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rocyte(星形胶质细胞)
glia细胞的分类 -回复
![glia细胞的分类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215e744e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b.png)
glia细胞的分类-回复Glia细胞又被称为神经胶质细胞,是一类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的非神经元细胞。
虽然传统上认为神经元是大脑和神经通信的关键角色,而glia细胞被认为是神经元的辅助细胞,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glia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glia细胞及其功能。
1. 基本介绍:Glia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非神经元细胞,约占脑细胞总数的90。
它们通常较小,形状各异,且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提供结构支持、维持离子平衡、调节神经元间的通讯,并参与免疫反应。
2. 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星形胶质细胞是最常见的glia细胞类型,它们具有星形的形状,故得名。
星形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包括调节神经元间的通讯、维持神经元的离子平衡、提供营养支持和维持血脑屏障的完整性。
它们可以通过吞噬神经元剩余的神经递质来调节神经元间的信号传递,并参与神经元突触的形成和塑性。
3. 异质性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s):异质性胶质细胞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其功能是维持和产生髓鞘,髓鞘是神经纤维周围的脂质保护层。
髓鞘能够促进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因此,异质性胶质细胞起到了重要的神经元保护和功能加快的作用。
4. 微胶质细胞(Microglia):微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免疫细胞,它们是最小的glia细胞类型,形状呈细长的圆柱状。
微胶质细胞具有清除脑组织中的病原体、死亡细胞和细胞垃圾的功能,类似于宏噬细胞。
此外,微胶质细胞还能产生和释放免疫调节因子,参与炎症反应。
5. 忍氏胶质细胞(Ependymal Cells):忍氏胶质细胞主要分布在脑室和中央导水管内,它们具有上皮细胞的特征,有绒毛突起。
忍氏胶质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脑脊液和参与细胞外液平衡的调节。
6. 盧氏胶质细胞(Bergmann Glia):盧氏胶质细胞存在于小脑中,其主要功能是促进神经元的迁移和正常的组织结构形成。
胶质细胞的概念
![胶质细胞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58e8ff9a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b.png)
胶质细胞的概念胶质细胞(glial cells)是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中的非神经元细胞,它们与神经元共同组成了神经组织。
虽然在过去,胶质细胞被认为只是神经元的支持细胞,但研究发现胶质细胞在调控神经元功能、维持神经环境稳态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胶质细胞主要包括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微胶质细胞(microglia)以及室管膜细胞(ependymal cell)。
每种胶质细胞都在神经系统中有独特的功能。
1. 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胶质细胞类型。
它们具有多个分支及星状形态,可通过脚突与神经元或血管相互连接。
星形胶质细胞具有很多功能,包括提供神经元代谢和能量所需的物质、调节神经元的环境pH 值、协助维持离子浓度平衡、形成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以保护神经组织等。
2. 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其主要功能是产生髓鞘。
髓鞘是由脂质物质包裹的多层绝缘物质,在神经元的轴突周围形成保护层和电气隔离层。
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覆盖并包裹多个神经元轴突,有效促进神经冲动的传导。
3. 微胶质细胞(microglia)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免疫细胞。
它们具有免疫监测、炎症调节和清除死细胞和代谢产物等功能。
当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或感染时,微胶质细胞能够迅速被激活,迁移到受损区域以提供保护和修复。
4. 室管膜细胞(ependymal cell)主要存在于脑室内壁,负责产生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
它们具有保护和支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并且可以通过纤毛运动来促进脑脊液的循环。
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功能是多样且重要的。
它们不仅提供结构支持,还发挥重要的调节神经元功能的作用。
胶质细胞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分子,能够调节神经元间的突触传递、神经元发育和成熟过程、突触可塑性等。
星形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https://img.taocdn.com/s3/m/1320b343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15.png)
星形胶质细胞具有许多突起,伸展充填在神经细胞的胞体及其突起之间,起支持和分隔神经细胞的作用,并 参与了血脑屏障的形成。由于星形胶质细胞能产生和分泌某些神经递质以及表达某些神经递质受体,可对一些神 经活性物质产生反应。另外,星形胶质细胞能对外源性化合物进行生物转化,并可帮助调节神经元周围的离子微 环境。外源性化学物质或外伤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后,损伤区域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增生可形成胶质“瘢痕”。这种 增殖多伴随着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增加。因此组织中GFAP 升高是中枢神经系统对损伤作出反应的一个标志性信号。
