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的人格境界与文心雕龙的人格理论

合集下载

古代文论第五讲刘勰和《文心雕龙》

古代文论第五讲刘勰和《文心雕龙》
二、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情景交融” 《物色》:“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 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 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 杲为出日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 黄鸟之鸣,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 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 总多,情貌无遗矣。”
萧子显《自序》:“若乃登高极目,临水送归, 风动春潮,月明秋夜,早雁初莺,开花落叶, 有来斯应,每不能已。” 陈后主《与詹事江总书》:“每清风朗月,美 景良辰,对群山之参差,望巨波之滉洋,或玩 新花,时观落叶,既听春鸟,又聆秋雁,未尝 不促膝举觞,连情发藻。”
《文心雕龙·物色》的艺术主客体关系论
2、艺术与社会政治现实的关系: “声音之道,与政相通” 《乐本》说: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 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 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 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 民困:声音之道,与政相通 矣。”
二、艺术接受中的主客体关系
1、“人心随乐而变” 《乐言》:“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 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矣。是故志微、 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 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起、奋末、广贲之音 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 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受; 流僻、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 孔颖达《正义》: “乐又下感于人:善乐感人则 人化之为善,恶乐感人则人化之为恶。是乐出于人 而还感人,犹如雨出于山而还雨山,火出于木而还 燔木。”
刘 勰 和 《 文 心 雕 龙 》
第 五 章
刘勰其人
《梁书·文学传》: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山 东莒县)。其家世似南渡时过江,侨居京口。早 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有十余 年,帮助僧祐整理佛经,于是博通佛典经律论, 钟山定林寺所藏佛经,出刘勰之手。萧梁建国, 起家朝奉请,中军临川王萧宏引兼记室,迁车骑 仓曹参军,出为太末(今龙游县)令,政有清绩。 除仁威南康王(绩)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迁 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 接之。刘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 必请勰制文。奉敕再次去定林寺与慧震沙门于定 林寺撰经,功毕,遂启求出家,改名慧地,不到 一年就业归道山。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

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成书于公元~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刘勰《文心雕龙》的命名来自于黄老道家环渊的著作《琴》。

其解《序志》云:“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环渊)《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

把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归结为“才”、“气”、“学”、“习”四个方面。

《文心雕龙》还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又在探索研究文学创作构思的过程中,强调指出了艺术思维活动的具体形象性这一基本特征,并初步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的形象思维问题;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开研究文学形象思维的先河。

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内容了解《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

分上、下部,各25篇。

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由刘勰(xié)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山写下。

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是全书的纲领,而其核心则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要求一切要本之于道,稽诸于圣,宗之于经。

从《明诗》到《书记》的20篇,以“论文序笔”为中心,对各种文体源流及作家、作品逐一进行研究和评价。

在有韵文为对象的“论文”部分中,以《明诗》《乐府》《诠赋》等篇较重要;在无韵文为对象的“序笔”部分中,则以《史传》《诸子》《论说》等篇意义较大;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不计在内),以“剖情析采”为中心,重点研究有关创作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创作论。

从《文心雕龙》审视刘勰的仕进心理

从《文心雕龙》审视刘勰的仕进心理

从《文心雕龙》审视刘勰的仕进心理刘勰,字彦和,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代,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理论批评家。

他的文学理论著作《文献雕龙》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影响巨大。

作者立足《文心雕龙》这一文本,深入剖析刘勰在文中透露出来的仕进心理,以便对刘勰的心理况味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标签:刘勰《文心雕龙》仕进心理刘勰其人表面出家为僧,实则深藏功名仕进之心。

这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可以得到体现。

据《梁书.刘勰传》载:“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

”[1]从中可知刘勰花了十多年的时间依附于僧人僧祐。

而这僧祐则非同一般,“僧祐在齐梁时期不仅在佛界名声大振,是当时著名的律学大师,而且与齐梁一些主要执政者关系异常密切,在政治上享有特殊待遇。

”[1]并且刘勰所寄居的寺庙,也具有很深的政治意义:“刘勰所寄居的定林寺,也是当时钟山上的一座名刹,不仅名僧辈出,而且也是权贵名流经常出没的场所。

”[1]所以,刘勰的隐居之行深藏很深的仕进意图,这是显而易见的。

后来刘勰作出《文心雕龙》,不惜通过拦车之举求赏于位居高官的沈约:“既成,未为时流所称。

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

”[1]可见刘勰并不愿屈居下位,而是主动献文于高官,以求推重与提携。

最后,刘勰终于得偿所愿,取得功名:“刘勰于天监(503)起家奉朝请后,开始进入仕途,先后任临川王萧宏记室、车骑仓曹参军、太末(今浙江衢县)县令、南康王萧绩记室、东宫通事舍人、步兵校尉等。

