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解读: 隔与未隔
如何理解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如何理解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王国维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理论最后的大家,担一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为过,他在中国文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他集中国古典文论之大成,将向来算得上'散装'的古典文论集合成系统,另一方面他又自觉吸收西方的文学理论,加以整合,著成旷世巨著《人间词话》。
在《人间词话》当中王国维提出了许多至今还有活力的文论观点,而他论证自己观点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援引前人诗词,这也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中最为流行的就是关于人生境界的论断。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将词与自己感悟思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当真绝色,而我要探讨的绝非这著名的三层境界,而是要探讨他的另一个经典论点——对于文学境界的探讨。
一、什么为文学'境界'如果要在文学理论的研究领域里提名几位最长寿最有活力的的文学论题,那么关于'境界'讨论应该一定会榜上有名。
古今中外对文学'境界'的讨论至今未休,从我国的古典文论来看。
'意境'又称'境界',始见于《新序·杂事》:'守封疆,谨境界。
'但是只是此时还不过是'国家疆土界限',一直到翻译佛经的时候'境界'才和'虚幻世界'联系起来,所谓'了之境界,如梦如幻'。
随着佛学与文学的结缘,'境界'逐渐应用于文学批评。
于王昌龄的《诗格》始见'意境'一次:'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
'随着发展到了唐朝'意境'理论已然成形。
浅论《人间词话》中“隔”与“不隔”

( 刘永成 河南郑州 铁道 警察 学院公共基础教研部
4 5 0 0 5 3)
苎
言
三
善
2 O1 5 . 0 4
评 :格 调 虽 高 ,然 如 雾 里 看 花 , 终 隔 一 层 。 盖 因 此 几 句诗 词 要 么化 用 前 人 诗 句 ,要 么使 用 拟
杖 芒 鞋 轻 胜 马 ,谁 怕 , 一 蓑 烟 雨 任 平 生 ”之 豁 达 乐观 都 在 用 其 万 古 豪 情 之 笔 抒 写人 生 之 百 代 常情 。 盖 此 几 句 都 应 归 为 不 隔之 类 。而 白石 之 词 , 总 觉 需 慢 慢 沉 静 下 来 ,仔 细 思
人 手 法 ,思 后 方 能会诗 意 ,晓诗 情 。所 以给 人
“ 隔” 之 感 。
考 其用 何典 故 ,猜测 其 有何 寓意 , 因而感 情不 能 直达 于
“ 隔 ”之 诗 句 ,追求 典 雅精 致 ,虽 不如 “ 不 隔 ”之 胸 。其 写梅花旬 “ 疏 影横 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 昏”,
诗 句 明 白晓 畅 , 然 亦 是 使 诗 句 富 有 文 采 的 一 种 举 动 ,是 文 不 直 写梅 花 ,似 隔 帘看 花 , 给人 茫 茫 之 感 。 化 发 展 和 沉 淀 到 一 定 程 度 的 必 然 结 果 。如 “ 谢 家 池 上 ,江 那 诗人 词人 如 何才 能达 到 “ 不 隔 ” 之 境 , 写 不 隔 之
何 不秉 烛游?… 服 食求仙 药 ,多为药所误 。不
感共 鸣 ,激 起 读者 心 中 已有 的情 感 因素 。此种 诗 句 ,无
需翻译 , 自深得其 理 ,含有某 种集体无 意识。所 以称之 为
如 饮 美酒 ,被 服 纨 与 素 。” 写 情如 此 , 方 为不 隔。 “ 采菊 东篱下 ,悠 然见 南山。山气 日夕佳 , 飞 鸟相 与还 。” “ 天似 穹庐 ,笼 盖 四 野 。天 苍
王国维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隔”与“不隔”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从第三十四到四十二则较为集中地讨论了词之“隔”与“不隔”的问题,因为王国维并未就二者做明确界定,所以历来学者对此做了许多阐发。
《人间词话》第四十则(部分):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已。
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
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
”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在这一则中王国维提到“不隔”的特点是“语语都在目前”,就是说所写之情、所写之景都鲜明地呈现在眼前,使读者能够非常直接地把握到诗人的感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景物能直接把握情感)和所描写的景物。
接着在四十一则中举例说明了写情和写景“不隔”的代表:“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写情如此,方为不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写景如此,方为不隔。
在中国古典文论中,诗歌的鉴赏和风格的评定一般没有详细的理论界定和定义规范,用同风格诗解风格(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或者以例句解理论。
王国维在此就是利用例句来解说“隔”与“不隔”的特点。
从写情来看,选的是《古诗十九首》中的句子,朴素自然,浅近明白,“平平道出,且无用功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从写景看,选的是陶潜《饮酒》和北朝民歌《敕勒歌》,景物清晰自然,无过多修饰。
观王国维所举之例,在写法上重白描,风格上崇“自然”。
王国维的“不隔”思想和中国古代重自然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其看法极像钟嵘所推崇的“直寻”说: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
撰德驳奏,宜穷往烈。
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诅出经史。
王国维《人间词话》“隔与不隔说”之我见

从 以上 三 则 可 以看 出 ,“ 隔 ”与 “ 不 隔 ”是 境 界理 论
伦 、移风俗 ”的传 统词 学功利 性追求 道路 。回顾 上世 纪 3 O 的重 要 部 分 ,是 由形 象直 接 引 发 的 一种 审美 判 断 ,带 有