星形胶质细胞比脑内其他任何类型的细胞具有更广泛的缝隙连接,由此使得星形胶质细胞类似于合胞体样结 构。这种缝隙连接的功能为:加强相邻细胞的连接;细胞通讯,其方式为离子偶联以及代谢物偶联。离子偶联即 电偶联,可使细胞形成同步活动。而代谢偶联则能使单糖、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以及激素和其他一些低分子 物质自由通过缝隙连接。
(3)营养和保护作用。在神经发育中的作用,星形胶质细胞的终足几乎包被脑毛细血管80%以上的面积,而 其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可能是形成血脑屏障的基础,并从血液中摄取营养物质供应神经元。在 胚胎发育初期放射状胶质细胞可以引导神经细胞迁移。在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星形胶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容 易形成胶质瘢痕。
astrocyte星形胶质细胞.ppt
![astrocyte星形胶质细胞.ppt](https://img.taocdn.com/s3/m/b6a9995283d049649a66588a.png)
2 Exposure of astrocytes to UCB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both TNF- α receptor TNFR1 and IL-1 β receptor IL-1R1, but not TNFR2, as well as their activation, observed by augmented binding of ceptors’ molecular adaptors, TRAF2 and TRAF6, respectively.
5 Together, our data show that inflammatory pathways are activated during in vitro exposure of rat astrocytes to UCB. This supports the concept that inflammatory pathways play a role in brain damage by UCB, and that they may represent important pharmacological targets.
1 We have reported that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 and interleukin (IL)-1β are produced by cultured neurons and mainly by glial cells exposed to unconjugated bilirubin (UCB). The effects of these cytokines are mediated by cell surface receptors through a nuclear factor (NF)-κB-dependent pathway that we have showed to be activated by UCB.
阿绍夫细胞名词解释
![阿绍夫细胞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c69f753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3b.png)
阿绍夫细胞名词解释一、引言阿绍夫细胞(Astrocyte)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的一种神经胶质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提供结构支持、调节离子平衡、参与能量代谢以及调控神经元之间的通讯。
本文将对阿绍夫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理学作用进行详细解释。
二、结构特点阿绍夫细胞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结构特点:1.星状形态:阿绍夫细胞在组织中呈现出星状或分枝状的形态,这种形态使得它们能够紧密与其他神经元和血管相连。
2.足突:阿绍夫细胞具有多个足突,这些足突可以覆盖大片区域,并与其他神经元和血管发生联系。
这些足突不仅提供了机械支持,还通过足突间的连接与其他神经元进行信号传递。
3.星形纤毛:在阿绍夫细胞的表面上可以观察到一些星形纤毛,这些纤毛有助于增加细胞表面积,提供更多的接触点。
三、功能作用阿绍夫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作用:1.结构支持:阿绍夫细胞通过与血管和其他神经元的连接,为中枢神经系统提供结构支持。
它们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稳定了神经组织的排列和空间布局。
2.离子平衡调节:阿绍夫细胞可以调节神经元周围的离子平衡,特别是钠、钾和氯离子的浓度。
通过吸收或释放这些离子,阿绍夫细胞可以控制神经元的兴奋性。
3.能量代谢参与:阿绍夫细胞参与神经元的能量代谢过程。
它们可以吸收葡萄糖并将其转化为能量供给周围的神经元使用。
4.养护修复: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时,阿绍夫细胞会发生活化,并释放出一系列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
5.神经递质清除:阿绍夫细胞还具有清除神经递质的功能,通过摄取周围的神经递质,阻止它们在突触间隙中过度积累。
四、与其他细胞的关系阿绍夫细胞与其他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1.神经元:阿绍夫细胞与神经元之间通过足突和突触结构相连。
它们可以接收神经元释放的信号,并对其进行调节和传导。
2.星形胶质细胞:阿绍夫细胞是星形胶质细胞(Astroglia)家族中的一员,与其他星形胶质细胞共同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星形胶质细胞知识点总结
![星形胶质细胞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2ba2e28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e7.png)
星形胶质细胞知识点总结一、星形胶质细胞的结构星形胶质细胞是一种类星形细胞,它们具有分支较多的细胞形态,呈星形或放射状分布。
在大脑白质中,它们具有完整的细胞形态,细胞体较大,有较多的肌动蛋白和细胞骨架。
在灰质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比较丰富,细胞体小,分支较多,形如星形。
