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彼勒_机械制造巨头的服务转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12月2日,卡特彼勒

全球第二大研发中心在无

锡落成,此举也标志着卡特彼勒将全球模式复制到中国市场的布局基本完成。自成立以来,卡特彼勒凭借其在机械制造方面的专长与专注,业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机械装备制造的先锋和工业行业中的标杆。那么,在全球经济形势尚不明朗的背景下,卡特彼勒逆势加码中国市场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战略考虑?又将面临怎样的战略转型?

卡特彼勒:

机械制造巨头的服务转型

■ 唐文龙2009

卡特彼勒的前身是霍尔特机械制造公司(Holt Manufacturing Co.)和贝斯特拖拉机公司(Best

Tractor Co.),两个公司均在19世纪末开始生产

“蒸汽牵引机”,用于牵引大型联合收割机。1949

年“卡特彼勒”被首次作为商标使用,并于 1952

年获得注册,从此便成为卡特彼勒机器商业外观的

组成部分之一,总部设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皮奥里亚

市(PEORIA,ILLINOIS)。

如今,卡特彼勒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业务涉

及建筑机械、矿用设备、柴油和天然气发动机以及

工业用燃气轮机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同时也是一

家集融资服务、再制造服务和物流服务为一体的综

合服务供应商。2008年,卡特彼勒实现全球销售

收入513.24亿美元,其中约30%的营业收入来自

美国本土市场,约65%的营业收入来自非北美地区,

拥有雇员11.2万人。

构建全球产业链条

通过资本并购来实现业务向

新领域的扩张,是卡特彼勒屡试

不爽的竞争手段。早在1928年,

卡特彼勒公司凭借其首次并购行

为——收购明尼苏达州拉塞尔平

地机制造公司,进入筑养路机械

这一新产品领域。之后,公司陆

续通过类似的方式大规模进入法

国、墨西哥、智利、比利时、德

国、意大利和中国等市场。仅在

1995~1999年之间,卡特彼勒

就在世界范围内开设了88家工

卡特彼勒多年

来的并购、合资与

独资行为,不仅为公

司的生产与销售带

来了数量上的扩张,

更是在不知不觉中

在全球范围内建立

起了一个涵盖产品、

技术与服务的完整

产业生态链条。

服务营销Services Marketing

服务营销Services Marketing

厂、组建了17家合资企业,收购了20家公司,推出244种全新或者改良产品。

大量的并购、合资与独资行为,不仅为卡特彼勒原有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带来了数量上的扩张,也让它不断进入新的机械装备细分市场并成为该领域的主导型企业。最终,卡特彼勒逐渐形成了涉及建筑机械、矿用设备、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等领域的庞大产品组合群。

在此期间,卡特彼勒不仅将生产基地扩展到全球各地,同时还将技术中心、供应商和分销商体系、融资租赁和再制造等网络铺设到了能够为公司带来销售收入与利润的每个战略市场,例如卡特彼勒在美国、英国和中国建设有全球三大再制造中心;全球1600多个网点的租赁店系统向整个建筑行业提供短期和长期的租赁服务;卡特彼勒旗下的物流服务公司通过全球25个国家或地区的105家办事处和工厂为包括汽车、工业、耐用消费品、技术、电子产品、制造业物流

及其他细分市场内超过

65 家的领先企业提供世

界级的供应链整合解决

方案和服务;其融资服

务公司则通过设立于美

洲、亚洲、大洋洲和欧洲的80个国家或地区的40多家办事处和子公司向客户提供卡特彼勒及相关设备的多种融资选择方案。至此,卡特彼勒在全球范围之内构建起了一个涵盖产品、技术与服务的完整产业生态链条。

谋划中国市场版图

以技术为媒换取中国市场。“用市场换技术”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引进外资的主要思路之一,而这也成为包括卡特彼勒在内的诸多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敲门砖。1975年,卡特彼勒在中国售出第一批机械设备(原石油部向其订购石油钻井设备38台吊管机),公司产品首次亮相中国。1982年,卡特彼勒中国有限公司成立,总部设在香港,并通过设立在北京的联络处开展大陆销售工作。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卡特彼勒与中国部分制造商签订技术转让协议,中国工厂开始生产卡特彼勒许可产品,这其中以装载机、推土机技术转让为主,国内目前的龙头企业柳工、厦工、宣工、彭浦等从中受益。此阶段,卡特彼勒除机械设备直接出口之外,还向中国市场输出产品设计和制造技术。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国有企业改制与各地政府招商引资大背景的推动下,卡特彼勒开始着手推行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

上柴股份(1994年)、徐工(1995年)和山工(2005年)等中国主流工程机械制造商陆续成为卡特彼勒合资或者参股的合作伙伴。为了配合和支持公司业务在中国市场的拓展,1996年,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从此,卡特彼勒加强了本地化战略的制定,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之后,公司将机械制造领域的主要业务分步骤地移植到中国市场,其中包括在天津的履带装置生产基地和零部件集散基地、无锡和上海的发动机业务基地、广州的发电机组生产基地和苏州的装载机生产基地等。

其间,卡特彼勒还不乏一些具有震动效应的并购举措,例如1997年,卡特彼勒通过追加投资,以近85%的股份控制了它与徐工的合资公司。到

2008年,进一步收购

徐工在合资企业的剩余

股份,卡特彼勒徐州有

限公司成为外商独资企

业。而在此期间,通过

合资条款中“徐工不能从事挖掘机生产”的约定和掌握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的优势地位,卡特彼勒逐渐占据了中国高端挖掘机市场。目前,卡特彼勒旗下几乎所有的产品系列都已被引入中国,中国也成为了其在全球重要的生产制造基地之一。

发展配套增值服务,复制“全球产业模式”。卡特彼勒不仅是一家机械设备制造商,它还为第三方提供零部件供应,而且为客户提供的其他增值服务也为公司利润作出重大的贡献。以2007年为例,当年卡特彼勒制造业产品收入达290亿美元,约占公司450亿美元总收入的64%,而融资服务公司、再制造服务公司、物流服务公司和零部件公司等为公司带来了16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占总收入的36%。机械设备制造以及相应的配套增值服务共同构成了卡特彼勒的全球产业模式。

从2004年开始,卡特彼勒开始将“全球产业模式”逐步复制到中国市场。在零部件直接出口和中国多个生产基地的建成投产之后,卡特彼勒又将设计培训(2003年)、融资租赁(2004年)、技术研发(2005年)、物流服务(2006年)和再制造(2008年)等机械制造增值服务引入到中国市场。其中的部分业务还获得了初步发展,例如成立

上世纪70年代,卡特彼勒的产品就首次亮相中国,从90年代中期开始,在国企改制和各地政府招商引资的大背景下,卡特彼勒开始推行其中国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