右
王国维 《 人间词话》“ 隔与不隔说’ ’ 之我见
吉华欣 苏州 大 学 文 学 》 中的 “ 隔 与 “ 不隔” ,是 基 于 “ 境界 说 的 重要 概 念 ,反 映 了王 国维深 受 西 方 文
论 和 中国古典 文论 中的审美 理想 的影 响。 人 间词 话》 阐述 了王 国维 “ 隔” 与 “ 不 隔” 的理论 以及 肯定 不 隔” 而 否定
问 “ 隔 ”与 “ 不 隔 ”之 别 ,日 :陶、谢 之诗 不隔 ,延
一
、
“ 隔”即为 “ 隐” 。“ 不隔 ” 即 为 “ 显”
王 国维 以隔 与不 隔 之 说来 分 析研 究诗 词 具有 开 创 性,
年 则 稍 隔矣 ; 东坡 之诗 不 隔 , 山谷 则 稍 隔矣 。“ 池 塘 生春 但 诗词 原 本 就有 “ 显 ”和 “ 隐 ”的分 别 ,“ 不 隔 ”对 应 于
“ 隔 的批评态度,本文从审美的角度 出发来分析 “ 隔 在美学上的合理性。
关键词 :隔 与不隔 ;意境 ;朦 胧美
《 人 间词 话》 是 中 国近代 文 学史 上 极 为重 要 的美 学著
山气 日夕 佳 ,飞鸟相 与还 。 ”“ 天似 穹庐 ,笼盖 四野 。天 苍
作 ,集 中反 映 了王 国维 的 美学 思 想 。作者 深 受 时代影 响, 苍 ,野 茫 茫 ,风 吹草 低 见 牛 羊 。 ” 写景 如此 , 方 为 不 隔 。 将资 产阶 级新 思想及 康德 、尼采 、叔 本华 等西 方哲 人的 思 (《 人 间词话 》第 四十一 )
《人间词话》“隔”与“不隔”的探源

张媛内容摘要:王国维“隔”与“不隔”的概念,出自《人间词话》第三六、三九、四十、四一则。
由于这一组概念从理论阐释到批评实践都带有作者浓重的感悟倾向,缺乏严密的逻辑联系,导致了对“隔”与“不隔”理解的多样性,使其成为人们认识王国维词学理论的难点之一。
本文从词源学及美学意蕴生成的角度探求其理论内核。
关键词:人间词话隔不隔一.词源学考证“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境界说”中一组对立而并存的审美概念,在《人间词话》刊出稿中,“隔”与“不隔”就出现了九次之多。
王国维虽以之作为评词的术语,然并未给出明确清晰的界定。
要了解这对概念,先要探源其本义。
“不隔”是一个复合词语,它是由否定动词“不”和形容词“隔”所组成。
要知“不隔”之义,必先知何为“隔”。
经笔者查证,甲骨卜辞、钟鼎文中并无“隔”字,“五经”中亦无“隔”字,《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也未出现“隔”字。
仅在《荀子》中出现了“坚白同界之分,隔也”之说。
1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隔,障也。
形声,从阜,鬲(gé)声。
”2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释“障”:“障畛皆有界限之义,界限所以隔别也”。
3可见,“障”和“隔”皆有“分界”之意。
《说文解字》又释“阜”:“阜,大陆山无石者”,4即指无石的土山。
清代康殷《文字源流浅说》分析“阜”,“代表山崖、石壁、高阜之形”,多用于“指各种地形,如险、阻、隔、障……”5隔,从“阜”,表示与地势高低上下有关。
由此推知,“隔”的最初本义是指能起到分界、阻断作用的类山体的地形。
随着语言的演变,才把起到间隔、阻拦、分界的物体都称作“隔”。
而由此出发,汉代以后的诗词曲赋中,则引申出更丰富的含义。
概略分析,“隔”之义主要有如下几种:(1)表“障”之义,如: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
———张衡《西京赋》6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7(2)表隔绝、断绝之义,如: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8(3)表不相合之义,如:至于士庶贵贱之隔,俗以为常。
论“隔”与“不隔”对赋比兴价值认定的偏颇之处

论“隔”与“不隔”对赋比兴价值认定的偏颇之处一、“隔”与“不隔”的论述与分析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其中“隔与不隔”是“境界说”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命题。
在《人间词话》的第三六则、三九则、四十则、四一都曾明确提到了“隔”与“不隔”。
在王国维先生的文艺理论批评中,“隔与不隔”是一个重要的词学批评概念:“隔”者,诗词写情、写景之病,表价值否定;“不隔”者,即诗词“妙处”所在,表价值肯定。
但是何为“隔”与“不隔”?王国维书中只是举例说明,在理论上并无明确界定。
近现代以来,诸多文艺批评家对于“隔”与“不隔”,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隔与不隔的分别就从情趣和意象的关系上面见出。
情趣与意象恰相熨帖,使人见到意象,便感到情趣,便是不隔。
意象模糊零乱或空洞,情趣浅薄或粗疏,不能在读者心中现出明了深刻的境界,便是隔。
”朱光潜先生认为情趣和意象是诗歌的两个重要因素,“隔”与“不隔”是在阐述二者关系的状态。
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则立足于作者的角度,认为“不隔”是作者的真实感受能够被真切地表达出来,从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愫感同身受;作者有真切之感受,且能做真切之表达,使读者亦可获同样真切之感受;相反,如果作者没有真实感受,或者真实感受难以被真切地表达出来,那么这种情况就可以称之为“隔”。
叶嘉莹先生在这里把“隔”与“不隔”这对命题理解为创作过程中作者是否投入了自己的真切感受,是否做出了真切表达。
二、“隔”与“不隔”对比兴的疏远以上各文艺理论家对于“隔”与“不隔”都做出了自己的界定与分析。
然而王國维先生在论述“隔”时,所举例子:“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等,细细思量,可发现都有一共同特点,那就是运用了中国传统诗论中的比兴手法。
在比较美成与白石咏荷之作时写道:“美成《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人间词话》第四讲“隔”与“不隔”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 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服食求神仙, 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 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 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 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 景如此,方为不隔。(初刊稿41条 )
