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国民劣根性
从孔乙己看民族劣根
![从孔乙己看民族劣根](https://img.taocdn.com/s3/m/ff526dbc767f5acfa0c7cd32.png)
从《孔乙己》看鲁迅对国民劣根性批判《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的前夜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小说。
小说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可怜而又可悲的艺术形象,“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独特身份实际已奠定了孔乙己的悲剧结局。
孔乙几的死,既是孔乙几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时代的悲剧,整个社会的悲剧。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加大了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力度,包括孔乙己在内,这篇小说出现的人物基本都成为他的批判对象。
这也符合鲁迅先生当初弃医从文的初衷。
他曾说过:“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孔乙己所在的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病态社会,孔乙己身边的人哪一个不是充满了病态,哪一个不需要疗救和批判?孔乙己的每次出现,都是别人拿来逗乐取笑的对象,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享酒店,两腿已是盘坐在一个用绳子挂在肩上的蒲包上“走”来。
外形的改变,正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
在这种情况下,属于剥削阶段的掌柜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同情,他唯一记得的,便是孔乙己欠他的十九个钱,至于孔乙己的死活,那恐怕不在他的考虑之列,鲁迅先生在笔触中对这种心性不全的人表现了无情的批判。
令人可悲的是,短衣帮和孔乙己同是被剥削被凌辱的对象,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惨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短衣帮恶意嘲弄孔乙己的行为,不正是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直接表现么?更令人可悲的是孔乙己和丁举人同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一个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穷困撩倒,被人踩在脚下,直到折磨至死。
一个中了举,爬到了社会的上层,横行霸道,作威作福,对他人的命运没有丝毫的关心,对社会的进步没有丝毫的热情。
鲁迅先生通过表现这种人的自私和冷酷让所有人对他们进行批判。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https://img.taocdn.com/s3/m/7ffe56c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5a.png)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也揭示了中国人的种种国民性。
在鲁迅笔下,中国人的国民性既有许多优点,也有许多缺点和局限性。
首先是中国人的“压抑性”。
鲁迅曾指出,“中国人的心,是个很可怕的角落,总是在慌张着,悻悻地盼望一天下来”。
这反映出中国人往往被传统礼教所束缚,缺乏自我表达和释放的渠道和勇气。
这种“压抑性”也常常表现在鲁迅笔下的中国女性身上,她们往往被家庭和社会严格限制,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思想。
另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特点是中国人的“韧性”。
鲁迅认为,“中国人的‘韧性’往往不是调和和解的,而是单方面的固执和顽强”。
这种“韧性”让中国人在逆境和困难中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立场,但也让他们难以妥协和调和各种矛盾和分歧。
此外,鲁迅笔下的中国人还常常表现出“习惯性”的特点。
他们过于习惯于现有的制度、礼教、甚至是苦难和不幸,往往难以改变和超越这些固有的框架和模式。
鲁迅的小说中,如《药》、《阿Q正传》等,就描绘了许多中国人在困难和挫折中一遍一遍地重复着自己的失败和无力感,缺乏自我认知和改变的勇气。
但同时,鲁迅笔下的中国人也表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国民性。
例如中国人的“细腻性”,他们能够敏锐地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人和事,在细节上捕捉真相、表达情感。
另外,中国人的“忍耐性”和“勤劳性”也是鲁迅所赞扬的品质,他们往往能够在贫困和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不懈地劳动和奋斗,也能够在暴力和压迫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和忍耐。
综上所述,鲁迅笔下的中国人的国民性既有有益的优点,也有不足和劣势,在中国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既肯定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也应该正视他们的弊端和局限性,寻找道路和方法来改变和提升。
作为中国人,我们需要牢记历史教训,认清当下,勇于创新和改变,展现更加优秀的国民性。
south ruislip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民族的劣根性完整的
![south ruislip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民族的劣根性完整的](https://img.taocdn.com/s3/m/5d90164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30.png)
south ruislip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民族的劣根性完整
的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曾经提到国民的劣根性。
劣根性的定义:劣根性是指人类固有的不良品质和不健康的心理需要,这些劣根性就是人类之所以犯罪的根源所在。
所谓一个民族的劣根性就是指:一个民族的绝大多数人都有共同的、严重的缺点。
