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事实推定与证明责任
论刑事诉讼中推定对证明责任分配的影响

本身 是立法 所规 定 的, 以该推 定 本身 不能 反驳 。 所 ’ 笔者 认为 用
这样 的方 法 区别两 者没 有现 实意 义 有意 义 的地方 在于 享受 推
定将 引起举 证 责任倒 置 ; 实推定 则 引起 举证 责任 的转 移 事
关键词
法律推定 事实推定 证 明责任倒置 证明责任转移
文献 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9 522 1)8000 10 - 9 ( 00.3 .2 0 0
中 图分类 号: 9 5 D 2
由于人 类认识 能力 的有 限性 , 诉讼过程 中法 官遇到难 以认 推 定 一方面可 以缓解 控诉方 在证 明上 的困难 , 理的分 配了证 明 在 合 定案 件事 实 的情 形 时有 发生 , 当案件 事实 处于真 伪不 明状态 时 , 责任 , 一方面 也可 以大致 准确 公 正 的认定案 件事 实 。 事诉 另 刑
推 定能否 在刑 事法 领域 应用 还存在 一些 争议 。 学者认 为 , 有 在刑
是例 外情况 , 多数 推定应 当具 备 反驳 的机会 , 否 定一方 可 以通 被
事 诉讼领 域 不应 当存 在事 实推 定 。宋英 辉教授 提 出不 能在 刑事 过 反 驳基 础事 实的存 在或 者 否定 基础 事实 与推 定事 实之 间的常 法领 域适用 推定 的理 由主要是 因为刑 事法涉 及利益十 分重 大 , 在 态 联 系而推 翻推 定事 实 。 刑 事诉讼 中进 行 事实 推定 可能 导致 公权 力的滥 用 。张保 生 教授 也 认为 , 推定 的价 值追 求不 能承载 刑事 证明 的重任 。
第七讲 证明标准与推定

(二)意义 1.证明标准是衡量承担证明责任的一方是否完成证明责任的标准; 2.恰当地确定证明标准 ,有利于保证诉讼程序的公平与公正,实现 诉讼构造的平衡; 3.证明标准是审判机关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要求。
二、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
(一)外国的刑事诉讼证明标准(有罪判决) 1.英美法系: 排除合理的怀疑 美国分9等 2.大陆法系: 高度盖然性——排除了任何疑问的内心确信 要求达到不允许相反事实存在,但也不是100% (二)我国刑事诉讼(有罪判决) 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例
第一节
一、概述 (一)概念
证明标准
1.指承担证明责任诉讼主体运用证据证明待证事实所要达到的程度。 2.证明标准与证明责任是密切相联的: (1)如果履行了证明责任,也就达到了证明标准;如果达到了证明标准, 也就可卸去证明责任。 (2)证明责任解决的是:由谁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并可能承担败诉风险; 证明标准解决的是提供证据的内容和要求。
(二)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关系
1.法律真实来源于客观真实,但不是客观真实;区别在于: 客观真实是完全正确的,而法律真实的概念本身就隐含着包含误差的 可能性。 法律真实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上的,所以决定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是否 一致或接近的程度,就要看证据的质量和数量。 2.法律真实是对客观真实最大可能的接近;例: 3.法律真实是诉讼的证明标准,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目标
、民事诉讼证明标准
(一)外国关于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标准 1.英美法系国家: (1)盖然性优势标准 认为证明标准应低于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所以就认为应当是:盖然 性优势标准,即优势证据或存在的可能大于不存在的可能。 (2)“清楚的、明确的、令人信服的标准” : 在美国,对某些涉及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某些权利的民事案件中,确立的 第三种证明标准。 2.大陆法系国家: “盖然性”标准,但不是盖然性优势;还有“特定盖然性”标准。
新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案件事实,慎用推定

新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案件事实,慎用推定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于自己事实主张需要提供证据支持,否则将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不过凡事均有例外,民事诉讼中也规定一些事实主张,可以免除当事人的证明责任。
这就是常说的免证事实。
民事诉讼中的免证事实有(七)项,均是通过法学传统和常年司法经验总结得出。
免证事实在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适用,一般存在争议不大。
但免证事实中的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事实免证,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一定争议。
一、免证事实存在基础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是追求事实真相,公平公正适用法律。
所以一般要求对于案件的事实认定,应当查明后认定。
可是司法实践是复杂的,在纠纷事实存在,事实并不能完全查清的情况下,法官仍要对案件进行裁判。
这就需要法官在裁判时,运用现有证据进行判断,继而裁判。
这也是证据规则存在的基础。
免证事实是指无需当事人证明的事实主张。
名证事实之所以免除证明,在于相关事实的存在,为社会公认,不应产生争议。
故出于效率考虑,不再增加当事人证明责任。
一般情况下,免证事实主张在诉讼中争议并不大,法律适用也不会引发质疑。
但司法实践,越来越多适用推定事实免除证明责任的条款,适用标准又没有客观的统一标准,论理时逻辑千奇百怪,引发了较大质疑。
这就需要对相关条款适用,进行一定规制。
二、推定事实免证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1、法律推定免证事实,司法实践中一般异议不大法律推定免证事实,是指依据法律规定推定的事实,当事人无需承担证明责任。
类似立法情况,在侵权责任法中体现较多。
多体现为无过错责任与过错推定的相关立法规定。
需要说明一点,免证推定事实并非是完全免证。
当事人需要对基础事实进行证明。
当基础事实证明存在的情况下,法律推定就存在适用基础。
推定事实的逻辑就是从一个基础事实,通过法律规定,推断出另外一个事实。
而这个推断过程,直接产生法律上的效力。
对于基础事实的证明,有很多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是对法律规定的特定基础事实进行证明,即特定基础事实存在。
证据法的理论谜局——_刑事证明责任与推定_学术研讨会综述