词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语花》之“桂 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 代“月”耳。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 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 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此少游之 “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 坡所讥也。 (初刊稿34条)
姜夔《惜红衣》
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余无力。 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墙头唤酒,谁 问讯,城南诗客岑寂?高柳晚蝉,说西 风消息。 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籍。 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可惜渚边沙外, 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 秋色?”
白石写景之作,如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 荡、冷月无声”,“数 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高树晚蝉,说西风消 息”,虽格韵高绝,然 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 病,皆在一“隔”字。 北宋风流,渡江遂绝。 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 (初刊稿39条)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 不隔,延年则稍隔已。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 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 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 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 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 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 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 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 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 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初刊 稿40条)
对《人间词话》“隔”与“不隔”的美学思考

草 、凄凄千里”。
王国维先生 的 《 人间词 话 》在 文学 批评史 上无疑 是一部具 有里
手法及风 格区分 ,这 些主要是 关乎 诗词 的创 作者 ,是从人 的角度 说 始 ,他 主编 的 《 教育世 界 》就 以极 大 的热 情翻译介绍 了大量 的西方 当知莎 氏与彼 主观的诗人 不 同。其所著 饶宗 颐意 内言外说 更侧重 于 由文字所构 成 的诗词作 品本身 ,考 亚传 》中 ,王 国维写 道 : “
一
返 观本 节 节 首所 罗 列的 “ 隔 ” 之词 ,我们 可 以隐隐地 体会 不
“ 空梁 落燕泥 ”为例 ,这两句 词的重 心 自然 不是显与 隐 ,词义双重 素 。而是 一种 几 乎完 全 脱离 主观 意志 、情 感 的素 描式 的陈述 与刻 画。这里 包含 的是一种 本真 ,是一种 池塘春 草 自为池塘 春草 、空梁
程 碑 意 义 的作 品 。 其 卷 上 第 三 十 五 ,三 十 八 ,三 十 九 和 四 十则 的 要
“ 生年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 。昼 短苦夜 长 ,何不秉烛游”。
“ 食 求 神 仙 ,多 为 药 所 误 。不 如 饮 美 酒 。被 服 纨 与 素 ” 。 服
旨均 是围绕 “ 隔”与 “ 隔”之说 。静 安先生 并未就 “ ”或 “ 不 隔 不 隔 ”给出明确 的定义 区分 ,而是通 过摘 词的手 法来举证 他所做 的判 别 。学界也历来对这个 问题有着诸 多不 同见解 。
量的是不 同类 型 的文 字的不 同表现 力 ,因而饶先 生不认 同 “ 直” 质 之词就是王国维所认为的有 “ 隔”。 词 鉴赏角度所 做的论 断。显然 据此论述 ,诗 词 的 “ 隔” 与 “ 隔” 不
王国维《人间词话》“隔与不隔说”之我见(2)

王国维《人间词话》“隔与不隔说”之我见(2)二、“隔”即是用典,“不隔”即是不用典王国维认为凡是用典或加以雕琢的文辞都属于“隔”,而不用典故、代字、隶事显得比较直接且容易懂,他强调“不使隶事之句,不用粉饰之字”。
然而我认为这有失偏颇,不能以此贬低用典贬低“隔”。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
用典可以表达诗人的情思,使词句形象含蓄典雅,使意境有内涵有深度。
这种修辞手法可以避免诗词一览无余的直白,给读者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
用典的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的学识水平和文化底蕴。
且看欧阳修的《少年游?栏杆十二独凭春》: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
那堪疏雨滴黄昏。
更特地、忆王孙。
下片先用典来咏物抒情。
“谢家池上”,指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
这首诗是诗人有感于时序更迭、阳春初临而发,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别赋》描摹各种类型的离别情态,其中直接写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因为赋中又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所以欧词中出现“江淹浦”与“离魂”字面。
这里的用典有四个妙处:品评历史,借古论今;抒情言志,表明心迹;引发联想,创新意境;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春之情和离愁别绪,使读者联想到谢灵运家的池塘和江淹的《别赋》,营造出别样的意境,言近而旨远。