这种缺点可能是由于人种关系天生的,也可能是这个民族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一、缺少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缺少对事物真实性和精确性的基本尊重。
三、缺少对他人优点的发现,喜欢发现别人的缺点,好为人师。
四、喜欢通过侮辱他人,嘲笑他人的缺点来得到满足感。
五、劣根性爱将个体或一部分的特点扩大为集体的特点众所周知,个体有集体的某些特点,也有集体没有的某些特点,或没有集体的某些特点。
所谓一个民族的劣根性就是指:一个民族的绝大多数人都有共同的、严重的缺点。
这种缺点可能是由于人种关系天生的,也可能是这个民族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自私其实是人类都具备的劣根,但是由自私衍生出来的种种其他劣根性,相对而言,我国中华传统美德也极其丰富,有勤劳,朴实,大度,英勇,真诚,清廉等等。
所以,有好的一面就有坏的一面,大家应该去糟存精,看清我们自身内心所存在的劣根,发扬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
劣根性不能完完全全的被驱除,因
为某些劣根性是人下意识的判断。
但是通过人自身素养、素质的提升,从某些角度来说也相对减少了劣根的存在。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https://img.taocdn.com/s3/m/77e8ea3671fe910ef02df830.png)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精品文档,仅供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作家,世界公认的中国新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作为一位作家,他那被郭沫若同志誉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似的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和探寻的东西很多.这里仅就鲁迅作品中的看客形象谈谈它的典型意义及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文艺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以供大家参考!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摘要: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这里有愚昧卑怯的群氓,他们包括愚昧的受压迫者、卑怯的精神胜利者和迂腐的知识分子;有麻木冷漠的看客,他们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把革命者的牺牲作为津津有味的谈资和故事。
鲁迅在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同时,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些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中国国民的形象,他们才是民族的希望和脊梁。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愚昧麻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4-0009-02国民性一词出现于清末。
当时的中国人民,在封建王朝的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凌辱下,或者愚昧无知,或者麻木不仁,敢于挺身而出者几乎没有。
面对这一情况,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分子和部分思想家在焦虑下深深思索,提出了国民性问题。
国民性,一般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指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的概念和体现;二是指国民群体的人格特性。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制和毒害,造成民众的愚昧、麻木和冷漠。
鲁迅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改造国民性,可以说,改造国民性思想是鲁迅整个思想的重心所在。
鲁迅笔下的国民性,主要是指国民的劣根性。
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唤醒铁屋子里面熟睡的人们,使他们不再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他写小说,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他的杂文创作,也还是为了攻打这些病根。
鲁迅的整个文学创作是以改造国民性为己任的。
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深广,他笔下的国民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愚昧卑怯的群氓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浅论鲁迅对国民劣根性与鬼神文化关系的探讨
![浅论鲁迅对国民劣根性与鬼神文化关系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0928148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7.png)
浅论鲁迅对国民劣根性与鬼神文化关系的探讨【关键词】鲁迅鬼神文化国民劣根性。
【论文摘要】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总结是在鬼神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鬼神文化是因,国民劣根性是果。
经由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从而完成了对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鬼神信仰的彻底否定和批判。
鲁迅一生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尤其是在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方面做出了前无古人的卓越贡献。
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充分肯定这方面成就的同时,却相对忽视了他对鬼神文化与国民劣根性之间内在关系的探讨。
