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

合集下载

导论 《中国政治思想史》 马工程 ppt课件

导论 《中国政治思想史》 马工程 ppt课件

第三 政治伦理化。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社会跨入文明的门槛时,保留 了氏族制的残余。统治者利用氏族血缘观念和亲情关系,发展了宗法制。 政治修养以道德修养为主要内容, 贤才标准中道德占据首要位置, 君王 统治天下的合法性也来源于君王个人道德修养状况等。这充分体现了中国 古代政治思想的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特征。 第四 朴素的辩证思维。中国古代从殷末周初的枟周易枠开始, 到春秋 末年的孔子、老子,已经开始有了朴素的辩证思维。
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变革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相 呼应。在这一过程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政治思想由于不 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而丧失了指导地位,逐渐成为反思批判的对象。 而一度被中国人艳羡并全力追求的西方资本主义“新文化”,也 因为无法挽救中国的危亡而逐步由“新” 变“旧”,并最终在 五四时期被马克思主义取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也从此进入了 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第二 中国政治思想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第三 中国政治思想本质上是历史上一定社会阶级、阶 层、集团政治利益和政治要求的表现。
综上所述,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包括:
中国历史上关于如何治理国家和处理政治关系 等的理论和主张,及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 背景、理论基础、内在联系和历史地位与影响 等。
代表的道家, 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 以及墨家、阴阳家、名家
等学说“ 百家争鸣”的局面。 贯穿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政治思想的基本范畴和命题相继提出, 思想
体系和思维方式渐次形成, 对后世的中国政治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 的影响。
2.秦汉隋唐是中国政治思想进一步发展时期
随着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为维护和巩 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经过不断的斗争融合, 符合国家大一统需要的政治思想逐步形成。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1、民本思想:(1)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学说。

(2)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

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核心理念是以民为本;(3)民本思想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前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存在阶级局限性。

但“民本”的思想顺应了民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保证了国家稳定和发展。

(4)我们当今提出的“以民为本”就是民本思想的发展,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2、”明德慎罚,敬天保民”(1)西周时期周公旦治国思想,(2)因为天命不常,上天只佑有德之人,天命与人事相统一。

因此提出“明德慎罚,敬天保民”。

敬从天命,统治者要做到明“明德”,以德配天;要体察民情,保民是敬天的关键所在;要“慎罚”,是依法行事,慎用刑法。

(3)“明德慎罚”:崇尚德政和慎用刑罚并用,尚德指导思想和保证。

而保民是敬从天命的关键。

(4)第一次在理论上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作的解释,对于周朝的强大和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路向具有重大影响。

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墨家创始人;其思想涉及军事、政治、逻辑、伦理等方面,注重实用而欠缺理论性与系统性。

墨子的全部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兼爱。

6、兼相爱,交相利(1)战国时期的墨子的政治思想(2)墨子社会动乱的根源是由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

因此提出要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

“兼相爱”是针对“别相恶”而言,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

“交相利”是针对“交相贼”而言,主张人们互相帮助,共谋福利。

(3)“兼相爱交相利” 通过人们之间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就是要取消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前的感情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制约;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

但这种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不可能的。

7、尚同(1)墨子的政治主张之一。

(2)天下大乱在于异义,而国家的起源是统一思想的需要,因此墨子主张君主和尚贤的基础上"立统一之义",把天下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即所谓的“尚同”。

研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

研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

研读《中国政治思想史》有感书为政治思想史,正如其序言,所说。

一部政治思想史,不仅在于记录各种言论与历史片断,更在于通过重述政治及政治思想的变迁,获得深刻的政治洞察与在思想领悟。

从书中可见其精神脉络。

但相应的是,由于想要展示政治思想的变迁,加上作者中文系的出身,使得它在思想上的描述有些凌乱了。

也未尝不是一种特色。

并非一味地按照朝代介绍其主要人物的主要思想。

通过政治变迁的脉络,来时刻反思如何拥有现代化的政治。

反思历史上哪些事件和时间节点是具有现代性政治的。

我们的政治从远古开始,久远的几位有名的帝皇,留给我们的政治观念并不多。

但其中可知的是:为天下,公事,比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当然,此时的天下含义仍尤其的狭隘。

