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03讲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复杂构造测线布置
短
陡
背
构
斜
造
测
测
线
线
布
布
置
置
7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4、构造细测
在含油气圈闭工作的基础上,查明构造的细节和断层产 状,搞清油气藏的具体地质特征Hale Waihona Puke Baidu为油藏描述提供基础 资料。
布置测线要求:测线的布置应以一个构造或一 个构造带为勘探单位。此阶段通常以三维地震 勘探为主,二维地震测网的线距一般为几百 米~1公里。
16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综合平面法
——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 对位置关系,以及观测到的地段。 优点:
在复杂情况下,所表示的观测内容是明确的,它是 观测系统图示法中最简单的一种,目前生产中大多 采用它。
如图:
17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综合平面法的作图方式:
①把测线上的激发点O1,O2,O3……按一定比例尺标 在水平直线上。 ②然后从激发点向两侧作与测线成450角的斜线,组成 坐标网。 ③当在测线上某点激发而在某一地段接收时,则可将 测线上的接收段投影到通过爆炸点的450斜线上,用这 段投影来表示。
位置关系,或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
关系。
O1
O2
9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1、排列的概念
用来记录反射地震波的炮点与检波点(检波器)
组合中心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一个工区,此关系
是固定的。
2、排列的类型
d
o 123
n
纵排列 —单边、中点、双边放炮
x
L
非纵排列
—T型排列、L型排列
交叉排列
10
2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对测线布置两个总的要求:
1)测线应为直线; 2)测线一般垂直地下构造的走向。
如工区有钻井,测线要尽量通过钻孔,以便进行地 震层位和地质层位的对比。
形成一个测线网,主测线(密),联络测线(稀)。
3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二、勘探目的对测线布置的要求
1、路线普查
大剖面,勘探程度低,在未做过地震工作的地区进行。
地震勘探原理
第三章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1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一、测线的布置和基本要求
什么叫地震测线Seismic Line :
指沿地面或海面进行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路线。 沿测线观测到的数据经数据处理以后的成果,就是地
震剖面(时间剖面或深度剖面),它是地震资料解释 的基本依据。测线的布置对于了解地下构造有很大 的关系。
上述几个勘探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二是可 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8
第三章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一.观测系统的概念
在具体施工中,每条测线都分成若干观测段,逐段进行 观测,每次激发时所安置的多道检波器的观测地段称为 地震排列。
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T型
交叉排列
L型
注意:检波器之间有间隔,数据之间不再有
间隔。
11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道间距—指相邻检波器之间的距离,Δx。 炮间距—指相邻两炮之间的距离,υ。 偏移距—指炮点离第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等于最 小炮检距,μΔx 。 覆盖—如果某一段界面上的反射波能被排列接收, 称这段界面受到覆盖或受到追踪.
当障碍物不宽时,利用延长时距曲线,可以 迫踪深层的反射界面。对于浅层反射来说, 有时由于浅层折射波的干扰往往不能有效地 迫踪。 当障碍物很宽时,炮点和排列的距离过大, 一方面会出现浅层折射的干扰;另一方面还 会产生反射波的干涉。
15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时间平面图--将激发点和
排列按一定比例画在横轴x上, 过激发点作纵坐轴t表示时间, 然后把接收到的时距曲线与 对应的反射界面画出来。 另一种说法,把接收到的时 距曲线和对应的反射界面按 激发点和排列间距画出来。 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 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 观测到的地段。
地质任务: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情况,取得进一 步工作所需要的地震地质条件的资料。
布置测线依据:地质测量、重磁资料。
布置测线要求:垂直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走向原 则下,尽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线应为直 线,线距几十到几百公里左右。
4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5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2、面积普查
在含油气的远景区域,寻找可能的储油气带,研究地层 分布规律,查明较大的局部构造。
布置测线要求: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测线间距不
漏掉局部构造,线距不应大于预测构造长轴的一半。
3、面积详查
在已知构造上查明其构造细节(范围、形态、目的层厚 度、断层大小及分布等等),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带, 为钻探准备井位。
布置测线要求: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二维地震勘
