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重要的国家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重要的国家战略
当今世界经济强国,首先都是教育强国,同时,其教育的“强”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上。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重要的国家战略。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在建设高教强国的目标引领下,高校应该怎样加强自身建设?如何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有着自己的思索。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重要的国家战略
记者:您曾担任过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又担任高校党委书记多年,从管理者到实践者,您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如何看待?
瞿振元:当今世界,经济强国都是教育强国,其教育的“强”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上。
高等教育强国是教育强国的主要内容,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本质要求。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教育部2012年发布的《高等教育专题规划》旗帜鲜明地提出2020年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经成为国家目标,成为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
事实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是凭空提出的,而是经历了长时间的酝酿。
它有两个重要的背景或者是基础,一是“985工程”的实施,二是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
先说“985工程”的实施。
在国家实施这一工程之前,一些高校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陆续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19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由此,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
这一工程的实施,使一批高校办学实力和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在一些点上的突破,着力点是质量的提升。
二是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
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从那时的9.8%逐年提升,2007年达到23%,在学总规模超过了2700万人,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了1800万人,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先后超过了俄罗斯、印度和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以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中国速度”成长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在面上的突破,着力点是数量的扩张。
高等教育自身“量”的发展和建设高水平大学“质”的追求汇合在一起,既在数量(规模)上扩张,也在质量(水平)上追求超越,这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提出的客观基础。
而高等教育强国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可追溯至2007年12月举行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第十八次咨询会。
在会上,我国百余所优秀大学的校长和书记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结合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达成共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
这一共识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写进了会议文件。
这是高校高层管理者就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目标和发展途径所形成的共识,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主动性和历史自觉性的反映,是高等教育战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如果说在2007年“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还只是高等教育界的内部共识的话,那么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发布,“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成为社会共识,成为国家的意志和政府的行为,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
从本质上说,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是建设一个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
从建设若干所一流大学到建设一个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中华民族追求高等教育强国梦的质的跨越。
当前形势下,高等院校应抓住机遇,高举旗帜,明确目标,自觉担当,加快建设步伐。
五个变量,提高质量是核心
记者:《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您心中的高等教育强国是什么样的?
瞿振元:我认为,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涉及五个主要变量,即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公平,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如果能正确处理好五个变量的关系,并使每个变量在实现自身最优化的同时在整个系统形成最大张力,我国建成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体系的目标就实现了。
这五个变量中哪个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要因时而异,与时俱进。
现在我们强调质量为核心,同时规模、结构、效益、公平等变量也不容忽视。
事实上,当前情况下,高等教育的结构问题也相当突出,不仅层次类型结构需要调整,区域结构也亟待调整。
比如实施中西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将对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育投入增加后,经费如何用得科学、合规和有效益,也值得高度重视。
同时,教育公平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和基石,其意义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
也就是说,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提高质量是核心,但不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全部内容。
在强调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的同时,应当密切关注其他变量。
如果
处理不当,不仅质量难以得到提高,更谈不上建成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强国。
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是整体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
记者:根据美国ESI(基本科学指标)最新统计数据,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微生物学等六个学科,已经进入世界前1%的行列。
同时,中国农大又非常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
根据农大的实践经验,您认为应如何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瞿振元: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我觉得首先要抓两个观念的转变,一个是重专业教育,轻基础教育的观念;一个是重专业性学科建设,轻基础学科建设的观念。
从本质上说,这两个观念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只是操作层面存在差别。
而这两种观念的形成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
在我国,高等教育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后发外生型道路。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国家建设急需专业性人才,特别强调大学教育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主要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因此,在人才培养上一直存在轻基础重专业的弊端。
此后形成的一些评价指标,如学科排名等进一步助长并固化了这一观念。
随着时代发展,这种观念越来越不利于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亟需更新。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工作主题的原因之一。
与我国不同,西方大学是个自下而上的自然形成过程,作为从教士群体分化出来的知识分子社团,西方大学产生之初便具有坚实的人文背景,形成了实力很强的基础学院和文理学院。
此后,尽管大学与经济社会密切联系的应用性学科发展很快,伴随功能的演化和拓展,大学逐步走向综合化,但其基础学院或文理学院往往还是实力最强的院系。
因此,未来时期,我国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加强两项工作。
一个是“强基”工作,即加强基础学院的基础学科建设,这最能扩大学生受益面。
如在中国农业大学,本科学生70%学分的教学任务由理学院、人文发展学院、思想政治学院、体育艺术教学中心承担。
加强这4个基础学院的建设,不仅使全体学生受益,而且使每个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基础、身心健康得到全面提高。
二是加强专业学院的教研“转化”工作。
专业学院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科研优势。
在这些学院,强调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做到“教研结合,以研促教”,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就能上一个新台阶。
(记者倪光辉)
《人民日报》 2012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