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放式基金羊群行为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开放式基金羊群行为分析(上)

摘要:羊群行为研究一直是基金交易行为分析的焦点。本文对2001年12月—2004年3月间中国开放式基金的投资组合数据进行分析,衡量基金在股票市场上的羊群行为程度,并按照流通股本大小、股票所属行业、股票上季度表现等分类标准,讨论羊群行为特点;另外还分析了羊群行为所导致的超额需求与股票价格波动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开放式基金在股票市场上存在较强的羊群行为,这种较强的一致性交易行为对股票价格也形成了定的影响。

关键词:开放式基金;羊群行为;股价波动

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国内共有证券投资基金141只,资产净值总额为2746.78亿,基金份额达到2791.96亿份。其中封闭式基金54只,净值总额为815.99亿,基金份额817亿份;开放式基金87只,净值总额为1930.79亿,基金份额为1974.96亿份。沪深股市2004年6月末A股流通总市值11829.37亿,证券投资基金净值占比达到23.22%,其中开放式基金净值占比达到16.32%。证券投资基金,尤其是开放式基金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力,随着基金规模的不断壮大而与日俱增,基金投资行为在市场中的影响力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开放式基金交易行为对股票价格的作用开始倍受关注,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另一方面就是投资基金对股价的影响。

考虑到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现状以及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研究的对象是40家中国开放式基金(除去货币型和偏债型基金),时间跨度是2001年第四季度到2004年第一季度。文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部分,介绍衡量羊群行为程度和对股价影响的方法;第二部分对中国开放式基金交易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第三部分结论。

一、理论说明

羊群行为最早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名著《利息、收入和货币通论》中提出。Banerjee(1992)定义羊群行为:在自己私人信息和其他人决策的基础上,个人决策者模仿或追随其他人的决定而不管自身的私人信息。Bikhehandani(2000)对金融市场上的羊群行为的定义: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和模仿现象,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间内买入和卖出相同的股票。IMF Working Paper(2000)定义:当个人决策者在了解其他人的决策后,改变自己的决策,采取与其他人一致的决策。金融学界关于投资中的羊群行为理论模型有多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信息流模型(Informational Cascades)和声誉模型(Reputation Herd Behavior),其它模型还包括基于薪酬条款的羊群行为模型(Compensation- based Herding)。这些模型从不同的角度对羊群行为的成因、效率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羊群行为的信息流模型

Banerjee(1992)提出了基于一个信息的羊群行为模型,Bikhchandani、Hirshleifer和Welch(1992)又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提出了“信息流(Informational Cascades)”的概念,从而逐步形成了羊群行为的信息流模型。

在Baneoee(1992)最初的模型中,假定存在着N个完全相同的风险中性的投资者,他们面临着一组资产α(i),z(i)∈R表示第i项资产的收益,存在着唯一的i*使得对于所有的i≠i*有z(i)=0且z(i*)=z>0(这一假设相当于存在某一资产的超额收益率严格大于其它所有资产的超额收益率)。当然,每一个投资者都希望能够找到资产i*,但问题在于没有人知道哪一项资产才是i*。单个投资者会以。的概率收到关于哪一项资产是i*的信号,且这一信号正确的概率是β。投资者们依次做出自己的选择,待所有投资者都做出了选择之后,i*是哪项资产才可能被公布。每当一名投资者做出自己的选择之前,他都可以通过观察他前面所有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来判断他们曾经得到过什么样的信号,从而获得更多关于i*的信息,但他并不能直接知道那些投资者的信号究竟是什么。在每一名投资者做出选择时,Banerjee(1992)假设他们遵循以下三条行动规则:

规则A:当一名投资者没有收到任何信号且他前面所有投资者的选择都是i=0时,他总会选择i=0。

规则B:当一名投资者对于按照自己收到的信号进行选择与遵照别人的选择无差别时,他总会根据自己的信号选择。

规则C:当一名投资者对于遵照其它不同的投资者的选择无差别时,他总会选择其中 i 值最大的那一选择。

在这三条规则之下,Baneliee(1992)利用贝叶斯法则证明了以下命题的成立:

命题一:在规则A、B、C下,所有人都将采取的纳什均衡的决策规则D是:

1.第一名投资者总会根据其收到的信号来做出选择;如果他没有收到任何信号,那么他总会选择i=0。

2.对于k>0,第k名投资者总会根据其收到的信号来做出选择,这种结果会出现于且只会出现于:(a)成立,或者(a)不成立但(b)成立的情况下。(a)、(b)定义如下:(a)他的信号与前面某一投资者的选择相同;(b)除了i=0之外,没有任一选择被超过一名的投资者选择。

3.在第A名投资者收到了一个信号的前提下,如果他前面的选择中有任意一个非i值最大的选择曾被一个以上的投资者选择过,则第A名投资者就会也选这一选择;除非他自己收到的信号与他前面的某一选择相同,此时,第k名投资者会选择后者。

4.在第k名投资者收到了一个信号的前提下,如果他前面的选择中i值最大的那个选择曾被一个以上的投资者选择过且没有别的选择被选择过一次以上,则第k名投资者就会也选这个i值最大的选择;除非他自己收到的信号与他前面的其它任一选择相同,此时,第A

名投资者会选择后者。

5.假设第A名投资者没有收到任何信号,那么他会在且只会在其他人都选择i=0的情况下选择i=0;否则他就会选择已选选择中i值最大的选择;除非某一其它的非i=0的选择被选了超过一次,此时,第A名投资者会选择后者。

至此,Banerjee(1992)就给出了一个基于信息的羊群行为产生的简单模型:在上述规则D下,投资者会放弃自己的信号而去模仿其他人的选择,即便他们并不确定其他人的选择正确与否。Baneliee(1992)还计算出了没有人能够选中正确的i*的概率:

[1-α(1-β)]-1(1-α)(1-β),很明显,这一概率随着α和β的上升而减小。

在Baneliee(1992)提出上述模型之后,Bikhchandani et al.(1992)也在同一思路下提出了信息流模型。他假设:个人在不确定情况下面临着类似的投资决策,同时他们对于正确的投资行动有着自己的私人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单个投资者经过研究后所得到的成果。或者也可以这样假设:所有与投资有关的信息都可以公开获得,但是这些信息的质量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而个人对这些信息的质量的评价则完全只由其私人掌握。个人可以观察其他人的投资行为,并从中推测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却始终不能直接掌握这些私人信息。于是,在这一分析框架下,羊群行为就会必然出现,而且这一行为不仅是脆弱的(fragile)而且是异质的(idiosyncratie)。脆弱是指这种行为很可能随着一点点新信息的到来而改变;异质则是指开始时的几个投资者的选择以及其它一些随机事件就决定了随后产生的羊群行为的方向。

(二)羊群行为的声誉模型

Scharfstein和Stein(1990)从委托代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解释羊群行为产生的模型,其核心思想是:投资经理的雇主和其他人都是通过与其它投资经理的业绩进行比较来判断他的业绩的,所以投资经理会倾向于模仿别的经理的投资决策。Scharfstein和Stein(1990)假定存在着两种投资经理:聪明的类型S和迟钝的类型D。S类经理会收到有关投资价值的具有信息含量的信号,而D类经理只会收到噪音信号。但是投资之前劳动市场和经理人本身都不知道经理们属于哪种类型。不过在经理们做出了投资决定之后,劳动市场就会对经理们的能力做出新的判断,其依据有两个方面:(1)此经理选择的投资是否盈利;(2)此经理的投资决策与别的经理的决策是否相似。之所以会做出如此判断是因为Scharfstein和

Stein(1990)假定S类经理收到的信号是相关的(因为他们观察到的真实情况只有一个),而D类经理的信号则不。因此,当某一投资经理的投资行为与其他经理相同时,就相当于告诉劳动市场,他收到了一个与其他经理收到的信号相关的信号,那么他就更有可能属于S类经理。在这种假设下也产生了一个“耻辱分担(sharing—the—blame)”效果,即当所有投资经理都选择了类似的投资而事实证明这一投资是一次失败的投资时,他们可以将其归咎为大家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即大家的信号都出现了系统性偏差。

(三)其他模型和结论

在羊群行为产生原因的理论分析方面,还有基于薪酬条款的羊群行为模型(Compensation-based Herding)等其他模型。

关于薪酬条款的羊群行为模型,假设投资经理的薪酬取决于相对于其他投资者的表现,这就破坏了对经理的激励机制,导致羊群行为的产生。Maug和Naik(1996)对此进行了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