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胞浆丰富,内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和胶质原纤维,这些结构有利于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细胞骨架。
星形胶质细胞胞浆内还含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此外,星形胶质细胞的胞浆内还有大量的胶质原纤维和胶原蛋白,这些物质是星形胶质细胞形成胶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许多微突起,这些微突起形成了一种与神经元的突触结构相关的胶质细胞突触。
在星形胶质细胞周围,还有一层分布着许多细小的颗粒和小泡的细胞外基质,它们为星形胶质细胞提供了养分和信息。
这些结构为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提供了基础。
二、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1. 维持神经元稳态星形胶质细胞通过对神经元活动的调节,维持神经元的稳态。
在神经元兴奋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通过对局部环境的调节,稳定神经元膜电位,防止过度兴奋。
在神经元抑制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可以促进抑制性信号传导,维持抑制传导的稳定性。
2. 调节神经元环境星形胶质细胞通过调节神经元周围的环境,保持神经元的正常生理功能。
星形胶质细胞可以调节细胞外离子浓度和酸碱度,维持正常的神经元兴奋性。
此外,星形胶质细胞还可以清除神经元活动产生的代谢产物和游离氧离子,减少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
3. 合成代谢神经递质星形胶质细胞参与了多种神经递质的合成代谢过程。
例如,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合成谷氨酸和谷氨酰胺,这些物质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
此外,星形胶质细胞还可以合成和释放多种神经营养因子,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再生。
4. 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星形胶质细胞是血脑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形成导向性的细胞层和胶质网,限制了血液中物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入,保护了神经元的正常功能。
星形胶质细胞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星形胶质细胞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d818d65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c9.png)
星形胶质细胞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徐柳清;赵培源;刘喜红;杜晓丹;范孟杨;侯俊林
【期刊名称】《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年(卷),期】2024(34)5
【摘要】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丰富的神经胶质细胞,其
参与神经系统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
其表型的改变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尤为重要。
表观遗传学机制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调控和染色质重塑等,皆与AS增殖、分化、炎症等表型特征的改变紧密联系,但这些机制如何发挥作
用仍需要探索与总结。
通过综述在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状态下表观遗传学机制对AS 作用的最新进展,以期为相关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总页数】8页(P126-133)
【作者】徐柳清;赵培源;刘喜红;杜晓丹;范孟杨;侯俊林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3
【相关文献】
1.可变剪接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及其在脂肪代谢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外源化学物对精子成熟障碍的影响及其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3.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
的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研究进展4.炎症小体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表观
遗传学调控机制研究进展5.胶质瘤化疗耐药机制的表观遗传学调控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述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
![简述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e17b7c80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7.png)
简述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简述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篇一嘿,今天咱们来聊聊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这玩意儿可有点意思呢。
首先啊,星形胶质细胞就像是大脑里的“小管家”。
我感觉它就像那种特别细心的老妈子,什么事儿都得管一管。
你想啊,大脑这个地方,神经细胞们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就像一群在工厂里没日没夜干活的工人。
这时候,星形胶质细胞就出来了,它会给这些神经细胞提供营养物质。
就好比是给工人送盒饭的,要是没有它,神经细胞可能就得饿肚子,然后就没法好好干活了。
比如说,葡萄糖这种能量物质,星形胶质细胞就负责把它送到神经细胞那里。
而且啊,星形胶质细胞还在维持大脑环境稳定方面起着超级重要的作用。
大脑就像一个特别精密的仪器,里面的环境得保持平衡才行。
