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化战略与发展道路概述(PPT 36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计划经济的内在逻辑和循环: 为实现重工业优先增长的目标——>排斥市场机制,实行计划经济,人为压低 农产品收购价格,从而可以: 一方面,可以降低城市劳动力的生活资料价格——>降低劳动力工资——>带 来国有企业利润增加; 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了工业生产的原材料成本——>带来国有企业利润增加; 国有企业利润增加——>国家掌握更多的利润和税收——>国家将利润和税收
1979
81.0
19.0
—
—
—
5.资本积累方式的特殊性
——资本原始积累与资本正常积累的区别。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掠夺殖民地,盗窃教会地产,剥夺农 民 (公开性,暴力性)等等。
——农业国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借外债;国内农业部门。
我国工业化资本的原始积累:
以国家为主体,通过“剪刀差”形式从农业中获得(隐蔽性)。
霍利斯· 钱纳里等通过对一些国家的 发展历史的考察发现,工业化程度与一 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有关,但不存在一个 单一模式。
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提出了实现工业化的任务。通过半个多
世纪的努力,我国终于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
整的,并有一部分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继续推进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仍然是十分重要 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工业化战略的选择和发展道路的探索,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提纲
一、中国传统工业化战略(1949~1978)的回顾 二、中国传统工业化战略评价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转变
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一、中国传统工业化战略(1949~1978)的回顾
中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召开,经济建设先后经历了“一五”时期(1953 ~ 1957年) 、“二 五”时期(1958 ~ 1962年) 、 1963~1965年经济调整时期、“三五”时 期(1966 ~1970年)和“四五”时期(1971 ~1975年)等。这20多年,国
(一)改革前我国传统工业化战略的特点
2.不平衡增长战略
兰格纳·诺克斯和保罗·罗森斯坦-罗丹等主张平衡增长。他们认为,如 果各国想成功地获得持续增长,就只能同时而且全面地发展各种工业。这 种理论也被称为“大推进”理论。 主张不平衡增长的经济学家如艾伯特·赫尔希曼认为,没有既定的发 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应该而且必须集中精力发展为数不多的 工业化关键部门。 我国实行的是不平衡增长战略:重重工业,轻轻工业和农业。 1952~1983年,农、轻、重基本建设投资构成:15.7:10.1:74.2。 1952~1979年期间,重工业的增长率超过了13%,轻工业为9%。在 “一五”时期,重工业增长率高达18%。
转化为积累或投资——>导致低消费(低工资)与高积累并存——>将高积累再投
入优先增长的重工业部门……
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着资本原始积累?(参见张仁寿:《试论
原始积累的历史必然性》,《哲学研究》1987年第5期)
(一)改革前我国传统工业化战略的特点
6.经济循环的内向性
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与发达国家高度隔离。 “一五”时期从前苏联引进了156个项目和技术设备,聘请苏联专家 和顾问帮助建设。1956年,中苏分歧公开化,最终导致两国关系破裂, 1960年苏联撤消了一切援助。 此后近20年,我国同西方国家、非西方国家在市场、资本、技术和知
内政治路线和经济政策摇摆不定,经济建设道路曲折。
(一)改革前我国传统工业化战略的特点
1.重速度、轻效益
1952~1979年期间,工业总产值平均实际增长率为11%。 在1957~1979期间,即使先后经历了苏联取消援助、大跃进、文化
大革命等重大事件,工业增长率平均每年仍然达到近10%。
追求工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巨大的投资。1957~1979年,平均有 25~30%的国内生产总值用于投资,其中工业投资占一半以上;在工业 投资中,重工业占85%以上。也就是说,我国单是工业投资一项就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14~17%,差不多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总投资率( 18% )。 结果,1979年工业固定资产总额比1957年增加了11倍。但是,经济 效益却不断下降。
中国工业化战略与发 展道路
2014年3月
几个相关概念的讨论:
——工业化
——非农化
——现代化
从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成了一国寻 求本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经济增长 主要是工业的增长。
二战以后,有代表性的工业化道路:
——进口替代工业化:例如巴西、改革前中国; ——从集中生产资本品和中间产品起步,同时生产出口 制成品:例如印度; ——出口导向工业化:日本、韩国、改革后中国。
330.3
1401 2.2 6362
3466.7
5009 2.8 11130
949.56
257.53 27.27 74.94
4.经济形式上求纯求公
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
年份
1950
全民
32.7
集体
0.8
公私合营
2.1
私营
38.1
个体
26.3
1957
53.8
19.0
26.3
0.1
0.8
3.以外延增长方式为主
——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即增加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 ——扩大生产规模,建设新项目等。
1957年 工业企业单位数(万个) 其中:重工业企业单位数 (万个) 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 业资金总额(亿元) 工业劳动者年末人数(万人) 全民所有制工业中工程技术 人员比重(%)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 16.95 5.38 1978年 34.84 14.40 增长幅度(%) 105.42 167.66
识方面都很少发生联系。
(二)传统工业化战略的成因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旧中国的落后基础上起步,客观上要求 有比较高的工业发展速度
1949年: ——在全国总人口中,89.4wk.baidu.com居住在农村; ——在全国劳动力中,91.5%为农业劳动力; ——在466亿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70%,工业占30%(其中轻工业占 22.1%,重工业7.9%); ——在工农业净产值中,农业占84.5%,工业占15.5%(《中国工业的发 展》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