但从起流传的精神可以看出古典政治的风范。

黄帝推崇黄老之术,此为君面南墙之术。

此时的道术指的是统治之术,也并非后世的老庄之学。

老庄的避世精神真正的流传是从魏晋时开始。

及至夏商周三代,可谓古典政治的开端。

此时中国的贵族。

书中一种观点讲得很好,君主对人民的维护来自于内心的怜悯,是那种天生的优越感带给他们的对下层人民的怜悯之心。

正是这种世代传承的高贵感,构成了贵族的精神和道德感和荣誉感。

我们今天一味地抨击贵族并不合适。

这种精神在西方社会里流传至今,构成了上层社会道德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中国,早已经消失不见。

自从蛮族入侵,蛮族政治的实行,我们的贵族精神彻底的失去了。

宋襄公遵守贵族的战场礼仪,在今天看来殊为可笑,早在春秋战国远去之后,就遭到了人的耻笑。

贵族精神的失落,也代表着古典政治的失落。

它本当有更好的传承或者更好的变化形式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空前繁荣的时期,影响至今天。

其思想根源皆可从此寻到。

这也是一个中国文明发展的转折点。

西周传统的礼仪社会,经过了一个大的战乱和更替,形成了法的社会管理体制。

及至秦一统天下。

走上了中央集权的道路,就已经无法回头了。

在一个广阔的平原地区,人数众多,又怎么能形成其他种类的政治体制呢?我们经历明清的政治落后难免会兴起探寻西方政治发展以及起源的想法。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是中国传统所独有,但由于儒家正统地位,
因此伦理政治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
应予重视。
4. 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
前者包括政治决策以及把政策付诸实践,比
如进谏、纳谏、庭议、兼听、独断、考课、
监督等。
后者包括君臣关系中的利害冲突、尔虞我
诈,就是权术。如在专制下臣子如何进言,
荀子的《非相》,韩非子的《说难》。
在学科划分上,伦理道德是一个独立领域。
但在中国政治思想上,法家把政治与道德
分为两种不同的事情,但儒家把伦理道德
政治化。比如“孝”,早在周初周公把它
作为一种政治规定,《康诰》“元恶大墩,
靷惟不孝不友。“刑兹无赦。”。儒家继
承这一传统,把孝视为直接的政治。儒家
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贯通为一,也就是
把道德政治合为一。把道德政治化虽然不
5.探寻理想的社会模式
• 孔子对“有道”之世的追求;老子关于
“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
世”,“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
“王道”世界;荀子的“王制”社会;农
家“自食其力、人人劳动、不分君臣”的
美景;杨朱的“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
等等。
二、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就中国政治思想史这一学科而言,不同学者所采取
或为父系。应该说,原始人群维系的主要
纽带是血缘,不是权力或地缘。
• 由顺应自然而论,人群也是自然现象的一
种。为克制自然,人群以群体感应自然、
天体或始祖。由此造就了原始人群的崇拜
现象。
二、原始人的观念
• 人类之所以为人类,即因其有能思之心。
荀子曾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
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第一讲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以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蕴含和历史局限等问题。

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从政治学角度讲,主要包括中国历史上关于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这主要涉及国家与法的学说,这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核心内容。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特点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中国思想史的组成部分,中国思想史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具有思想的联系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政治家,不是孤立地阐发政治思想,而是与哲学思想、伦理思想联系在一起的阐发其政治思想。

思想家们往往以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以伦理思想作为行为准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哲学和政治伦理,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自然,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最后归结为治国平天下。

因此,政治哲学、政治伦理和政治思想是一有机的整体,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内容,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包括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哲学、政治伦理和政治思想。

关于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问题,传统观点认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各个阶级和政治集团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各阶级相互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各种不同政治思想流派之间的斗争、演变和更替的具体历史过程;各种不同政治思想对现实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又说:“政治思想最主要的就是各个阶级对待国家政权的态度和主张,即关于国家的产生、性质和作用,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政权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

”(徐大同等编著:《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述观点抓住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本质,但内容过于狭窄。

政治思想史除了研究国家和法的理论外,如下一些内容也应列入它的研究范围。

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

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先秦诸子中的多数,为了充分和深入论述他们的政治思想,特别注意哲理性的认识。

从先秦政治思想史看,至少如下一些问题,都可以算为政治哲学。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几千年来,中国历代思想家们在探讨政治制度和国家统治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从古代至近现代历史的角度,简要地探讨中国政治思想的演变过程。