星形胶质细胞就像是环境监测员,它时刻注意着离子浓度、pH值这些东西。
要是离子浓度乱了,那就像一场暴风雨突然冲进了一个平静的小村子,整个大脑的秩序就会乱套。
也许你会问,那它怎么维持呢?嘿,这就很神奇了。
它通过调节离子的转运来保持平衡,就像一个交通警察在指挥车辆,让离子们有序地在大脑里来来去去。
星形胶质细胞还有一个挺酷的功能,它就像一个“脚手架”,支撑着神经细胞的结构。
你可以把神经细胞想象成一群搭在架子上的藤蔓植物。
要是没有这个架子,那些藤蔓就会乱成一团,缠在一起。
在大脑发育的时候,星形胶质细胞就早早地在那里搭建好框架,让神经细胞能够按照正确的方式生长和连接。
我记得我小时候搭积木,要是没有一个稳定的底座,积木塔就会倒得乱七八糟。
这星形胶质细胞就相当于那个稳定的底座,给神经细胞的发育提供了保障。
不过呢,有时候我也在想,星形胶质细胞会不会也有累了或者出错的时候呢?毕竟它要管这么多事儿。
就像一个人,管的事儿太多了,总会有顾不过来的时候。
也许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它的功能会受到影响,然后大脑就会出问题。
但是,目前科学家们还在不断地研究它,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个神奇的细胞。
《简述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篇二哟呵,又来聊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啦。
星形胶质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https://img.taocdn.com/s3/m/835209f7f90f76c661371a8e.png)
目录一、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一) 星形胶质细胞的异质性 (二) 胶质网络二、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 (一)分泌功能 (二)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的发育及再生 (三)星形胶质细胞具有对神经元微环境调控的能力 (四)免疫功能与血脑屏障调控三、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新近进展 (一)星形胶质细胞也具有可兴奋性 (二)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通讯或对话 (三)在突触形成和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 (四)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发生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内数量众多的一大类细胞群体,约占中枢神经系统(CNS)细胞总数的90%,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是其中主要的组成成分目的从新生鼠皮层中分离、培养并鉴定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protoplasmic astrocyte,PAS)和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fibrous astrocyte,FAS).方法新生大鼠皮层分离的混合星形胶质细胞,经差速振荡法得到纯化的PAS和FAS;用免疫组化法分别对两种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观察到两种细胞均特异性的标记为阳性.PAS外观扁平似圆盘状,细胞体较大,突起宽而扁,分支少,均匀排列生长;FAS细胞体较小,呈圆形、卵圆形或多角形,突起较多,细长并有分支,呈交错生长.结论采用差速振荡法体外纯化培养两种AS,方法可行、有效,同时纯度达95%以上.脑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CNS)内在数目占绝对优势的一类大胶质细胞,被认为在神经元的整个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参与星形胶质细胞调节神经元活动的主要功能分子,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作一简要回顾.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AST)分泌雌激素的规律,研究AST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突触形成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取新生大鼠大脑皮层进行AST原代及传代培养,分别于传代培养的第0 d、7 d、14 d、21 d进行细胞计数,同时用ELISA方法测定AST条件培养液(ACM)中雌二醇(E2)的浓度.以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纯培养为模型,实验分成6组:神经元纯培养组;ACM培养组;AST和神经元混合培养组;雌激素培养组;ACM+Tamoxifen(雌激素受体阻断剂)培养组;Tamoxifen培养组.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和突触计数方法观察各组突触形成数量的差别.结果AST数量分别为1×104/ml、1.1×106/ml、1.4×106/ml、1.5×106/mi;ACM中雌二醇浓度分别为(ng/L):0、117±22、266±22、252±27.第0 d培养液中未检测出雌二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雌激素浓度迅速增加,14 d左右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但21 d时培养液中雌二醇仍保持较高浓度.各实验组突触荧光颗粒数分别为(个/细胞,培养第9d):14±3;79±5;83±8;80±6;32±3;29±3.显示ACM能增加培养神经元突触形成的数目近6倍,外源性雌激素可基本模拟ACM的效应.Tamoxifen 能阻断ACM促突触形成效应的75%左右.结论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大脑皮层AST能合成并分泌雌激素,分泌的雌激素可能参与了胶质细胞调节神经元突触形成的过程,而胶质源性的雌激素可能通过雌激素受体发挥促突触形成的作用.星形胶质细胞(AS)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认为AS是构成突触结构的第三种成分.AS对突触的数量、形态结构、成熟过程以及突触传递都有影响.AS能够以多种方式和神经元相互作用,如通过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细胞内Ca2+浓度的改变等环节影响神经元的生物活性,进而发挥对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最新研究表明,AS亦能够通过分泌多种介质,如谷氨酸、高半胱氨酸、D-丝氨酸、ATP、雌二醇、胆固醇、神经营养因子、凝血酶敏感蛋白和集聚蛋白等对神经突触可塑性发挥调节作用.。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和发生机制研究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和发生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d430024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db.png)
