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青花塔式罐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青花塔式罐研究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中极富特色的传统主流产品,千百
年来深受中外人士的喜爱。

近年来,随着国内对文物艺术品收藏的不断升温,青花瓷已成为众多收藏爱好者关注的焦点。

2005年7月,英国伦敦拍卖了一件中国“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以2.3亿元人民币成交[1]。

这件青花瓷也创造了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神话,可见青花瓷价值巨大。

但是青花瓷究竟从什么时间开始烧制?它的窑址在哪里?它又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而成?是受国外影响,还是瓷器自身发展的结果?关于青花瓷
起源,多年来一直受到中外古陶瓷与硅酸盐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表明[2]:元代中晚期,中国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突然大放光彩,工艺技术十分精湛,其胎釉质量、青花色泽、纹饰图案、外观造型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从事物的发展规律或逻辑演绎来分析,任何事物成熟之前必
定有一个孕育阶段和成长过程。

因没有大量产品存世且考古发掘资料又少,所以学术界只能推测中国青花瓷的始创期应
在元代以前或更早。

1957年与1970年,浙江两处宋代塔基下分别发现两只青花碗与10多片青花瓷残片,基于此,有些专家认为青花起源于宋代,即青花“宋代说”。

随着考古的进一步发现,1975~1983年,在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出土了数量不少的唐代白釉蓝彩瓷
片和执壶残件[3]。

工作人员对这些残片进行了系列科学分析与测定,并研究了西安出土的唐代白釉蓝彩碗等实物后,证明青花瓷应当诞生于距今1300年左右的唐代,从此开启了唐青花研究的大门。

近年来学术界专家对唐代青花瓷研究又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2002年8~12月,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巩县黄冶窑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2000多平方米。

除大量唐三彩外,在唐代文化层也出土了一部分胎质纯净、器形规整、火候较高、更成熟的白釉蓝彩器残片[4]。

多年来,陶瓷界认为扬州等地出土的青花瓷系巩县窑产品,黄冶窑出土的这部分唐青花残片验证了这一推断。

2006年10月,郑州考古研究院在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发掘了一批晋、唐时期的墓葬,在一唐墓的墓室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两件青花塔式罐,极为罕见,形制相同,大小略有差异,均有盖、罐体、底座[5]。

盖呈塔刹状,刹座为一覆碟刹身。

罐体为敞口,圆唇,束腰,圆肩,弧壁,平底。

下有碗形台座,喇叭形圈足。

胎体坚硬,呈乳白色。

盖、器身、器座施白色透明釉至圈足下部,釉色洁白,部分呈淡绿色,无脱釉现象。

盖釉下饰蓝彩草叶纹、“万”字符(见图一),肩部饰两周凸弦纹,其下饰蓝彩牡丹纹、卷草丛叶纹、束花纹(见图二)。

盖高12.6厘米,罐高23.7厘米,腹径19.5厘米,座高12.5厘米,通高44.2厘米。

另绘一幼童呈站立状,手中拿弯钩长物,下部有一圆球,作击打状。

蓝彩浓淡不一,有少量的黑色斑点,无晕散现象,组成“童
子击打曲棍球”图案(见图三),通高44厘米。

这一发现引起了古瓷器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的注意,他认为这两件青花塔式罐若真是唐代青花瓷,则弥补了我国长期以来未发现完整大件唐青花的缺憾。

关于青花瓷定义的问题,《中国陶瓷史》一书说得非常明白,青花瓷是瓷器釉下彩的一种,又名“釉里蓝”、“釉里青”、“白釉蓝花”。

装饰技法是先在瓷坯上用钴料描绘纹饰,再上无色透明釉,在1200℃以上高温条件下,用还原焰烧制而成。

构成青花瓷的两个基本工艺要素为:一是必须是白瓷;二是必须以氧化钴为呈色剂,釉下彩绘在高温下一次烧成[6]。

传统意义上说的青花瓷指元代以后景德镇湖田窑烧制的产品,尽管近些年关于唐代青花瓷日益被学术界和古陶瓷界所接受,但由于资料和实物发现太少,大多只是一些碎瓷片或小件器物,因此证据不是很充分。

郑州考古研究院在上街区唐墓发现的这一完整器物,目前在其他地方尚未发现。

因此这一发现对进一步论证研究青花瓷于何时、何地、采用何种原料烧造而成等显得尤为重要。

塔式罐又称塔形罐,是唐代新出现的一种明器,一般由盖、罐、底座三部分组成,因形似佛教中的?@堵坡而得名。

而青花塔式罐,顾名思义就是青花瓷与塔式罐的结合体。

塔式罐是典型的佛教用品,而青花则习惯用花卉装饰,具有伊斯兰的风格,二者结合起来正是佛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结合的产物。

下面就从塔式罐的形制、纹饰等方面阐述,证明郑州出土的两件青花塔式罐应是唐代中晚期器物。

形制
从现有资料看,塔式罐主要出土于陕西、河南、河北、山西、甘肃五省的唐墓中,在初唐与晚唐墓中都有出土,是北方唐墓分期断代的重要标尺,不见于唐以前的或五代以后的墓葬。

