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探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结束语 中国的语境现实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女性主义传媒批评 必须将女性主义置于中国本土的语言生存之中加以探索和 运用,如此才能对当代中国的传媒现实进行深入的思考和 解析,从而进一步展开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批判。 女性 主 义 传 媒 批 评 本 身 的 开 放 性 以 及 中 国 语 境 的 独特性要求我们必须开创和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尤其 是对当代中国的传媒现实具有实用性和解释力的方法, 如此才能使当代中国的女性主义传媒批评提升至一个 新的高度。
俗文化上,尤其是大众媒介对于女性不平等的文化表现上, 并逐步形成女性主义的受众理论,主要涵盖文学、电影、电 视、妇女杂志和音像制品等大众传播形式。它兴起于 20 世 纪 70 年代末,兴盛于 80 年代。似乎都受到西蒙波伏娃的 《第二性》影响,许多女性主义著作应运而生,轰动文学界。 斯特里纳蒂在《通俗文化理论导论》中说,“它包括了 分析和批判通俗文化与大众媒介如何以及为什么用一种不 公平、不公正和利用性的方式,在性别不平等和压制的更 加一般的框架内来对待妇女以及她们的表现。”如对广告中 所流露的性别陈规,女性读者阅读罗曼司小说所产生的快 感,女性观众对于肥皂剧的讨论等等。但是这些理论零星 散布在各个研究领域中,学界通常把这些尚未形成体系的 研究统称为女性主义媒介批评。① 随着大众传播学理论在全球学术领域的拓展,它与其 它学科的融合已渐成气候,从中也建立起众多相关的交叉 学科。从女性主义角度来观看大众媒介,或者说,女性主义 研究涉足传播领域,似乎也成为当今的一种新学术动向。 1978 年,美国传播学女学者塔奇曼与他人主编出版了《炉 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集,标志着女性主义媒
媒介研究探析


文/林 姗
处 于转型中的当代中国社பைடு நூலகம்,文化的转型可以说是
社会成员思想态度与价值取向转型的集中体现,女性主义 思潮和新闻传播学研究都在这一语境中变化发展,而两条 动态曲线的交汇点——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具有 更深远的意义。
一、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学科背景 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起源于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早在 18 世纪末期,女权思想就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基 础上孕育并发展起来,并爆发了大规模的妇女运动。这场 妇女运动到 20 世纪初形成高潮,即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一 个高潮。 到 20 世纪 60 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形成第二次高潮。与 女权主义运动相携共生的女权主义理论,也经历了激进— —受挫——更为激进——走向成熟的曲折过程。这时的 “feminism”已远远超出了前期“女权主义(运动)”所指 涉的政治运动的范畴,进入了对构成社会整体的文化加以 批判的女性主义批评时期。因此,这一阶段多被称为“女性 主义”时期。 女性主义研究者很快将目光投向由大众媒介传播的通
东南传播 2007年第一期 (总第二十九期)
D 推进创新理论 探索创新实践 ONGNAN CHUANBO 学术学平台术—女研性与讨传播
介研究正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②从那时起到现在 的二十多年间,女性主义媒介研究逐步发展为一门显学。此 时,西方学者以往所提出的大众媒介的女性主义批判,显 然不能再涵盖我们现今的研究,因为它不再单纯地只是揭 示,而走向了重在通过批判所达到的理解传播与社会之间 复杂完整的关系。
二、中国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兴起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新闻传播学在中国逐渐兴起,传 媒以其独特的渗透力和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现实性渐渐 成为观照中国社会的一个万花筒,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也随 之成为当代中国的显学之一。与西方相比较,我国新闻传 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妇女解放”的口号 早已存在,但“女性主义”一词出现在中国学术界却姗姗来 迟,最早见于 1981 年《世界文学》第四期中朱红的文章《<美 国女作家作品选> 序》。 由于都具有关注现实生活、富于批判色彩的特性,女 性主义思潮开始很自然地与新闻传播学研究结合在一起, 开始自觉反思传媒领域内的女性问题。 一般来讲,媒介研究的议题可划分为传播内容研究、传 者研究和受众研究三部分,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研究 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媒介内容、女性媒介从业人员 (即女性传者)、女性媒介接受(即女性受众)。 