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和发生机制研究神经胶质细胞(glial cells)是神经系统中的非神经元细胞,以前被认为只是神经元的辅助细胞,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们在神经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多种功能。
神经胶质细胞形态多样,根据形态和分布位置不同可分为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和微胶质细胞(microglia)。
它们的功能也各有不同。
星形胶质细胞是神经胶质细胞中最常见的一种,它们主要分布在神经元周围和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中。
可以形成各种各样的足突来包覆神经元和突触,保护神经元,维持神经元的代谢和功能。
同时,它们还能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等方式调节神经元活性,影响神经元的突触机能和突触可塑性。
少突胶质细胞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是形成黑质多巴胺神经元髓鞘的主要胶质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通过形成髓鞘来包裹神经元轴突,提高神经元轴突的传导速度和功效。
同时,髓鞘还具有保护作用,减少轴突的伤害和损伤。
微胶质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处于沉睡状态,当神经系统受到感染、创伤、缺氧、肿瘤等刺激时,它们会迅速被激活,并且形态发生改变。
激活的微胶质细胞具有自清除、吞噬细胞和细胞分化等功能,参与神经系统的免疫、修复和再生。
神经胶质细胞的发生机制也是科学家们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
研究发现,它们除了具有广泛的分化能力,还有自身分化调控和与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等特点。
目前,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主要分为两种途径: 祖细胞分化和转分化。
祖细胞分化是指来源于胚胎或成人髓鞘细胞的多能干细胞,能够分化为各种类型的神经胶质细胞。
而转分化则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通过反向转录的方式,重新回到干细胞状态,再向神经胶质方向分化。
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神经胶质细胞与其他细胞的相互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神经系统中的关键环节。
神经胶质细胞能够释放特定的细胞因子,刺激神经元,同时通过突触尾部根据神经元发出的信号、释放相应物质来调节神经元的突触传递。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互作关系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互作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47ab17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5.png)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互作关系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两种主要细胞类型,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的信息处理单元,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神经胶质细胞则是支持细胞,提供给神经元所需的能量、物质和支持,同时也对神经元进行保护和修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之间的互作关系,以及它们在神经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一、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神经胶质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中最广泛、最多样化的一类非神经元细胞,其主要功能在于支持和保护神经元。
根据其形态和功能的不同,神经胶质细胞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形态像一颗星星的细胞,是大脑中数量最多的胶质细胞,主要功能在于为神经元提供营养物质、维持神经元的稳态、形成血脑屏障等。
2.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为神经元提供髓鞘,使神经元的传导速度更快,同时也保护神经元。
3.微胶质细胞(microglia):起到神经元免疫监视的作用,可以清除神经系统中的垃圾细胞和炎症细胞,同时也可以分泌一些生长因子来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
4.放射胶质细胞(ependymal cell):主要存在于脑脊液通路中,起到运输脑脊液、摄取不必要的物质、分泌脑脊液等多种作用。
二、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互作关系星形胶质细胞是最常见的神经胶质细胞,也是最重要的一类神经胶质细胞。
它是神经元的重要“邻居”,与神经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作关系。
1.为神经元提供营养和氧气:星形胶质细胞细胞之间形成星型结构,能够受到血管的供血,可以将营养和氧气送到神经元处。
2.维护神经元的环境稳态:星形胶质细胞有能力清除神经元周围的多余物质,维持神经元周围的环境稳态。
3.形成血脑屏障:星形胶质细胞可以形成血脑屏障,保护神经元免受外来物质和病毒的侵害。
