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一节《气温与降水》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本课是新课程湘教版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 ------- 气温。
是对气候系统的分解学习。
通过对气温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又为后面章节中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等的教学打下基础。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章内容是学习以后各章,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而且也是以后学生生活、参与生产的必备知识。
【学情分析】
当前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
因此,应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理能力。
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图文转化能力等的限制,对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这样比较抽象的东西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减轻压力,提高学习积极性;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理学习模式,构建客观、科学的学习平台。
但气温这种现象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气温也有了一些认识,同时,他们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
2、了解等温线的含义,掌握判读“等温线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分布规律。
3、能够根据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
1、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2、“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
(二)教学难点: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观看图片,五一出游,选择合适的衣服?
导入
新课
学生主体活动设计意图
学生谈谈感受,
初步认知气温概
念。
激发学生兴
趣
联系生活实际,你知道一天当中最高 气温和最低气温各出现在什么时间吗? 合作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冬天、夏 探究 1 天,早上上学、中午上
学、晚上放学三个 时间段气温的差别。
) 学习任务二: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1)回顾等高线的知识,据次推出什么是 等温线?
( 2)哪一块大陆最炎热?哪一块大陆最寒 冷?除南极洲外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哪一 个? (3)观察北半球、南半球从低纬度向两极 气温有什么变化规律?
探究
通过观看图片选择五一出游的衣服, 让学生了解温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今天 我们就一起学习气候的 要素之一 ——气温。
学习任务 一: (1)什么是气温? (2)气温是如何测量 的? (3)一天当中的平均气 温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
4)想一想,怎样计算一个月或一年的平
均气温?
1、学生学生根 据课本资料并 观察图片,讨论 思考
教师提问。
2、以小组为单
位,交流以上问 题,并提出疑 难。
自主学习
使学生充 分发挥主 动性,积 极性,有 助于提高 课堂学习 效率。
归纳
气温的定义、测量与计算
及时归纳 总结
联系生活,合作 将知识转 交流 化为能力
1、 学生根据图
首先独立思考, 然后小组内交 流;
培养学生 的读图、 识图和析 图能力。
( 4)观察北半球的 20℃等温线的弯曲情 况,等温线的形状是平直的吗?那么两个 最明显的弯曲在哪里?这说明了什么?
( 5)从左向右描出北半球的 10℃等温线, 查阅世界地形图观察在亚洲陆地上出现巨 大拐弯的地方是什么地形区?
北半球同纬度的大陆和海洋, 7 月份哪里气 温高? 1 月份呢?你能简单地说明其原因 吗?(让学生回想夏天晴天的中午站在陆 地和水中的区别。
)
归纳二: 气温的分布规律 1、气温从赤道向两极
逐渐降低 . 归纳 2、同纬度的陆地,海拔越高,气温低。
二 3、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同。
因海陆
热力差异不同。
陆地比海洋升温降温都快 所以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相同
2、 学生讨论完
成后派小组成 员上黑板进行 指图,不完善的 地方,其他成员 补充。
合作 探究
2
学生先小 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 识和能
力,增强 组内讨论,然后 学生的自
以小组为单位
信心实践 各抒己见、互相 能力,同 补充和完善。
时还促进 了全体学 生的个性 发展。
分析概括
及时归纳 自我总结
总结
课标分析
本课是新课程湘教版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节的第一课
时-- 气温。
是对气候系统的分解学习。
通过对气温的学
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又为后面章节中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等的教学打下基础。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章内容是学习以后各章,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一,而且也是以后学生生活、参与生产的必备知识。
本节内容编排上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基本宗旨,内容安排简洁、扼要,内容处理上把图像和活动有机配合使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绘图、读图、析图、用图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气温,是对气候系统的分解学习,通过对气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掌握学习地理要素的步骤。
本内容既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又是学习降水等有关气候知识的基础;本节课
主要学习对数据的定性分析,使学生学会多形式的数据分析,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客观、全面的综合分析能力,从而让学生建立全面认识地理问题的地理思维模式。
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图文转化能力等的限制,对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这样比较抽象的东西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不会一蹴而就,需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减轻压力,提高学习积极性;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理学习模式,构建客观、科学的学习平台。
但气温这种现象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气温也有了一些认识,同时,他们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
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同步检测
1. 下列关于气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气温是指大气的冷热状况
B. 世界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七月,南半球出现在一月
C. 气温的观察者通常是看百叶箱中的温度计
D. 一个地方气温年较差是指该地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
2. 下列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气温的分布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B. 海拔的高低会影响气温的变化
C. 南半球的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D. 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相同
3. 南半球海洋上的气温最低值出现在()
A.1 月
B.7 月
C.8 月
D.12 月
4. 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问题。
2)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是从向_______ 逐渐降低。
3 )A、B 两地纬度一样,而______ 点气温相对低,原因是
5. 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最炎热的大陆分别是()
A. 亚洲、美洲大陆
B. 欧洲、南极洲大陆
C. 北美洲、亚欧大陆
D. 南极洲、非洲大陆
6. 按气温水平分布规律,下列各地点的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是()
A. 15 °E,4°N
B.90 °E,32° N
C. 87 °W ,48°S
D. 56 °W,82°S
7. 我国北方的中小学寒假时间较长的原因是()
A. 气温的影响
B. 降水的影响
C. 学校自己规定
D. 与天气有关
8. 下列地区中,四季气温变化最显著的是( )
A. 热带
B. 温带
C.
9. 读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图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B. 该图所示地区位于南半球
C. 该图所示地区位于海洋上
D. 该图所示地区河流冬季有结冰现象
10. 读图,回答问题
(1) 该示意图为___ 半球某区域的等温线分布状况。
(2) 如果A、C为陆地,B为海洋,则此时是 _________(季节) ;如果A、C为
海洋,B为陆地,则此时是_____________ (季节)
(3) 若B 为亚欧大陆,那么 A 为________ 洋,C为________ 洋;若B 为北
美大陆,那么 A 为 _________ 洋,C为 ________ 洋。
(4) 冬季等温线在陆地上向_______________ (方向)凸出,其原因是
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和“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
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的限制,对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这样比较抽象的东西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教学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充分整合的原则,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观察体会,在有趣和活动性的气氛中解决难点问题,以达到解疑排难的教学效果。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
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
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 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
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 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
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总观课堂效果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完成学习要求,有一小部分活动不积极,极个别学生参与度低,总体效果良好。
教学反思
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具体情况来看,本节课突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围绕本节课的目标,从生活入手,首先让学生说出对气温的了解。
本节课的主体设计和主要步骤,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边活动为主体,把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目标切实的落实于每一步教学活动中。
同时也体现了地理新课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本节课中我觉得自己在语言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堂上话语亲切,不生硬,易于接受。
我经常用鼓励性话适时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课堂活动内容安排太长,主要原因是,对于知识点的取舍与对于课堂环节的整合力度还不够,时间有些仓促,活动不充分。
受应试思路的影响,总想求大求全,不敢放开让学生去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