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分析
摘要如何提高它的有效性是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认真的调查与分析,并在新课程教学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策略
物理实验不仅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教学的情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活动过程体验等多方面的教学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程度多少,就决定了实验教学有效性高低。
1 有效实验的含义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以实验为基础是物理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要达到上述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
2 有效实验的理念
在物理课程实施中不但要重视实验教学,而且要始终树立“有效实验”的理念。如果只是思想上重视了实验重要性,而忽视了实际中实验教学有效性,只顾及完成实验教学计划的多少,为了实验而实验,完成任务式的进行实验教学,那么这样的实验教学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只会是浪费时间、人力、物力。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己任,时刻树立有效实验的理念。
3 有效实验教学的策略
1)明确实验目的。任何一个实验教学都应该有它的主要目的。没有目的,实验就没有指向性,实验就毫无意义,更谈不上实验的有效性。只有明确了实验主要目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才有据可依,才可能发挥实验的最大效益。所以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设计时,对该实验的目的必须认真分析研究,找出实验的主要目的所在。并且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始终围绕实验主要目的来开展实验教学。物理实验目的一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挖掘:①获得知识与技能:依托物理实验,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操作、思考、分析,学生可以从中获得非常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包括物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操作技能,观察技能等。②体验过程,学会方法:对于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可以体验实验的乐趣,也能感悟实验过程中的困难,使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熏陶。通过实验操作、设计,学会仪器使用方法,实验记录方法,进一步提高实验设计能力。③培养能
力:任何物理实验,离不开观察、分析、归纳,只有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才能得出结论。在得出结论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得到培养,实验能力不断提高。
2)理解实验原理。实验原理的理解是进行物理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的基础。没有了解实验原理,就不知道怎样做实验,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对实验进行评价、改进和设计就更谈不上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实验类型和实验目的,应该有重点地让学生领悟实验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实验技能。不同类型实验。侧重点不同。
例如测定物质的密度。这个实验原理是D=m/v,那么实验就围绕着如何求m,如何求v。而求m和V的方法很多,因此求P的方法也很多。常用的有①用天平刻度尺测量规则物体密度;②用天平量简测量物体密度;③用弹簧秤和刻度尺测量规则物体密度;④用弹簧秤和量筒测量物体密度;⑤用弹簧秤和烧杯适量水测量物体密度;⑥只用量筒测量物体密度等。
以只用量筒测量物体密度为例:这个方法常用于测量体积较小密度大于水的物体密度,如橡皮泥、铜片、铝片、铁片等。
实验步骤如下:①先将量筒盛适量水,记下水的体积v;②再将橡皮泥做成小船,轻轻放入量筒让其漂浮在水面,记下水的体积v;③将橡皮泥用笔轻轻压入水中,记下水的体积v2;④计算出橡皮泥密
度。
这样,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沟通了知识问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人们设计并实施实验的最终目的之一是要验证实验者的猜想或已有的结论。因此,如何根据实验现象以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归纳、得出结论就非常关键了。只有实验操作,没有得出结论的实验依然是无效实验或者是低效实验。
如何根据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作出结论?这是~个学习成长的过程,是学生较为高级的思维活动,要求学生联想已有知识,结合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归纳、判断,作出预测或推理,从而获得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讨论,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推理,达到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能力的目的。教师切勿包办一切,彻底改变“实验老师做、现象老师说、结论老师给”的模式,否则实验教学又将成为一句空话。
4)重视实验中异常现象。当实验记录数据出现错误而导致不能引导出实验结论时,教师切忌一带而过。在实验中,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会发生实验数据错误,此时,教师应提醒学生留意,引导学生讨论,找出出错的原因。千万不能将
错就错,甚至篡改实验数据或忽略真正的实验数据的分析结果,强行将课本上的结论塞给学生。这不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指的是在实验者的预见范围之外出现的实验现象。特别是一些验证性实验,经常会有意想不到f根据已有知识预测不见的1或“教师不希望出现的”现象产生。事实上,实验中的“异常现象”是十分重要的,历史上许多重大发现、发明就是受到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启示而诞生的,它是培养学生好奇心、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所以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必须正确对待,认真进行分析,绝不能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更不能对学生敷衍了事或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鼓励学生进行探究,保护学生好奇心,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实验评价、改进、设计。物理实验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课本实验的教学,为了更好地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物理实验教学也应使学生学会评价、改进和设计实验,这样才能更好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实验进行评价、改进和设计是物理实验教学的更高层次要求,学生必须有了一定的实验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才能进行。在初始阶段,我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①实验器材的选用及使用是否规范;②实验原理是否符合科学性。
例如测定盐水的密度。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写出实验报告,从收上来的实验报告中我归纳出两种方案,让学生讨论并分别按这两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①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②用量筒量出5Oral盐水;③把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d求出密度。
方案二:①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②倒入量筒中50ml盐水;③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④求出密度。
做完实验后我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测量结果会不同。这两种方案,学生都能使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质量和体积,但方案二最佳。因为方案一中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中质量减少了,因为玻璃对盐水来说是浸润的,一部分盐水附着在量筒的筒壁上,没有倒入烧杯中,所以选择方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