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ppt课件(33页)

合集下载

扬州慢姜夔优秀ppt课件

扬州慢姜夔优秀ppt课件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 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 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 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1这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多次化用杜牧诗词中的典故,作用是 什么?
小序
1此序文精炼简洁,请概况其主要内容。 2这段小序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交代写作缘由及主旨。
低沉悲凉
“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 、村( 社区) 三级综 治中心 为指挥 平台、 以综治 信息化 为支撑 、以网 格化管 理为基 础、以 公共安 全视频 监控联 网应用 为重点 的“群 众性治 安防控 工程” 。

《旧唐书·地理志》
▪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 、村( 社区) 三级综 治中心 为指挥 平台、 以综治 信息化 为支撑 、以网 格化管 理为基 础、以 公共安 全视频 监控联 网应用 为重点 的“群 众性治 安防控 工程” 。
▪ 靖康之变(1126年)后,北宋灭亡,南宋王 朝南渡,此后金人屡次南侵。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 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1176年姜夔写作这首词时,虽已时隔十五年 了,扬州依然四顾萧然、疮痍满目。
“雪亮工程"是以区(县)、乡(镇) 、村( 社区) 三级综 治中心 为指挥 平台、 以综治 信息化 为支撑 、以网 格化管 理为基 础、以 公共安 全视频 监控联 网应用 为重点 的“群 众性治 安防控 工程” 。
风格不同 境界大迥
一个慷慨激昂栏杆拍遍一个悲吟颓废瞻顾徘徊 一个追念英雄欲保境安民一展雄才 一个怀念才子想重温旧梦恢复繁华 一个叹国土沦丧江山易手忧国忧民 一个惜美人芳草风流尽去感时伤世

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扬州慢》精品课件(共29张ppt)

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扬州慢》精品课件(共29张ppt)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 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 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 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 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 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 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 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 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 欲往城南望城北。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 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 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句中化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中:“谁知竹西路,歌 吹是扬州。”
扬州慢
姜夔
姜夔作词,不喜欢套用别人曲子,常 常自己谱曲,所以他的词一般来说, 词牌与词题是统一的。这首词写的是 扬州战后景象,又是慢词,所以称 “扬州慢”。
慢词: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 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 的曲调样式。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 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 词。《词谱》卷十慢词“盖调长拍缓, 即古曼声之意也。”“慢曲子”是相 对于“急曲子”而言的,慢与急是按 照乐曲的节奏来区别的。
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和绍兴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兵两度南侵,窥伺欲渡长江,扬州遭到焚掠。
杨贵妃明亮的眼寒睛和”洁白,的牙把齿在角哪里声呢?的鲜血凄玷污清了她与的游天魂,气再也的不能寒归来!冷联系在
全诗以一个“哀”字统领全诗,抚今追昔,表现出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
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 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4.2《扬州慢》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4.2《扬州慢》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扬州慢(并序)
『扬州慢』的领字 及其转折层深的抒情节奏
(诵读延展课)
目录
『扬州慢』曲牌名及其曲调特征 领字与慢词长调的关系厘析
『扬州慢』的领字及其转折层深的抒情节奏
01 『扬州慢』曲牌名及其 曲调特征
问题:古人是如何对词进行体制上的分类的?
【词的体制分类】 词按调数可以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词按篇幅可以分为:58字以内为小令,58-91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讲述1:领字的含义及其演进规律
领字出现在词的体制中,又有其自身演进的规律。 (1)唐五代间,词人多作小令,很少慢词;即使是慢词,也很少用到领字。 后唐庄宗李存易有《歌头》长调一首,计一百三十六字,而无一领字。 (2)领字的大量使用,要到北宋中叶慢词盛行之际;大量制作慢词的柳永, 便是词中领字的奠基人。
小结
《扬州慢》的“扬州”与词作内容相关,“慢”与词作的体制和情感相关。 “慢”说明本词在体制上是一首慢词,情感上是表达某种哀婉悲切的情感的 词作。 因此,从曲调特征上看,《扬州慢》是一首表达某种哀婉悲切之情的慢词长 调。
《扬州慢》曲调特征:慢词长调(体制)+哀婉悲切(情感)
02 领字与慢词长调的关系 厘析
讲述2:为什么要在词中用“领字”?
【今人说】 朱承平《诗词格律教程》中说:“词的句法长短不一,如果都用实词,各句则 无转折延宕之处,读起来就会觉得呆板生硬,也不便于歌唱。所以,有必要在 长短参差的句子当中,夹杂一些承领上下句式的虚字,表示上下文语法关系, 保证句意贯通,使不同的句式更为灵活,富有生气。”
《扬州慢》的领字就是这种情况:领字落在小节的第三拍的弱(次)强拍 和第四拍的弱拍,引起后一节第一拍的强拍。
问题:音乐上领字的以弱拍引起强拍,可视作领字合乐性的体 现。这一特点对我们理解领字的其他作用有何意义?

