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青花塔式罐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青花塔式罐研究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中极富特色的传统主流产品,千百
年来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近年来,随着国内对文物艺术品收藏的不断升温,青花瓷已成为众多收藏爱好者关注的焦点。2005年7月,英国伦敦拍卖了一件中国“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以2.3亿元人民币成交[1]。这件青花瓷也创造了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神话,可见青花瓷价值巨大。但是青花瓷究竟从什么时间开始烧制?它的窑址在哪里?它又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而成?是受国外影响,还是瓷器自身发展的结果?关于青花瓷
起源,多年来一直受到中外古陶瓷与硅酸盐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表明[2]:元代中晚期,中国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突然大放光彩,工艺技术十分精湛,其胎釉质量、青花色泽、纹饰图案、外观造型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或逻辑演绎来分析,任何事物成熟之前必
定有一个孕育阶段和成长过程。因没有大量产品存世且考古发掘资料又少,所以学术界只能推测中国青花瓷的始创期应
在元代以前或更早。
1957年与1970年,浙江两处宋代塔基下分别发现两只青花碗与10多片青花瓷残片,基于此,有些专家认为青花起源于宋代,即青花“宋代说”。随着考古的进一步发现,1975~1983年,在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出土了数量不少的唐代白釉蓝彩瓷
片和执壶残件[3]。工作人员对这些残片进行了系列科学分析与测定,并研究了西安出土的唐代白釉蓝彩碗等实物后,证明青花瓷应当诞生于距今1300年左右的唐代,从此开启了唐青花研究的大门。近年来学术界专家对唐代青花瓷研究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002年8~12月,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巩县黄冶窑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2000多平方米。除大量唐三彩外,在唐代文化层也出土了一部分胎质纯净、器形规整、火候较高、更成熟的白釉蓝彩器残片[4]。多年来,陶瓷界认为扬州等地出土的青花瓷系巩县窑产品,黄冶窑出土的这部分唐青花残片验证了这一推断。
2006年10月,郑州考古研究院在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发掘了一批晋、唐时期的墓葬,在一唐墓的墓室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两件青花塔式罐,极为罕见,形制相同,大小略有差异,均有盖、罐体、底座[5]。盖呈塔刹状,刹座为一覆碟刹身。罐体为敞口,圆唇,束腰,圆肩,弧壁,平底。下有碗形台座,喇叭形圈足。胎体坚硬,呈乳白色。盖、器身、器座施白色透明釉至圈足下部,釉色洁白,部分呈淡绿色,无脱釉现象。盖釉下饰蓝彩草叶纹、“万”字符(见图一),肩部饰两周凸弦纹,其下饰蓝彩牡丹纹、卷草丛叶纹、束花纹(见图二)。盖高12.6厘米,罐高23.7厘米,腹径19.5厘米,座高12.5厘米,通高44.2厘米。另绘一幼童呈站立状,手中拿弯钩长物,下部有一圆球,作击打状。蓝彩浓淡不一,有少量的黑色斑点,无晕散现象,组成“童
子击打曲棍球”图案(见图三),通高44厘米。这一发现引起了古瓷器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的注意,他认为这两件青花塔式罐若真是唐代青花瓷,则弥补了我国长期以来未发现完整大件唐青花的缺憾。
关于青花瓷定义的问题,《中国陶瓷史》一书说得非常明白,青花瓷是瓷器釉下彩的一种,又名“釉里蓝”、“釉里青”、“白釉蓝花”。装饰技法是先在瓷坯上用钴料描绘纹饰,再上无色透明釉,在1200℃以上高温条件下,用还原焰烧制而成。构成青花瓷的两个基本工艺要素为:一是必须是白瓷;二是必须以氧化钴为呈色剂,釉下彩绘在高温下一次烧成[6]。传统意义上说的青花瓷指元代以后景德镇湖田窑烧制的产品,尽管近些年关于唐代青花瓷日益被学术界和古陶瓷界所接受,但由于资料和实物发现太少,大多只是一些碎瓷片或小件器物,因此证据不是很充分。郑州考古研究院在上街区唐墓发现的这一完整器物,目前在其他地方尚未发现。因此这一发现对进一步论证研究青花瓷于何时、何地、采用何种原料烧造而成等显得尤为重要。
塔式罐又称塔形罐,是唐代新出现的一种明器,一般由盖、罐、底座三部分组成,因形似佛教中的?@堵坡而得名。而青花塔式罐,顾名思义就是青花瓷与塔式罐的结合体。塔式罐是典型的佛教用品,而青花则习惯用花卉装饰,具有伊斯兰的风格,二者结合起来正是佛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结合的产物。
下面就从塔式罐的形制、纹饰等方面阐述,证明郑州出土的两件青花塔式罐应是唐代中晚期器物。
形制
从现有资料看,塔式罐主要出土于陕西、河南、河北、山西、甘肃五省的唐墓中,在初唐与晚唐墓中都有出土,是北方唐墓分期断代的重要标尺,不见于唐以前的或五代以后的墓葬。塔式罐是唐代新出现的一种特有明器,质地有陶、釉陶、三彩、白釉瓷、黑釉瓷等,以三彩器最为多见[7],装饰以堆、贴塑为主。纵观塔式罐的发展与演变,可将塔式罐的发展作以下分期:
一期(公元618~690年):塔式罐在产生之初,极力模仿塔之形状,其造型简朴、粗矮。
二期(公元691~750年):成为常见明器,造型颀长、匀称,种类多样,装饰华丽,艺术性很强(见图四)。
三期(公元751~806年):呈现衰弱趋势,罐身逐步变长而底座变矮,不似二期轻盈,装饰趋向简朴写实,出现了大量瓷质塔式罐(见图五)。
四期(公元807~875年):塔式罐量少且大多质劣,底座与罐身比例不协调,盖钮简化。
五期(公元876~907年):塔式罐多出于河北、内蒙古地区,
且造型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之后,塔式罐在中原及河北地区彻底消亡。
从塔式罐总体演变趋势可看出:塔式罐的塔钮由实心细高向高心低矮的塔形过渡,最后彻底脱离塔形,演化为桃形钮;塔盖由早期的浅盘形演化为常见的覆钵形;底座由较早的细束腰演化为低矮的覆盆形;并随着最大腹径的下移,罐腹由粗胖变瘦长,装饰由简单至华丽再到简朴写实。郑州上街区出土的塔式罐由三大部分组成:上部是高耸的圆锥形盖,分七层;中部器身作罐形,鼓腹,平底;下部为高大的底座,承托罐身。两器造型浑圆丰满,端庄朴实,加之制作规整精细,充分显示了当时的制作技术的高超。根据此次出土塔式罐的造型特征,断定其应属于三期,即唐代中期偏后。
纹饰
研究中国早期青花瓷器的冯先铭先生曾指出,原始青花瓷上的点饰彩绘要比纹饰彩绘出现的时间更早。可以说,单纯的点彩或点纹饰是唐青花瓷装饰方法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点已在仅有的几件传世品身上得到了充分印证[8]。如印尼沉船发现的唐青花瓷盘、香港冯平山博物馆藏的唐青花三足罐等。结合三十多年来扬州和巩县出土的唐青花瓷片,总结其饰彩技法大致有以下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