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高僧一行的天文学成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高僧一行的天文学成就

董英哲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唐代高僧一行在天文学上的伟大成就。他的天文学成就有三项:一是创制天文观测仪器和演示仪器,如黄道游仪、水运浑天仪和复矩等;二是主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工作,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长度的实测;三是把中国古代历法的制订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我国古代历法体系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

一行(公元682—727年),俗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唐代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旧唐书》有传,说“一行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他年轻时,因不愿与武三思交往而出家为僧,一行是其法名,出家之后,他仍然勤奋攻读,为了精研数学,曾长途跋涉,求师闻教。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唐玄宗强征一行入京都,长安充当顾问。玄宗经常向他请教,一行直言无隐,提出了不少防止腐化、励精图治的建议。据《旧唐书》本传记载,“一行尤明著述,撰《大衍沦》三卷,《摄调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经》及《太一局遁甲经》、《释氏系录》各一卷。”其著作留下宋的很少,但《大藏经》中有他的《宿曜仪轨》和《北斗七星念诵仪轨》。当时的麟德历行用已久,误差较大。玄宗便令一行“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又令率府长史梁令瓒等与工人创造黄道游仪,以考七曜行度,互相证明。于是一行推《周易》大衍之数,立衍以应之,改撰《开元大衍历经》。至十五年卒,年四十五,赐谥日大慧禅师。”①在长安生活的十年,一行主要致力于天文学研究和历法改革,其重大成就有三:一是创制天文观测仪器和演示仪器,如黄道游仪、水运浑天仪和复矩等;二是主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大地测量工作,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子午线长度的实测;三是把中国古代历法的制订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我国的古代历法体系达到完全成热的地步。

一、创制天文观测和演示仪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一行接受修定新历的使命后,提出:“今欲创历立元,须知黄道进退,请太史令测候星度。”②也就是说,要直接观测太阳视运动。但当时“官无黄道游仪,无由测候。”③黄道游仪是用来观测日月星辰的位置和运动情况的天文仪器,是浑仪的一种。浑仪是专指测量天体在天球面上的坐标仪器。我国古代的浑仪采用的是赤道坐标系统。赤道坐标系统就是利用天球面上的赤经和赤纬来表示天体的位置。用这种系统表示恒星的位置是方便的。但是;推算历法还要求了解日、月在自己运行轨道上的位置和运行情况。太阳在恒星间的视运动轨道叫黄道,月亮在恒星间的视运动轨道叫白道。黄道和赤道有二十三度多夹角。把赤道坐标变换成黄道度数,要用到球面三角学。当时我国还没有掌握这种数学方法,而是用近似公式计算,或者在浑仪上量度,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的误差,影响历法的精确度。东汉傅安、贾逵等人在浑仪中增设了黄道环,以测定日月在黄道上移动的度数,称为黄道铜候仪。唐初,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制造了一架铜的浑天黄道仪。这架仪器共分内、中、外三层:外层叫六合仪,固

定不动,包括与地球赤道平面平行的赤道环,与地面平行的地平环和正南正北方向的子午环;中层叫三辰仪,可以转动,是互相交叉的赤道、黄道、白道三环;内层就是一个夹有窥管可以旋转的赤经环,也叫四游仪。这架仪器虽然比较复杂、精密;但有缺陷。其中一个缺陷是:由手月亮轨道平面变化很快,黄道和赤道的相对位置也因岁差有缓慢的变化。对于这些变化,这架仪器反映不够精密,或者根本没有反映,致使某些环圈很快失去作用。针对这个缺陷,一行和梁令瓒作了大胆改进,在黄道环和赤道环上每隔一度都打一个洞,使白道环可以黄道环上一度就移动一下,这就比李淳风的浑天黄道仪要一度半左右才能移动一下前进了一步;黄道环又可以在赤道环上移动(古代错误地认为岁差使黄道沿·赤道移动,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表示岁差。:章道游仪’的名称,就是由此而宋的。据<旧唐书·天文志)记载,’时率府兵曹梁令瓒特制于丽正书院,因造游仪本样,甚为精密。一行乃上言日:‘黄道游仪,古有其术而无其器。以黄道随天运动,难用常仪格之,故昔人潜思皆不能得。今梁令瓒创造此图,日道月交,莫不自然契合,既于推步尤要,望就书院以铜铁为之,庶得考验星度,无有差舛。’从之,至十三年造成。’(新唐书·天文志)说:“十一年仪成。’无论那一年制成,而黄道游仪都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观测仪器。一行利用它研究月亮的运动和恒星的坐标,对于修订(大衍历),提高交食计算的准确性,发现恒星坐标因岁差而变化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制历准备时,一行还与梁令瓒等人制造了一架水运浑天仪。这是一种浑象,浑象是表现天球运动的仪器;因为它是浑天家发明来说明浑天学说的,所以有时也称浑天仪。在隋唐以前,浑象’这个名,词常常和观测仪器——“浑仪”这个名词混用。不过,观测仪器却从来没有称作象的。张衡的浑象是个划时代的创造。他在浑象上装置了一套齿轮系机械传动装置,利用漏壶流水田稳定性,推动浑象均匀地绕极轴旋转。它的速度可以控制得和天球的旋转速度一样。这一来,昼夜交替,星辰出没都和天上的实际位置相应。这架仪器形象而雄辩地证明了浑天学说的正确性。因此,它又被称为浑天仪,或漏水转浑天仪。不仅如此,这套仪器还带动了一个称为瑞冥荚机构日历,能随着月亮的盈亏表演一个阴历月中日期的推移,它相当于一个机械自动日历。这一传统的发展,后来成了世界机械天文钟的祖先。一行与梁令瓒等人制造的水运浑天仪,就是张衡水运浑象的发展。它是用水力驱动模仿天体运行的仪器,类似于现代的天球仪,不仅在球形的浑象上遍列各星宿和黄、赤道等,而且还在浑象外安装两个圆环,上边各装一个球标,分别代表日、月。利用水力推动齿轮系,使浑象每昼夜自转一周。日标除每昼夜回转一周外,沿黄道还日行一度,三百六十五天沿黄道移动一周;月标在每昼夜回转一周的基础上,每二十七天半沿白道移动一周;二十九天多,日、月相合一次。这种水运浑天仪很有规律地演示出日、月、星象的运转,比张衡的水运浑象更加精巧、复杂。其中特别是安装有自动报时器,可以说是现代钟表的雏型。据《旧唐书·天文志》记载,“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前置钟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击鼓,每辰则自然撞钟。皆于柜中各施轮轴,钩键交错,关锁相持。既与天道合同,当时共称其妙。铸成,命之日水运浑天俯视图,置于武成殿前,以示百僚。”推想其中应当已具有类似于现代钟表上的擒纵器装置,这在天文钟和机械史上是一大创造。英国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指出:“很明显,这至少必然包括机械钟的发明,这项发明迄今一般都认为出现于十四世纪初的欧洲,然而现在的研究已经表明,第一个被称为机械钟灵魂的擒纵器应属于一行和尚和他的同事们,他们大约于公元723年在唐都长安(西安)的太史院制成。”④也就是说,它比1370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