《扬州慢》ppt课件

《扬州慢》ppt课件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白石道人歌曲》等书传世。


姜夔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属婉约派。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写作缘由
所见所闻
他人评价
写作时间
词前小序中提到《黍离》之悲,我们该如何理解?
周幽王残暴无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镐京去,看到宗庙宫殿均已毁坏,长了庄稼,不胜感慨,因作此诗。
词前小序中提到《黍离》之悲,我们该如何理解?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扬州慢 姜夔 〔宋代〕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 《扬州慢》课件(44张PPT)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  《扬州慢》课件(44张PPT)
37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
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
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
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
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
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
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
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3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 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芜 城、维扬等名称。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 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 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 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自 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 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 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解题
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 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 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 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 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 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补充介绍
• “扬州慢“一曲是姜夔首创,
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
33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谈兵。”
•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 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 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 是绍兴四十一年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 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 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 还题诗壁上:“万国东书久混同,江南何尚隔 华封。援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到“胡马窥江”,如此 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扬州慢》ppt课件

《扬州慢》ppt课件

2.诗人抒情的主要手法是什么?
这首词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将扬州作了今 昔对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概写 了昔日扬州的繁盛;而待词人“过春风十里”,则 “尽荠麦青青”,昔日花团锦簇的繁华长街,已面 目全非,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这里盛衰对比,何 其强烈。
㈡所听:清角吹寒:
❖ 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 回荡(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 通感 ——(触觉写听觉)“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 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
❖ 以黄昏清角吹寒打破了空城的死寂,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沉 寂、悲凉的氛围,从而点明扬州已成空城一座,景中寓情, 情景交融,表达了词人的“怆然”之情。
倚声协律。
❖ 姜夔的《扬州慢》,写于淳熙三年(1176年)冬至日途 经扬州时。十六年前,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两淮沦陷,金 兵一度占领扬州,烧杀抢掠,城池残破不堪。后完颜亮在瓜 州被部下杀死,宋军乘机收复两淮,金兵北去,未能渡江。 但战争给扬州造成的破坏,多年难以恢复,人们的心灵创伤 更难以医治。
❖ 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 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 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
总结:写作特点
❖ 1.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 ❖ 2.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巧于用典,隐为对
比,在对比中述悲愤。 ❖ 4、运用移情手法。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顾亭怀古》 姜夔《扬州慢》 比较阅读
永遇乐 京口北顾亭怀古 辛弃疾