reached
on
questions
le斛restraint
of presumption and regulation
a
the application of presumption in
criminal adjudication.
-11地symposium marked evidence law.
on
proof'and。combined research of burden of proof and presump- ddinitin of presumption,the concept of burden of proof and the
was
the
and burden of proof.Despite the disputes,corlsensu8
Evidence Science V01.17 No.2 2009 ・224・
证据法的理论谜局
——“刑事证明责任与推定”学术研讨会综述
吴丹红。
【摘要l本次会议主要围绕“推定的界定及其适用”、“刑事证明责任新问题”,以及“证明责任与推定综 合研究”三个主题展开讨论.与会专家和学者虽然对推定的具体舍义、证明责任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问题 存在不同见解。但对于应该在法律上限制推定的范围.以及在刑事司法实践中规范推定的适用等问题,达成 了很多共识。证明责任和推定问题本身是证据法上的两大理论难题。这次会议为迎接这个智识上的挑战进行
二、刑事证明责任的问题
证明责任问题在我国争论得较多,对于证明责任的具体含义,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孙长永教授认 为,学界的分歧源于证明责任这个词的翻译,最开始译自日本的为“举证责任”,后来译自俄罗斯的为 “证明责任”。证明责任既不是权利也不是义务,它只是法律的事先分配,不存在倒置、转移的问题。他
论推定的适用对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影响

-L e 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 ■●囡圈圈■l墼一竺竺!型圭!f叁整!圭塾垒论推定的适用对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影响曲妍摘要在诉讼过程中,法官发现真实受主客观两方面的限制,无法对每一个要件事实都了如指掌——真伪不明的情况必然存在。
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解决这个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证明责任的分配与推定的适用。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某些情况下,推定即证明责任分配的规范。
正确认识推定和证明责任理论有助于指导司法审判的各项工作,从而防止裁判的随意性,使裁判更加客观公正。
由于审判方式不同,本文仅探讨部分大陆法系国家与我国关于推定与证明责任分配的关系,英美法系则不在研究之列。
关键词法律推定事实推定证明责任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336—02一、推定的基本原理分析关于“推定”的概念,理论界有各种不同版本的定义,通说认为推定是从已知的事实经过推论推断出的另一事实。
①大陆法系国家通常是将推定从内容上大体分为法律上的推定与事实上的推定两种,但在细微之处又有所不同。
本文以下将简称法律上的推定为法律推定,事实上的推定为事实推定。
1.法国的分类方法《法国民法典》第1349条规定:“推定系法律或法官从已知的事实推论未知事实得出的后果。
”依该条规定,推定可分为法律上的推定和非法律上的推定。
前者是指,为特别法所加于一定行为或一定的事实的推定。
下列情形为法律上的推定:一是法律根据某种行为的性质,推定其有违法律的规定而认为无效;二是法律规定在某种特定情况发生时成立所有权或解除债务;三是法律对于确定的裁判所规定的效力;四是法律对于一方当事人的自认或宣誓所规定的效力。
后者是指,卣审判人员根据学识与智慧定之,但审判决人员只得为真诚的、正确的、而且前后一致的推定,并且只于法律许可用人证的情形始得为之,但在欺诈为原因而提起取消证书之诉的情形,不在此限。
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论述

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一、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即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证明,并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
这一原则体现了公平和效率的价值理念,强调了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障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
二、证明责任倒置的情形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需要采用证明责任倒置的原则,即由对方承担证明责任。
常见的证明责任倒置的情形包括:1. 产品责任案件中,生产者应当证明其免责事由;2. 医疗损害责任案件中,医疗机构应当证明其不存在医疗过错;3. 专利侵权案件中,被控侵权人应当证明其不侵权;4. 环境污染责任案件中,污染者应当证明其无过错;5. 劳动争议案件中,劳动者应当证明其主张的事实。
三、法院指定举证责任的情形在某些情况下,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指定举证责任的承担者。
常见的法院指定举证责任的情形包括:1. 当事人对于自己提出的主张无法提供证据证明,或者虽然提供了证据但不足以证明其主张的,可以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2. 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取证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书面提出申请;3. 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准许当事人的调查取证申请;4. 法院准许当事人调查取证的申请后,可以根据申请人的请求向第三人调查取证。
四、推定原则的适用推定是指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推断出另一事实的存在。
在诉讼中,推定可以减轻当事人的证明负担,提高诉讼效率。
常见的推定包括法律推定和事实推定。
法律推定是指法律规定的推定,即根据法律的规定,当某一事实存在时,另一事实即被推定为存在。
事实推定是指法官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推断出另一事实的存在。
在适用推定时,如果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推定的,可以提出反驳。
五、证据规则的适用在诉讼中,证据的取得和运用必须符合证据规则的规定。
常见的证据规则包括关联性规则、合法性规则、真实性规则等。
关联性规则是指证据必须与本案待证事实有关联;合法性规则是指证据必须依法取得并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真实性规则是指证据必须真实可靠,不能伪造、篡改或隐瞒。
民事推定与证明责任之关系研究