塔式罐是唐代新出现的一种特有明器,质地有陶、釉陶、三彩、白釉瓷、黑釉瓷等,以三彩器最为多见[7],装饰以堆、贴塑为主。

纵观塔式罐的发展与演变,可将塔式罐的发展作以下分期:
一期(公元618~690年):塔式罐在产生之初,极力模仿塔之形状,其造型简朴、粗矮。

二期(公元691~750年):成为常见明器,造型颀长、匀称,种类多样,装饰华丽,艺术性很强(见图四)。

三期(公元751~806年):呈现衰弱趋势,罐身逐步变长而底座变矮,不似二期轻盈,装饰趋向简朴写实,出现了大量瓷质塔式罐(见图五)。

四期(公元807~875年):塔式罐量少且大多质劣,底座与罐身比例不协调,盖钮简化。

五期(公元876~907年):塔式罐多出于河北、内蒙古地区,
且造型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之后,塔式罐在中原及河北地区彻底消亡。

从塔式罐总体演变趋势可看出:塔式罐的塔钮由实心细高向高心低矮的塔形过渡,最后彻底脱离塔形,演化为桃形钮;塔盖由早期的浅盘形演化为常见的覆钵形;底座由较早的细束腰演化为低矮的覆盆形;并随着最大腹径的下移,罐腹由粗胖变瘦长,装饰由简单至华丽再到简朴写实。

郑州上街区出土的塔式罐由三大部分组成:上部是高耸的圆锥形盖,分七层;中部器身作罐形,鼓腹,平底;下部为高大的底座,承托罐身。

两器造型浑圆丰满,端庄朴实,加之制作规整精细,充分显示了当时的制作技术的高超。

根据此次出土塔式罐的造型特征,断定其应属于三期,即唐代中期偏后。

纹饰
研究中国早期青花瓷器的冯先铭先生曾指出,原始青花瓷上的点饰彩绘要比纹饰彩绘出现的时间更早。

可以说,单纯的点彩或点纹饰是唐青花瓷装饰方法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点已在仅有的几件传世品身上得到了充分印证[8]。

如印尼沉船发现的唐青花瓷盘、香港冯平山博物馆藏的唐青花三足罐等。

结合三十多年来扬州和巩县出土的唐青花瓷片,总结其饰彩技法大致有以下几类:
(1) 单纯随意的较自由的点饰;
(2) 用点组成具有艺术构思性的纹饰(如由四点、五点或七点构成的梅花纹饰等);
(3) 点饰加横或竖条纹,或稍复杂的纹饰(如鱼纹、三叶纹等);
(4) 进一步繁杂的纹饰以及借鉴书法艺术而来的描绘技法(如几何图案、长尾朵云纹、花卉图案、蝴蝶纹饰等)。

扬州唐城遗址和巩县黄冶窑出土的瓷片上的纹饰比较复杂且
具有写实风格,年代相对较晚,艺术价值较高。

此次发掘的两罐主体纹样是花卉纹、童戏纹、水藻纹、束花纹等,作为辅助纹的是蜂(蝶)纹、散叶纹等。

罐身饰有“万字”符号、“牡丹”、“曲棍球”等图案,而身上绘的“曲棍球”图案最引人注目,专家认为此图案与唐中期流行的“步打球”有关。

从纹饰可明显看出属于第四类比较繁杂的纹饰,采用点、抹、洒、涂,还巧妙运用钴料流动和呈色深浅不一的特性,创造出色彩复杂多变、自由搭配的不同纹样。

因此,可断定此塔式罐可能是中唐或偏晚时期的器物,正好与前面形制方面
断定相吻合。

原料
历史上烧制青花瓷所用的钴料来源有国产回青料与进
口苏麻离青料两种。

唐青花瓷所用钴料也应如此。

唐青花和唐三彩蓝釉所用的色料是属于一种低锰含铜的钴矿,即同属一种与铜共生的低锰的钴矿。

不同的是,唐三彩蓝釉是以钴为着色剂的低温铅釉,而唐青花是以钴为着色剂的高温石灰釉。

唐青花更大可能是在盛唐三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单色瓷。

通过金属光谱分析,青花发色直接与钴料中氧化锰含量的高低有关。

国产钴料氧化锰含量高,烧制成的青花其蓝色发深偏黑。

进口钴料则不同,氧化锰含量低,青花呈色清鲜淡雅,有的甚至还带有小黑点结晶。

参加发掘的有些专家认为,此次发掘的两件塔式罐使用的是从波斯进口的钴料。

因唐代通过丝绸之路加强了中西方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商人从埃及、波斯等地获得这类硫化钴矿并带到唐青花产地,这是有可能的。