《扬州慢》鉴赏PPT课件

《扬州慢》鉴赏PPT课件
意境描绘
通过描述诗句所营造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诗人的情 感世界。
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
情感表达
分析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如怀旧 、感伤、忧国忧民等,以及这些情感 在诗中的具体体现。
主题思想
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如对历史兴亡 的感慨、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等,以及 这些主题思想在诗中的表达方式和意 义。
他运用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将离情别绪、感 时伤世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03
文本解读与赏析
原文呈现与注释
原文呈现
《扬州慢》全文,附带作者、朝 代、背景等基本信息。
注释详解
对文中的生僻字、典故、特殊用 法等进行详细注释和解释,帮助 学生理解文本。
逐句解读及意境描绘
逐句解读
对每一句诗句进行详细的解读,包括字词含义、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歌赋
以《阿房宫赋》为代表,展现了扬州古代建筑的 瑰丽与辉煌。
曲艺
扬州评话、扬州清曲等曲艺形式,传承了扬州的 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06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慢生 活理念比较
东方慢生活理念解读
儒家思想影响
东方慢生活理念受儒家思想影响,注重内心修养、人际关系和谐 以及社会秩序稳定。
道家思想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而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对东方慢 生活理念产生深远影响。
作业布置及要求说明
作业内容
布置与《扬州慢》相关的作业,如背诵全诗、默写名句、完成相 关练习题等。
作业要求
明确作业的要求和标准,如背诵的熟练程度、默写的准确性、练习 题的完成质量等。
提交方式和截止时间
说明作业的提交方式和截止时间,以便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完成作业。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慢生活”理念

《扬州慢》ppt课件

《扬州慢》ppt课件

上片通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以深沉 哀婉的笔触描绘出一幅荒凉凄清的画面:野麦丛 生,废池寒水,枯木在西风中摇曳,斜阳暗淡无 光,清角声回荡在空城之中。这些景物具体展现 了战后扬州的荒芜与萧条,融情于景,深刻抒发 了亡国之痛与无尽哀思。
下片先直抒胸臆说杜牧如果现在故地重 游,也一定会大为震惊。战后扬州如此 惨状,即使杜牧有杰出的才能也难以表 达我此刻悲怆的心情;后借景点染,二 十四桥水波荡漾,冷月悄然,以冷清荒 寂之景表达黍离之悲。
“惊”
因“空”而“惊 ”,返照现实的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 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了。这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 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①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使用了典故
娉娉袅袅十三余, 梢头二月初。 ——《赠别》
②虚实结合
“春风十里”是作者想象中的虚景,而“荠 麦青青”则是眼前的真实景象。虚实相结合 的描写,通过一边繁华热闹、一边萧条冷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xxx
的鲜明对比,生动展现了战后扬州的荒凉与 破败。这样的对照不仅表达了词人对昔日繁 盛与今日衰败的深切感慨,也寄托了他感时 伤世的复杂情怀。
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
词人赋予废池与乔木以人格化的特质,它们仿佛成为十五年前那 场浩劫的见证者,战争的残酷与敌人的暴行,种种惨烈场景似乎依然 深深刻印在它们的记忆中。连“废池乔木”都对战争充满厌恶与抗拒 ,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百姓对这场战争的痛恨与诅咒,自然远远 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1. 《 扬 州 慢》 中 , 点明历 史 上的扬 州 是人们 向 往的佳 地 的诗句 是 : ___淮__左__名___都__,__竹__西___佳__处____。

《扬州慢》课件33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扬州慢》课件33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明确
词人进入扬州城,看到、听到、想到了:
见到——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渐黄昏, 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红药
听到—— 清角吹寒
想到——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词人通过扬州昔盛今衰的对比,追怀 丧乱,感慨今昔,抒发了对国事的痛惜伤 感的黍离之悲。
写作背景
“黍离”意象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 因为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朦
扬州 胧,这个城市叫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扬州慢
姜夔
解题:
词牌名,也是题目。是作者的自度曲注宫调 并填旁谱。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
知人论世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以清 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 人坐上客。擅长写词,善书法、 精音乐、能自度曲。词多纪游、 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 寓忧国伤时之作。
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离茂 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 黍离之悲指国家沦亡的 悲痛,后代指故国之思。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 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 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 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4.2《扬州慢》(共28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4.2《扬州慢》(共28张ppt)