二
法律推定与证明责任关 系的重新定位
事件中死亡 , 如果不 能确 定 死亡先后 时 间的 , 推定 为没 有
依 据证明责任理论 , 民事诉 讼 中 , 明责任是 由案件 在 证
继承人的人先死亡 ” 一 规定 视为不 可反 驳的推 定 , 是条 这 但
文也 明确规定 了是在没 有相反 证据 予 以证 明 的情 况下 才作 该推定 , 因此它仍 然 是一个 可 以反驳 的推定 。所 以, 可反 不 驳的推定并没有多少存 在的空间 。有意 义的地方 在于 , 只要
定不利的一方当事人, 而并非免除主张推定事实一方的证明责任; 事实推定仅转移提供证据的责任而不会 改变证明责任的分配, 实 在 践中需谨慎使 用。我 国立法应该完善对推定的规定
关键 词 : 法律推 定; 事实推定 ; 明责任 证 中图分类 号 : 9 52 D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法律推定影响证明责任分配 的过程分析 一)
推定 即解除 了双方 当事人对于推定 事实的证 明责任 。因此 ,
“
般认为不可反驳的推定没有证明或者证明责任后果, 它 事实上就是直接导致 宴体法律后 果的规范 。[ p 尤其 是一 ” 7 1 ”
一
1主张基础事实与提出证据责任的转移。欲利用推定 . 效果的一方当事人 主张文章编号 :6 7 6 0 2 0 ) 1 0 6 —0 1 9 —70 (0 7 0 — 0 5 3
随着 我国民事诉讼 中追求 “ 客观 真实 ” 的诉讼 观 念的 转
案件主要事实真 伪不 明的情 形 下所 做 出的无 奈 选择 。若主
张适用推定一方有相关 间接证据 支持基 础事实 的成 立 , 且法
胡 恋梅
( 湘潭大学法学院 , 湖南 湘潭 410) 115
举证证明责任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举证证明责任,又称举证责任,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请求负有提供证据证明的责任。
举证证明责任的法律规定对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阐述举证证明责任的法律规定,以期为我国民事诉讼实践提供参考。
二、举证证明责任的概念及分类(一)概念举证证明责任是指当事人对其主张的事实负有提供证据证明的责任。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争议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包括主张权利的事实和反驳对方主张的事实。
(二)分类1. 非过错责任:当事人对自己主张的事实负有举证责任,与是否有过错无关。
2. 过错责任:当事人因过错导致对方损害,应承担举证责任。
3. 无过错责任:当事人不因过错而承担举证责任,但应承担举证责任证明自己主张的事实。
4. 共同举证责任:多个当事人共同承担举证责任,各自证明自己主张的事实。
5. 累进举证责任:当事人按照一定顺序依次承担举证责任,前一当事人未提供证据,后一当事人不得要求对方承担举证责任。
三、举证证明责任的法律规定(一)民事诉讼法的规定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对证据有异议的,应当在收到证据之日起三日内提出,逾期不提出的,视为放弃异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应当提供证据证明。
当事人未提供证据或者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二)司法解释的规定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一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提供证据证明。
当事人未提供证据或者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可以提供证人证言、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证明。
法律知识研究民事推定与证明责任之关系

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
证明责任应当根据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分配。 在一般情况下,应当根据主张的举证难易程度和证据距离来分配证明责任。
证明责任的法律后果
当一方当事人无法提供充分证据支持其主张时,将承担败诉 的法律后果。
承担败诉的风险。
03
对推定事实的限制
在某些情况下,推定事实可能存在限制或例外,此时需要结合具体案
件情况来确定证明责任的分配。
民事推定与证明责任的协调与平衡
推定与证明责任的平衡
在适用推定时,应当注意推定事实与证明责任之间的平 衡关系,避免出现滥用或误用的情况。
综合运用推定与证明责任
在处理民事纠纷时,应当综合运用推定和证明责任两种 机制,以实现公平、公正和合理的结果。
07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1. 民事推定和证明责任是民事诉讼中两个非常重 要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法学研究的重要内 容之一。
3. 在一些情况下,推定可能会影响证明责任的分 配和承担。
2. 民事推定和证明责任在诉讼过程中各自扮演着 不同的角色,但它们之间又存在密切的联系。
4. 在不同的情况下,推定和证明责任之间的关系 可能会有所不同。
06
证明责任在实践中的应用
证明责任在侵权诉讼中的运用
侵权事实的证明
原告需证明被告实施了侵权行为,且该行为导致了损害结果的发 生。
损害结果的证明
原告需要证明因被告的侵权行为导致了一定的损害结果,包括财 产损失、人身伤害等。
因果关系的证明
原告还需要证明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被告 的侵权行为是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原因之一。
浅谈事实推定