由此观之,在诗词创作中大可不必完全否定“隔”,许多用替代字和典故的作品也意蕴深刻,恰当地运用替代字和典故,可以增加诗词的信息量,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拓宽作品的内涵,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隔”与“不隔”之别在于是否达到“真”王国维在受到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后,以艺术直觉的理论来解释“隔”与“不隔”。
他认为诗词的“隔”如雾里看花,带有虚拟性,他赞赏“不隔”之诗词近于自然,归于本真。
简析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的理论观点:

简析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的理论观点:作为王国维“境界”说的一个内容,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还提出了“隔”与“不隔”的观点,主张有“境界”的文学作品应该“不隔”。
所谓“不隔”,当是指语言清新平易,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自然真切之美,不见人工雕琢之痕。
反之,“隔”则是指语言雕琢,用典深密,精工修饰而缺乏平淡自然之美。
“不隔”的思想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更是受到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如钟嵘的“直寻”、司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王土禛的“神韵”等理论观点的影响,并与之一脉相承。
读书三境界含义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闲来无事,玩索大学问家之妙语,击节赞叹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
第一境界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
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
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暄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
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
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貌”,比较“懂事儿”。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5篇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5篇人间词话读书心得篇1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一对相反的审美概念。
隔,隔膜,是指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其情、景、辞,或是艺术构思,境界物化等,有关节不妥贴,不圆润,给读者造成隔膜。
所谓不隔、与隔相反,诗歌创作完美浑成,诗意浓郁,形象鲜明生动,含意深厚耐人寻味,隔与不隔,既可以对一位诗人而论,又可就具体的诗作或手法而言。
这一点与大家熟知的王国维先生的读书三境界说是一脉相承的。
王国维先生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先生认为词以境界为上,判断词的核心标准是境界。
说老实话,我对词是一无所知。
但是我对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颇为认同,从事教育工作也当如此,不能靠技巧,而要靠真心。
我一直认为,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主要就是和学生交往。
我也一直和家长说,如果你能够和孩子正常的、无障碍的交流,那就行了。
剩下的就交给我了。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能够在有学习压力的情况下与学生正常交往。
于是乎,出现了多种不同的交往手法。
比如,装。
有一个老师在介绍点名经验的时候这样说。
开学第一天点名,发现有一个学生姓名不认识,怎么办呢?直接跳过出,点完以后,然后问,还有哪个同学没有点到。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老师也没有必要装的高高在上,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课前应该看看花名册,不认识的查,实在弄错了,当场承认,也没有什么。
还有的老师喜欢哄学生。
说得好听一点是鼓励。
现在的班主任,很少去骂学生,更不要说是打了。
原因很简单,害怕出事。
倒不是害怕把孩子打伤出了事,而是害怕学生举报,自己出了事情。
很明显,这是一种不真诚的表现,也不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施教的。
也有的老师喜欢骗。
明明学生考大学一点希望都没有,还欺骗学生说能够上一本,并且说的信誓旦旦。
浅论《人间词话》中“隔”与“不隔”

浅论《人间词话》中“隔”与“不隔”《人间词话》是明朝文学理论家李时中所著的文学论著,呈现了明代的文学发展趋势和文学理论。
其中“隔”与“不隔”是论述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方式,也是李时中对文学艺术的一种审美体系。
“隔”与“不隔”的解释首先,什么是“隔”与“不隔”?在《人间词话》中,“隔”与“不隔”是指作品中的物象和感情是否相互分离。
“隔”是指物象和感情分离,并不相通;而“不隔”是指物象和感情相通,互相交融。
李时中认为,作品中物象和感情不隔离,相互交融,是好的创作方式,能让作品更加生动、美丽。
相反,如果分离,则会导致作品冷淡、平淡乏味。
在《人间词话》中,李时中还指出了“隔”的表现方式,即:剖析事物或人物的形象,单纯的描写形象,甚至是花费很多篇幅描写或者写错了到了情感的另一面,都可能导致“隔”现象的出现。
具体案例分析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人间词话》中的具体案例,以更好地理解“隔”、“不隔”:“隔”:元好问的词作《人间词话》中就提到了元好问词中出现了“隔”的现象,例如《钗头凤·世情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阴半。
……元好问通过一句句疏离的描写,表现出自己的心情,而但却未成功地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并且写出了心情的另一面。
