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音乐史考试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音乐史

1. 六代乐舞: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代表性的乐舞,包括黄帝时代《云门大卷》;尧时代的《咸池》;舜时代的《大韶》;夏代的《大夏》;商代的《大濩》以及周初的《大武》,这六部规模宏大的典礼音乐,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歌颂统治者的文德武功。

2. 雅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分为大雅与小雅。大雅是大典的乐歌,主要用于天子祭祀、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小雅较接近民歌,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小雅用于诸侯的大射、典礼及七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

3. 雅乐:是周代宫廷中音乐的一种,也是大典的乐歌,内容近似大雅,所用场合为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

4. 房中乐:宫廷音乐的一种,起于周代。大型房中乐用于殿堂,设乐悬、房中乐、用于宴享宾客,亦有用于后宫。

5. 四夷之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其“四夷”则指秦、楚、吴、越以及北方地区。上述地区的民间音乐被收集在宫廷,称为“四夷之乐”,并设“鞮鞻氏“掌管。它用于祭祀与宴乐,以炫耀其政教远被。

6. 九歌:周代流行于楚国南部的一种巫风性的大型歌舞曲,在祭典之时所使用的歌舞。诗人屈原整理,写成了全部歌词,全曲由十一首祭祀歌组成,命名为九歌是言其多的意思。

7. 八音:周代乐器分类,以制作材料为准,分金、石、土、革匏、竹八类。谓之“八音”各类代表乐器:金类:钟、镈、铃、铎等。石类:磬等。土类:埙,缶等。革类:鼓、搏拊等。丝类:琴、瑟、筝、筑等。木类:柷、敔等。匏类:竽、笙等。竹类:籥、箫、篪、笛、管等。

8. 曾侯乙编钟为战国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出土后的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9. 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其按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的相生。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作为宫音,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

10. 儒家的音乐思想:崇尚音乐,主张礼乐,孔子曾经就“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儒家音乐一般庄严古朴,是由其仁礼崇古思想决定的。(1)关于音乐的本源,提出“物动心感”说。(2)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社会关系紧密。(3)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主张使用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以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4)关于对音乐的美感认识,强调音乐给人们愉悦感受是人。

11. 墨家的音乐思想:在音乐上主张“非乐”,音乐不但不能治理天下,可使统治者丧失江山,认为音乐会加重人民的痛苦和灾难,浪费人力和物力,可能使国家濒临衰亡。

12 道家的音乐思想:反对音乐,《老子》:“五音令人耳聋”,反对享乐。但是,道教曲目比较恬淡,隐逸,幽静,空灵,这是由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决定的。

13. 汉代乐府:乐府是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始于秦代。汉承秦制,在公元前112年亦设立乐府。乐府的任务是收集民间音乐;创作和填写歌辞、创作与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14. 相和歌:概括了汉代在北方各地民间流行的各种歌曲,其中有原始民歌,有根据民歌进行加工改编而形成的艺术歌曲,也有以此发展的大型舞曲——“相和大曲”。

15. 鼓吹:从汉代开始受北狄乐影响,而在汉代形成的器乐形式,在汉代已形成四大类:鼓吹、横吹、短箫铙歌、箫鼓。

16. 北狄乐:古代北方民族的马上之乐。汉代北狄乐就影响中原,唐以前北狄乐总归鼓吹署,成为我国古代鼓吹乐的一部分。

17. 京房十六律:京房,西汉律学家。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率”。

18. 嵇康《声无哀乐论》;嵇康,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反对晋代统治者司马氏的封建礼教。《声无哀乐论》其基本观点即是:音乐不能表达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19. 清商曲:又叫清商乐,简称清商、淸乐,是在南朝乐府中新兴起的歌曲及歌舞曲,通常按产生地区分为“吴声歌”和“西曲歌”两大类。

20. 但曲:古代器乐曲一般是根据歌曲及歌舞曲加以改编,称为“但曲”。

21. 何承天的“新律”;何承天,南朝宋时郯人,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率”的理论。不但完全解决了古律仲吕还生不能得黄钟本律的问题,而且缩小了古律大、小半音之间的差距,已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乐律史上一大贡献。

22. 歌舞戏:是南北朝后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妆、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乐器演奏的戏曲雏形。代表剧目《大面》、《钵头》、《踏谣娘》、《苏中郎》等。

23. 教坊:是唐宋元明时管理教习音乐、领导艺人的宫廷所用俗乐机构。

24. 梨园:唐玄宗时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宫廷梨园艺人被称为“皇帝梨园弟子”。是培养和选拔音乐人才的基层机构。

25. 隋唐七、九、十部乐:是隋与初唐宴乐分类,它是按地区或国名分的。隋初分为清商伎、国伎、龟兹伎、安国伎、天竺伎、高丽伎、文康伎七部。炀帝又增加了康国与疏勒合为九部。初唐时增加燕乐和扶南二部。太宗时又加入高昌伎为十部乐。

26.. 坐部、立部伎:是晚于七、九、部乐形成的唐代宫廷燕乐。其中大多数乐舞具有西域音乐相融合的新风格,龟兹伎、西凉伎在其中占有较大比重。坐部伎用丝竹乐伴奏,有《景云乐》、《破阵乐》。立部伎用鼓、锣等打击乐器伴奏。有《安乐》、《太平乐》。

27. 法曲:又叫法乐,应用于佛教、道教法会而得名,唐代法曲被纳入宫廷音乐中,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一种歌舞俗乐。重要法曲有《霓裳羽衣曲》等,法曲在中唐后渐衰。

28. 燕乐:古代宫廷音乐,起源于周代。广义燕乐泛指统治阶级在宴会中所用的音乐,故隋唐七、九、部乐以及坐部、立部伎等均可称为燕乐。狭义指唐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