新知讲解
慢词
慢词。慢词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 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慢,古书上写作“曼”,就是 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词分 小令、中调、长调三种,“长调”就属于慢词,“ 扬州慢”中的“慢”就是慢词之意。
新知讲解
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 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 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 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 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黍离之悲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 扬。 夜雪初霁,荠麦 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 条,寒水自碧,暮色渐 起,戍角悲吟。予怀怆 然,感慨今昔,因自度 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 有《黍离》之悲也。
《诗经•王风》节选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 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 此何人哉? 行迈:行走。靡(mǐ)靡:行步 迟缓貌。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这首诗主要写周朝的大夫行役至 旧都,过访故宗庙宫室时,见到 的一片庄稼,当年的繁盛奢华不 见了,不胜感慨,哀婉悲伤地表 达故国之思。
予怀怆然,感慨 今昔,因自度此 曲。
所见所闻 写作缘由
千岩老人以为有 《黍离》之悲也。
别人评价
主题
对国家 昔盛今 衰的痛 惜伤感
之情
感情 基调
低 沉 悲 凉
新知讲解
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呢?
空城。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 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新知讲解
昔 “名都” “竹西佳处” 繁华 对比
野生荞麦,一片荒凉景象。“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
扬州慢·淮左名都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其作品,把握本词的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来鉴赏名句从而体会黍离之悲。 3.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 4.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 5.背诵全词

《扬州慢》优秀课件(共24张PPT)

《扬州慢》优秀课件(共24张PPT)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走进
《扬州慢》……
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
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
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 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 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 了。
1.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2.掌握情景交融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 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学习重点、难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有“二十四 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句,因相传 古代有二十四个美人吹萧于桥上,所以有 此句。作者这里满怀凄凉的情感,如泣如 诉地写道:二十四桥仍旧,但桥头没有了 吹萧的美人,只有清冷的圆月倒映在河心, 整幅画面无声无息,冷绝凄绝。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 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 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 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 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 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词人以“豆蔻词”“青 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 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 凉更加突出,当然说它带有自况的意味也未尝不可。 衬托,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扬州慢姜夔优秀PPT幻灯片

扬州慢姜夔优秀PPT幻灯片
17
写作特色
▪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 ▪ 虚实相济,情景交融。
纵观全篇,布局严密,由少驻,写到观景 ,由景的荒芜,写到原因,由眼中所见到耳 中所闻,再到心中所思所想,有声、有色, 情景交融;采用点染法渲染,揭示主题,通 过对比手法进一步深化主题。音调谐婉,辞 句精美。
18
写作特色
▪ 清雅空灵的词境 清雅空灵不但表现在词语上,如“清”“
20
这节课结束,再见
21
22
自己
抚今追昔的感情。
13
设想二: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 当年杜牧曾写过:“二 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 处教吹箫?”反映了扬 州二十四桥的热闹景象 。而今呢?桥虽在,时 已非,水波、冷月,寂 然无声。这真是“物是 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 流。”无限痛惜之情, 溢于言表。
▪ 手法: ▪ 1、今昔对比 ▪ 2、化动为静
1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设想三: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时值隆冬,芍药当然未抽蕊开花。 但作者想象到“扬州芍药甲天下” ,将来芍药盛开的时节,有谁来欣 赏呢?这结局,宛如百感交集,一 声长叹,词人感时伤乱,把伤今怀 古之情推向高潮。
15
黍 记行 驻:竹西解鞍(交代行踪) 情景交融 写景 看:荞麦废池(以今比昔) 古今对比
6
整体把握:上阕记行写景抒发感慨,虚实 结合,试找出词中相对应的内容。
▪ 虚写: ▪ 竹西佳处
▪ 春风十里 ▪ 实写: ▪ 荠麦青青 ▪ 废池乔木 ▪ 清角吹寒
名都 记行 空城 写景
▪ 热闹繁华
▪ 所见 ▪ 所闻
昔盛 今衰
▪ 犹厌言兵
感受
▪ 所感
7
梳理词意,赏析句子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扬州慢》ppt课件(33页)