事实上,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总结是在鬼神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鬼神文化是国民劣根性的内在根源和滋生的土壤。
与其说鲁迅揭露与批判了国民劣根性,毋宁说他藉着国民劣根性而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漫长的鬼神文化,从而进行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清理。
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才能对鲁迅思想的深刻性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大贡献作出相应的评价。
一、“鬼蜮世界”:对国民劣根性的文化背景和环境的揭露与批判对国民劣根性的文化背景和环境的揭露与批判鲁迅是同时代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之一。
南京是他接触西方文化的起点,在那里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数学、地理、机械等专门学科的现代科学知识。
二是严复翻译的赫胥黎的有关进化论的学说。
这两方面文化之所以给鲁迅以极大震动,是因为它们都与以鬼神信仰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反差。
前者代表科学与无神,后者代表迷信与偶像崇拜。
正是这一鲜明对照使鲁迅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毅然选择了舍弃自身的传统文化,并与之进行坚决的斗争。
因此,鬼神文化一直是鲁迅心目中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
他一登上文坛,就以揭露批判鬼神文化作为反封建的核心内容。
早在1903年,鲁迅就在《中国地质略论》一文中提出了“因迷信以弱国”的看法,指出当时“风水宅相之说,犹深刻人心”,号召人们从此迷信中苏醒过来,“斩绝妄念。
文明乃兴”。
鲁迅对于民族劣根性的看法
![鲁迅对于民族劣根性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6f890f87284ac850ad024271.png)
鲁迅对于民族劣根性的看法鲁迅曾在《灯下漫笔》中这样评价汉族历史: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话语如利剑般直达本质,听得让人椎胸顿足,气结一时。
尽管我明白那是事实,我很想为此狡辩,那不过是封建社会的正常现象罢了。
只是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不可避免的一部份。
但是暗暗一想,中华民族的劣根性似乎真在于鲁迅所述那样,因为西方的封建与中国一比倒是有着明显的反抗性与短暂性了。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提到的寂寞二字也大有此意。
一个在铁屋子中较先醒来的人,他试着叫醒那些沉浸在各自梦中的人们,但应者寥寥无几。
仿佛心甘情愿地被囚禁在铁屋子中,只求能够享受短暂的美梦,安逸地闷死在这铁屋子中。
而鲁迅正是深感到这点才弃医从文,希望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
远不如西方提倡的民主和自由,中华民族的思想传承是由董促舒改革作文的专制之儒。
而后来又融入了道家清心寡欲的思想和佛家的脱尘入世的思想,也算是为了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吧。
于是三纲五常,天下太平的思想也成了百姓心中的标量幸福指度的尺度。
在鲁迅眼中,也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让百姓迫不及待想找一个给予他们的方向,一个奴隶的游戏规则。
从而远离战争,安居乐业。
再者中国人重视正统,嫡系与非嫡系,男子与女子,农民与商人。
这些态度的差异看似与民族性格相差甚远,其实也间接地操控着百姓的价值观与民族性格。
正如日本人,大和民族,政府的所作所为使得这群人骨子里有一种疯狂,切腹自尽认为是犯下再恶劣的罪行,只要切腹自尽就能得到对的原谅,崇尚强者,欺凌弱者,日本人的民族劣根性就体现而出。
而鲁迅所期待的中华,乃大毅力之中华,强者不必拜,弱者无用欺,人人得以沐浴皓阳之光泽。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8b4bfd25022aaea998f0f17.png)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目录引言 (2)一、“国民性”探源 (2)(一)什么是“国民性” (2)(二)“国民性”的表现特征 (3)(三)“国民性”批判价值 (4)1. 改变国民精神 (4)2.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面貌 (4)二、“国民性”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以《呐喊》、《彷徨》为例 (4)(一)“吃人” (5)(二)麻木 (6)(三)奴性 (7)(四)看 (7)(五)精神胜利法 (8)三、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影响 (9)(一)“国民性”批判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9)1.唤起人民大众的觉醒 (9)2.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打下思想和群众基础 (10)(二)“国民性”批判在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10)结论 (11)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他开启了白话文小说的时代,带领着中国现代小说走向成熟,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
他尖锐的笔锋、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将本人对国民性的深入思考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凸显了其探索国民性的核心思想。
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涉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意在批判整个旧社会,它如同一面镜子,照射出“百病缠身”的旧中国面貌。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几篇小说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阐述中国国民性在小说中的体现,揭示鲁迅批判和改造国民性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再现这位文学巨人“民族魂”的刚毅性格和不朽功绩。