4.参与神经元信号的传导:星形胶质细胞在神经元信号传导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释放一些特定的信号分子,星形胶质细胞能够调节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导。
科研NatureCommunications:以单细胞区分星状胶质细胞的区域特异性
![科研NatureCommunications:以单细胞区分星状胶质细胞的区域特异性](https://img.taocdn.com/s3/m/a7b941b8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3b.png)
科研NatureCommunications:以单细胞区分星状胶质细胞的区域特异性编译:姜意达,编辑:⼗九、江舜尧。
原创微⽂,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在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主要细胞类型,在调节突触(synapse)传播,调节⾎流与⼤脑的代谢功能中有重要作⽤。
但是,许多特定的转化器和星形胶质细胞在颈椎和⼩脑都具有相应的编码功能。
本实验采⽤单细胞测序技术探究整个前脑区域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多样性。
我们从数据中确定了成年⼩⿏和海马脑⽪层的五个不同转录组中的细胞亚型并揭⽰了各个亚型的独特空间定位,从形态与⽣理两个层⾯确定了星形胶质细胞分布。
论⽂ID原名:Identification of region-specific astrocyte subtypes at single cell resolution译名:以单细胞分辨鉴定区域特异性星型胶质细胞亚型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F: 11.88发表时间:2020.03.5通讯作者:Matthew G. Holt通讯作者单位:⽐利时鲁⽂维勃-库鲁纹脑疾病研究中⼼Glia⽣物学实验室实验设计图1:单细胞测序步骤与细胞类型分析(A)通过运⽤机械研磨技术从C57BL/6J ⼩⿏全脑中分别制备⽪质(Cortical CX)和海马(hippocampal HP)独⽴的两种星形胶质细胞,并分开制备两组动物的⽪质细胞悬浮液。
⽤ASCA-2-PE 特异性抗体在悬浮液中,标记星形胶质细胞,使⽤FACS收集单细胞并使⽤改良好的Smart-Seq2 进⾏单细胞⽂库制备。
最后构建了2976个⽂库,使⽤NextSeq 500 系统 (Illumina)进⾏测序。
(B)测序时,每个⽂库平均读取1M,总共保留了2015个⾼质量⽂库进⾏进⼀步分析。
在这些⽂库中,⼤部分读段为外显⼦(编码序列CDS;UTR,⾮编译区),⽽⼀⼩部分读段则位于内含⼦和基因间区域。
星形胶质细胞传代步骤
![星形胶质细胞传代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0be9452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19.png)
星形胶质细胞传代步骤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胶质细胞类型之一,扮演着维持神经元生存和功能的重要角色。
传代是指将细胞从一代转移到下一代的过程,是细胞培养中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
下面将以星形胶质细胞传代步骤为题,为大家详细介绍。
将培养皿中的星形胶质细胞与培养基一同放入离心管中,并离心10分钟,以去除培养皿中的细胞碎片和废弃物。
然后,将上清液吸除,用预热的无酶胰酶溶液对细胞进行消化。
胰酶溶液浓度应适当,以避免对细胞的损伤。
消化时间通常为15-30分钟,取决于细胞的生长状态。
消化结束后,加入等体积的培养基,轻轻振荡培养皿,以使细胞均匀分散。
接下来,将细胞悬液通过细胞过滤器过滤,以去除细胞团块和残留的细胞碎片。
过滤后的细胞悬液可用于传代或进行其他实验。
为了进行传代,取适量的细胞悬液,加入新的培养皿中。
培养皿的涂层应使用聚-L-赖氨酸或明胶等适合星形胶质细胞附着的材料。
然后,加入预热的培养基,使细胞完全覆盖。
培养皿应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在细胞传代过程中,要定期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和形态变化。
如果细胞密度过高,可以进行细胞分割,将细胞悬液重新分装到新的培养皿中。
此外,还需定期更换培养基,以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和细胞生长所需的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星形胶质细胞的传代次数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避免细胞老化和突变。
当细胞达到一定传代次数后,可以进行冻存保存,以备后续使用。
星形胶质细胞的传代步骤包括细胞消化、过滤、接种和观察。
通过正确的操作和合适的培养条件,可以保持细胞的健康和生长,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细胞模型。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能够更好地了解星形胶质细胞的传代过程,并对细胞培养技术有所了解。
星形胶质细胞主要细胞骨架研究的最新进展
![星形胶质细胞主要细胞骨架研究的最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9ea2be4998fcc22bcd10dd3.png)
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t)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细胞成分之一,约占正常成人中枢神经系统细胞总数的 40%,其功能日益受到重视。
其细胞骨架主要由微丝(MF)、微管(MT)和中间纤维(IFs)3 种蛋白质组成,其细胞骨架的复杂变化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生理病理条件下 Ast 细胞骨架的复杂变化(细胞骨架的生物学特性、信号转导途径、细胞骨架的构建与其在临床疾病中变化等)作一综述。
Ast 数量巨大,约占正常成人中枢神经系统细胞总数的 40%,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维持脑内平衡中起关键作用,通过合成和释放神经转导物质、调节突触的活性、支持及保护神经元的代谢来维持神经元的功能。
MF、MT 和 IFs 几乎参与细胞一切重要的生命活动,如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空间定位及其在细胞质的位置改变、细胞运动、细胞内外物质运输、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增殖分裂与分化等。
一、细胞骨架的生物学特性细胞骨架是由蛋白纤维交织成的立体网状结构。
如同一种内部框架,充满整个细胞质的空间,与外侧的细胞膜和内侧的核膜存在一定的结构联系。