《扬州慢》ppt课件(33页)

•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 这两句说,当我走在当年车水马龙、酣歌醉舞的十里
长街时,看到的竟是பைடு நூலகம்目野生的荠麦,一点也没有当 年的繁华盛况,反而显得极其荒凉残败。
• 思考:这里词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用典”和对比的手法。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之典。
赠别(其一)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用描写、比喻、 特别是对比的手法, 写出了那个少女的娇 美迷人,也写出了扬 州令人为之陶醉不已 之处。“春风十里” 是繁华的代名词。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十三年华, 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扬 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 帘,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她。
杜甫《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上下阕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两字?为什么?
上阕:空 景 下阕:惊 情
小结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 杜郎俊赏,难赋深情 拟想 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 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借今虚 景昔实 生对相 情比生
•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 “犹厌言兵”的“厌”字 ,写得极其传神。 “无数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 无此韵味。”
•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 黄昏不知不觉地来临,只听见凄清的号角声,随着
凛冽的寒风吹来,回荡在荒凉的空城上空。
• 思考:“黄昏”“清角”“空城”等意象有什么共 同特征?组合在一起有什么好处?
•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 这几句是说,自从金兵南侵,洗劫扬州(这里指第二 次),荒废的池苑,高大的乔木,至今还厌恶谈论那 场侵略战争。

《扬州慢》精品课件

《扬州慢》精品课件
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姜夔路过扬州, 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 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
姜夔词与杜牧诗
一座名城,两个才子,三百多年,词中相逢。
活动任务三
品读姜夔《扬州慢》,找出姜夔词中杜牧 诗的影子,体会其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词句
诗句来源
艺术手法
竹西佳处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赠别》
豆蔻词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赠蔻别梢》头二月初。 青楼梦好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用 典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寄扬州韩绰判官》
新知讲解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遣怀》
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 。
作用: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这句 词中作者突然联想起,假如杜牧来了,此情此景会怎样?纵然有 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 的深情,瞬间令人感受到姜夔杜牧共情的双重感伤。
新知讲解
出 处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歌舞升平,繁华如梦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你还在何处听美人吹箫作乐?
风光独绝,浪漫美丽
姜夔与扬州
300多年后,扬州又邂逅了另一位才子——21岁的南宋词人姜夔,他路过扬州,自 度声律,独创词牌,追古抚今,写下了千古名词——《扬州慢》。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 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 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优秀PPT课件