探的测网线距为2~3公里,也可根据需要直接进行三 维地震勘探。
12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二、一次覆盖的简单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设计总的原则:
为了了解地下构造形态,必须连续追踪地下界 面,避免发生有效波彼此干涉的现象,施工方 便。
O1
O2
O3
O4
O1’
O2’
O3’
O4’
13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法
最简单观测是一次连续观测系统
1)O1激发,O1O2接收,追踪A1R1间的反射。 O2O1 排列不动,炮点移到O2。
用延长时距曲线作补充,
使地下反射界面得以连 续追踪。
20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延长时距曲线做法
1) O3激发,O1O2 接收,得到时距曲 线3,即追踪ab间的 反射。 2)O2激发,O3O4 接收,得到时距曲 线4,即追踪bc间的 反射。
b
21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延长时距曲线法的应用条件:
2)O2激发,O1O2接收,追踪A2R1间的反射。 3)O2激发,O2O3接收,追踪A2R2间的反射,
O2O3 排列不动,炮点移到O3。 4)O3激发,O2O3接收,
追踪A3R2间的反射。
14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法
一次连续观测系统特点:
每个反射点只采集一次。不断地移动接收点和炮点位置, 就可以连续追踪界面R。 优点:炮点与接收点靠近,施工方便,不受折射波的干 扰,也减少有效波之间的干涉。 缺点:近炮点的道常受爆炸后的声波和面波的干扰。
④要了解观测段所反映(追踪)的界面(水平), 可以把斜线上的接收段向水平线作投影就是。
18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综合平面法图示
当O1激发,O1O3接收, 用线段O1A表示。
19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三、延长时距曲线法
受河流、水溏、村庄等 的影响,在测线通过的 某些地段上不能摆放排 列,使用一般的观测系 统就不能连续追踪地下 的反射界面。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复杂构造测线布置
短
陡
背
构
斜
造
测
测
线
线
布
布
置
置
7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4、构造细测
在含油气圈闭工作的基础上,查明构造的细节和断层产 状,搞清油气藏的具体地质特征Hale Waihona Puke Baidu为油藏描述提供基础 资料。
布置测线要求:测线的布置应以一个构造或一 个构造带为勘探单位。此阶段通常以三维地震 勘探为主,二维地震测网的线距一般为几百 米~1公里。
16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综合平面法
——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 对位置关系,以及观测到的地段。 优点:
在复杂情况下,所表示的观测内容是明确的,它是 观测系统图示法中最简单的一种,目前生产中大多 采用它。
如图:
17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综合平面法的作图方式:
①把测线上的激发点O1,O2,O3……按一定比例尺标 在水平直线上。 ②然后从激发点向两侧作与测线成450角的斜线,组成 坐标网。 ③当在测线上某点激发而在某一地段接收时,则可将 测线上的接收段投影到通过爆炸点的450斜线上,用这 段投影来表示。
位置关系,或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相对空间位置
关系。
O1
O2
9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1、排列的概念
用来记录反射地震波的炮点与检波点(检波器)
组合中心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一个工区,此关系
是固定的。
2、排列的类型
d
o 123
n
纵排列 —单边、中点、双边放炮
x
L
非纵排列
—T型排列、L型排列
交叉排列
10
2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对测线布置两个总的要求:
1)测线应为直线; 2)测线一般垂直地下构造的走向。
如工区有钻井,测线要尽量通过钻孔,以便进行地 震层位和地质层位的对比。
形成一个测线网,主测线(密),联络测线(稀)。
3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二、勘探目的对测线布置的要求
1、路线普查
大剖面,勘探程度低,在未做过地震工作的地区进行。
地震勘探原理
第三章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1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一、测线的布置和基本要求
什么叫地震测线Seismic Line :
指沿地面或海面进行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路线。 沿测线观测到的数据经数据处理以后的成果,就是地
震剖面(时间剖面或深度剖面),它是地震资料解释 的基本依据。测线的布置对于了解地下构造有很大 的关系。
上述几个勘探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二是可 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8
第三章 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一.观测系统的概念
在具体施工中,每条测线都分成若干观测段,逐段进行 观测,每次激发时所安置的多道检波器的观测地段称为 地震排列。
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T型
交叉排列
L型
注意:检波器之间有间隔,数据之间不再有
间隔。
11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道间距—指相邻检波器之间的距离,Δx。 炮间距—指相邻两炮之间的距离,υ。 偏移距—指炮点离第一个检波器的距离,等于最 小炮检距,μΔx 。 覆盖—如果某一段界面上的反射波能被排列接收, 称这段界面受到覆盖或受到追踪.