“不隔”:文天祥的词作相对于元好问的词作,“不隔”现象在文天祥的词作中则表现得非常精彩。
例如《小重山·柔情似水》: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文天祥在写作时将情感与形象糅合在一起,形象和感情不仅是互相交融,而且相得益彰。
这样的创作方式,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总结“隔”与“不隔”体现了文学作品中物象、感情、思维的交融,是李时中提出的文学表现方式落实到文学创作中的实现。
通过创造“不隔”的形象描述,作品会更加表现出生动感,更好地亲近读者。
反之,“隔”责创作呈现出的作品是冷冷清淡、生硬无情的。
因此,在写作的时候,我们需要仔细考虑词句的要素,将形象的表现与感情的描绘互相交融,让读者能真正体悟作品中所描绘的性情。
浅论《人间词话》中“隔”与“不隔”

浅论《人间词话》中“隔”与“不隔”作者:储旭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4期摘要:王国维《人间词话》中“隔与不隔”之说一直稳居其中,其地位仅次于境界说。
王国维致力于如何从狩猎古典的隔转化为融合隔与不隔,并结合高尚之人格和天赋之才能,创造出文学的经典。
但是王国维并没有给出明确的“隔与不隔”的定义,本文试图通过书中所列诗句、其美学追求探寻其“隔与不隔”的理论内核。
关键词:人间词话隔不隔《人间词话》中直接出现“隔与不隔”字样的共有四处。
在第80则中他如此写到:“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仙药,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写情如此,方为不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写景如此,方为不隔。
然而,到底何为“隔”,何为“不隔”,静安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
若从以上诗句分析,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隔与不隔”实为读之感觉,若读之顺畅,有一泻千里、畅达无阻之感则为不隔,若诗词中多用典故、借代、拟人等手法,需借助注释或已有知识方能理解文意,则为隔。
具体说来,“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一句写出众人普遍之精神状态,道出人生之真谛。
诗人用他灵敏的笔触写下众人的心灵体验,因而能获得人们的情感共鸣,激起读者心中已有的情感因素。
此种诗句,无需翻译,自深得其理,含有某种集体无意识。
所以称之为“不隔”。
至于写景之诗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两句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大草原下广阔的视野,似盖的天际,茫茫天空下,牛羊在悠闲点缀着无边的山野。
读罢,似乎我们脑海里已呈现了这样开阔壮美的景象,语语都在目前。
如此顺畅自然之情、之景应为静安先生所说“不隔”。
正如其所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至于隔之诗句,静安先生举出白石诗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
浅析《人间词话》中“隔”与“不隔”理论的接受美学色彩

研究掌握的基本功 。 就进攻而言 ,必须采取积极 的作 战行 动 ,谋 求在 已方部 队 的作战 “ 顶点 ”到来之前而攻 占 目标 , 获得决定性 的胜利 。 就 防御 而言 ,必 须谋 求使敌人在进攻未达 到既定 的 目的之前 便 出现或超过其作 战的 “ 顶点 ” ,使敌人不能实现其 目的。 是要集 中精兵利器打敌要 害 ,力求在 最短的时间 内将 敌 方的作 战引 向 “ 顶 点” 。充分发挥 武器系统 的远程摧 毁和 同时攻击 能力 ,利 用各种平 台系 统 ,从空 中 、地面 、海 上 、 水下 多种系统发射 ,协调一致地打击敌 指挥 系统 、后方系统 等 重点或薄弱环节 。高技术作 战系统的整体性趋势 ,既是它 的强 点 , 也是它 的弱点 。只要我们能抓住 敌作战系统的节点 , 及 时予以攻击 ,就能打乱敌人 的整个作 战系统结构 ,从总体 上降低其作战效能 。同时 ,要 把作 战重心放在打敌主要作 战 兵器上 ,打掉 了其高技术兵器 ,就 斩断了他的左膀右臂 ,打 掉了他 的优势。 二 是要实施 机动作 战 ,促使 敌方提前 达到 “ 顶点 ” 。高 技术条 件下 ,战争 的胜利不 再依赖 于战役 战术成果 的积 累 , 而是取决 于对 战机的把握 以及对 军事打击成 果的有效 利用 。 实施机动作 战的核心 ,是 创造战机和把握 战机 。要采 取多种 手段 ,把敌人调 动起 来 ,力求使敌该动 的部分动 不起 来 ,不 该动 的部分 动起来 。在防御战斗 中,要把握攻 防转换 ,力 求
一
、
纵观全文 ,我们不难发现,除 “ 隔”与 “ 不隔”之外, 王 国维还提到 了一种介 于两者 之间的 “ 稍隔”的理论 ,延年 和 山谷就都属 于 “ 稍 隔”一类 。由此可见 ,王 国维对这种 区 分方式的划分并不是死板生硬的 ,而是 留有很多的余地 。
品读《人间词话》(四)“隔”与“不隔”

品读《人间词话》(四)“隔”与“不隔”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
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
词亦如是。
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
”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
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
”便是不隔。
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
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写情如此,方为不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写景如此,方为不隔。
王国维所谓的“境界”,实际上就是指“呈现于作品之中的、能引起读者深切共鸣的典型审美形式。
理解了“境界”的内涵,也就好理解什么是“隔”与“不隔”了。
所谓“隔”,就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共鸣有障碍(包括迟滞与不自然),“不隔”,就是共鸣产生的自然与流畅。
词忌用替代字。
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
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
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
