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运动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本节包括两话题地球的“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自然现象联系密切。阐述了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运动的方向、周期、运动规律及产生的自然现象。
学生分析:初一学生刚刚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对于地球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对与地球的运动、昼夜的交替、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比较差,学习本节知识还有一家的难度。
设计理念:在学习本节内容过程中,始终以“活动”为主线,通过学生动手演示,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讨论质疑、解决问题。自始至终,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主动的探究学习者。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利用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现象。
学法指导:本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为:直观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有很多自然现象,例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的交替现象等,你知道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吗?要了解这些现象的原因,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观看地球运动的录像,再看同学的演示。(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
提出问题: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两种?(自转和公转)
2、这两种运动有什么区别?
本课我们一起学习地球的自转。
板书课题:地球的运动
活动一:做一做
下面同学们一起做演示。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手电筒和地球仪,每个小组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小组演示完毕后,把观察的结论记下。
(小组讨论、演示地球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的方向)
自转方向()周期()旋转中心()
(交流各小组讨论的答案,对表现好的小组及时表扬。)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对“地球运动“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能力)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
1、自然界哪些现象是由地球自转形成的?(日出日落)
2、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的方向相反)
3、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
(鼓励学生小组展开讨论,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教师及时总结学生出现的不同答案,对发言认真、积极、准确的同学及时发扬。)
师: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吗?
活动二:模拟试验
用手电筒用为光源,照射在地球仪上,看看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
提出问题:1、如果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地球上是否有昼夜现象?
2、如果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地球上是否的昼夜现象?
3、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现象还是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然后共同解决,达成共识。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地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展示课件,教材1.17图昼与夜示意图)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
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日落。
(通过层层有梯度地设问,使学生对自转运动的认识现象深入到本质。把难懂的、抽象的知识转化成简单、具体的知识。)
师:再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依照教材图1.17昼夜交替演示图所示,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找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当中国是白天时,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处在白天的有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处在黑夜的有美国、巴西等国家。)
2、地球仪转180度,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中国处黑夜,美国处在白天。)
3、地球上某地经历一次白天和黑夜约多长时间?(24小时或一天)
4、从南极和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的方向有什么不同?(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从北极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俯视为顺时针。)
观察教材图 1.18,讨论思考:在同一时刻,中国的畅畅同美国的姨妈互相问候有时间差的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答案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及时补充解释:因为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方比西边的地方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的地点时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要早。)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边动手边思考,自然再然将知识拓宽、加深。)活动三:生活体验
1、我们全国通用的是北京时间,新疆的乌鲁木齐时间比济南晚两个小时。当我们8.00上课时,新疆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几点开始上课?
2、我国幅员辽阔,东西跨经度广,最东端和最西端相差5个小时。当我国最东端的乌苏里江上洒满阳光时,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上是什么景象?
学生用地球仪演示,讨论上述问题。
教师小结(边小结边板书):地球围绕国由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还使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产生了时间上的差异。
(教师及时总结,将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达到巩固、强化重点知识的作用)
教师出示《地球自转歌》。(学生朗读)
地球向东绕轴转,旋转一周为一天,
背着太阳为黑夜,朝着太阳为白天,
地球上看日出,每天东边要早见。
(歌诀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过渡: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板书;地球公转
活动四:找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演示这两运动,请同学们边观察边思考。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运动的方向怎样?公转一周的时间有多长?
(学生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很快讨论出上面的问题答案)
展示总结课件:
公转方向()周期()旋转中心()
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的方向与自转的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1年。
课外实践。
动动手,测量竿影的长度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