关键词:现代文学鲁迅国民性思想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引言作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始终把批判和改造国民性作为第一要著。
在写到国民性时提到了中国人是百病缠身,种种的“劣根”埋藏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
他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太难改变了。
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浅析鲁迅于国民劣根性的抒写
![浅析鲁迅于国民劣根性的抒写](https://img.taocdn.com/s3/m/cf20f1f1998fcc22bcd10d18.png)
浅析鲁迅于国民劣根性的抒写汉教四班薛花 20080513540鲁迅给予读者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对国民性的批判。
因而他笔下的国民具有愚昧、麻木、冷漠的灵魂,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病态的民众形象,这种形象是鲁迅民众观的主体。
长期以来的封建专制统治、封建压迫和封建思想的毒害,是造成民众思想落后的罪魁祸首。
闭塞、贫困、保守及民族遗传的某些心理原型,也部分地造就着民众思想的落后。
鲁迅的大多数作品都淋漓尽致的变现了中国的黑暗和落后,其间充斥着太多的讽刺与责备,但却是出于他对人民的感情和爱护。
他一生致力于用文艺来改造国人灵魂,致力于文学对于国民的启蒙。
一、揭露国民的弱点(一) 不敢正视现实,妥协,消沉鲁迅作品中的一系列知识分子, 像《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 《伤逝》中的子君等等可说是这一类人的代表, 这些人有知识, 能看清现实, 但遗憾的是不敢面对现实。
吕纬甫当初曾以战士的英姿出现, 但在屡遭挫折后却变得一蹶不振了。
由于封建势力异常顽固,异常强大,吕纬甫由于心死“而背弃了高尚的人生境界变得苟且偷安、浑浑噩噩, 甚至为了糊口而不得不违反自己的意愿去教给孩子们充满了封建毒素的《女儿经》之类的东西。
他浑噩,但在思想上是清醒的,并且怀着难耐的忍痛。
小说在对吕纬甫的悲剧人生的严峻批判中, 晓示当时的知识分子不可重蹈他的覆辙。
魏连殳是由一个清醒的个性主人者转向与封建现实达成妥协, 恭行原来所憎恶的一切, 他终于投靠了在了城具有生杀予夺权力的杜师长, 当了他的顾问。
从此失去了原来的自我, 由原来的自负、自持、自强一变而为自嘲、自虐, 甚至自我, 他真正地变成了一个独头茧, 将自己裹在里面了。
他肆无忌惮地报复社会、作践大良及其祖母。
他放纵自己, 糟蹋自己, 最后他身上那些极其珍贵的精神, 美好的品格终于随着他的吐血而亡被毁灭了。
这是魏连殳的悲剧, 更是与现实妥协的悲剧。
(二)自私冷漠,爱看热闹鲁迅抨击社会上那种“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现象。
鲁迅先生笔下的国民性不只有一面
![鲁迅先生笔下的国民性不只有一面](https://img.taocdn.com/s3/m/aa473672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c.png)
鲁迅先⽣笔下的国民性不只有⼀⾯鲁迅先⽣笔下的国民性不只有⼀⾯本着救国救民的崇⾼⽬的,鲁迅先⽣在其许多作品中深刻揭露了中国⼈国民性中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在阿Q⾝上的表现得尤为集中突出。
只要⼀提到中国⼈的国民性,其代表那就是阿Q,其性格那就是妄⾃尊⼤、欺弱怕强、泼⽪耍赖、卑怯投机、讳疾忌医、⿇⽊健忘、精神胜利,等等等等,不⼀⽽⾜,都是⼀些让国⼈汗颜的丑陋的⼀⾯。
长久以来,似乎已经形成了⼀种思维定势,这种所谓的“劣根性”为中国⼈所独有,并且⾄今没有根本改变。
特别是每当有⼀些社会事件发⽣,许多评论家发表⾼论时,总是拿中国⼈的“劣根性”说事,并对中国⼈鄙夷不已,认为中国⼈实在是不可救药了。
但我以为这种论调实在是罔顾事实,信⼝妄⾔。
劣根性并⾮中国⼈所独有,也并⾮没有改变,⽽且中国⼈也并⾮只有⼀些所谓的“劣根性”,中国⼈还有更多传承千年的优良品质。
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及各时代的⼈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良性格,这些不良性格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及各时代的现实⽣活中,在他们的⽂学作品也都有体现。
那个胆⼩贪财、背叛灵魂的犹⼤,他也许不是⽂学⼈物,但他绝对不是中国⼈。
莎⼠⽐亚著有四⼤悲剧,悲剧之所以发⽣,就是源于⼈物的性格劣根。
卢梭的《忏悔录》,既是“忏悔”,也是性格劣根的⼤暴露。
《变⾊龙》和《竞选州长》,⼀个⼩⼩的短篇就把中⼈物性格的丑陋、社会风⽓的肮脏揭露得淋漓尽致。
世界⽂学名著中的“四⼤吝啬⿁”,他们来⾃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他们丑陋的性格也并不只是吝啬、贪婪,狠毒、卑怯、⽆赖等⼈性中劣根也尽在其中。
如果这只是⽂学描写,带有虚构成份,那么还有真实的⼈物现⾝说法,⾃揭其丑。
美国现任国务卿蓬佩奥发表演讲时,对军校的学⽣就这样恬不知耻地说:“我们撒谎、欺骗、偷盗,我们还有完整的培训课程。
这才是能让美国不断探索进取的荣耀。
”由此可见,世界上没有⼀个民族的⼈民,没有⼀个国家的国民,他们的性格只有美好,没有丑陋,⽽往往都是真假同在,善恶并存,美丑共⽣。
最新如何理解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最新如何理解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4b6e1970066f5335b812123.png)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如何理解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塑造了中国国人的个性,在具有独特优越性的同时,也具有许多劣根性。
这些劣根性在近代以来,显得尤为明显。
它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衰落,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因此,引起不少仁人志士的思考,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鲁迅。
鲁迅对国民性的问题的思考,来源于很多方方面面,下面,我将按时间顺序来理解鲁迅的国民性思想。
鲁迅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然而,就在他的童年,“家道中落”,祖父入狱,父亲病故,一个封建大家庭迅速的败落。
作为家中长子,在这一过程中,过早体验了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