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
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沈伯时《乐府指迷》云:“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霸岸’等字。
”若惟恐人不用代字者。
“隔”与“不隔”之辨

“隔”与“不隔”之辨张建斌【摘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隔”与“不隔”的美学命题.“不隔”的思想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真切”;二是物我合一,景与情浑;三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理论来源看,一方面,“不隔”来源于西方的直觉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诗学批评本身包蕴着对直觉的重视.从更深层次说,“不隔”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心物交感的哲学思维.王国维极为推崇“不隔”,并以此作为评价诗歌优劣的标准.然而,作为一种审美范畴,“隔”同样具有一种“意内言外”的美.“隔”与“不隔”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真切”,它们都是紧紧围绕境界说而生发的美学范畴.【期刊名称】《合肥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2)005【总页数】6页(P82-87)【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隔”;“不隔”;境界说【作者】张建斌【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09《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美学著作,集中反映了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静安先生试图借助西方文学理论概念,融合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建立中国人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
然而,由于采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模式,难免主观印象式的批评,相应地削弱了他的学说的理论性,并引发后世不同学者、不同流派之间的争鸣。
“隔”与“不隔”即是一例。
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隔”与“不隔”的美学命题。
“隔”与“不隔”究竟何指,静安先生并未作出明确界定。
后世大部分学者“以意逆志”,试图还原静安先生的本意;另一些人则别僻蹊径,不拘成见,开拓自己的理论话语。
一、“隔”与“不隔”的思想内涵静安先生在比较周邦彦、姜夔两家词时,首次提出“隔”的概念。
《人间词话》第三十六则:“美成《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
”[1]207又第三十九则批评姜夔词:“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人间词话的内容解读

人间词话的内容解读《人间词话》是清代著名文学家王国维所著,是他在诗歌理论方面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包含了他对诗词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其中涵盖了诗词的本质、风格、意境和写作技巧等方面。
一、诗词之本质王国维认为,诗词的本质是表达情感和思想。
诗词是诗人对世界的感悟和体验,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因此,诗词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们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而不在于它们的语言和形式。
二、诗词之风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隔”与“不隔”的概念,认为诗词的风格应当是“不隔”。
所谓“隔”,就是用晦涩难懂的词汇和复杂的意象,使得读者难以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而“不隔”则是用自然、流畅的语言,以明快、直接的意象表达情感和思想,使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三、诗词之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诗词的意境之美。
他认为,好的诗词不仅要有明确的主题和情感,更要有深远、悠远的意境。
意境是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等手段,创造出的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氛围。
好的意境能够让读者深入感受诗词的情感和主题,同时也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四、诗词之写作技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探讨了诗词的写作技巧。
他认为,好的诗词需要有自然的节奏和韵律,要注重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创造。
此外,他还提出了“起承转合”的法则,即诗词的布局应当有起有承,有转有合,使得整个作品既有整体性又有变化性。
同时,他强调诗词应当注重表现力的发挥,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总的来说,《人间词话》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理论著作,王国维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分析,揭示了诗词的本质、风格、意境和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奥秘。
这部作品不仅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启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词话》课程.2019】隔与未隔网名:兰君《人间词话》选读逐条批注这些条目:《人间词话》第34条词忌用替代字。