”[1]由此可直接看到刘勰对自己仕进心理的践行。

对此,清代的刘毓松进行了一针见血的点评:“终齐之世,不获一官,而梁武天监之初,即起家奉朝请,未必非约延誉之力也。

”[1]可知刘勰通过《文心雕龙》求赏于沈约,得到了他的提携与帮助,最终在梁代获得了日思夜想的官职。

综上可知,刘勰的仕进心理在他的人生行迹中有明显的表露。

然而在他的著作《文心雕龙》中,仕进心理也有清晰的体现,作者立足文本,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文心雕龙》对有才帝王的赞颂在《文心雕龙》一文中,刘勰对爱惜文学的帝王充满了赞颂之情,原因很简单,只有最高统治者爱惜文学辞采,才会进一步欣赏文采卓绝的普通文士,普通文士才可以受到青睐与重用,最终得以仕进。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通观《文心雕龙》一书的内容,它实际上论及了文学本质、文学作品、作家、创作、文学发展、文学鉴赏和批评等各方面的问题,从而共同构成《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

一、文学本质论刘勰对文学本质的观点,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的前三篇《原道》、《叛圣》、《宗经》中。

具体内容而言,彰显为三个关系:第一,“文”与“道”的关系。

刘勰探讨文的本质,是从文与道的关系入手的,为了说明文学与道的关系,他首先论述了自然的天文、地文来源于道。

“人文”,指人类所独有的变现性灵的语言文字形式,亦即文章。

他认为“人文”的文章,与天之文、地之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共同体现了道,是道的具体化。

第二,“文”与“圣”的关系。

刘勰指出,儒家的圣人能精确地认知和把握住至高无上的“道”,并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整体表现出,道的玄妙之理也可以通过圣人获得阐述,《六经》就是道的彰显。

第三,“文”与“经”的关系。

刘勰认为,经书是圣人“原道心”写成的,经书是天下文学作品的典范。

通过经书,不仅可以学习明道的内容,效法圣人美好的道德情操,而且可以获得精美的语言表达形式规范。

二、文学作品论关于文学作品本身特点的分析论述,散见于《文心雕龙》的许多篇幅中。

这里就作品的构成要素、体裁、风格等内容,择其要者加以介绍。

第一,内容和形式。

《情采》篇是专论文学的内容、形式及二者关系的。

刘勰把事物内在的本质和内在的形式二者统一视作一个广泛的法则。

他列出自然事物存有质有文,文质相依,目的是表明由人所创作的文章形成。

他把广义的文分成三种形态: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情文,便所指人类增值性灵的言辞文采。

刘勰指出,人类文章的本体,实际上也涵盖两个部分,即为文与质、情与改采、内容与形式。

他表示,文采依附于内容,内容依靠文采方以求抒发,二者在文章本体中就是互相相互竞争、不可分割的。

刘勰关于文章内容与形式的论述,不以“文质”名篇,而称为“情采”,突出了“情”在创作中的地位,肯定了“采”的形式之美,不仅反映了魏晋文学观念的进化,而且对纠正齐梁文弊也有一定意义。

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下面简述《文心雕龙》的性质、主要内容和价值。

刘勰写作此书,原意是谈作文之原则和方法。

《序志》篇指出,“文心”是“言为文之用心”,也就是讲如何用心写文章。

《序志》又解释“雕龙”两字的含义说:“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原来在战国时代,邹衍善于谈天说地,后来驺奭又发挥其学说,当时有“谈天衍、雕龙奭”之称。

雕龙是指言辞修饰得很细致,有如“雕镂龙文”(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及注)。

“岂取驺奭”句与《文心·杂文》“岂慕朱仲四寸之珰乎”句一样,都是用反诘语气表示肯定,句末“也”字作疑问助词用。

刘勰这里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的文章注意写得美丽细致,他这部书细致地讨论作文之道,故采取过去“雕龙奭”的说法,名叫《文心雕龙》。