“有谁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由一个高高在上的少爷沦落为人人嫌弃的子弟,这段童年的记忆,直接影响了鲁迅接下来的道路,也深深影响了后来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与创作。
1898年,鲁迅带着“走异路,逃异地”决绝,远赴南京求学,就读于新式学堂。
在这里,他开始接触维新变法思想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梁启超的“新兴气锐”、“标榜自由”思想、严复的《天演论》进化论思想等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那个时候,尽管是新式学堂,但仍充满了国人的自大无知之气,充满乌烟瘴气,这让鲁迅深感失望,于是,“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从1902年起,鲁迅开始留学日本。
这段时期,日本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
日本取得日俄战争的胜利后,民族主义高涨,思想文化界开始流行讨论国民性的热潮。
由此,鲁迅明确的接触并开始使用“国民性”这一概念。
他开始思考国民性问题,鲁迅当时关注的是三个相关联的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此外,在日本经历的“幻灯片事件”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片中的中国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两者产生的麻木中国人形象深深地刺激了青年鲁迅,开始“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事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论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国民劣根性
![论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国民劣根性](https://img.taocdn.com/s3/m/0f56c1fc76c66137ef06199d.png)
论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国民劣根性摘要: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作品深邃而富内涵,大气而亲切。
他的作品中包含着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然而有的人不理解,说鲁迅的作品中有很多表现出一种对国民的人格的揭露。
说这是在“卖孬”。
真的是这样吗?本文就这一论题谈一谈本人的见解。
关键词:论鲁迅作品国民劣根性正文:鲁迅,一位文坛巨匠,有着独属自己的个性与真挚,又饱含了亿万中国人的热情。
在文学创造中,他是耀眼的,但同时又有着自己的寂寞。
面对着当时的旧中国,黑暗、腐朽、到处是人吃人的社会。
作为一名爱国的文学家,他的心在流血。
他呐喊,他要唤醒“铁房子”中的人们。
他是一位学者,他的工具是有手中的笔,于是在他的笔下,他的作品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诞生了。
下面我们结合鲁迅的作品分析一下:一、鲁迅为什么在文学作品中批判国民的劣根性民族劣根性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鲁迅对这一劣根性的社会基础作了深刻的分析:在中国的小农经济土壤中萌生的宗法社会形成了等级森严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再加上长期以来的儒家道德观念的熏陶,不断得加固这种社会秩序,在这种文化氛围的侵染下,奴性和专制性等性格体系相互交织,自然而然得形成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民族劣根性。
点出国民的软弱麻木等种种劣根性,这样可以唤醒一些人的良知和心。
让更多的国民可以觉醒。
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昏昏噩噩地活着,国家会败亡。
如果觉醒,国家就有救。
鲁迅先生先前是想通过用医术救人,后来他意识到我们的国家病了,需要所有的人的觉醒,他充当了国家的医生,文章的批判就是治病。
我们应理解鲁迅批判国民劣根性的苦心和特色。
特别要理解鲁迅毕生从事国民性批判的苦心”。
而这个用心和苦心,就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或者说是通过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
而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主要特色,则在于在批判的同时又总是深沉地思考着民族的处境和命运。
鲁迅说中国人的四大劣根的句子
![鲁迅说中国人的四大劣根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7d14268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a.png)
鲁迅说中国人的四大劣根的句子稿子一
嗨,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鲁迅先生说的中国人的四大劣根。
你们知道吗?这第一个劣根就是“精神胜利法”。
就像有些人啊,明明在现实中吃了亏,受了委屈,可就是不愿意承认,反而在心里给自己找各种理由,觉得自己其实没输,这不是自欺欺人嘛。
还有啊,“看客心理”也是个大问题。
比如说,街头有人吵架或者发生了什么意外,周围马上围了一圈人,就那么看着,也不帮忙,纯粹是看热闹。
再说说“奴性思维”,有的人习惯了听从别人的指挥,自己一点主见都没有,别人说啥就是啥,从来不敢去反抗。
就是“麻木不仁”,对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都无动于衷,觉得和自己没关系,也不想去改变。
稿子二
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唠唠鲁迅先生说的中国人的四大劣根。
咱先说这“精神胜利法”,哎呀,好多人都这样。
比如考试没考好,就说那题出得太偏,不是自己没学好。
工作没做好,就怪同事不配合,反正自己永远没错,这多不好呀。
“看客心理”也常见呢。
路上有人摔倒了,一群人围着,光看,也不伸手扶一把。
还有那种网上的八卦新闻,一堆人围观评论,却没想着传递点正能量。
“奴性思维”呢,就像有些孩子,家长说啥就是啥,长大了老板说啥就做啥,从来不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麻木不仁”更可怕,见到不公平的事,装作看不见,觉得反正影响不到自己。
但是朋友们,咱们可不能这样啊,咱们得有自己的想法,得热心肠,得勇敢地面对问题,不能有这些劣根性。
