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鲁迅“踩”,遭日本人杀——中国最早的官派女留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鲁迅“踩”,遭日本人杀
——中国最早的官派女留学生
杨荫榆,女,小名申官,清光绪十年(1884年) 生于江苏无锡一个书香门第。其父杨老圃为律师,其兄杨荫杭(即当代著名散文家杨绛的父亲)是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启蒙者、法学家。
女子在传统中国长期以来都是一种弱势势力,在受教育方面也总是落后一步。如近代中国留学教育始自1847年容闳等人留学海外,官派留学教育始自1872年大清幼童留美。然而,这一切都是男人的事,几乎没有一个是女性。虽然,19世纪末出现了金雅妹(1881年)、柯金英(1884年)、康爱德(1892年)、石美玉(1892年)等女性留学人。但她们都属于教会自费留学教育范畴,而且出身低下,并不能代表中国主流社会的变化。留学教育在女子方面的变革,在二十世纪初才有实际进展,而杨荫榆则扮演了关键作用。
荒唐的婚姻给了杨荫榆很大的刺激,对她后来的人生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从此杨荫榆不再婚嫁,而是走上了一条读书、留学、从事教育之路,她比一般的女性更勇敢、自觉和超前,一心投身社会,希望有所作为。1902年,其兄杨荫杭从日本回国、在家乡无锡同朋友一起创立理化会后,18岁的杨荫榆和她二姐都参加了理化会,学习近代数理知识。后来,杨荫榆又由杨荫杭资助,到苏州景海女中读书。在景海读了两年左右,她又转学到上海务本女中,与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同班而读。
1907年,杨荫榆从上海务本女校毕业,参加江苏学务公所举行的
公费留学考试并顺利通过,不久就到日本留学了。她以富家小姐之身,出洋海外,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官派女留学生之一,从此女性留学教育进入中国教育体制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打开近代中国女性留学教育的标志。
杨荫榆先入日本东京青山女子学院学习,后考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其校的记载是:“杨荫榆,江苏省,1909年4月(明治42年)入学,官费,理科,1913年3月卒业”。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对留学生的入学要求非常严格,因而合格律很低。志愿者最多的1930年度23名中只有两名合格者,1931年度16名志愿者中合格才仅3名。截止到1937年,共有62名中国学生入此校学习,其中39名毕业。1913年杨荫榆不仅从东京女高师毕业,而且还“获得奖章”,杨绛说她“曾见过那枚奖章,是一只别针,不知是金的还是铜的。”可见杨荫榆能够顺利考入东京女高师,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的确是女生中之佼佼者。
1913年杨荫榆从日本回国后住在苏州杨荫杭的家中,被聘为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的教务主任,并兼授生物解剖学。一年以后,杨荫榆辞去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的职务。1914年,杨荫榆离开江南北上,任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监并兼讲习科主任,即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杨荫榆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官派出国留学,多年深造于欧美,整日沉湎书斋。1924年春,作为留美博士,回国担任北平国立女子师大的校长,然而,对国内追求民主自由的浪潮视而不见,加之
习惯于独断专行,不屑与学生交流、疏导,遂与学生势同水火,最终爆发。1925年8月,北洋政府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不得不撤走进驻女师大的武装警察,并批准了杨荫榆的辞职,免去了她女师大校长的职务。杨荫榆不得不下台,夹起皮包灰溜溜地走人,也算咎由自取。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犹如一份刑事判决书,将杨荫榆定性为戕害刘和珍等人的帮凶。杨荫榆似乎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女师大风潮之后,杨荫榆在北京待不下去了,只得回到了家乡苏州执教。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苏州,侵华日军要杨荫榆出任伪职,遭到她的严词拒绝,杨荫榆面对侵华日军在苏州烧杀抢掠的暴行,曾几次到日军司令部提出抗议。
有一天,几个被日军追逐的妇女,逃至盘门新桥巷的杨荫榆家时,杨荫榆立即勇敢地站出来用日语同日军交涉,当众斥责日军的暴行,保护了这些中国妇女。
1937年底的一天清晨,气候和日寇的统治一样阴冷严酷,苏州古城发生了一件惨无人道的事件。在盘城楼下的河边,一位姑娘刚洗完衣服站起身,突然遭到两个日本兵的强暴和残杀,令人惨不忍睹。手提菜篮的杨荫榆女士恰巧经过这里,目睹此状,浑身上下一阵惊悸,当即晕倒在地。很久很久,她才从昏迷中醒来。这令人发指的血腥奸淫杀掠,使她悲痛万分。
次日,身着黑色大氅,披着满头银丝的杨荫榆,到日本领事馆,要求见日本领事,被拒之门外。杨荫榆用流利的日语说明来由,把门的日本兵终于被她的身份和气势所慑服,把她领了进去。杨荫榆一见到领事,
便义正词严地谴责日寇的胡作非为,指责他们强盗行径,并要日方严惩杀人凶手。在她义正词严的抗议下,日本领事答应严惩凶犯。临走时,杨荫榆扔下一份连夜赶写的抗议书,凛然离去。回家之后,她天天等待日本人的答复。
杨荫榆绝不会想到,她已成为日寇的眼中钉。狠毒的日寇已悄悄把魔掌向她伸来。1938年1月1日,杨荫榆被两个鬼子骗至盘门外吴门桥,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一个朝杨荫榆扳动了罪恶的枪机,一个把中弹的杨荫榆抛入河中。见杨荫榆在水中晃动手臂挣扎,两个鬼子又连开数枪,将杨荫榆射杀。河水霎时泛起一片殷红。老百姓闻声纷纷赶来,然而,河面上漂浮的,只有杨荫榆常用的一条鹅黄色围巾,以及她常用的一个陈旧竹篮……捞出的尸体无法入敛,杨荫榆家又买不起棺木。她的丧事,是街坊邻里凑钱操办的。次年,杨荫榆被安葬于苏州灵岩山绣谷公墓。
鲁迅死于1936年,杨荫榆死于1938年。假如鲁迅逝世于杨荫榆之后,未必不会写出一篇《纪念杨荫榆君》一类的悼念颂扬文章!纵观杨荫榆女士的一生,镇压进步学潮,反动有罪;怒斥日寇暴行,慷慨有功。一个人的一生,是多变的,也是多面的,决不可凭某一件事就对这个人盖棺定论,全盘否定。杨荫榆女士,终以她的正义和无畏的精神,给自己画上了一个绚丽壮美的句号!
注:杨荫榆是杨绛的三姑母。杨绛回忆说:“1939年1月1日,两个日本兵到三姑母家去,不知用什么话哄她出门,走到一座桥顶上,一个
兵就向她开一枪,另一个就把她抛入河里。他们发现三姑母还在游泳,就连发几枪,见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听杨绛谈往事》)杨绛不可能无中生有,或者夸大其辞,因为“我不大愿意回忆她,因为她很不喜欢我,我也很不喜欢她。”(杨绛《我们仨》)但是,杨绛回忆杨荫榆遇难的时间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