姜夔《扬州慢》优秀PPT课件

词人想象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 什么?
因“空”而“惊 ”,曾经在杜牧笔下流 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此地,此情 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 “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 目惊心、心惊心痛了。杜牧尚且如此, “我”何以堪?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拟人。废池、乔木没有知觉,词 人将其人格化,意即它们目击了 战争的恐怖,种种景象仍留在它 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 何况当地人民呢?这样写,深刻 地反映出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 痛恨,表现了对扬州人民痛苦的 深深同情。
解词牌
这首词是一首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 的词,一般都比较长。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 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扬州慢》既是词 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 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1.词作时间 2.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 3.写作缘由(感慨今昔) 4.其他词人的评价
卷春豆娉 上风蔻娉
赠 别
珠十梢袅 二
帘里头袅 总扬二十
首 (
不州月三 其
如路初馀 一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郎俊赏扬州辞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倖名。
《扬州慢》
原句、出处
竹西佳处 过春风十里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仍在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置身今时今日的扬州,内心的痛苦也难以完全抒发。
•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当年杜牧描写过的二十四桥还在,但只见桥下流水
冷清,微波之中摇荡着孤零零的月影,寂然无“玉 人吹箫”之声。 • 这里与上阕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相呼应, 对今日的扬州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 这些意象有伤感、悲痛的意味。它们组合在一起能 渲染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气氛,也衬托出作者此刻 沉痛的心境。
• “清角吹寒”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的,增加了一个 感受空城的角度,能让人更强烈地意识到,扬州城 此时是多么的破败荒凉!
上阕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上阕:空 景
•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 即使是像杜牧那样有极高鉴赏力的人,此时重新来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用描写、比喻、 特别是对比的手法, 写出了那个少女的娇 美迷人,也写出了扬 州令人为之陶醉不已 之处。“春风十里” 是繁华的代名词。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十三年华, 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扬 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 帘,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她。
•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 “犹厌言兵”的“厌”字 ,写得极其传神。 “无数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 无此韵味。”
•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 黄昏不知不觉地来临,只听见凄清的号角声,随着
凛冽的寒风吹来,回荡在荒凉的空城上空。
• 思考:“黄昏”“清角”“空城”等意象有什么共 同特征?组合在一起有什么好处?
杜甫《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上下阕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两字?为什么?
上阕:空 景 下阕:惊 情
小结
上阕实写萧条之景 景物1:荠麦青青 景物2:废池乔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阕虚拟设想 拟想1: 杜郎俊赏,难赋深情 拟想 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 拟想3: 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借今虚 景昔实 生对相 情比生
格律词派: 北宋后期形成的一个流派。此派的特征是: 讲究词章结构的严密妥贴、密针细线,音律的谐
协和婉、精细严格,字声的曲折顿挫,语句的雕饰琢 磨。
创始人是北宋后期的周邦彦,南宋时期的姜夔、 吴文英、史达祖、高观国、周密、张炎、王沂孙等是 此派的主要作家。
自度曲:在旧有曲调外,自行谱制新曲,在旧 词调之外自己新创词调。
• 扬州痛史: • 1.南朝宋时经历一次屠城,鲍照写下著名的《芜城赋》 • 2.明朝末年史可法守扬州,清兵破城后大肆屠城。
整体感知
扬州慢 小序
淳熙丙申至日,余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 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 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 是为了与下文写扬州的破落、荒凉形成强烈的对照。
• 姜夔通过杜牧的诗歌,早就对扬州的繁华心生向往, 他慕名而来,就是要亲身感受一下扬州的繁盛,没 想到眼前的景象竟是这样的破败。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小结全文
• 内容上:写扬州过去的繁华热闹,与现在的萧 条冷落形成对比,寄寓词人家国盛衰的感慨。
• 手法上:今昔对比; 虚实结合;
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二十四桥
借景抒情; 大量使用典故
《黍离》之悲 扬州芍药甲天下(暗用) 细柳新蒲为谁绿(化用)
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大量使用典故的作用?
慢词: 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
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慢词指依慢盖调长拍缓,即古曼声之意也。”