诉讼 中 ,让 推定 方直接提供 证据证 明该要件 事实极其 困
难 , 了缓解其 这种举证 困境 , 为 允许其 通过证 明基础事实
来推导出推定事实。即当事人必须对基础事实提供证据来 证 明,使法 官对基 础事实 的真实性形 成高度 盖然性 的心 证, 然后借助于 日常 生活经验 法则相信推定事实存在 的可
利排除规范是对其有 利的实体法规范 , 因而应对这些规范 所规定 的要件事实负证明责任 。 规范说是分配证 明责任的
基本学 说 , 其分配证 明责任 , 要把握 的一个 基本标准 就是
看 该实体法规范对哪一方 当事人有利 , 则该 规范的要件事 实就 由该方 当事人负证明责任。
( ) 实推定并 未转移证明责任 一 事 在事实推定 中,我们将其 逻辑结构划分为三部分 , 即 基础事 实 、 推定 事实 、 基础 事实与推定 事实之 间 的逻辑联 系 。对于主张适用事实推定 的一方当事人而言 , 推定事实 是对其有利的法律要件事实 , 以其应对推定事 实负证明 所 责任 , 这种责任一 旦固定下来就不会发生转 移。但 在具体
浅谈事 实推定
刘利 霞
( 山西 大 学 法 学 院 , 山西 太 原 0 0 0 3 0 6)
以让法官初 步准确地判断案件事实 ,避 免诉 讼陷入僵局 ,
从 而摆脱 困境 , 达到提高诉讼效率的 目的。 第二 , 利于当 有
事人合理地 承担举证 责任 。查 明案件事 实依 赖于证据 , 但 有 些案件在特殊 情况下 , 接证据难 以获得 , 时 当事人 直 此
举证 活动 。 对推定 负有 利益 的一方 当事人改变 了其证明主 题 , 的证明对象 由结 论事实转 换成 了基础事实 , 他 对方 当
第五讲 证明责任

2.德国早期的主要学说
(1)待证事实分类说: 消极事实:不能成为证明对象 待 证 事 实 说 消极事实说 积极事实:是证明对象,主张之人应对之承担证明责任
内界事实:不能成为证明对象 外界事实说 外界事实:是证明对象,主张之人应对之承担证明责任
(2)法律要件分类说
根据实体法规定的法律要件的不同类别分配举证责任。具体介绍对我国影响较大的罗森 伯格为代表的规范说。 权利发生规范:主张权利存在的人应对权利发生的法律要件存在事实承 担证明责任 民 事 实 体 对 规 立 范 规 范 权利妨害规范 否 认 权 利 存 在 之 人 对权利受妨害法律要件存在 的事实承担证明责任
(3)两者发生作用的时间不同
结果责任: 自诉讼开始就存在,但只是潜在作 用,只有完不成行为责任,才发生实 际作用。所以说,象一只无形的手。 行为责任: 自诉讼开始就存在,且发挥实际作 用,直到诉讼结束。
(4)能否由代理人、法院协助履行不同
结果责任:只能由当事人自己承担 行为责任:可以由代理人、法院协助履行
2、证明责任的内涵 、
(1)提出事实主张的责任:这是承担举证责任的前提; (2)提出证据的责任 (3)运用所提出的证据对案件事实进行证明并说服法官的责任; (4)不利后果负担的责任。举例 如果前面3项责任完成了,那么,就不会有这第4项责任;只要前面 三项中有一项完不成,就会发生这第4项责任。
论推定与证明责任

