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墨道法有关人性的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有关人性的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最为鼎盛的时期,诸子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一儒墨道法影响力最大,对人性的分析也最为深刻。

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的人性说为主,孔子提出了人性理论的基本原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论语阳货》记:“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里所说的“性”指的是人性,意思是不论是圣人还是普通人,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不相上下,由于后天的习染不同和坏境的影响而相差甚远。孔子并没有给人性下明确的定义,他对人性的看法可能是中性的,存在君子和小人,因此需要巩固君子的品行已达到“治天下”高度,同时以“仁”、“礼”教化和规范小人以合乎基本的社会准则。他还明确了人性随后天习染而有所改变,这也为教化他人改善人性提供了可能。

孟子的性善说是大家所熟知的。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性善说是先验论,事实上,孟子的性善说也是以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作为立论起点的。孟子为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一个人突然发现一个行将落井的小孩,他不加思索立刻前去搭救。这人之所以有如此之举,“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而是出于“不忍人之心”1。这并不是孟子编造的一个神话故事,而应视为一个典型事实关于人性善的根源,孟子认为是先天的良知良能,而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同时人与人之间在良知良能上是没有差别的,表现为敬长和爱亲。孟子的人性论显然揭开了人性的一个侧面,但也有明显的不足。

第一,人性本善,天性使然,但是后天的影响更为重要,而孟子显然忽视了一点。

第二,人性的内容过于狭隘。敬长和爱亲只是人性的自然属性,而主要部分应为社会属性。

同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他说:“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他认为人充满了欲望,最明显的就是感官欲望和权势欲望。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的,每个人都是计利而行的。和孟子的相同点就是,荀子也认为人性天生的,“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但是他有主张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这就变相的承认了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虽然儒家关于人性有不同观点,但都是为了推行仁政的主张,用教化来改造人,实现社会的安定。

道家学派对人性问题也有比较系统的论证。老子所突出者,为性之本然、自然《老子》一书无“性”字,但老子并非无性论。老子之所谓“德”,其实即是后代之所谓“性”。道是万物之本原、本根,亦是万物之本体。道在具体物上之彰显,即是“德”。德来源于道,得自于道。德内化于人,即为人之性。其德即是所谓“常德”,即是自然而无为。人之本性,亦是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

庄子则更强调性之本真、自由。在庄子看来,人之本性即是自然、自在而自由。庄子曰:“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庄子·庚桑楚》)性即生,即天生之性、天然之性、本然之性,亦即本性。

可以看出,道家的人性是一种纯真的自然的状态,因此可以认为他们持有的是性善论的的观点,并且和无为而治密切相关。

墨子虽然没有专门论述过人性,但亦有所涉及,他也是从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上来考察问题的。他认为人的本性是“男女”和“生利”,是“自利”、“自爱”。但他又认为“自利”、“自爱”的无限膨胀是社会祸乱之源。为了社会安定,就要抑制“自利”“自爱”之心,代之以“交相利”、“兼相爱”。而“交相

1《孟子·公孙丑》。

利”、“兼相爱”又要保证“生利”“男女”的要求。很显然,墨子是在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中来探索人性的。

法家的人性论观点在先秦流派是表现的最为强烈的。法甲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重视法律的作用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因此就必须要为这种统治寻找合理的基础,那就是善恶论。在法家的人性论里,人的本性是自利、自为、自私,主张人都是恶的,都是趋利的,必须用严刑峻法加以规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商鞅和韩非。商鞅认为人性好利表现为生存欲望和生存需求。不仅人的一生是追逐名利的一生,而且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好利的本性支配下发生的,且这种本性不可能在礼义法度的约束下得到改变。可以看出商鞅更多的是从经济方面认识人性,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韩非受到了寻子和商鞅的影响,认为人的好利根源在于生存需要。人性不仅不应该矫正,而且一个受到尊重,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和引导民众好利的本性,使人的好利本性为君主专制制度服务,这种观点非常有创新性,也适应了君主统治。韩非对于人际关系的实质揭露是深刻的,好利也反映了人性的一面,但他完全否定了伦理道德的规范作用,走向了一个极端。

法家的法治理念是建立在这种悲观的人性论基础之上的,这种人性观点对法家思想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最终也让法家走上了一条偏离世俗人心的不归之路。

事实上,先秦诸家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人性进行论述的,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因此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性和片面的色彩。关于人性我个人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当善的一面主导一个人的思想时,这个人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或许人性是天生的,跟后天没有关系,但它绝对受后天的影响。关于治理约束人性方面,这个不好说,如果,一个人天生狂傲的话,你是无论如何也约束不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