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
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
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
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
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
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批注】此段开头写道“忌用替代字”,我觉得应该是“慎用替代字”比较合适。
比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中用“落木”代替“落叶”,“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中用“青春”代替“春天”等等诸多例子不都是诗句中的名句吗?用替代字好不好的关键是用得怎样样,替代字有利于诗句中境界的创造,意境的传达就是用的好。
“以词害意”就是不好。
结合本则上下文来说,王国维的意思应该是强调:诗词作者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意境的创造上,而不是搜肠刮肚的寻找替代字去弥补意境的不足。
我猜想他批评《解语花》中“桂华”代替“月光”原因是“桂华流瓦”的意境给人以隔绝之感,没有“月华流瓦”那么容易让人产生如见其景的真切感受。
月光如水一般明亮,如水一样静静在瓦上流淌,表达很自然,容易理解。
“桂华”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桂树的高大形象和桂花的香气,结合上下句看“花市光相射”,“纤云散”,中间应该突出的是月光的皎洁明亮,这里写出了在元宵节的灯火映衬下,月光照着琉璃瓦上那种特殊的明亮之感。
所以用“桂华”代替“月光”用词虽美,却影响了意思的精准传达,造成了视线阻隔中断。
“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此处用“绣毂雕鞍”代指纵马奔驰的男子。
本文意在表示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不舍之情,“绣毂雕鞍”是精美的外在装饰品,是当时很多有身份男子的共同特征,这里代指所思念的那个人,形象不够鲜明独特,也不足以表现女主人因痴情而愁苦的特殊情感。
我觉得如果选用的是能表现两人美好回忆的有鲜明个人特征的物象,可能会更好些。
《人间词话》第35条沈伯时《乐府指迷》云:“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
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
”若惟恐人不用代字者。
果以是为工,则古今类书具在,又安用词为耶?宜其为《提要》所讥也。
【批注】此则是对上则内容的补充,仍在表达作者反对一味用替代字来弥补意境和境界的不足这种现象。
我理解作者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意境的创新和真挚的感情,只学会了用替代字来表情达意,非但不是创新反而是一种思想懒惰创造力退化的表现。
从《四库提要》的注解可以看出,《乐府指迷》中“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
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
作者沈伯时是用意是“欲避鄙俗”,至于后来“转成涂饰”并非作者本意。
而王国维引用其中的只言片语,忽略掉其写作背景,是为了自己的表达需要。
这就像一位画家指出了绘画可以创新,其中的一种途径是画水墨画。
用黑白色可以代替大自然中的各种颜色一样,至于如何调弄水墨代替不同颜色,那是绘画者的功夫。
甚至你不用水墨画,你画油彩画,你搞素描都行,你不能因为有人水墨画的画工不好就说那位画家说错了,带人误入歧途。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沈伯时的《乐府指迷》实际上也反映了诗词创作中的一个现象,有些替代字已经具有了语码作用。
就像提到‘红雨’‘刘郎’就会让人想到桃或与之相关的典故一样。
意象也是可以不断创新的,否则总按固定的意象写作,那么连机器人也会写诗的。
意象的选择要根据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来决定,不能固化。
《人间词话》第36条美成【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
【批注】此则内容王国维赞扬周邦彦的写荷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我认为王国维评价的非常准确,主要是突出了荷的神采。
尤其是“水面清圆”和“一一风荷举”中的“举”字写的非常精妙。
“水面清圆”让人仿佛看到水清叶圆的美景,还能产生一种亲手摸过荷叶的质感印象:浮在水面上的荷叶,叶色青翠,铺遍荷塘,叶片柔嫩、清润,嫩得能掐出水来,大的小的荷叶叶边都圆润光滑,没有残破。
“一一风荷举”,让人仿佛看到水上荷叶随风轻摇,花茎挺举的动态。
“一一”让人联想到每一朵荷花的状态,有的微红,有的洁白,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正在盛开,阵阵清香随风传来……。
“举”字融情于景,不仅写荷的情态,还写出了荷的精神风貌。
“风荷举”荷是在“风”中挺举,经历了“溽暑”和“宿雨”的磨炼后,“荷”仍能在风中挺举,此情此景让诗人诧异,精神振奋,终身难忘。
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与恋恋不忘之情完全融入到了对荷之美的描写与回忆中。
前面写“燎沈香,消溽暑”让人觉得夏日悠长,暑气浓重。
写“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写晨光初兴之景,诗人兴致刚刚提升。
写到“一一风荷举”时,仿佛是精神为之一振,遥想故乡此情此景,仿佛暑气全消。
周邦彦写荷不仅写出了荷之神理,也仿佛写出了观荷者的精神状态。
他最高明的地方是写荷时,重在写意、写神,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有“踏花归来马蹄香”的艺术效果。
姜夔的《念奴娇》一词中,我比较喜欢的只有“嫣然摇动”这一处,这句话让人仿佛联想到盛开的荷花随风摆动的姿态。
至于“水佩风裳无数。
翠叶吹凉,玉容销酒。
”写荷花的颜色用“玉容”,写荷花的神态用“嫣然”,此时荷花与美人的形象是融为一体的;用“水佩风裳“的典故代替荷花荷叶也是把荷当人写,但有些令人费解;“翠叶吹凉”、“青盖亭亭,情人不见”和“冷香飞上诗句”又写的是诗人欣赏荷叶闻荷花香气时的感受,有清冷之感。
结合全诗来看,我与荷之间有一种距离感,是我在观荷,观荷时想到了像荷花的人,再由人产生了“几回沙际归路”的乡情。
诗人的感情层层铺垫,几经波折,再传达到读者时就产生了更深的疏离感。
