隶书演化而来,名为“章草”,比隶书 简捷。章草改变了横平竖直,笔笔间断的隶书写法,成为圆 转牵连,粗细交替,形态检束的字体。但仍隶意,不同于今 草。
今草:今草的来源相传是汉朝的张芝从章草加以变化而 成的,当时的书家对张芝非常推崇,称他为“草圣”。 今草把它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风格; 1、以张芝、张旭和怀素为代表的大草、狂草一派; 2、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的“王体”草书 ; 3、智永的《千字文》和孙过庭的《书谱序》等:这一派草 法极有规矩,字字区分,全不作连绵体势。
利簋
墙盘
散氏盘
虢季子白盘
• 小篆:
•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 后(前221年),推行“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 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 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 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 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 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 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 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 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 所取代。
<<乐毅论>>
<<黄庭经>>
魏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 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 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 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 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 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 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行书:是在正规书法(如楷、隶、篆)基础上的草写 或简化,是介于正规写法与草写之间的一种最通用的书 体。一般认为行书始于汉末(传为颖川人刘德升所创), 盛于东晋,兼具楷书的 规矩和草书的流动,字 体整饬,楷法多于草法 的叫“行楷”;书写流动, 草法多于楷法的称“行草”。 它比楷书便于书写,比 草书容易辨识,应用极 为广泛。
• 竖为弩(同努)
• 努是有力的意思,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虽形曲而质含 无穷之力。所以竖画不宜过直,须配合字体之全局,于曲中见直,方 有挺进之势。过直如枯木立地,虽挺直而无力。
• 钩为趯(跃的样子,同跃)
• 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 聚尖端。如人要跳跃,需先蹲蓄力,然后猛然一跃而起。锋不平出, 为的是与策(挑)画起笔相呼应。
二、结绳说
所谓“结绳”,是用在绳子上打结的办法帮助人们记忆,处 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务,大大小小的绳子用不同的搭配 方式表示不同的意思。我国古籍中有关于结绳的记载。如 :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之圣人易之以书契 。”没有产生文字之前,人们利用结绳的方法帮助记忆, 但结绳与文字毕竟是两回事,但结绳不等于文字,也不可 能发展为文字。
; • (8)捺为磔(磔音哲,裂牲为
磔
• 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 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 相照应。
• 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 横取上斜之势,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如卧笔 横拖或下斜则疲沓无力。逆锋落笔,缓去急回,保持“逆入平出,有 往必收”之势,不宜顺锋滑过,以免轻飘板滞。
• 2、智永说
• 宋陈思《书菀菁华》:“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援于虞秘 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
• 3、张旭说
• 宋朱长文《墨池篇》、《张旭传永字八法》,同《柳八法 颂》及《颜鲁八法颂》。
• 清冯武《书法正传》中《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 乎此,则千万字在矣。”
• 八法结语,卢肇说:“永字八法,乃点画尔。” 但八法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在考虑每个点画如何 安排,实际已涉及字的结体法则。因此,八法作 者意图,在想通过永字的剖析,来说明基本点画 的写法和组合。
第四讲:楷书的结构
• (一) 知识点介绍 • 一、汉字由各种笔画组成。要使每一个字写得正确、美观
,必须按照一定的法则组织笔画,这法则就是结构。人们 在欣赏钢笔字时,主要印象就是结构(又叫“结体”“结 字”“间架”。(钢笔字的线条较毛笔字细得多,粗细变 化也不明显,其表现力也不及毛笔字丰富,因此,结构在 字的视觉效果上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二讲:楷书分类及演变过程
• 初期 •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
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荐 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 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 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宣示表>>
<<荐季直表>>
第一节 汉字的起源、演进与书法的发展
一 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早在战国时代就开始有人探索了。历史 上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概括起来大体有三种,即仓颉造 字说、结绳说、起一成文说。
1、仓颉造字说 《荀子解蔽》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这 是最早提到仓颉的名字。仓颉,称苍颉,姓侯刚,号史皇 氏,黄帝时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 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 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 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 人尊为“造字圣人”。