如用现代汉语,大致可以译成《文章作法精义》。

《文心》全书共五十篇,除末篇《序志》为自序外,大致说来可分四个部分,以下分别略作说明。

自《原道》至《辨骚》五篇为第一部分,《序志》称为“文之枢纽”,提出了指导写作的总原则。

这五篇中,《原道》、《征圣》、《宗经》是一组,《正纬》、《辨骚》是另一组。

《原道》等三篇关系密切,道、圣、经三位一体。

刘勰旨在说明圣人之文(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五经”)表现了至高无上的道,是文章的典范,所以作文必须取法“五经”。

刘勰认为“五经”文风最为雅正,作文宗法“五经”,就有可能达到“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等六项标准,思想艺术都完美。

《正纬》、《辨骚》两篇,指出纬书、楚辞两类作品,某些奇诡内容背离了“五经”的轨道,但辞采富丽(特别是楚辞),写作时也应当吸取。

《辨骚》最后指出,作文应当“倚雅颂,驭楚篇”,即以《诗经》为根本,吸取楚辞的奇辞异采,“酌奇而不失其贞(正),玩华而不坠其实”,即做到奇正相参,华实并茂。

这可以说是对《原道》以下五篇的小结,提出了指导写作的总原则。

汉魏以来,人们习惯上把诗赋认作文学作品中的主要样式,所以刘勰用倚靠《诗经》、驾驭楚辞来提出指导写作的总原则。

刘勰的人格境界与《文心雕龙》的人格理论

刘勰的人格境界与《文心雕龙》的人格理论

作者: 李建中
作者机构: 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37-42页
主题词: 《文心雕龙》;人格境界;人格理想;作家人格;刘勰;“三个世界”;人格形象;个体人格;自然之道;人格理论
摘要: 刘勰的一生,除了作《文心雕龙》而干之于沈约,还有两件事颇值得注意:一是早年依沙门僧佑和晚年燔发变服.二是天监年间出仕,官至步兵校尉兼东宫通事舍人.可见刘勰生活于佛的世界、文的世界与仕的世界.刘勰的人格理想是“学以达政”,“崇佛”与“研文”不过是“达政”之手段.然而,志大才高却势窘人微的刘勰.最终并未显达于仕途,而是以佛徒之身辞世,以文人之名永生.生存环境与理想人格的反差.酿成刘勰的耿介愤懑之气,并最终形成以“傲岸泉石”为个性特征.以“彩云若锦”为美学品格,以对生存方式之自由选择为高峰状态的人格境界.刘勰的人格境界,在《文心雕龙》中呈现为“道”、“智”、“性”三位一体的作家人格论.“原道心”、“研神理”中所包蕴的自然之道,与“怀宝挺秀”、“智周宇宙”所张扬的智术才藻,共同铸成作家人格的内质与外观;而作家个性的“其异如面”和作品风格的“风清骨峻”,又赋予作家人格以独特的美学魅力与永恒的艺术生命.。

219443799_从《文心雕龙·程器》看刘勰的文人人才观

219443799_从《文心雕龙·程器》看刘勰的文人人才观

041[摘 要] 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中集中论述了文人人才应具备的特质。

道德上要“无玷”,学文要以“成务”为目的,个人能力上要兼顾“器用”与“文采”,最终“待时而动”,能够“奉时以骋绩”,取得一定的声名地位。

刘勰对文人人才的要求受儒家文化影响。

这一人才观不仅对历代选择积极入仕的文人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当代大学生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关 键 词] 刘勰;《文心雕龙》;《程器》;人才观从《文心雕龙·程器》看刘勰的文人人才观王开慧《程器》是《文心雕龙》的最后一篇,从形而下的角度探讨了文人人才的构成要素。

刘勰认为,文人人才应当是《周书》中所说的“梓材”之士,“梓材”,刘勰给出的解释是“朴斫成而丹雘施,垣墉立而雕杇附”,即良木涂上红漆,墙壁筑成后加以粉饰,既要求有使用价值,又能够有所粉饰装点。

所以,理想的文人也应当如同“梓材”一般,“贵器用而兼文采”,即能兼顾器用与文采,这样的文人形象无疑与儒家对文人“文质彬彬”的要求一脉相承。

刘勰在《程器》中对这种文人人才又在德行、个人能力与现实目标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德行“无玷”刘勰首先讨论了道德修养与文人的关系。

