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市流动人员工伤保险参保现状及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Z市流动人员工伤保险参保现状及影响因
素
【摘要】目的:人员的流动在现代社会交通系统的不断发达的情况下变得更加容易,城乡的不平衡发展以及城市的不断开放使得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往异地工作居住的人员也越来越多。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从乡-城、城-城这两个角度对广东省GZ市近些年来的流动人员的工伤保险参保情况进行了解。
方法:本项目以探究工伤保险的参保现状为出发点,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居住于GZ市的流动人员,将这些样本分为乡-城的流动人员和城-城的流动人员这两类,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卡方检验等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的个体特征、职业状况、流动经历的工伤保险参保比例差异。
结果:流动人员构成以青壮年和已婚者为主,大部分人都接受过初中和高中教育。但是城-城的流动人员受教育水平明显优于乡-城流动人员。务工/工作为主要的流动原因,就业时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是相对热门的选择。
结论:流动人员整体工伤保险参保率低,且城-城流动人员工伤保险参保情况好过乡-城流动人员。性别和婚姻状况对于参保率没有显著影响,而受教育程度越高参保可能性越大,单位性质对参保有显著影响。机关单位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参保率很高。
【关键词】工伤保险;个体特征;流动经历;职业状况;乡-城/城-城流动人员
1 前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人员的流动在现代社会交通系统的不断发达的情况下变得更加容易,城乡的不平衡发展以及城市的不断开放使得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往异地工作居住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当前人口迁移的范围、距离和规模因国家的综合实力逐渐强大而飞速扩大,流动人员已经不仅仅包括偏僻地区且收入低的农村人口,许多在城市成长的人们也因各种原因而流入繁华都市。随着国家经济日益发展,以当前发达国家为鉴,我国的流动人员在近些年里就迁移规模而言仍旧进一步会有很大的增加。而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从乡-城、城-城这两个角度对广东省GZ市近些年来的流动人员的工伤保险参保情况进行了解,通过对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当前GZ市的流动人员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工伤保险的参保比率,分析影响是否参保的主要因素。本次的研究有利于全面认识流动人员参保现状的特点,可以丰富现在关于流动人员的工伤保险调查的研究,为庞大的流动人员能拥有足够的工伤保险保障出一份力量。
1.2.1研究意义
我国所拥有的人口规模是全世界最庞大的,这些人口为我国国家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疆土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差异大的条件下,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现象越来越明显。在卫计委的调查中可以发现,人口总数中流动人口具有相当高的占比。在实际生活中去研究流动人口能否融入流入地,在流入地长期居住或者生活下去,是否能享受到流入地的政策和服务的均等化,是否与流入地享受同等社保的参保福利是我国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中的一部分,强制性是它的实施特点。工伤保险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是企业应当遵循法律责任,也是国家合法赋予职工的一项基本权利。该文的研究对于流动人员,有助于帮助提高他们的保险意识,为他们合理争取个人利益做好铺垫;以及增强他们的保障水平,解除职工和家属的后顾之忧,
得以更加积极、专注投入工作中。
该研究的意义在探讨城-城、乡-城流动人员工伤保险的参保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达到完善流动人员的工伤保险制度、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供参考。落实工伤保险制度,提高社会保险保障的同事对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计划
1.2.1 研究框架
本文利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员动态监测数据,通过筛选整理出GZ市流动人员的样本。首先将样本以户口性质分为乡-城和城-城流动人员。影响样本是否参加工伤保险的因素分为个体特征、流动经历和职业状况。其中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家庭人数,流动经历包括流动类型、流动时间和流动原因,职业状况则分为单位性质和行业类别。其次对乡-城和城-城流动人员的参保状况和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交叉分析。最后对参保状况和影响因素作卡方检验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
1.2.2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文献和书籍,学习影响参保的因素如何分类并统计各因素的特点。
(2)分析比较法,分析影响流动人员的个体特征是否影响参保积极性,分析流动人员的单位性质与参保工伤保险的关系。
(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spss软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是否参加工伤保险的虚拟变量设为因变量,研究对于参保有显著作用的影响因素。
1.2.3 创新点
(1)从乡到城以及城到乡的两种流动方式分析比较GZ市流动人员工伤保险参保情况。
(2)提出流动人员的个体特征对决定是否参与工伤保险的具有显著性影响。
(3)提出提高流动人员参保意识的相应方法。
1.3文献综述
1.3.1理论综述
1.刘易斯理论
刘易斯理论是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基础上创立的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该理论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理论中提到一般有两个经济部分存在发展中国家,即资本主义化的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在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这些传统农业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在工业部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向工业部门不断的转移,从而来满足工业部门因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而扩大的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而从传统农业产生的源源不断的剩余劳动力可以为工业部门的生产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1,2]。
2.年龄-迁移率模型
Rogers根据西方国家的迁移数据,提出了经典的“年龄一迁移率”模型,认为少儿时期迁移率较高,但呈现下降态势,后开始快速上升,到青壮年时期达到峰值,之后又开始下降到较低水平,大约在60-70岁老年期形成一个迁移小高峰。20世纪90年代初,杨云彦对我国流动人口的年龄别模型进行了研究,并比对了经典的Rogers的“年龄一迁移率”模型,发现我国人口迁移的年龄特征与经典的Rogers的“年龄一迁移率”模型基本一致。后来,刘敏、王泽强、王金营等分别用最新的数据对流动人口的年龄别迁移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总体上我国流动人口的年龄迁移率模式与发达国家相似,不过倾向于更为年轻化的特征[3,4]。
1.3.2 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8年末,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41亿,这意味着全国超过六分之一的人离开户籍所在地,前往异地他乡生活居住。而其中2018年GZ市的流动人口为967.33万,仅次于拥有972.69万流动人口的上海市,在中国城市流动人口数量排名中排名第二。同年年末,由GZ市统计局的公开数据可知户籍人口数量为927.69万,这意味着非户籍人口已经超过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在就业市场上的参与性也不亚于户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