那些地区的人们崇尚蓝色,烧造唐青花理所当然受到公众的青睐。

可见青花瓷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唐朝对外贸易扩大与竞争的结果。

那些认为钴料从波斯进口的多数专家认为我国钴矿多为高锰低铁型,而波斯所产钴矿为高铁低锰含铜型且波斯使用钴的历史最早,故唐青花瓷的钴料来源于波斯的可能性最大。

目前学术界主要围绕唐青花钴料及工艺来源问题争议较多,由此形成了我国青花起源讨论的分野:“独创说”与“外来说”[9]。

我认为在没有经过科学测试的情况下,做出任何结论性的断语都难以立论。

况且影响青花色泽的因素,除钴料中含氧化锰和其它
化学元素含量不同之外,还与器物的胎釉、窑中的位置、烧成的温度等因素有关。

此两件唐青花使用的是进口料还是国产料,只从外观上看,目前的研究和资料都无法作答,须进一步化学测试验证。

结论
(1)通过进一步研究,这两件塔式罐形制与河南地区唐墓中出土的中晚期的三彩塔式罐形制极为相似。

与已测试过的黄冶窑唐青花瓷片纹饰进行比较发现,这两件塔式罐从形制、纹饰等方面都可确定为唐代中晚期青花瓷。

(2)唐青花用的钴料不同于元、明、清青花,它的钴料是生有少量铁和铜的硫钴矿或方硫钴矿。

对于唐青花塔式罐所用钴料是否来自波斯还需进一步探讨。

唐三彩和唐青花所用蓝料为低锰钴料[10],而目前知道的明清青花瓷均为高锰钴料。

似乎可以说低锰钴料为波斯进口料,但问题是,西周至战国出土的琉璃珠使用的也是低锰钴料,难道此时已经引进波斯料?没有发现的东西不能证明不存在,可见不能只凭现存资料和
发现来断定中国就不产低锰钴料。

1995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扬州唐城遗址出土唐青花瓷片的钴料来源
进行了专门研究,发现唐青花采用的钴料不是以孤立的钴料
存在的,而有伴生物铜和硫。

一般而言,钴的伴生物可以有铁、
铜、锰、砷、钼、金、银、镍等。

据悉波斯地区钴料的伴生物含有砷,元青花普遍采用这种钴料。

而唐青花瓷片不含有砷,它来自有铜和硫的铜硫钴矿,中东地区是没有铜硫钴矿的。

那么唐青花用的钴料是来自哪里呢?
我认为钴料来源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唐代商人从甘肃金昌等地获得硫钴矿或方硫钴矿,经丝绸之路到青花瓷产地烧制。

目前发现在甘肃省的金昌市郊区有我们国家最大的硫化钴矿,就叫硫钴矿。

另一种就是在河北与河南交接地带也有硫钴矿存在,河北或河南的工匠在钴硫化物矿与黄铜矿矿区采集铜矿石作
陶瓷色料的过程中,偶然获得硫或方硫钴矿来装饰白瓷,从而打破了唐代青花瓷多采用波斯钴蓝料。

所以就钴料成分推断,如果是舍近求远,从西亚或者阿拉伯地区进口钴料来烧制,然后再出口到国外,虽然迎合了他们的需要,但不符合商业利益的原则。

所以我倾向于商家们就地取材,首选通过丝绸之路会在金昌或离黄冶窑比较近的河北与河南交界的地方选择钴料,作为唐青花原料。

尽管此看法与有些专家的观点南辕北辙,但这两件塔式罐钴料真正来源还需进一步进行化学测试研
究才能得出结论。

(3)两件唐青花塔式罐的产地很大可能在河南巩县黄冶窑。

因为这两件唐青花塔式罐出土地点距离巩义黄冶窑址
仅19公里,青花塔式罐的盖、罐体、底座等部分分别制作然后粘合成一体,在很多方面都与黄冶窑烧制的三彩塔式罐有诸多相似之处。

二者在造型结构与制作工艺上基本相同,都强调整体美和形制的规范化,但器表装饰的艺术风格差异比较明显,又各具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征。

两者相比,青花塔式罐在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上明显更胜一筹。

郑州上街此次发掘的唐代青花塔式罐不但为研究唐代青花瓷发展提供了重
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寻找巩义唐代黄冶窑址提供了线索。

但青花瓷器钴料究竟来自国内还是国外,是否就是巩县黄冶窑所烧还有待考古发掘进一步考证。

注释
[1]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陶瓷篇上[M].中华书局,2008.
[2]朱伯谦.浙江两处塔基出土宋代青花瓷[J].文
物,1980,4.
[3]南京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扬州唐城遗址1975年考古简报[J].文物,1977,9.
[4]郭木森,王振杰.巩县发现唐青花产地[N].中国文物报,2003-2-26.
[6]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
社,1997.
[7]杜雪燕.唐代黑釉塔式罐[J].文博,1996,3.
[5]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上街区新闻出版局.郑州上街峡窝唐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9,1.
[8]冯先铭.古陶瓷鉴真[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
社,1998,338.
[9]马文宽.唐青花瓷研究[J]. 考古,1997,1.
[10]汪庆正.中国唐代陶瓷器对伊斯兰地区9-10世纪制陶业影响的若干问题.中国陶瓷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