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张杰刚禄劝县农村经营管理站

【摘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通过一系列的良性循环进而实现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新时期面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只有增加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拉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平稳发展,同时通过农民自身的努力,才能切实增加农民收人,这将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我国现阶段农村发展现状1.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原因是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心,我国农民那么多,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2.体制惯性的挤压。我国“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

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3.法律支持的滞后。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

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关于实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1.不断增加产品产量和居民收入。农产品产出的增长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产品增产是增加社会总供给的必备条件,居民增收是增加总需求的保证,二者是有机的统一。实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再把商品优势转化为效益优势,不断创造新的价值。

以保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持久富裕。

2.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条件的持续改善是经济能够得到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其中,最关键性的问题是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根据生态经济的物料开放式闭合循环原理,建立其生态经济链锁关系的物质循环体系,实行对土地、光能、水分、热量等资源“水、陆、空”综合利用,“上、中、下的立体性的分层利用,提高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3.不断提高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现代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主要是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机械设备和管理方法取代传统的技术、工具和管理方法,用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投入取代劳动的密集投入,使生产中的科技进步含量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不断地增加农村各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实现内涵性的扩大再生产,通过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1.自然环境条件恶化。(1)

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它不仅能通过自身运动进行热量、能量和水资源分布的调节,并且能阻挡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到地球表面,有效地保护地球上的生物,给人类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然而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迅速增长和积累。

导致了大气资源的损害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其中主要有CO2排放量增加导致气候变化,城市空气污染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率增加等等。(2)森林资源减少和森林覆盖率降低。森林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各种木材、经济植物和食物,而且具有十分宝贵的维护生态环境的功能。诸如,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吸收有毒有害气体,阻滞粉尘和减低噪声,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等。(3)土地荒漠化扩展加快。荒漠化是世界上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临的严重环境退化问题。荒漠化并不是指原来的沙漠地区的滚滚流沙,而是指由于人为的过度经济活动的影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使原来不是沙漠的地方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象的变化。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每年世界上大约有600万公顷的土地沦为沙漠,其中320万公顷原为牧草地和250万公顷原为旱作农地。我国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土地荒漠化就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以上的速度扩展。

现已实际发生荒漠化的土地面积为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每年我国因荒漠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2.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劳动力大量过剩,是长期困扰生态和经济综合平衡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尽管我国资源总量很多。

但人均占有数量很少。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中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3.农业科技落后,生产技术运用失当。我国在农业生产中长期沿用着传统的耕作和养殖方式,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从根本上失去了农业生产持续发展所依赖的自然屏障,使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失去了长期发展的自然条件。许多农业技术措施和方法,由于对于生态环境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利用,已经失去了可利用价值,如果继续使用和推广,只能是以牺牲长远利益来换取短期利益的提高。遗憾的是,对于这一点目前并没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四、关于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选择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事关千秋万代的综合系统工程,在实施相关战略措施时。

要着眼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与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力争在协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运用系统管理方法,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的综合作用,动员一切力量,坚持持续改进的方针,使国民经济发展建立在一种持

续稳定长效的发展机制基础上,达到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长期协调统一,既做到青山长在,永续利用,又能实现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

2.实行农科教相结合,提高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加强农科教结合。

全面搞好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效率,实现对农业生产资源的集约性使用。在科研上,要下大力气抓好低残留、低污染、无公害的农业先进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为此就要合理调整农业科研专业结构,在搞好当前适用性技术的开发利用的同时,加大长远规划性开发技术研究的步伐。另外还要搞好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多方面的技术创新人才,尽可能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规模,促进农业劳动资源和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的提高。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的问题。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和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在重视经济投入的同时,要重视对科学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努力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方面的体制,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