《惜红衣》一文中大半的笔墨在叙事抒情,直接写荷花的只有“红衣半狼藉”一句,写的是荷花凋零的形象,抒写了“望故国”“不共美人游历”的遗憾。
这里荷花只是睹物思人的一个媒介。
难怪王国维先生读评这两首词时有“隔物看花之恨”。
,《人间词话》第39条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
北宋风流,渡江遂绝。
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批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这些诗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景,语句生动,读来有新奇之感。
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看,“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似乎在暗示一种情感,“二十四桥仍在”,让人想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
此句有“物是人非”之感概。
“波心荡”,是写诗人的内心犹如江心的水波动荡?还是只有水波动荡之意?“冷月无声”是写玉人无声,人犹如冷月,还是因“玉人无声”“我”觉“月冷”?亦或只是描绘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静无声之景?此句传达的感情不明了,写的景色特征也鲜明。
“波心荡”水波如何动荡的?“冷月无声”月为何“冷”,如何“冷”的,不如“淮南皓月冷千山”那样特征突出。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数峰”如何清苦?为何要“商略”“黄昏雨”?作者想借景表达什么感情?景的特征不够鲜明,情的抒发不够自然。
“岑寂。
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
”这一句中,已明确说出生活是“岑寂”的,冷清、寂寞的。
为何紧接着写“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此句是用“高柳晚蝉”衬托环境的寂静?用“高”修饰“柳”,用“晚”明确“”蝉”声的时间,是告诉人们这里本来就寂静,不如“鸟鸣山更幽,蝉躁林愈静”那样对比鲜明。
有资料解读此两句是在借“高柳晚蝉”诉说时序更替、秋风将至的消息,透漏出凄然以悲的心事。
用“晚蝉”声音之悲写感情之悲凉,在诗词中已成俗套,没有新鲜感,感情的抒发自然也不真切、深挚,没有写出诗人独特的感情。
此处,作者不仅批评了姜夔等南宋词人写景给人隔膜的感觉,还揭示了文体流变的规律:当一种文体在某个阶段达到繁荣鼎盛后,陷入俗套,没有创新,开始有衰落的倾向。
《人间词话》第40条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
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
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
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
”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
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
白石【翠楼吟】:“此地。
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
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
”便是不隔。
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
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批注】:欧阳公【少年游】“晴碧远连云”,以“晴碧”着色,正面咏草。
晴则色明。
“远连云”,是说芳草延伸,至目尽处与天相接。
写景如画,亦有点染之法,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
“晴碧”句是“点”,“ 千里”两句为“染”。
“千里万里”承“远连云”,从广阔的空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的绵延无垠。
“二月三月”应首句一个“春”字,从“草长”的时间上加以渲染,极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将人、景绾合,点出不胜离别之苦的主旨,并开启了下片的抒情。
此词境界辽远阔大,语言质朴清新,写景和用语都不隔,所以境界高。
白石【翠楼吟】“此地。
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
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
”一句中“宜有词仙”并非真有,仙人乘鹤是本地故事,而“词仙”之说则是就楼成盛典而加以想象的。
“君“乃泛指;“玉梯凝望久”,凝望的有虚景,凝想的情也是借典故表达的。
“叹芳草、萋萋千里”是翻用崔颢的诗“芳草萋萋鹦鹉洲”,这句话本是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连起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但在文中诗人到底想表达什么情,并没有明说。
这一句写景不隔,抒情不够鲜明,所以境界相对低一些。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比较欣赏陶渊明、谢灵运这两种风格的诗。
陶渊明的诗以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见长,写景亦是写心境;谢灵运以写山水田园诗见长,善于描摹具体景物的形态、姿色。
如果说陶的写景诗是写意画,谢的写景诗就是工笔画。
不管什么画,只有写景如画,让读者心领神会的作品才是“不隔”的好作品。
即使是同一个诗名并称的诗人,在“隔与不隔”的艺术水平上也有深浅高低的区别。
如:颜延之与谢灵运并称“颜谢”,但颜诗喜用典故,堆砌辞藻;苏东坡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但黄庭坚的诗常用生硬、冷僻的词句,所以他们给人稍隔的感觉。
即使是同一个词人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语句表达也有隔与不隔的区别。
比如对欧阳修和姜夔同一首词作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话语如在目前”作为写景诗“隔与不隔”的标准。
所谓“词语如在目前”,就是要直观、鲜明、真切,让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