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特点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反映了高中阶段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师必须把握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在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本文拟谈谈新课程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新教材“生活性”特点突出
思想政治新课程以生活为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思想政治”新课程突破了“思想政治课”的概念,它是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高中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高中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

课前,学生自己去观察、记录,对于“思想政治课”上所要讨论的问题了然于胸;课上,学生讨论交流的是自己或他人亲身经历的事情、发自内心的真实感想;课后,学生在讲演、讨论、模仿等活动中深化了思想认识,有关道德信念通过生活深深地镌刻在心中。

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地点冲出了小课堂,走向了大社会,时间也不再局限于45分钟,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似乎在不经意之间,学生都能受到思想的熏陶和感染。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生活性鲜明地体现在新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容设置上,特别是必修课强调的“经济与生活”、“政治与生活”、“文化与生活”、“哲学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的政治课的基本内容立足生活,反映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

这一改过去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和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的弊端。

二、新教材以“实践性”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实践性”是在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指引下开展高中政治新课程的一个亮点。

它“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

“一次体验胜过十次说教”,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遵循高中生活规律,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和源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课前、课后、课内、课外大量的实践活动,
注重学生的感性知识积累,让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自己感悟每一个生活体验。

大量的实践活动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参与性极高,他们无拘无束地谈认识、谈感想,知识的多维性和立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有利于从行动到知识再由知识到行动的转化,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

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新教材以“开放性”作为备课和教学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新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都是开放性的,旨在努力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科书不是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

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

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因此,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活动内容是开放的,向学生自身开放,向学生身边的大自然开放,向学生生活的社会开放。

思想政治新课程以学生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可以说,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

学生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

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使其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教学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形式。

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几种形式结合使用。

只有形式多样,才能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全身心地感受,在自然和谐中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认识。

四、新教材以“人文性”为教学的本质要求
人文性,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本,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包括知识、能力、个性、情感、创造性等)为出发点。

“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
和发展的能力”。

在教育中培养“民主”的氛围和习惯,将意味着未来整个社会的更加“民主化”。

“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表明了课程改革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以人为本”,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人文的角度看,选修课的设置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选修课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环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多元智能结构等个性的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