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学文化常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学文化常识
1.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1)在教育问题上,提倡性恶论。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

他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

(2)在哲学上,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著名论断,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强调天是物质的天,是没有意志的,人能认识天,就可以“人定胜天”。

(3)在政治上,针对孔子、孟子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当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
2.“故不积跬步”中的“跬”相当于现在的一步,即跨出一脚,“步”相当于现在的两步,即跨出两脚;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如退避三舍。

3.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其他的七位大家是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之首。

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4.《师说》,说: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句读”,古时指文章的断句,是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语意完整的一段文字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片断为“读”。

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经”是指经书的文字;“传”是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此外,“六艺”还可以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与“六艺”易混淆的概念还有诗经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7.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

1898年改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彷徨》(包括《祝福》《伤逝》等),《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范爱农》等),散文诗集《野草》,书信集《两地书》,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等等。

8.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

死后朋友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被称为“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作品内容真切,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

可分为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9.《归去来兮辞》,辞,一种文体。

是战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

10.“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辞》。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辞》)这个句子中,“仲秋”是指农历的八月,“乙巳”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

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的称谓。

古人把四季里每一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十二个月分别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11.朱自清别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有《匆匆》、《春》、《欧游杂记》、《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伦敦杂记》等,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
粮,后因病逝世。

12.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

作品: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风格: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

这一独特风格形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誉为“荷花淀派”,与“山药蛋派”(赵树理风格)齐名。

由于他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又被称为“诗体小说”。

15.海明威(1899-1961),美国著名作家,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而荣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16.《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该书原名为《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7.《赤壁之战》选自《资治通鉴》,该书简称“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等人编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

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

18.史书体例--
传体通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如:《国语》《战国策》《三国志》。

其中,《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19.“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除“寡人”,君王自称还有“朕”(我,我的,从秦始皇开始专座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不毂/谷”(不善)等;“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

20.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1.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22.“背面而事之”中“北面”意为称臣。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

A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B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23.“初,鲁肃闻刘表卒”一句,“卒”为死亡。

古时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

《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甍,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这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

君王“死”的专称,除“崩”外,还有“山陵崩”、“驾崩”、“晏驾”、“千秋”、“百岁”"升遐","宾天","大行""弃群臣" 等等。

一般官员和百姓死亡,则称“殁”、“殂”、“千古”、“殒命”、“捐生”、“就木”、“溘逝”、“作古”、“弃世”、“故”、“终”等。

父母死后,孩子们则讳称“孤露”、“弃养”,长辈去世则婉称“见背”。

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24.“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江表”,“表”,外。

江表,指长江以外,即江南。

在古代,“江东”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江左”是指江东,“关中”多指函谷关以西,“山东”多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而“河北、河南”多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淮左”是淮水以东,指宋时的淮南东路,“中国”指中原地区。

25.更衣:上厕所的委婉说法。

26.《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

27.名与字的作用在于:(1)称呼时能够体现尊卑长幼之分。

大致说来,古时尊长者对卑幼者要称呼其名,卑幼者自称也称己名;对平辈或尊长者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

随着时代变迁,自唐宋以至近代,尊长者称呼卑幼者之字几乎成为一种礼制。

但是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2)能够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

a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常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b汉代之后取名,同辈份的人常用相同的偏旁或加上相同的字。

28.字里的长幼。

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常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小。

字的后面有时加“父”(读fǔ)或“甫”表示男性,用这种办法构成的男子的字的全称共三个字。

例如:伯禽父、仲山甫、仲尼父、叔兴父。

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省去“父”(甫)字,例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

有时也可以省去排行,例如:禽父、尼父、羽父。

也有只以排行为字的,例如管夷吾字仲,范雎字叔,鲁公子友字季,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贵族女子的“字”,格式为:姓+表排行的字﹝“伯(孟)、仲、叔、季”﹞+字+表性别的字(母/女),也可省去表排行的字或表性别的字。

