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儒学实践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儒学实践文化
一、宋濂
(一)、宋濂年谱(复印资料)
(二)、婺学:
宋元以来,以婺州(浙江金华)为学术重镇的,以东莱吕祖谦为代表、浦江宋濂集大成、天下学习种子方孝孺绝其后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儒学。其总体基本特征是文道并重、经史并重、理性道德与事功并重。内圣与外王统一,文道与政道统一,上承孔门之正传,下开清代实学之先河,旨在经世致用的求真务实之学。
区别于当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处为:
1、程朱陆王都专注内在心性,而讳言外在事功,而婺学主张心性与事功并用。
2、程朱陆王都把修养新兴看作是超越于功利之外的独立学问,而婺州学者则主张把道德价值应用到济世安民的事业中。所以,程朱陆王之学,是旨在修养道德心性之学,而婺学是在道德心性修养基础上,重在经世致用之学。
3、主张义利合一。讲仁义就是为了功利,义里包含更长久的利。“仁义者,固所以利之也。”
可见,婺学是在儒家中庸之道思维指引下,统摄了义理与事功,即在承认存在于事物中之普遍规律,也即“理”或“天理”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的永恒存在之外(朱熹是金华人),又认为“心”是认识“理”,驾驶“气”的主宰,而当时生民涂炭的元末明初动乱
社会,又让婺州之儒,担负起济世安民的责任,追求用事通儒、大儒,反对只求训诂的腐儒。宋濂就认为,后者是百无一用的书生。(三)、婺学的渊源:
两宋之交的兰溪香溪范浚开其宗(?),南宋金华吕祖谦、悦斋唐仲友,永康龙川陈亮三家鼎立而达其盛,其中又以东莱吕祖谦影响最大,足为婺学代表。后又经宋末浦江韶父方凤诸儒,以及元代金华凝熙闻人梦吉、浦江道传柳贯、源颖吴莱、义乌晋卿黄溍jin 诸儒,传至明初宋濂而集婺学之大成,开启有明一代新学风。
诸子重心性道德而讳言功利,龙川重事功而反对空谈道德心性,证诸儒门内圣与外王并重的中庸之道,都有偏颇之处。惟有东莱吕氏之学,即重心性道德,亦重经史、文章与事功,可谓孔门之正传。景濂有见于此,故对吕氏之学情有独衷。独念吕氏之传且坠,奋然继之绝学。
(四)、孔氏南宗与婺州学者的交往
衢州是孔氏嫡长孙生活之地,是孔氏南宗家庙所在地,是孔氏南宗族人之根。南宋初年,孔子第四十七世孙孔传,第四十八世孙、衍圣公孔端友率孔氏族人筚路蓝缕,开创基业,后来由衢州散居浙江、江苏、湖南、福建等南方各地。浙江一支分布很广,就衢州来说,除城区外,江山、常山等县均有;就金华来说,开创永康支,后裔广布永康、磐安、新昌、仙居、缙云等县山区。
宋元以来,婺学昌盛,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之学,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婺学,以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为代表的北山之学,无
不渴望“近圣人居”,纷纷赴衢州孔庙拜谒,结交孔氏南宗族人。