适 用推定 ,而在 此种情况下 ,是否适用 推定则完全取决 于审判者 依其个人 意志行使 自由裁量权 。“ 陆法 系 而大
国家则 只将推定分 为法律推定 和事实推定 。脚
导致英美法 系与大陆法系之 间关 于推定 所含范 围的 分歧 的原因在于两者对推定 的构成要素 的认 识差异。在 大 陆法 系 国家 ,人们一般认为推定 的成立 必须具备 以下 三个要 素 :一是推定依赖 于一个或一批基础 性事实 ,正 是根据 这些基础事实 ,得 出推定的事实结论 ;二是基 础 事实 与推定事实之 间的联 系是建立在法律规定 或经验基
种 推定既有共 同点 ,即其成立 的条件都 是不存在其 他证
承担的不利诉讼 结果 ,通常表现 为败诉风险。 我们所 谈 的证 明责任 ,都是针对某一事实而言 的,而并 不是 指
对整个 诉讼 的所 有事实所 应承担 的证明责任 。在一个 民
据 与被推定 的事 实相冲突 ,一旦出现与推定事实相 冲突 的证据 ,则推定 事实被推翻 ,但事实推定又不 同于法律
收稿 日期 :2 1-32 0 10 .6 作者简介 :金新贵 ( 9 7 ) 18 ~ ,男,浙江金 华人,西 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2 0 0 9级硕士研究生 ,研 究方 向:民事
诉讼 。 6 1
自己提出的主要事实缺乏证据证 明时所应 承担 的败诉 风
险。
够 引起证 明责任 转移 的推定应具备 的两个构成要件 ,只 要该推定事实是案件 中的主要事实 ,该推定就能转移证 明责任 。 在法律推定 中 ,由于基础事实与推定事实之间的联
第 2卷 O
第9 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J u n o M d n n I i e s o r a f u a j a g J v r y 1 i n i t
推定的界限及适用

推定的界限及适用龙宗智【内容提要】对推定界定不清和运用不当是目前证据法研究中十分突出的问题。
应当厘清推定与证明(推论)的关系,二者存在事实认定义务、认定方式、证明要求和证明责任承担上的差异,且性质不同。
事实推定的概念混淆了推定机制与证明机制的区别,而且在我国可能破坏法治、冲击无罪推定原则。
我国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中,只有极少量的明示和暗示证明责任转移的规范才是推定规范。
应当根据实践需要设立和完善推定规范,但必须考虑我国刑事司法模式和司法资源的对比关系谨慎为之。
【关键词】推定事实推定推论事实证明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罗森贝克在其经典著作《证明责任论》中说:“没有哪个学说会像推定学说这样,对推定的概念十分混乱。
可以肯定地说,迄今为止人们还不能成功地阐明推定的概念。
”⑴摩根在谈及推定时也慨叹:“在司法判例及教科书论著中,关于推定、法律之推定、事实之推定、推定性之证据、决定性之推定,颇多混淆及杂乱之用语。
”⑵他还形象地描述了冒险进入这个领域可能带给研究者的挫折感:“每一个具有足够智能的研究者都知道在这个主题上的困难,这种困难已经到了这一程度--6会带着无望的感情接近这一题目,带着绝望的感觉离开它。
”⑶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艾伦则深感厘清“推定”概念上模糊与混乱的困难,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方法,是从法律功能术语中废除“推定”(presumption)这一术语,代之以具体而清晰的证据规则的直接运用,以及对该证据规则建立基础的政策进行审查(从而决定如何运用该证据规则)。
⑷通过反复检阅资料及认真的梳理,笔者发现,即使在今天,就何谓推定,不仅概念界定上有不同表述,而且在具体应用中(包括论著中的应用及司法实践中的适用)说法不一,甚至缺乏逻辑一致性和统一性。
这是不同法域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学术训练不足及研究不够深入,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与法学研究中,这一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
在刑事证据法领域,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将司法实践中在某些情况下法官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方式视为推定,即所谓“事实推定”,但未能明确界定其意义,也未深入研究其效用,导致应用中的混乱。
事实推定对证明责任的影响

英国学者认为:推定, “ 在证据中指 从其他 已经确定的事实必然或 可 以推 断出的事实推论或结论。。 ” 我国学者李学灯指 出:关于事实上的推定 , “ 即属于逻辑上演绎之 推论, 在无相反之推论 , 或相反之事实提出之前 , 自亦有认定事实真伪 之效力 ,我国还有学者认为:法官本着经验法则并依据基础事实进 ” “ 行 的事实推定, 在我国己为立法所承认 。 中的机理与事实正常发生 其 的常态所呈现的盖然性具有天然 的联 系。 ”
国《 民法典》 中的证 明责任规则、 解释规则和《 民事诉讼法》 中的证明责 任规则都属于推 定。如 果由原 告承担证 明责任 , 则推定有利于被告:
如 果 由被 告承 担 证 明 责任 , 则推 定 有利 于 原告 。
( ) 国的事实推 定概念 二 我
所谓事实推定是指法院按照经验法则和事实之间的常态联系 , 从
定是 什 么 , 在 于 确 定 事 实推 定 的效 力 是 什 么 。 而 ”
10 8 4年 《 国民法典》 14 法 第 3 9条规定: 推 定为法律或法官从已 “
对于这一 问题, 我们应 从诉讼动态过程来进行分析。 法官 以事实
其心证的形成过程可 以分 为两个阶段: 首先 , 法 知的事实推论未知的事实所得出的结论。 并从第 15 条到 1 5 ” 30 32条 推定来认定待证事实,
事实推定具有什 么效力 的问题 。 但关于这个问题的分歧之大。 却是常
的标准, 法律推 定指
向证 明责任 , 而事 实推定指 向证 明评价 。。 二、 国内外 关于事实 推定 的立法例和学说
( ) 国 的 立 法 例 一 法
人难 以想象的。以至于有学者感慨到 : 困难并不在于要确定事实推 “
浅析南京“彭宇案”——兼论事实推定和证明责任的运用