咱们要一起变得更优秀,让生活更美好,你们说是不是呀?。
鲁迅勇气作文素材
![鲁迅勇气作文素材](https://img.taocdn.com/s3/m/65a7d814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d4.png)
鲁迅勇气作文素材鲁迅作文集素材篇1吃人性:根据以上分析,鲁迅认为,中国的国民劣根性集中到一点,就是所谓“吃人”,他说:“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所谓吃人,在他看来,既是指中国古代野蛮残酷的风俗,但更多地是指对独立自主人格和自由平等权利的否定或抹煞。
他指出,封建统治者不但从肉体上奴役人民,而且从精神上压抑人民,千方百计扑杀人的主体性。
鲁迅将精神上的吃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吃人与被吃。
两者关系单纯明确,一方是凶狠残暴的吃人者,一方是孤苦无告的被吃者。
就像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描写的,社会和家族都不能容忍有个性的人,不能容忍异端思想,而是像对待他笔下的狂人一样,必欲吃之而后快,即千方百计地扑杀人的主体性和人格,体现了无视人权、压抑人性的卑劣国民性。
第二,吃人者也被吃,被吃者也吃人。
一个人具有双重人格,既是被压迫被欺凌的对象,强者的奴仆,又去压迫别人,成为更弱者的主人,因而具有主子与奴才的双重人格。
鲁迅说:“我们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
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一级一级地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
”这种相互的制约,“使人们各个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也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
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吃人当然是暴政,而被吃者有朝一日上升为吃人者的希望与等待,又极大地压抑扼杀了中国人对暴政的反抗意识和反抗能力。
第三,吃人者自吃。
即以自我为对象,自觉地压抑、扑灭自我意识,自觉地摧毁自己的个性,自觉地选择奴隶生涯,对一切非人压迫变得高度麻木无知,逆来顺受。
从鲁迅小说看民族的劣根性结题报告研究方法
![从鲁迅小说看民族的劣根性结题报告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ed88ac7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7f.png)
从鲁迅小说看民族的劣根性结题报告研究方法篇一:我眼中的鲁迅提到鲁迅,大家可能就会想到他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亦或是想到他那些经典的作品:《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呐喊》、《彷徨》,鲁迅那些光辉而伟大的形象似乎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心中,留给我们的是种遥不可及的感觉,可随着不断地接触鲁迅的作品和生平,渐渐地另一个不同于以往印象中、接近于真实中的鲁迅形象浮现在我眼中。
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热情的爱国者。
鲁迅少年时看到中国国民的体质虚弱,于是毅然到日本留学求医,想要使国民的体质强健起来,可等到毕业归国,本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没想到人们缺少的不是体格,而是精神;于是他放弃自己所学的事业,开始进行文学创作,用以改变国民的精神,想改变国民的那些麻木、无情。
后来他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就是要使国民的精神彻底得到解放,不被封建势力锁住了头脑。
在我眼中,为了使国民、国家变得强大,不惜多次改变自己努力的事业,全心全意地为自己的国家付出,对国家的弊端,努力地去改变和消除,为国家付出一切,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曾有人问鲁迅:“你说中国有这么多缺点,你下辈子还会生在中国吗?”而他的回答依然是那样的肯定。
在我眼里,鲁迅是一个关心低层大众的文学家。
在鲁迅的作品中,记录低层社会中小人物的,占了大多数,孔乙已、祥林嫂……,这些小人物的事迹,在我们心里留下了的深刻印象,在这些小人物的最终悲惨命运中,鲁迅先生表达出了对低层大众的同情,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让我们在感叹小人物命运悲惨的同时,又都体会出一些价值和道理,鲁迅先生写这些小人物,故事的真实性暂且不谈,或许这事根本没发生过,但类似的事实肯定发生在中国的一些土地上,这些小人物就是中国低层大众的缩影和集合,众多人的事迹构造成了一个鲜活人物的悲惨命运,也表达出对黑暗社会的无限憎恨。
在我眼中,鲁迅还是个好父亲。
在其子周海婴的回忆中,有时他赖着不去学校,鲁迅先是假意拿报纸要打,后了解情况,于是再向老师请假。
鲁迅小说中国民劣根性
![鲁迅小说中国民劣根性](https://img.taocdn.com/s3/m/1bc5973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3e.png)
鲁迅小说中国民劣根性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迅小说中国民劣根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鲁迅小说中国民劣根性》。
鲁迅小说集《呐喊》,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彷徨》是鲁迅的小说作品集,共收入其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
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末篇《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
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
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
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表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
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故事新编》对于历史材料的处理, 恰如(故事新编· 序言》所说明的, 大多用的正是这种方法: “只取一点因由, 随意点染”。
以至把现代生活中的各种细节也大胆地引入历史, 突出其针贬流俗的意义。