中国大陆关于女性与传媒的研究始于 1994 年,中国社 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刊物《新闻与传播研究》在 1994 年第 二期上发表了《香港居民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的评价》的研 究报告,这是第一份出现在中国大陆传播学学术刊物上的 具有女性主义研究视角的关于媒介与妇女的研究报告。 1995 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之前,《新闻与传播研究》副主 编孙五先女士组织了 9 篇关于媒介与妇女的论文、研究报 告,发表于当年刊物的第二期,形成了传播学界关注的一 个焦点。同年《新闻与传播研究》第四期又推出 6 篇关于研 究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新闻报道的文章。第四次世界妇女 大会是有关中国女性议题研究兴起的契机。从那时以来,中 国大陆关于女性问题研究的文章和书籍日渐增多,九十年 代末期大众文化研究的兴起更是促进了对传媒与女性的关 系的深入探讨。 1997 年,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承担了国家一项重要课 题:“媒介中的女性形象”,由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刘伯红 女士任课题组长。主要研究项目包括电视广告、《女友》杂 志、主流报纸、京剧、电视剧、中小学课本、非主流小报、 杂志封面以及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997 年《新闻与传 播研究》第一期上发表了由刘伯红、卜卫共同完成的《我国 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这是关于中国媒介与 妇女研究的第一篇力作,同时也开始将这一研究课题带入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视域范围。 三、中国女性主义媒介研究的困境 1998 年《妇女研究论丛》第1期开展了由胡传荣发起
的有关我国妇女研究现状与前景的讨论,某些学者提出了 妇女研究“调门越来越高,圈子越来越小”的看法。 中国具有与西方女权运动不同的文化语境与媒介现实, 但却移植了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并用于分析中国新闻传播 中的女性问题,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嫁接的痕迹。中国女 性的女权意识、群体观念和主体精神弱于西方女性,这影 响着她们对大众传播的解读体验和反应方式。 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常常以西方主流社会女权为参照点, 不仅使其在解释与之在社会文化方面具有很大差异的中国 的现实时勉为其难,而且令研究呈现出脱离社会宏观环境、 缺乏深层次开掘的不良特征。 对当代中国女性主义传媒批评的反思首先要考虑的是 中国语境,因为无论是女性主义还是传媒批评理论,其在 进入中国之后都必然要经历本土化的过程,而且中国文化 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当代中国的女性主义传媒批评必须具有 不同于西方的问题意识和批评指向。 目前,在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中,大多 数研究者不约而同地回避了广阔的社会语境,这使得女性 主义研究的许多问题只能停留在表面化的描述而无法给出 深层次的解释, 仅仅停留在就妇女论妇女的研究阶段,而对 妇女发展与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包括对我 国诸多妇女问题产生的历史与现实的背景没有进行理论上 的深入研讨,也令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难以 达到新的理论高度并有效地面对现实的挑战。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的大众传媒在社会文化中扮演的 仍是维护既有的性别统治秩序、掩盖两性世界的不平等关 系、麻痹和弱化女性的性别文化批判力,以使现存男性中 心的文化和社会统治更为坚固和合理的角色。
处于转型中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转 型可以说是社会成员思想态度与价值取向转 型的集中体现,女性主义思潮和新闻传播学 研究都在这一语境中变化发展,而两条动态 曲线的交汇点——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 研究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45 45
2 0 0 7 年第一期
学 术
中国 女性主义


女 性 与
参考文献:
① 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阎嘉译,商务印书 馆 2001 年版,197-198 页, ② 陈阳《性别与传播》,《国际新闻界》2001 年 1 月。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影视艺术专业 2004 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朴晓童)
46 2007 年第一期 东南传播 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