法律法规[ L A WS A N D R E G U L A T I O N S
浅析南京 “ 彭宇案 ’ ’
兼论事 实北
4 0 1 1 2 0
【 摘要】 适 用证明责任 裁判案件是法官面 对 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的普遍
性 选择 , 而适 用事实推 定追求案件 事实真 相是法官避 免适 用证 明责任 裁判 案件的能动性努力。 培根说 :“ 一次不公正的判决, 其恶果相当于十次犯 罪 。 虽然 彭宇案”已 过去近十年, 但不碍对之重新进行研究, 因其在诉讼 法 制 史 上 的 意 义依 旧显 著 本 文 选 取 从 事实 推 定和 证 明责 任 的 角度 进 行 论
举证 责任 分配 是指 当事人 按照法律 规定 的由哪一方当事人承 担举 证 责任 的固定分 配规 则及按 照举证 时 限的要求对 自己提 出的诉 讼主张
各自 承 担 提供 哪些 证据 的责任 , 是举证 责任 性质 的外化 及其 功 能的表 现, 其意义在于 由法律 预先 规定在 事实 真伪 不明状态 时, 由哪一方当事 人来 承担 对其 不利诉 讼后 果的风 险, 因此 具有 指引法官 正确 裁 判 的功 证, 探 讨民事审判过 程中 应 遵循证 明责任 分配的基本原则, 在适 用事实推 能。 对 举证责 任分配 的含义 , 理论界 有许多学 说 , 但 最有影响 的为德 国
定的情况下也应充分满足适 用的基 本条件, 而不可滥 用法官 自 由裁量权 , 避 民事诉 讼法 学家 罗森 伯格 的法律 要 件分 类说 , 其主 张将 民事 实体法 条 免胡乱判决给社会和 当事人造成 恶劣影响。 文分为 四个类 型 , 即权利 发生规 范、 权 利妨 害规范 、 权利消灭 规范和 权 【 关键词 】 彭宇案; 证明责任 ; 事实推 定; 自由裁量 利制约 规范 。 凡 主张 权利 的当事人 , 应就 权 利发 生 的法律 要件 存在 的
法律案件的论证结构(3篇)