《故事新编》的这种没有“将古人写更死” 〔2 〕, 而是以极省俭的笔墨勾勒出他们的形象, 既不违背故事木身的真实性, 又从中照见了“ 五四” 以后, 别是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现代人灵魂的创作方法, 使得《故事新编》显示出了一种历史小说创作中前无古人的新貌。
所谓的油滑,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当“有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两腿之间出现了”时,“便陷入了油滑的开端”。
鲁迅执着地批判“国民性”原因
![鲁迅执着地批判“国民性”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4639172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fa.png)
鲁迅执着地批判“国民性”原因鲁迅执着地批判“国民性”原因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执着地批判“国民性”原因是什么呢?接下来小编带你们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鲁迅执着地批判“国民性”原因篇1现在有些人似乎很“爱国”,说鲁迅批判国民性把中国人说得太丑了。
他们可能并不了解鲁迅所批判的国民性的具体内涵,也不了解鲁迅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这种批判,直观地对鲁迅的批判方式表示反感,不能接受,甚至担心会丑化了中国人,伤害民族的自尊与自信。
鲁迅的确毕生致力于批判国民性,这也是他所理解的实现文化转型的切要的工作。
他写小说、杂文,时时不忘揭露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说得最多的有奴性、面子观念、看客心态、马虎作风,以及麻木、卑怯、自私、狭隘、保守、愚昧、等等。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谈得最多的一是“看客”,二是“奴性”。
例如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
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于高兴的人尽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这便是牺牲所换来的坏处。
”(《经验》)还有“奴性”,也是鲁迅认为国民性中最严重的病态。
大家回想一下,在鲁迅的小说中,将儿子的命运寄寓在人血馒头上的懦弱的华老栓(《药》),一心想跻身于长衫客行列的落魄的孔乙己(《孔乙己》),因丢了辫子被女人当众辱骂的忧愁的七斤(《风波》),在多子、饥荒、苛税等压榨下苦得像个木偶人的闰土(《故乡》),都是乡土社会中的卑怯者,他们对于身受的压迫忍辱受屈逆来顺受。
《祝福》中到土地庙捐门槛赎罪的祥林嫂,《在酒楼上》中敷敷衍衍模模糊糊无聊地生活着的吕纬甫,《孤独者》中亲手选了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的魏连殳,《离婚》中慑于七大人威光的爱姑,也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卑怯者,虽然他们面对坎坷的命运和人生也有过不平和抗争,但最终都屈服于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这些都是奴性思想的体现鲁迅憎恶中国人的奴性性格,更憎恶他们以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
关于鲁迅国民性探讨
![关于鲁迅国民性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3273049e84868762caaed525.png)
论文关键词:国民劣根性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多元文化论文摘要:鲁迅对半殖民地民族劣根性的揭示与批判,有利于唤醒民众,自我拯救。
国民劣根性的根源在于传统文化,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孔儒文化——封建文化,吸纳现代文化,才能使民族解脱包袱,在现代文明之路上前行。
鲁迅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七十多年了,但正如诗人臧克家所说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作为一个民族的智者与战士,鲁迅不只属于2O世纪前三十多年的中华民族,更属于未来的世界。
他秉烛洞悉着民族的劣根性,照亮着自奋者的前程。
一、鲁迅的国民性是什么国民性一般指超阶级、超地域的国人普遍心理状态和文化性格。
探究和改造“国民性”是鲁迅弃医从文的主要原因,也是其孜孜不懈奋斗一生的目标之一。
鲁迅“国民性探讨”从历史经验和民族前途出发,特别着重于挖掘国民“劣根性”,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着意于对国民性改造。
无论在文学上还是思想上,鲁迅的成就集中在他对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和犀利批判上。
早在留学日本时期,他就经常与朋友们谈论“中国国民性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等问题。
创作前期以小说为主,从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反映人吃人的制度,直击国民生活在这种被人吃和吃人的人肉筵席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这人肉筵席的维护者。
纵观鲁迅的内喊》和《彷徨》,通过对知识分子与农民的描写,揭露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将病态的社会暴露,将国民的灵魂展示剖析,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尽管鲁迅小说创作堪称现代小说的奠基,无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无人可比肩,但鲁迅的创作重心和对文学的贡献更主要体现在杂文的创作上,正如他自己所说“现在是多么切迫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潜心于他的鸿篇巨制,为未来的文化没想,固然是很好的,但为现在抗争,却也正是为现在和未来的战斗的作者。
鲁迅的后期主要从事杂文创作,有《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等十多本。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笔下的国民劣根性
扎扎实实地进行改造国民性的工作,是鲁迅一生的追求。
那么,鲁迅在其创作(主要是小说和杂文)中主要揭示了国民的哪些劣根性呢?