楷书:即“真书”、“正书”或“正楷”。古时 曾叫“楷隶”或“今隶”,汉魏时是楷书逐渐成熟的 时代,还有许多章草(即草隶)的笔法,东晋才是楷 体的盛时,现存在的最早楷书只有三国时钟繇等人的 作品。
谈到楷书,必讲魏体,它不仅是楷书的一种,也 是楷书走向成熟的基础。在古代书体中,它是和篆隶 一样重要的书体,即专指北魏时的石刻、摩崖、造像、 墓志等书体。魏体基本上摆脱隶法,体貌姿态百出, 笔势浑厚,意态跳宕,分行布白各有其妙,但都以方 正凝重为主。
• 柳宗元所著《中国书学浅说》一 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 (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
• 永字八法 •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
; • (3)竖为弩(用力也); • (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
; • (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
; • (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
; • (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
峄山碑
泰山刻石
吴让之篆书
•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 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 ,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 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 状,讲究“蚕头雁尾”、 “一波三折”。隶书起源 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 ,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 称。
张迁碑
乙瑛碑
曹全碑
草书: 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说文解字[1]》中说: “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 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 "草书包括章草和今草两种,二者互有其影响和各自的流派。
• 三 起一成文说
• 宋代郑樵《通志·六书略》中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 ”字演变而来的。根据是《说文解字》“始一终亥”,是 建筑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哲 学思想之上的。
汉字真正的源头:
•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
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 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 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 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 的依据。 • 汉字是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开始萌芽的,经历了马家 窑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到商代的甲 骨文金文时,就已经形成了一套以象形图画为主导的文字 符号系统。
《张猛龙碑》
《 始平公造像》
《郑文公碑》
《张玄墓志》
唐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 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 、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 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 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 小楷,以锺王为法”。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 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 捺为磔(裂牺为磔,笔锋开张之意)
• 这里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磔画在字体结构中的作用而言, 磔本义是指肢解祭祀用的,含解体张裂之意。楷书中的捺 画承隶书的波磔而来,而隶书的波磔正是为了解散小篆屈 曲裹束的形式,使字体向外开放。所以隶书又叫分书,楷 书中的捺也起到这个作用。楷书捺笔,力虽内聚形却外张 ,使字体开展舒畅、开放。其二是说这一笔直要写得刚劲 、利刹、有气势。磔本义是肢解,肢解必以刀劈,磔画即 取刀劈之意。写时要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 微带仰势收锋,要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八法渊源
• 永字八法是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楷书用笔和组字 的方法。其来源有以下几说:
• 1、王羲之说 • 唐张怀瓘《玉堂禁经》:“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
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大凡笔 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这里的隶,不是隶 书,是指楷书,唐代楷书称之为隶书,东晋时王羲之也 以此称,现在我们认为的隶书,那时称八分) • 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历代以下,书者工 于笔法之妙。其名世者,如魏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 欧(阳询)、虞(世南)、柳(公权)、颜(真卿)之 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 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 • 《法书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攻‘永’字八法, 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
刻划符号
二、中国书体演变
刻画符号 甲骨文
金文(大篆)
小篆
隶书
草书(章草、今草)
行书
楷书
甲骨文:甲骨文也称“契文”或“卜辞文字”,是 指殷商时期占卜记 事时契刻在龟甲、 兽骨上的文字。 这种文字是中国 书法史上有实证 的最古老且相对 成熟的文字。
• 钟鼎文:钟鼎文又称“钟鼎 款识”、“金文”或“铜 器铭文”,是商、周时代 铸刻在钟、鼎、盘、簋等 青铜器上的文字。字凹为 款,字凸为识,是立体的 文字表现形式。代表作有 《利簋》、《大盂鼎》、 《墙盘》、《散氏盘》、 《虢季子白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