刘勰的论述从对魏文帝“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的反驳开始。

魏文帝在《与吴质书》中说:“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

”古今文人大都不顾小节,道德上有瑕疵,这种批判是对整个文人群体的批评,因为曹丕后来称帝,他的这一“文人无行”论也就流传甚广。

刘勰顺着魏文帝的文人“不护细行”论进行了具体的举例,他说:“相如窃妻而受金,扬雄嗜酒而少算,敬通之不修廉隅,杜笃之请求无厌,班固谄窦以作威,马融党梁而黩货;文举傲诞以速诛,正平狂憨以致戮;仲宣轻锐以躁竞,孔璋愡恫以粗疏;丁仪贪婪以乞货,路粹餔啜而无耻;潘岳诡诪于愍怀,陆机倾仄于贾郭,傅玄刚隘而詈台,孙楚狠愎而讼府。

”司马相如、扬雄等文士确实德行有亏,但紧接着他又进行了反驳。

他说:“文既有之,武亦宜然。

中国古代文论 06 刘勰与文心雕龙

中国古代文论 06 刘勰与文心雕龙

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 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 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 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神思》篇主要观点: a、艺术思维中的想像。 提出“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的创作观。 b、志气和辞令在想像活动中的作用,即想 像活动的动因和结果。 c、 思维和语言的非对应关系。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
刘勰的著作,除《文心雕龙》外,只保 存下来《灭惑论》和《梁建安王造剡山石 城寺石像碑》两篇文章,其余尽皆散佚。
2、思想
刘勰一生,虽以儒者入世而终身不娶, 晚年又回归佛门。处在儒、释、道三家相 互斗争、渗透、融合的发展完成期。 (1)众教归一:内圣外圣,义归理一,弥纶 神化,陶铸群生。
刘勰《灭惑论》:“是以一音演法,殊译共 解;一乘敷教,异经同归。经典由权,故孔、释 教殊而道契;解同由妙,故梵、汉语隔而化通。 但感有精粗,故教分道俗;地有东西,故国限南 北。其弥纶神化,陶铸群生,无异也。
5、“知音”说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 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是以将阅文 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 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Hale Waihona Puke 《知音》篇主要观点: “知音”本指识解音律者,亦可指知交好 友,这里比喻鉴赏文学。 a 、知音难求的原因:一是贵古贱今;二是 崇己抑人;三是信伪迷真。 b、“六观”说: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 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一看采用体裁,二看遣词造句,三看继 承创新,四看表现手法,五看用典意义, 六看韵律美感。
2、写作动机 立言不朽,对自己立言能力的自信。 形同草木之脆,名踰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 世,树徳建言。 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 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第六讲 刘勰与《文心雕龙》2015秋

第六讲 刘勰与《文心雕龙》2015秋



近现代《文心雕龙》研究之代表性论著:
注释类: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 王利器《文心雕龙新书》、《文心雕龙校证》,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文心雕龙校注拾遗》, 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选译》, 郭晋晞 《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 王更生(台湾)《文心雕龙研究》,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文心雕龙今译》, 冯春田《文心雕龙释义》, 王礼卿《文心雕龙通解》,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 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
第六讲
刘勰与《文心雕龙》
2011级 汉语言文学

本讲纲要



导言 一、刘勰其人 二、《文心雕龙》其书 三、刘勰文论思想概论 四、《文心雕龙》的主要理论贡献

导言:“红学”与“龙学”
‚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即对 《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脂砚斋评以及‚,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佑 ,与 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 。今定林寺经藏 [zàng],勰所定也。
僧祐:齐代的高僧,在定林寺主持搜集校订佛经,编定经藏。 佛说为经,解释经的叫论,把经论等编成大丛书的叫经藏。

“早孤,笃志好学”:

刘勰出生于南朝刘宋后期,从祖刘秀之任司空,权倾 朝野,这对刘勰父辈多有庇护。父亲刘尚任越骑校尉,为 皇室侍卫。可是,刘勰7岁时,父亲在一次平叛的战斗中 丧生。不幸立即降临到这个家庭,剩下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家境日趋贫穷。但是,少年刘勰‚笃志好学‛,勤奋读 书。而刘氏家族更是有着读书好学的传统门风。《宋书》 本传记载,从曾祖刘穆之便是‚裁有闲暇,手自写书,寻 览篇章,校定坟籍。‛另有族兄刘祥,在刘勰17岁时就已 完成《宋书》书稿的编撰。可以想见,刘勰从小便受到读 书治学的家风影响。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谈刘勰《文心雕龙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谈刘勰《文心雕龙

