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来膦酸在骨质疏松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唑来膦酸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研究概况
一,骨质疏松症的概述
根据来自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骨质疏松症仅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的患病人数就高达7500万[1]。在美国,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达到55%[2]。据估计,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2亿的骨质疏松患者。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因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性骨折增加了患者的病残率和死亡率,尤其是髋部骨折与患者死亡率升高密切相关[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l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髂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4]。
流行病学,来自于2011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50岁以上人群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据此估算全国在5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患者约有6944万。女性一生中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为40%,男性为13%[4]。
目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仍基于骨密度(BMD)测量的结果,该结果可以用绝对值(g/cm2)表示,也可通过与同性别、同种族正常青年人BMD的比较值(T值)来表示。对于绝经后女性和50岁及以上的男性,参照WHO诊断标准,基于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髋骨或脊柱的BMD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降低1~2.5个标准差之间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5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通常用T值表示,即T值≥-1.0为正常,-2.5 二,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治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分类,详见下表。 双磷酸盐可以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也是骨质疏松症治疗当中的一线用药[6,7]。常用的口服双磷酸盐包括阿仑膦酸钠(ALN),利塞膦酸钠(RIS),伊班膦酸,主要是用于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PMO),最初口服双磷酸盐被批准每日使用一次。每日治疗会导致较低的附着,同时双磷酸盐可以残存于长骨中,从而使得治疗倾向于更低的使用频率[8,9]。目前主流的使用方法为每周口服一次的阿仑膦酸钠,利塞膦酸钠,每一到两月一次口服伊班膦酸或是利塞膦酸钠,或者是每季度注射伊班膦酸,以及每年注射一次唑来膦酸[7]。 三,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 唑来膦酸属于第三/第四代含氮的双磷酸盐,一般认为它是通过减少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来发挥作用[10]。与其他的双磷酸盐相比,唑来膦酸与羟磷灰石 具有最强的亲和力,强弱顺序为唑来膦酸>阿仑膦酸钠>伊班膦酸钠>利塞膦酸钠>依替膦酸钠>氯屈膦酸钠[11]。还有多个独立研究表明,唑来膦酸可以抑制焦磷酸法尼酯合酶(FPP),一种脂质合成甲羟戊酸途径的关键酶,从而调整多种细胞进程,影响破骨细胞功能,包括破骨细胞介导的骨质吸收和诱导破骨细胞的凋亡[12,13]。唑来膦酸也具备最强的抑制FPP的作用[12]。 四,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 HORIZON-PFT试验[14],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国际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在整个试验中,总共有7736例年龄为65-89岁的受试者参加试验,其中安慰剂组为3861例,唑来膦酸组为3875例,入选标准为股骨颈BMD T值≤-1.5,且至少有两处轻微的或者一处中等的脊柱骨折;T值≤-2.5,伴或者不伴脊柱骨折。试验共进行三年,其中安慰剂组出现形态学脊椎骨折的比例为10.9%,唑来膦酸组为3.3%,P值<0.001;髋骨骨折的发生率,安慰剂组为2.5%,唑来膦酸组为1.4%,P值为0.002。对于减少脊椎骨折的相对风险性,分别使用1年,2年或是3年的唑来膦酸,其可降低风险60%,71%,70%。整个试验中,唑来膦酸总体是安全的。 Hopkins RB等[15]在2011年报道了一项新的研究进展,一共系统的分析了30项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共包括59209例患者,从而比较9种药物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疗效。阿仑膦酸盐(6项),狄诺塞麦(1项),依替膦酸(8项),伊班膦酸(4项),雷洛昔芬(1项),利塞膦酸(7项),锶盐(2项),特立帕肽(1项)和唑来膦酸(1项)。研究者认为,特立帕肽,唑来膦酸和狄诺塞麦治疗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效果最好。 关于BMD的变化,同样是来自于HORIZON-PFT试验[15],髋骨中BMD的变化,唑来膦酸组1,2,3年分别增加了2.6%,4.7%和5.5%,安慰剂组分别减少了1%,0.7%和0.9%;股骨颈中BMD的变化,唑来膦酸组1,2,3年分别增加了0.8%,2.2%和3.6%,安慰剂组分别减少了1.7%,2.1%和0.7%。 五,唑来膦酸的不良反应 唑来膦酸在临床使用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不良反应发生,这是所有研究者和医生不可回避的问题,但同时也不应畏惧唑来膦酸不良反应的发生,更不可为此而忽视原本应有的治疗。 唑来膦酸,包括其他BPs,总体来说,一般耐受较好,尤其是第三代BPs。静脉注射BPs可能导致肾功能的改变,甚至急性肾损伤。当严格控制静脉注射的剂量和时间后,肾损伤极少出现。 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是BPs注射或口服后出现的流感样症状(发热、骨骼肌肉疼痛),给予对症治疗后,可缓解,且多见于初次使用。目前,让人们更多关注BPs不良反应的是BPs相关的下颌骨坏死(osteoporosis of the jaw,ONJ)。 急性反应(APR),来自HORIZON-PFT试验的报道,见下表。 上表为患者初次接受唑来膦酸注射后3天内发生的APR。而在患者接受唑来膦酸第2次,第3次时,APR的发生率大幅下降[14]。 下颌骨坏死(ONJ)被认为是双磷酸盐应用中罕见却十分严重的并发症,目前相关发病机制研究还不是很多,似乎归因于双膦酸盐抗血管生成作用(和轻微损伤与炎症一起),在此区域引起缺血性改变。一般认为,ONJ的发生和应用双磷酸盐,癌症及化疗,免疫治疗,牙周疾病,感染等诸多因素有关。然而,由于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为5mg/年,剂量和使用频率的大幅减少,也使得此类应用中ONJ的发生鲜有报道。Grbic JT等报道,包括5903例接受过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发现仅有1例ONJ发生,ONJ的发生率小于1/14200患者年[17]。 六,结语 唑来膦酸,第三代/第四代双磷酸盐,是已知上市的作用最强的双磷酸盐,对于其强大的疗效,并无争议。而其以往都是用于治疗肿瘤骨转移,疗效确切,同时,大量的临床研究也证明了唑来膦酸在骨质疏松症,尤其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也有着非常不错的疗效。其主要特点体现为:高效,长效。高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