金华名儒胡翰曾作《孔氏家庙记》;孔瀛是孔子第五十三氏孙,与宋濂是知音,多次拜访孔瀛。孔瀛去世,宋濂“哭之恸”,撰写悼念文章。孔克英是孔子五十五世孙,永康支族人,宋濂于金华山听其讲学,其去世,宋濂痛其浮沉下游,竟不能少展所学而殁,感慨天命耶!诚有不可窥测者矣。孔克英之子孔希仁往曲阜谒庙会族,宋濂为其作《送永康孔教谕士安往曲阜谒庙序》。婺州学者推崇孔氏南宗士人深厚学养与崇高品行,盛推孔氏南宗的忠义精神与诗礼文化。(孔洙让爵给北宗1282年;孔克仁有谋略、有涵养、有风采,受婺学先驱胡翰推许;孔楷—孔洙之子,幼年才华横溢,受到许谦赞许;孔道辅有以笏hu击蛇壮举,其“击蛇笏”成为孔氏南宗庙的精神象征——刚毅忠劲与过人胆识。)
(五)、宋濂所在金华群体
1、师传:
金华之学为朱熹嫡传,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诸子,上溯勉斋黄干,传朱子之学;黄溍、柳贯、吴莱、吴师道等人继之。元末,宋濂、胡翰、王祎yi苏伯衡等又传黄、柳、吴之学。明初,王绅、方孝孺、楼琏等又传宋、胡、王、苏。(经历四个时期:一、形成期,元至正初十八1358,黄溍、柳贯、吴莱、吴师道卒至朱元璋攻占婺州,宋濂、胡翰、王祎、戴良等主盟金华诗坛,义门郑氏子弟年十六以上者相从学;第二期,(1359至元灭亡)宋濂等入朱元璋朝,诗歌政事并重;第三期,至1380,颂圣之风,倡导宏丽纯雅,第四
期,以方孝孺抗节死为止,诗派后继乏人。)
2、文人群
刘基,出身仕宦家庭,学识渊博,智慧过人,聪明干练,是朱元璋的重要谋臣,功勋盖世,做人低调,如果生在刘备时代,又一个诸葛亮,可惜在朱元璋淫威下,多次辞官不能,连张良也做不成。因偶感风寒,朱元璋派胡惟庸带御医去探望,御医开药方,服药后病情加重,65岁死于家乡。
高启,出身富家,生性机敏,读书过目不忘,尤精历史,嗜好诗歌,被誉为明初四杰之一,为人耿介,以儒为本,厌倦朝政,不慕功名。因不与朱元璋合作,惨遭腰斩,年仅39岁,当时没死,蘸自己血写了三个“惨”字。
宋濂,家境贫寒,早产儿,体弱多病,但是聪明好学,(《送东阳马生序》),母亲变卖首饰供其读书,就学黄溍,多在家自学,成年德高望重,是开明“文臣之首”,帝王之师,有道学气,71岁时受孙宋慎牵连,惨遭流放而死,子与孙都被杀。
方孝儒,宋濂弟子,浙江宁海人,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思想家,才华出众,25岁得朱元璋赏识,却因不合作朱栎政权,遭灭十族惨案,(太子朱标弟弟,政变从侄子手中夺得政权),合计873人,流放数千人,这是明代政权对文人最惨烈的屠杀。
戴良,宋濂同窗,不入朱元璋朝,隐居山林。
(六)、宋濂与郑氏义门(家族文化研究)
所谓义门,是指同居共爨的大家族。这种大家族,有的世代较
少,有的世代较多,甚至累世同居超出五代,实际上成为宗族。义门类型的宗族组织以家庭形式出现,家长即族长,同居共爨,具有特殊的形态。
浙江婺州浦江郑氏家族就是同居共爨的义门。同居共爨就是这种大家族成员的经济属集体所有。《宋史·孝义传》记载,旌表浦江郑绮九世同居,同居家族的维持要有一定数量的土地为其经济基础,元代浦江郑氏有“腴田二千亩”。为维持共财秩序,义门要求家众无私蓄。《元史·孝友传》说,浦江郑文嗣“其家十世同居,凡二百四十余年,一钱尺帛无敢私。”基于财产的共有,分配制度实行平均主义。共财与同居的相辅相成,是义们的两个前提条件。
义门的管理,是依靠家法做保证的。浦江郑氏有《郑氏规范》,维持家族秩序,由第六世郑文融制定的58条,发展到明第八世孙郑涛为168条,经宋濂勘定,为之作序,并在元末接替吴莱,在郑氏私塾学校——东明书院主讲于郑氏子弟,年满十六岁郑氏子弟,前往读书受业,若二十一岁无所成就者,令习治家理财,向学有进者不拘。
郑氏规范共十类:
1、祠墓及祭祀制度(11条)
2、宗子家长制度(13条)
3、子孙分管族务的组织化管理制度(43条)
4、人生礼仪(21条)
5、出仕规定(3条)
6、兴义举,分族内和乡邻里党两部分(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