内容摘要: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谈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各师成心,其异如面谈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山东大学关键词:性情;八体;风格;分类刘勰提出:辞理庸隽,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深浅,未闻乘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意思是说,文学创作活动是人的情性外化为文的体式过程,即内在隐秘的独特思想感情外显为语言文字的风格,内与外是相符的,个性与风格是对应的,各人的‘本心’和‘情性’决定了他们的作品风格。

如此深入地阐述文学家气质、才情、个性与艺术风格的关系,这在我国古代学理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一、体、性之题解在《文心雕龙》中,体作为专门术语,有时指作品的体裁,有时指作品的风格。

如原夫论之为体(《论说篇》)是指体裁:宋初文咏,体有沿革(《明诗篇》)则是指风格。

具体到《体性》一篇,刘勰将文之体分为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显然,典雅、远奥、精约等八体并不属于刘勰在文体论中所提出的诗、赞、铭、诔等34种文体。

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体斥文章形状,性谓人性气有殊,缘性气之殊而所为之文异状。

因此我们断定,《体性》篇的体指的是文章的风格。

关于体性之性,刘勰认为可以分为四项:才、气、学、习。

才、气是先天的情性,学、习是后天的陶染。

就风格的形成而言,先天的才气是潜能,后天的学、习是释放潜能的条件。

这比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说法进了一大步。

二、体、性之关系在风格与人格的对应问题上,刘腮提出了因内符外、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和表里必符的观点。

这种思想是中国传统的文如其人说法的解释和发挥。

除了曹丕的文以气为主,陆机在《文赋》中亦提到:夸目者尚奢,惬意者富贵,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刘勰的《体性》篇继承和发挥了前人的思想,并进一步深化,吐纳英华,莫非性情,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决定作用。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原文注解与鉴赏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原文注解与鉴赏

刘勰《文心雕龙·体性》原文注解与鉴赏文心雕龙·体性刘勰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

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

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若总其归涂,则数穷八体: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

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复采曲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

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

若夫八体屡迁,功以学成。

才力居中,肇自血气。

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是以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子云沈寂,故志隐而味深;子政简易,故趣昭而事博;孟坚雅懿,故裁密而思靡;平子淹通,故虑周而藻密;仲宣躁竞,故颖出而才果;公幹气褊,故言壮而情骇;嗣宗俶傥,故响逸而调远;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

触类以推,表里必符,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夫才有天资,学慎始习。

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彩定,难可翻移。

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

沿根讨叶,思转自圆。

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

故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

文之司南,用此道也。

赞曰:才性异区,文体繁诡。

辞为肌肤,志实骨髓。

雅丽黼黻,淫巧朱紫。

习亦凝真,功沿渐靡。

〔注释〕符:表现。

雅郑:此处指雅乐及*** 之音。

铄(shuò):熔铸。

凝:感染。

笔区:指文苑。

谲:变化。

诡:诡异。

鲜:少。

归涂:归途。

熔式:效法;经诰:经典。

《文心雕龙》的人文精神与当代意义(一)

《文心雕龙》的人文精神与当代意义(一)

《文心雕龙》的人文精神与当代意义(一)【内容提要】《文心雕龙》是国学四部中的重要典籍,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思想文化的重要经典,其中有着深沉的人文精神。

刘勰继承了儒家的人文忧思与使命意识,坚守素志,垂文炳曜。

同时佛学对于他的人格境界与文学精神也起到了深层的浸润作用。

《文心雕龙》的人文精神对于当今中国的人文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中亦可见出国学对于当代的建构意义。

【主题词】《文心雕龙》;人文创建;当代意义虽然时光流逝,但是《文心雕龙》作为国学的重要典籍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经典,即使在今天全球化的电子传播时代,其博大精深的人文蕴涵与思想光彩,依然历久弥鲜,生生不息。

1]同时她用骈文写成,情辞俱佳,金声玉振,益人神智,涵修心灵。

在传统的国学四部中,《文心雕龙》属于集部中“诗文评”之类,《四库全书》提要囿于传统观念,对于集部诗文评类及其《文心雕龙》是这样评骘的:“文章莫盛于两汉,浑浑灏灏,文成法立。