真核细胞骨架主要由 MF、MT 和 IFs 组成,它们分别由不同的蛋白单体组装而成,这些细胞骨架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MFMF 是三种骨架结构中最细的,其直径约 7 nm,主要由肌动蛋白组成,以游离球状肌动蛋白(G-actin)或聚合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形式存在,只有聚合态的 F-actin 才具有生物作用。
G-actin 聚合形成 F-actin,使丝状伪足伸长,F-actin 解聚引起丝状伪足回缩。
聚合及非聚合态的肌动蛋白能与多种结合蛋白相互作用,这些结合蛋白对肌动蛋白的聚合及 MF 的稳定、长度及分布具有调节作用。
MF 骨架是细胞骨架的一种,与维持细胞形态、细胞分裂、细胞运动、细胞内物质转运及信号转导等多种功能密切相关:一般认为细胞外基质一整合素一细胞骨架轴是细胞感受外界机械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生化信号的主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ummary
1 We have reported that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 and interleukin (IL)-1β are produced by cultured neurons and mainly by glial cells exposed to unconjugated bilirubin (UCB). The effects of these cytokines are mediated by cell surface receptors through a nuclear factor (NF)-κB-dependent pathway that we have showed to be activated by UCB.
3 Silencing of TNFR1, using siRNA technology, or blockade of IL-1 β cascade, using its endogenous antagonist, IL-1 receptor antagonist (IL-1ra), prevented UCB-induced cytokine release and NF-κ B activation.
5
5 Measurement of Cytokine Release :TNF-α, IL-1β, and IL-6 with specific DuoSetR ELISA Development kits.
6 Detection of NF-κB Activation — immunofluorescence detection :rabbit anti-p65 NF- κB subunit antibody (1:200) as the primary antibodies, a FITC-labeled goat anti-rabbit antibody (1:160) as the secondary antibodies.
6
Results
1 UCB Increases the Protein Content of TNFR1 and IL-1R1, but not of TNFR2, and Induces Their ement.
TNF-αcascade is mediated through the activation of two surface receptors, TNFR1 and TNFR2, while IL-1 β pathway occurs via IL-1R 1 engagement. Engagement of cell surface receptors is followed by recruitment of several adaptor proteins to the receptor complex. TRAF2 and TRAF6.
5 Together, our data show that inflammatory pathways are activated during in vitro exposure of rat astrocytes to UCB. This supports the concept that inflammatory pathways play a role in brain damage by UCB, and that they may represent important pharmacological targets.
7 Evaluation of Cell Death — LDH Astrocytes were then identified in fixed cells by an antibody directed against GFAP.(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To identify the total number of cells, astroglial nuclei were stained with Hoechst dye 33258.(烟酸己可碱 — DNA染料)
3
4 Interestingly, lack of TNF-α signal transduction reduced UCB-induced cell death for short periods of incubation, in contrast, inhibition of IL-1 β cascade produced a sustained blockade of astrocyte injury by UCB.
3 Cell Treatment :50μM UCB plus 100μM human serum albumin (HSA) (UCB to HSA molar ratio of 0.5), from15 min to 24 h, at 370C.
4 Western Blot :The protein expression of TNFR1, TNFR2, and IL-1R1were determined by Western blot analysis.
4
Materials and methods
1 Primary Culture of Astrocytes :2-day-old Wistar rats
2 Transient Transfection :three different doublestrand ed rat TNFR1 small interfering (si)RNAs (30 n M), scrambled siRNA (negative control) or the absence of siRNA (mock control).
2
2 Exposure of astrocytes to UCB increased the expression of both TNF- α receptor TNFR1 and IL-1 β receptor IL-1R1, but not TNFR2, as well as their activation, observed by augmented binding of receptors’ molecular adaptors, TRAF2 and TRAF6, respectiv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