第1篇一、引言在法律案件中,论证结构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清晰、严谨的论证结构能够帮助当事人、律师和法官全面、客观地分析案件,从而得出公正的结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法律案件的论证结构。
二、事实认定1. 案件背景介绍:对案件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包括时间、地点、当事人、涉案人员等。
2. 事实证据分析:对案件中的证据进行分类、梳理,分析其真实性和关联性。
3. 事实争议点:针对案件中的关键事实,明确争议点,为后续论证奠定基础。
4. 事实认定结论:根据证据和争议点,对案件事实进行认定。
三、法律适用1. 法律依据:根据案件性质,查找相关法律法规,确定适用的法律依据。
2. 法律解释:对法律条文进行解释,明确法律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3. 法律适用争议点:针对法律适用,明确争议点,为后续论证提供依据。
4. 法律适用结论:根据法律依据和法律解释,对案件进行法律适用。
四、责任认定1. 责任主体:确定案件中的责任主体,包括直接责任人和间接责任人。
2. 责任形式:根据案件性质,确定责任形式,如刑事责任、民事责任等。
3. 责任承担争议点:针对责任承担,明确争议点,为后续论证提供依据。
4. 责任认定结论:根据责任主体和责任形式,对案件进行责任认定。
五、论证过程1. 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推理,将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和责任认定有机结合起来。
2. 论证方法: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
3. 论证依据:结合事实证据、法律法规、案例等,为论证提供有力支持。
4. 论证结论:根据论证过程,得出案件最终的结论。
六、论证结论的稳定性1. 证据充分性:确保案件证据充分、确凿,避免因证据不足导致结论不稳定。
2. 法律适用准确性:确保法律适用准确无误,避免因法律适用错误导致结论不稳定。
3. 责任认定合理性:确保责任认定合理,避免因责任认定不合理导致结论不稳定。
4. 论证过程严谨性:确保论证过程严谨,避免因论证过程存在漏洞导致结论不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事实推定与证明责任摘要:事实推定作为一种证据规则必然要涉及到当事人的举证活动,而当事人的举证活动又和证明责任密切相连。
因而,事实推定影响着证明责任。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证明责任理论虽然存在形式上的差异,但就本质而言是一致的,都由主观的证明责任与客观的证明责任之分。
就客观证明责任而言,推定不可使其产生移转;就主观证明责任而言,推定可以使其随着诉讼的进程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转移。
关键词:事实推定证明责任推论一、事实推定与证明责任概述事实推定是审判者基于职务上的需要根据一定的经验法则,就已知的事实作为基础,进而推论出未知事实的证明手段,是法律推定的重要补充。
⑴证明责任是指”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当事人一方所承担的败诉风险。
”⑵对证明责任的理论内含历来也是众说纷纭。
但总的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认为证明责任就是提供证据的责任,也有的称为行为责任,即以直观的行为方式提出证据。
这种证明责任实际上包含了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成传统证明责任理论。
另一种观点认为证明责任它的真正含义并非在于表面上的提供证据的行为要求。
证明责任作为一种法律规定的责任,其实质在于规定提供证据和不能提供证据的两种情况下所产生的后果,即后果责任而非行为责任。
德国学者尤利乌斯·格尔查首先提出证明责任概念上的分层理论:把证明责任区分为客观的证明责任和主观的证明责任。
证明责任的概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由原来的行为义上的证明责任发展为行为和结果两种意义上的证明责任。
事实推定作为一种证据规则必然要涉及到当事人的举证活动,而当事人的举证活动又和证明责任密切相连。
因而,事实推定影响着证明责任。
就客观证明责任而言,推定不可使其产生移转;就主观证明责任而言,推定可以使其随着诉讼的进程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转移。
正如罗森贝克所言:”不管怎样措辞,推定对证明责任的影响是确定无疑的。
”⑶二、英美法系的理论学者们对法律推定与证明责任的关系的分歧同样存在于事实推定对证明责任的影响这一问题上。
气泡爆裂理论认为事实推定对说服责任不产生任何影响,转移给反对推定的当事人的只是提供证据的责任;而摩根则认为事实推定”不仅把提供反驳推定事实证据的责任,而且还把该事实的说服责任一并转移给了反对推定的当事人。
”⑷在美国联邦证据法立法的过程中,围绕着推定也曾进行过激烈的论争。
美国《联邦证据法》第301条对在民事诉讼程序中所使用的推定作出这样的规定:”在所有民事诉讼中,除国会制定法或本证据规则另有规定外,一项推定赋予其针对的当事人举证反驳或满足该推定的责任,但未向该当事人转移未履行说服责任即需承担风险意义上的证明责任。
该证明责任仍由在审判过程中原先承担的当事人承担。
”⑸在美国,事实推定不产生转移说服责任的效果,只是转移给受不利推定的当事人提供证据的责任。
三、大陆法系的理论(一)德国的理论学界认为事实推定是一个多余的概念。
普维庭是该观点的代表人物,他在《现代证明责任问题》中写道:”…’事实推定’作为一个法律现象是多余的。
在司法实践中要避免使用该概念。
”⑹与此相反是事实推定广泛用于司法实务界,裁判文书中经常出现事实推定的概念,这些概念大都可以归入证明责任或者证明评价领域:⑺①认为事实推定是法官法对法律推定的新发展。
那等于说,产生了新的法律规范,即从个案中上升为具备普遍约束力的法律规范,它法律推定的功能一样,影响着证明责任的分配。
②将事实推定单独归为一类处理,但这并不妨碍其具备的法律推定的功能。
等于说,事实推定是独立的现象,但在效果方面却与法律推定无异,及均可改变证明责任的分配。
③直接将事实推定认定为证明责任规则。
德国司法实务界认为事实推定的规则在本质上就是证明责任规则,与法官的事实认定、事实评价、当事人提供证据的责任等因素有关联,是判决经常采用的辅助手段,它既可以指证明责任分配的改变,也可以指法官心证的获得。
(二)我国学界的理论我国台湾学者认为所谓事实推定”乃法院得依职权而为之行为,并非免除或减轻当事人举证责任,不过遇有此种情形,当事人虽未举证亦得认为真实而已。
所谓依已明了之事实推定应证事实真伪,通常情形下,如此一事实与他一事实彼此相互间有因果关系或主从关系或排斥关系者,即可依已明了之事实,推定应证事实之真伪。