无格律之可拘,建安、黄初,体裁渐备,故论文之说出焉,《典论》其首也。

其勒为一书,传于今者,则断自刘勰、钟嵘。

勰究文体之源流而评其工拙;嵘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师承,为例各殊。

”作者认为《文心雕龙》主要是诗文评的代表作,但是依笔者的理解,完整意义上的“国学”,是借鉴现代立场与眼光对于传统学术进行研究与诠释的一门学问,对于《文心雕龙》的体大思精与人文渊弘,也应当超越古人的局限,具备更深远的目光与方法。

事实上,根据近人汪春泓等先生的考辨,《文心雕龙》的传播与接受,也是在唐代之后形成的。

经典或元典文化,在于它的人文蕴涵,既有永恒性,探讨的是普遍性的人生与文化问题,同时又具有可阐释的变易性,并非僵化的教条,可以走向当今与未来,《文心雕龙?通变》所云“望今制奇,参古变法”,可谓概括了这种经典特性。

随着经典文化在今天社会生活中的复兴,《文心雕龙》的人文价值重新得到认同,比如中国人民大学今年的人文艺术通识课程中,首次将《文心雕龙》作为重要的经典列入全校必修的人文通识课程序列;人民大学国学院也将《文心雕龙》作为经典研读的重要课程来讲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24)-刘勰与《文心雕龙》(三)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24)-刘勰与《文心雕龙》(三)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24)-刘勰与《文心雕龙》(三)三、论文学的风格与体裁1.在论文学的风格方面,刘勰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1)在《体性》、《定势》、《才略》等篇中对文学的风格问题做了比较集中的讨论。

(2)“体”,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形式,如诗、赋、赞、颂等;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特定的体裁和风格,因此也就有自己的“体”。

(3)“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

不同的作家才能有高低优劣之分,个性特点也不一样。

文如其人,所以体与性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刘勰在《体性》篇中明确指出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作家个性各不相同所形成的的必然结果。

2.刘勰在《体性》篇中把纷繁复杂的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并对每一种类型的基本特点作了概括(1)他说:“典雅者,榕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

远奥者,馥采典文,经理玄宗者也。

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

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

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

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烨异采者也。

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

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

”(2)刘勰所归纳的这八种基本文学风格,不是简单的任意举例,而是在研究了大量文学作品风格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刘勰认为文学的风格虽然千变万化,但还是有几种基本类型,所谓“若总其归途,数穷八体”。

(3)提出八种基本类型和文学风格的多样化是不矛盾的,这并不意味着对具体作家风格就可以了简单地纳入某一类,而只是几种构成风格的基本因素而已。

3.刘勰对文学风格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深入地探讨了文学风格形成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之间的关系(1)《体性》篇主要是论述文学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而《定势》篇中则是着重论述了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研究了不同的文学体裁由于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特点,从而决定了其不同的风格特色。

(2)文学作品不同的“体”有不同的“势”。

《文心凋龙》风骨说的人格论视阈

《文心凋龙》风骨说的人格论视阈

作者简介:翦伯象(!"#$—),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文论。

〔!〕本文为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古代文论中的人格范式与现代意义”(%$&’())的部分研究成果。

〔!〕陈耀南:《文心同雕集》,成都出版社!""%年版,第$)页。

《学术界》(双月刊)总第!!%期,’%%)*!+&+,-./&0/1&2/1+13*!456*’%%)《文心雕龙》风骨说的人格论视阈〔!〕"翦伯象(湖南文理学院中文系,湖南常德(!)%%%)〔摘要〕从人格的角度解读《文心雕龙》中的风骨说是“龙学”研究中的新视角。

风骨说体现出了三种人格视阈。

第一,孔儒人格是风骨说基本的文论框架,第二,风骨说在超越魏晋人物品鉴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气骨为尚的大丈夫人格模式,第三,风骨说以六朝缺骨乏品的文学现象为批评视点阐发了纠偏救失的文论人格理想。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说;孔儒人格;大丈夫气骨;人格理想〔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7!#"8(’%%))7%!7%!"#7%)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风骨的内涵、特征、作用以及锤炼方法予以了形象化的阐述,这一阐述主要是在风骨篇中进行的(其它诸篇亦有辅助性阐述),风清骨峻、风力骨鲠是其核心。