当障碍物不宽时,利用延长时距曲线,可以 迫踪深层的反射界面。对于浅层反射来说, 有时由于浅层折射波的干扰往往不能有效地 迫踪。 当障碍物很宽时,炮点和排列的距离过大, 一方面会出现浅层折射的干扰;另一方面还 会产生反射波的干涉。
15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时间平面图--将激发点和
排列按一定比例画在横轴x上, 过激发点作纵坐轴t表示时间, 然后把接收到的时距曲线与 对应的反射界面画出来。 另一种说法,把接收到的时 距曲线和对应的反射界面按 激发点和排列间距画出来。 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 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 观测到的地段。
地质任务: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情况,取得进一 步工作所需要的地震地质条件的资料。
布置测线依据:地质测量、重磁资料。
布置测线要求:垂直工区的区域地质构造走向原 则下,尽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线应为直 线,线距几十到几百公里左右。
4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5
第二节 地震测线布置
2、面积普查
在含油气的远景区域,寻找可能的储油气带,研究地层 分布规律,查明较大的局部构造。
布置测线要求: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测线间距不
漏掉局部构造,线距不应大于预测构造长轴的一半。
3、面积详查
在已知构造上查明其构造细节(范围、形态、目的层厚 度、断层大小及分布等等),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带, 为钻探准备井位。
布置测线要求: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二维地震勘
探的测网线距为2~3公里,也可根据需要直接进行三 维地震勘探。
12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二、一次覆盖的简单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设计总的原则:
为了了解地下构造形态,必须连续追踪地下界 面,避免发生有效波彼此干涉的现象,施工方 便。
O1
O2
O3
O4
O1’
O2’
O3’
O4’
13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法
最简单观测是一次连续观测系统
1)O1激发,O1O2接收,追踪A1R1间的反射。 O2O1 排列不动,炮点移到O2。
用延长时距曲线作补充,
使地下反射界面得以连 续追踪。
20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延长时距曲线做法
1) O3激发,O1O2 接收,得到时距曲 线3,即追踪ab间的 反射。 2)O2激发,O3O4 接收,得到时距曲 线4,即追踪bc间的 反射。
b
21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延长时距曲线法的应用条件:
2)O2激发,O1O2接收,追踪A2R1间的反射。 3)O2激发,O2O3接收,追踪A2R2间的反射,
O2O3 排列不动,炮点移到O3。 4)O3激发,O2O3接收,
追踪A3R2间的反射。
14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法
一次连续观测系统特点:
每个反射点只采集一次。不断地移动接收点和炮点位置, 就可以连续追踪界面R。 优点:炮点与接收点靠近,施工方便,不受折射波的干 扰,也减少有效波之间的干涉。 缺点:近炮点的道常受爆炸后的声波和面波的干扰。
④要了解观测段所反映(追踪)的界面(水平), 可以把斜线上的接收段向水平线作投影就是。
18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综合平面法图示
当O1激发,O1O3接收, 用线段O1A表示。
19
第三节 观测系统及其图示方法
三、延长时距曲线法
受河流、水溏、村庄等 的影响,在测线通过的 某些地段上不能摆放排 列,使用一般的观测系 统就不能连续追踪地下 的反射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