”⑻由此可见,他们认为事实推定不具有转移证明责任的功能。
我国大陆学者通常认为,事实上的推定,属逻辑演绎上的推论,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提出和相反的推论,当然可以对推定事实的真实性予以确认。
⑼进行事实上的推定,对方当事人为反驳推定事实固然要提出证据,但其提出证据以阻止法官对推定事实的确信,并非属于举证责任的转移,而是提出证据责任的转移。
法官”借力于自由心证、经验法则,所为之事实上之推定,而由一造当事人移转于对造者,仅为’举证之必要’,实非举证责任。
”⑽主张推定事实效力的一方始终对推定事实的真实性负有举证责任。
因而,我国大陆学者多认为”就事实推定而言,一般认为,其只具有转移提供证据责任的效力,而不能转移证明责任”。
⑾”事实上的推定并无转移证明责任的作用。
即使推定事实因基础事实被确认而假定其存在,证明责任也未因此转移于对方当事人,主张推定事实存在的一方仍然对此负证明责任。
”⑿笔者认为事实推定只产生提供证据责任的转移,而不导致证明责任的转移。
其一,事实推定属于法官的自由心证范畴。
基础事实与推定事实之间的盖然性程度决定着适用事实推定得出的推定事实的真实与否的可信度。
由于主体与客体上的差异,法官在认定所选择的基础事实与推定事实存在合理联系时难免会出现偏差。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赋予事实推定具有转移说服责任的效力,实际上就是变相地赋予了法官重新分配说服责任的权力。
⒀由于事实推定在数量上具有无限性,赋予事实推定具有转移证明责任的效力就必将使得法官自由裁量的权力膨胀,当事人的权益被侵犯的可能性随之增大,诉讼公正也会受到侵害。
承认法官具有依据自己的自由裁量来分配客观证明责任的权力。
这在大陆法系的国家是禁止的。
对此,普维庭与罗森贝克多有论述。
普维庭在《现代证明责任问题》中,这样反驳法官自由裁量分配证明责任的观点:”证明责任的分配必须采取一般抽象的形式。
按照法官自由心证或者按照公正性、盖然性对证明责任进行个案式的分配是不可想象的。
”⒁莱奥·罗森贝克一向强调法的安定性和可预测性,主张抽象的稳定的证明责任,反对法官依照公平公正等标准对客观证明责任进行自由裁量。
他认为:”不同的是,如果法官想将具体的诉讼之船根据公正来操纵,那么他将会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翻船。
诉讼的本质将会从根本上受到破坏。
根据公正性自由裁量的法官,是依据其感情而不是依据什么原则来裁量的。
每一种法定安定性均将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因为每一个人对公正均有不同的认识。
在当事人看来,如此赢得诉讼如同专制一样。
只有经过数百年的努力,由立法者塑造的公正,只有法律本身,才是法官裁判的准绳和指南。
”⒂但由于成文法的局限性,对于证明责任分配的疏漏在所难免,因此在没有具体规定时,成文法系国家的法官应根据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以及距离证据的远近等因素确定证明责任的承担。
例如,我国在极小的范围内赋予了法官这样的权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条规定:”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及其他司法解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
”但是法官在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时必须根据公平与诚实信用这两大原则。
其二,法官适用事实推定来认定待证事实时,其心证的形成过程大致经过两个阶段。
一是法官对作为推定基础的基础事实达到确信,形成高度盖然性的心证,二是以此为前提,运用自由心证及经验法则推论出待证事实的真实性。
因而可以从基础事实与证明责任、推定事实与证明责任、经验法则与证明责任等三个方面来分析事实推定对证明责任的影响。
主张事实推定的当事人为了使法官适用事实推定,以证明其主张的待证事实,必须完成对于基础事实的证明责任,说服法官对基础事实形成内心确信是主张事实推定当事人的第一要务。
作为推定适用前提的基础事实必须经查证属实才能导致推定的适用。
除司法认知,预决的事实,当事人的自认,众所周知的事实和自然规律,公证证明的事实等,其他基础事实都必须由主张推定的当事人提供充分的证据以证明其存在,说服法官并使其对于基础事实的真实性形成高度盖然性的心证,该当事人承担的是本证。
当事人必须依据相关法律中证明责任分配的规定担当相应的证明责任:主张权利或法律关系存在的当事人,需对于产生权利或法律关系的特别要件事实负证明责任;阻碍权利或法律关系发生的事实则作为一般要件事实,由否认权利或法律关系存在的对方当事人负证明责任。
作为一种防御手段,受不利推定的一方当事人可反驳基础事实,使之陷入真伪不明的状态即可。
受不利推定影响的当事人只负担提供证据的责任,事实推定的适用并未转移证明责任的承担主体。
就推定事实而言,事实推定的适用并不卸除主张适用推定的一方当事人的证明责任,但将提供证据的责任转移给对方当事人,从而免除了主张适用推定的一方当事人的提供证据的责任。
此时,受不利推定的一方当事人只要提出相反的证据动摇法官已形成的心证,该推定事实就不可能得到确认,对此该当事人承担的仍然是反证。
该当事人甚至可以不负担此责任,这是由于事实推定的证明力较弱,即使没有反驳证据,法院也并不必然相信这些推定。
受不利推定的当事人也可反驳法官适用事实推定过程中运用的经验法则来阻却推定事实的得出。
该当事人对此只需提供反证证明根据一般经验法则并不必然推论出推定事实。
从反驳事实推定的三个手段可以看出,主张事实推定的一方当事人一直是承担证明责任。
该当事人对其主张须提供本证,承担客观证明责任。
受不利推定的当事人在对基础事实、推定事实、经验法则的反驳是自始自终承担的反证,只是提供证据的责任。
四、结语笔者认为无论英美法系国家或是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在事实推定对证明责任的影响上,较为普遍的立法与学说是,事实推定仅发生提供证据责任的转移,而不导致客观证明责任的转换。
注释:⑴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32-333页。
⑵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⑶【德】莱奥·罗森贝克著,庄敬华译:《证明责任论》,法制出版社2002 年版,第225 页。
⑷张卫平主编:《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页。
⑸白绿铉、卞建林译:《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证据规则》,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215页。
⑹【德】汉斯·普维庭著,吴越译:《现代证明责任问题》,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