这就是一千多年来神秘而难解的风骨说。

刘勰在阐述中没有给风骨下一个规范性的定义,这是导致千人千说的主要原因。

据香港大学陈耀南先生《文心风骨群说辨疑》统计,关于风骨的解释有!%组)9种。

〔!〕其实,结合刘勰的文论思想和《文心雕龙》诞生的文学背景,我们可以看出风骨说与人格的渊源关系。

从人格的高度来解读风骨说,将有助于我们避免仅从字面意义研究风骨的局限,跳出“从风骨到风骨”的学究怪圈。

刘勰的风骨说具有三种人格视阈,具体分述如下。

—#"!—万方数据第一视阈:风骨说以孔儒人格为基本的文论框架风骨作为一种诗学范畴,所蕴涵的正是一种诗学精神,其生命根基是儒家刚健中正的人格理论。

文心雕龙作者风格与作品分析

文心雕龙作者风格与作品分析

文章结构全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文学创作的根本问题谈起,指出创作是作者有了某种情感的冲动,才发而为文的。

所以作者的才、气、学、习等等,就都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特征有着一定的关系。

刘勰认为作品的风格是:“各师成心,其异如面。

”因此,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风格。

他把各种风格大体上归纳为“典雅”、“远奥”等八种,并概括地总结了这八种风格的基本特点。

在这八种中,刘勰对“新奇”和“轻靡”两种比较不满。

不过他认为,一个人的风格不限于一种,而往往有参差错综或前后不同的发展变化。

第二部分以贾谊、司马相如、王粲、陆机等十多人的具体情况,来进一步阐明作者性格与作品的风格,完全是“表里必符”的。

第三部分强调作家的成功固然和他的才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依靠长期刻苦地学习。

八种风格虽然变化无穷,只要自己努力学习,就可融会贯通。

因此,他主张作者从小就应向雅正的作品学习。

原文注释夫情动而言形1,理发而文见2;盖沿隐以至显3,因内而符外者也4。

然才有庸俊5,气有刚柔6,学有浅深,习有雅郑7;并情性所铄8,陶染所凝9,是以笔区云谲10,文苑波诡者矣11。

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12;风趣刚柔13,宁或改其气14;事义浅深15,未闻乖其学16;体式雅郑17,鲜有反其习18:各师成心19,其异如面。

若总其归涂20,则数穷八体21:一曰典雅22,二曰远奥23,三曰精约24,四曰显附25,五曰繁缛26,六曰壮丽27,七曰新奇28,八曰轻靡29。

典雅者,熔式经诰30,方轨儒门者也31。

远奥者,馥采典文32,经理玄宗者也33。

精约者,核字省句34,剖析毫厘者也。

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35。

繁缛者,博喻酿采36,炜烨枝派者也37。

壮丽者,高论宏裁38,卓烁异采者也39。

新奇者,摈古竟今40,危侧趣诡者也41。

轻靡者,浮文弱植42,缥缈附俗者也43。

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44,繁与约舛45,壮与轻乖46。

文辞根叶47,苑囿其中矣48。

〔注释〕1情动而言形:《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浅析《文心雕龙》中作品的风格与个性

浅析《文心雕龙》中作品的风格与个性

浅析《文心雕龙》中作品的风格与个性作者:张塞宋冬莹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3期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中,“体”是指风格,“性”是指“个性”。

风格与个性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即:风格和个性是统一的。

而这个统一的前提是“为情而造文”,“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这两个视角关涉着作家的创作活动与作家性情之间的关系。

此外,作家的风格具有多样性,本文试从精神个性差异这个角度来分析此问题。

关键词:风格个性为情而造文为文而造情多样化一、“体”与“性”在《文心雕龙·体性》中,“体性”之“体”指客观的文学作品所表现出的风格;而“性”则是作家主观方面的才性、气质。

《体性》是讲体貌和性情的关系,即风格和个性的关系。

西汉扬雄在《法言·问神》中提出“心画心声”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他认为,从说话和文章中就可看出人的人格。

后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以“气”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他把“气”与“体”相连,以文气论文体和风格,并品评当时的作家作品。

扬雄所说的“情”,曹丕所说的“气”都强调人格品性或个性气质对文学风格的决定作用。

[1]刘勰也认为,作家的性情决定文章的风格。

他提出的“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正是此意。

的确,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确实决定着作品的风格。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个性,有什么样的个性,就会有什么样的作品风格。

作品无疑是作家的思想、情感、才华、气质、性格的综合表现。

透过作品,可以看到作家本人的精神风貌。

刘勰把风格和个性的关系看成是大体一致的,他认为风格和个性的关系是事物的常性,自然的规律。

在《文心雕龙·体性》中,刘勰举出了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刘向、班固、张衡等作家作品的风格来说明“表里必符”即外表的文辞与内在的性情气质是相符合的问题。