在柳永以后,长篇的慢词才开始流行。
背景介绍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 地。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 “十里长街市井连”,“腰缠十万贯, 骑鹤上扬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繁华。 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 变得破败不堪。
下阕写词人在扬州的心情和感慨。
•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 扬州是淮河流域东面一个繁华的名城都会,人只要 一到城北门外五里远的竹西亭,就能够强烈地感受 到扬州的歌舞繁盛。初到扬州的姜夔,自然要在这 里稍作停留,体验心目中扬州繁华的样子。
• 思考:作者一开始就写扬州昔日的繁华有什么作用?
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黍容离?之悲:指
• 写作时间 • 淳熙丙申至日
国破家亡之
所见所闻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痛条,寒 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缘由 • 感慨今昔
千岩老人的评价 有《黍离》之悲
《毛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 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 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成语:豆蔻年华
“春风十里”这个典故的好处:
以当年扬州的繁华与下句“尽荠麦青青”形成对比, 表达强烈的盛衰之感。
以前是“春风十里”,多么的令人迷恋。如今触目之 处,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荒凉无比。此情此景,使 诗人十分痛心。
思考:“荠麦青青”“彼黍离离”“城春草木深”在 表达效果上有何共同之处?
都是以废墟长出茂盛的庄稼、草树来表现衰败的情景, 给人以非常强烈的昔盛今衰之感,显得非常的痛心。
扬州慢
姜夔
1.作者简介; 2.小序解读; 3.作品解读; 4.小结全文; 5.布置作业。
作者简介
•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 姜夔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书法、音乐,诗 词等都有很高的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他 的词,风格清高典雅,讲求音律,是南宋格律 词派的代表。
• 由于精通音律,姜夔喜欢新创自度曲(不根据旧 谱自己创制新词调),共有自度曲17首,《扬州 慢》是他写得最好的一首。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 请品味“荡”字的妙处。
• 1.“荡”字联结起名桥、冷月,静中有动,摇荡在 寒冷的江水中的桥和月亮,似乎是在默默无声中, 倾诉着对往昔的怀念,和对今夕的伤感。
• 2.“荡”字,增加了动态色彩,感染力更强。
•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 这几句是说,自从金兵南侵,洗劫扬州(这里指第二 次),荒废的池苑,高大的乔木,至今还厌恶谈论那 场侵略战争。
• 思考: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好处是什么?
• 借代(胡马)拟人(言)
废池乔木对于当年敌寇的烧杀掳掠,尚且如此憎厌, 人们的憎厌和沉痛,就可想而知了。这里作者把废池 乔木拟人化,表明侵略者的暴行,天怒人怨,草木共 恨。
含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之意,来与今日扬州的现实 见闻、感受形成比衬关系,很好地抒发了作者的“黍 离之悲”。 • 如化用“春风十里扬州路”,是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兴 盛与现实中的“荠麦青膏”相对照,抒发感时伤乱, 今不如昔的感慨; • 用“豆蔻梢头二月初”和“赢得青楼薄幸名”两句, 是说杜牧虽然风流俊赏,才情过人,但面对疮痍满目 的扬州,也难有风流情怀,从而曲折表达作者此刻难 言的忧伤; • 化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进 一步抒写景物依旧,风光不再的哀痛。 • 化用这些诗句,借用它的意境,起到了以昔衬今、今 昔对照的作用,作者的故国之思,今日之痛,也由此 得以曲折、深度的表达。
诗中所蕴含的那份因时世变迁所引起的忧思, 和沧桑感对读者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震撼。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 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 3.“无声”与杜牧诗歌中“玉人教吹箫”相映衬。 此时无声,显得荒凉;当年箫声,风流俊美。两相 对照,昔盛今衰之感又表现出来了。
•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想那桥边鲜红的芍药花年年开放,可曾知道为谁开放
为谁生!——芍药花虽好,如今却已无人欣赏,或无 心欣赏了。 • 结句以委婉的手法抒情,感慨花开依旧,人事全非。 • 思考:这两句词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 以乐景写哀情。这里用昔日繁华的痕迹,来增强物是 人非,山河变异的悲伤感情。以感叹抒情的方式结尾, 韵味悠远。
到扬州的话,也一定会为眼前破败荒凉的景象大吃 一惊。 • 劫后的扬州,哪有一点昔日“春风十里”、“歌舞 升平”的繁华影子! • 这两句诗总起下阙,由上阕的写景转入下阙的抒情。
俊赏:眼光极高的鉴赏力
•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 纵然是杜牧那样写出轰动一时,为人们所称颂的
《赠别》、《遣怀》等名篇的人,现在也难以抒发 他对扬州的赞美之情了。
小序在词中有何作用?
词人通过扬州昔盛今衰的对比,追怀丧乱, 感慨今昔,抒发了对国事痛惜伤感的悲痛之情。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上阙写词人路经扬州时所见到的情景。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 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他脚步沉重,思绪凌乱,一颗心如身后那飘拂的 长长的影子,鼓荡在萧瑟的风中,觅不到归宿。
• 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 •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
一空。 • 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
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 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姜夔路过扬州,那里仍然是满目疮
痍,“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 名作,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