29.名与字的关系。

古人讲究“名字相应”,字与本名在意义上是有联系的。

(1)意义相同:即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是并列关系,所以又叫“并列式”。

如:屈平,字原。

广平曰原,意思相同。

颜回,字子渊。

渊,回水也,意思相同。

宰予,字子我。

予,我也,意思相同。

樊须,字子迟。

须、迟都是“待”义。

张衡,字平子。

衡、平义同。

陆游,字务观。

游、观义同。

曾巩,字子固。

巩、固义同。

班固,字孟坚。

坚、固义同。

孟轲,字子舆。

轲、舆都是车。

(2)意义相关: a. 相近。

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称做“辅助式”。

如:梁鸿,字伯鸾。

鸾和写都是飞禽,但不是一种,鸿雁和鸾凤可以互为辅助。

陆机,字士衡。

机、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互为辅助。

郑樵,字渔仲。

樵是打柴的,渔是钓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

b.相反。

即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这种情况可称为“矛盾式”如:曾点,字皙。

点为黑污,皙为白色。

朱熹,字元晦。

熹是天亮,晦是黑夜。

刘过,字改之。

改了就不为过错。

c.相顺。

即表字与名往往出自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且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解释或修饰,这种情况,可称做“扩充式”如:曹操,字孟德。

《荀子·劝学》篇说:“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字和名在一句话里,合成德操,即道德操守,字对名作了修饰性解释和补充。

赵云,字子龙。

《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

”名和字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

d.相延。

即表率意为名字意思的延伸。

这种情况可称之为“延伸式”。

如:李白,字太白。

太白指太白金星,这是对太意的延伸。

杜牧,字牧之。

牧之即放牧,延伸解释了牧的含义。

30.年龄的称谓。

初度:小儿初生之时;襁褓,本义指婴儿的被子,后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2-3岁的儿童;龆龀(tiáochèn,指小孩七八岁换牙期;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及笄,是女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半百,是男子五十岁;花甲、下寿、耳顺之年,是六十岁;古稀、中寿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上寿,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花甲重开,指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指一百四十岁。

31.官职任免升降术语。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1)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
官员;(2)辟(bi):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3)举、荐、点:推荐、推
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4)拜:授予官职,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5)除:
免除旧职授予新职。

(6)授:授给、给予官职。

(7)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8)拔:提升没有官职的
人。

(9)擢、提:均为提拔。

(10)陟(zhì):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诸葛亮《出师表》:“宫中
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
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1)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
平级转调。

升级:迁升、迁授、迁叙、超迁、右迁;降级:迁削、迁谪、左迁。

(2)转、调、徙、移
调:调动官职。

在调职的意义上,“迁”表示升官,“左迁”则表示降职。

“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3)
补:补充缺职。

(4)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1)贬:降职。

(2)谪:被罚流放贬职。

(3)出:指出京受任,官吏外放、外调。

就是京城的官调到地方任职。

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

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4)罢、免、解:革除官职。

罢省,免除,减省。

(5)夺、罢:罢官免职。

革除官职。

(6)革、褫:撤职查办。

(7)斥:屏弃不用。

(8)去:去职,被调离。

(9)放:委派。

放逐:流放驱逐。

(10)坐:因......犯罪或错误。

(11)黜:废免,降职,免官。

在文言文中“绌”通“黜”。

第四类:表辞去官职的词语。

(1)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2)致仕:带职退休。

(3)退:①撤销或降低官职;②自己辞职。

(4)谢:辞去官职。

(5)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到家乡。

(6)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7)悬车:辞官归家。

(8)移病: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退隐的委婉语。

32.古代的节日和习俗。

(1)元旦: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

(2)上元: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

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3)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4)寒食:清明前二日,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

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

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5)清明: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

(6)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

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

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

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7)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源于纪念屈原。

习俗是划龙舟、吃粽子。

(8)七夕:七月七日。

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9)中秋:八月十五日。

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

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

"(10)重阳:九月初九。

又称重九。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

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

(11)腊日: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

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

(12)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除是除旧布新。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