刘勰的生平和思想

刘勰的生平和思想

刘勰的生平和思想(一)刘勰,字彦和,祖籍是东莞莒(今山东省莒县)人,寄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大约生于宋明帝泰始元年(公元465年)左右。

祖父刘灵真,事迹不见记载,可能没有出仕或地位较低。

父刘尚,曾做过越骑校尉(低级军职),死得很早,所以《梁书·刘勰传》说:“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

”14齐武帝永明(公元483—493年)间,佛教徒僧祐到江南讲佛学,刘勰就跟随僧祐住在定林寺,协助僧祐整理佛经,历十余年之久。

据《序志》篇所说,刘勰“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可见他是过了三十岁,即在定林寺的后期开始写《文心雕龙》的。

大约经过五六年的时间,于公元501年左右完成。

由于刘勰的社会地位较低,这部书脱稿后没有引起时人注意。

刘勰却“自重其文”,颇有信心;要想取定于当时文坛上负有盛望的沈约。

沈约的地位很高,刘勰没有正式见他的资格,便装做货郎在沈约车前挡驾。

沈约看后,认为“深得文理”,并放在书案前经常翻阅。

从此,刘勰及其书才逐渐为人所知。

刘勰三十八九岁开始做官,其后经历,《梁书·刘勰传》有如下记载:天监初,起家奉朝请。

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

迁车骑仓曹参军。

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

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

时七庙飨荐,已用蔬果,而二郊农社,犹有牺牲。

勰乃表言二郊宜与七庙同改。

诏付尚书议,依勰所陈。

迁步兵校尉,兼舍人如故。

……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

证功毕,遂启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

敕许之。

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未期而卒。

由于这段记载很简略,其具体时间很难确定。

经范文澜、杨明照诸家考订,眉目渐清;但有的具体年代,特别是刘勰的卒年,还存在较大分歧。

现据有关材料粗列如下:天监二年(公元503年),三十九岁,起家奉朝请。

15天监三年,任临川王萧宏记室,掌文书。

16天监四年,任车骑仓曹参军,管理仓廪。

17天监六年,任太末(今浙江龙游县)令。

从《文心雕龙》审视刘勰的仕进心理

从《文心雕龙》审视刘勰的仕进心理

从《文心雕龙》审视刘勰的仕进心理刘勰是唐代文学大家,也是《文心雕龙》一书的作者,他非常注重文学气质与审美的修饰,将文学作为社交、升官、谋生的手段,融合到人生的方方面面中。

本文将从《文心雕龙》的角度审视刘勰的仕进心理。

一、初出茅庐的刘勰刘勰从小喜欢读书,对于文学和诗歌有极大的兴趣,因此他父亲便很不理解他的人生选择。

尽管如此,他不以为意。

后来,他开始在州县担任过官员,与当时的文化精英交际,事业的方向也逐渐清晰。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名年轻的官僚,他的工作非常辛苦,因此对于他来说,仕进并不仅仅是追求职位,同时也是为了稳定生计和生存的需求。

刘勰接受了经传的教育,使他充满了忠诚感和责任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二、进阶的刘勰在刘勰进入官场之后,官场所需的是人际关系的维系和亲近,他也因此经常参加各种官方活动、宴会,并在其中建立了自己的人脉。

同时,他也刻意写作,用作名片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获取到更多的机会和更高的职位。

在他进阶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文化素养与那些处于领导地位的人相差甚远,因此他就需要通过门客和师傅来求得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三、刻意探求的刘勰刘勰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探求新的知识,这些知识有的是来自于其他人的思想和书籍,有的则是抓住前去拜访某位官员的机会来学习其中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同时刘勰也不以文学、诗歌为单一的作品,而是集中研究了历史、政治、哲学、天文、地理等多个领域。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从而走向成功。

四、追求自我价值的刘勰刘勰以文学作为自己的社交和生活方式,他认为文学是思想和精神的表现形式。

因此他也希望通过文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清晰自己的思路。

他的追求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让自己的作品能够为社会和人们带来正能量。

在他看来,获得官职的过程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个终极目标。

总结起来,《文心雕龙》所揭示出的刘勰的仕进心理,是一个不断进阶、探求新知和成就自我价值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