专制性和奴性。
鲁迅曾借用“羊样的凶兽,凶兽样的羊”来形容国民的这一劣根性。
专制者和奴才的逆反对应性格,可以同时并存于一个人的身上,这是长期并存的专制主义制度的影响和长期渗透的结果。
鲁迅对此作了形象的描绘:皇帝压迫大臣,大臣压迫属下官员,下层官员压迫百姓,生活在最下层的男人还在家庭中压迫妇女和儿童。
这是专制性的一面。
而这些专制者对其“上峰”则又带有“奴性”。
“在黄金时代没有到来之前,人都有这种特性。
”“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坟·灯下漫笔》)鲁迅对这一劣根性的社会基础作了深刻的分析:在中国的小农经济土壤中萌生的宗法社会形成为等级特权结构筑建成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而正统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又反晨和大大强固了这样的秩序,在这种庞大的文化氛围的笼罩之下,奴性和专制性混发而成的气质就成了中国国民性痼疾中的核心。
在这一劣根性之下,又派生出:
——卑怯、懒惰和贪婪。
因为一面是奴才,缺乏独立和自主的意识,所以一切事情都得看上峰的颜色行事,从而养成了卑怯和懒惰的性格。
于是各自想着鼻子底下一点小小的利益,过着苟且偷生的日子。
也因为另一面又是专制者,具有攫取别人的权力,在卑怯和懒惰的习性之间又养成了贪婪的习性。
因此,又派生出一种性格:
——巧滑。
这是建立在自私自利基础上的圆机活法。
如对皇帝“不必会做事,只要会磕头”;对对手“压不下去,则捧起来”。
在名与利之间,奉行“道士哲学”——既得好名,又无和尚与尼姑的苦修。
瞒和骗。
“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甚而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
”(《坟·论睁了眼看》)——因为在这等级特权的社会结构中,人人都按照自己值得羡慕或者十分可怜的位置一心一意谋取自己的私利。
这样极端虚伪的社会实践就不能说真话,因而,以完全相反或倒置的形式出现,这就必然会产生虚伪的瞒和骗。
由此,派生出:
——爱面子。
面子是装饰瞒和骗这种国民性的华衮,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
鲁迅揭示了中国人爱面子的特点:在自己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只要保持了表层的面子就自以为荣耀,至于在面子背后的深层内涵中不管遭受多大的屈辱都是次要的。
这实则是一种不要脸的行径。
由此,又派生出:
——做戏和无特操。
鲁迅认为,中国的做戏者很难有下台的时候。
大家本人看作一切事无非都是戏。
所谓无特操,就是善于变化,毫无信仰。
鲁迅愤怒地揭示:文人学士、道士和尚大抵以无特操为特色。
“中国的一些人,至少是上等人,他们的对于神,宗教,传统的权威,是‘信’和‘从’呢,还是‘怕’和‘利用’?只要看他们的善于变化,毫无特操,是什么也不信从的,但总要摆出和内心两样的架子来。
要寻虚无党,在中国实在很不少……”他们什么都不信,但是他们“虽然这么想,却是那么说,在后台这么做,到前台又那么做”,这叫做“做戏的虚无党”。
(《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
中庸之道。
儒家视之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鲁迅通过对“叭儿狗”的形象的描绘,揭示了这种劣根性:叭儿狗“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唯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
”——苟活于专制主义等级特权的社会结构之,中庸主义的态度十分有利于中国人敷衍生活下去,因而形成了中国人极爱“中庸”的特点。
“前驱和闯将大抵是谁也怕得做。
”但鲁迅又深刻地指出,从人性的本质来说,中国人是并不中庸的。
“中庸”的人生态度是强迫出来的,或者说是为了适应于在畸形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去的需要。
精神胜利法。
具体表现为自轻自贱,欺弱怕强,以幻想的胜利安慰自己,以自欺欺人的心态处世。
这种“精神胜利法”集中体现在《阿Q正传》中。
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和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