古代古代中国政治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时期。

在那个时候,人们开始探索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政治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儒家思想被认为是中国政治思想的基石,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推崇“礼”、“义”等传统道德观念。

而法家则强调以法治国,主张法律权威,规定权威,规定权威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秩序的重要手段。

中世纪中世纪的中国政治思想主要受到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的影响。

孟子主张性恶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仁政至上;荀子强调人性的恶,主张利己主义;韩非子则提出刑罚严厉以维护法纪;墨子倡导兼爱,反对战争和贵族统治。

近代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清朝末年,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思潮兴起,主张学习西方制度以振兴国家。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民主、民生、民权,开创了中国的民主主义运动。

而鲁迅、梁启超等思想家则致力于探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推动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

当代今天的中国政治思想正经历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提出并逐渐深入人心,强调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时代要求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政治思想和制度经验,不断完善中国的政治制度,推动国家实现长期繁荣和稳定。

中国政治思想的历史悠久,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思想的结晶,也为当代政治制度和理论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通过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回顾,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为我们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启示。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1、孟子:“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翟兼爱,是无父也。

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当时杨朱主张“为我”,墨家主张“兼爱”,孟子对这两种思想持反驳态度,其认为杨氏是无视君主,墨翟是无视长幼之序,认为无视等级制度的是禽兽不如的,儒家主张人伦道德、贵贱、尊卑、长幼有序。

孟子认为人伦中以“父子”,“君臣”两伦最重要,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

这体现了孟子亲亲君君,孝的思想。

2、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体现了老子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老子这段话表达了两种意义的道,一种是一般的常道,一种是特殊的道。

常道是不可用语言表达,所以常道无名,是万物的本原。

而非常道是常道派生出来的具体的道,所以有名,且万物都有其道。

3、唐太宗:“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自照,必藉忠臣。

”这句话是唐太宗在总结隋唐历史时,针对帝王杜绝言路所得出的结论。

唐太宗认为人要看清自己必须照镜子,君主想看清自己就必须依靠忠臣,这句话是鼓励臣下踊跃向君主建言献策,以此说明君主不能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不能像隋文帝杜绝言路,因此要求谏纳谏,广开言路。

4、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唐太宗认为做为君王,必须重视百姓,如果以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就好像割自己的肉来喂肚子,肚子虽然饱,而身体却死亡了。

由此看出唐太宗关注君和民、民和国的关系,其清醒地认识政权能否稳固乃系于人心的向背,为君者,定以民为国之根本。

体现出李世民的民本思想,将儒家的重民思想运用到治国实践中去。

5、葛洪:“儒者,易中之难也;道者,难中之易也。

”葛洪通过这句话解释了儒道的难易问题,他认为道儒是本末关系,道为源、儒为流,两者并不矛盾。

儒家主张出世,看起来容易但很难做好。

道家主张无为,消极避世,看起来很难其实做起来容易。

6、董仲舒:“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董仲舒认为天的运动变化规律在于阴阳。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讲义前言一、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意义及目的1、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2、展示人类思维方法、训练我们学会理解、欣赏和评价各种思维取径;3、为我们保留了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前人依据这些方法看待各种政治事实,从而开阔了我们的历史视野和社会政治视野;4、与过去时代思潮代表人物对话,有助于培养多元开放胸襟,发展理性的怀疑精神,戒除一己之偏见。

二、政治思想史学科发展史(提问)三、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1、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2、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结合;3、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的辩证分析。

4、多角度、多方面研究①按思想家或代表作进行列传式研究。

②按思想流派进行研究。

③按社会思潮和一个时代重大课题进行研究;既可对一个时代普遍关心的问题做出总的估计,又可看到每一个人的认识与时代的普遍意识间的关系及共同的意识对实际政治曾产生的巨大影响。

④按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与范畴进行研究;例如对礼、德、法、刑、仁、义、爱、赏、罚、势、术等的研究。

⑤对重要政治命题进行研究。

政治学说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每个理论命题是构成理论体系的基本构件。

如“民为国本”就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命题,对其的关注一直都未曾停止过。

⑥对各种政治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不同思想家比较、不同思想流派比较、流派内不同代表团人物比较、不同时代比较、中西比较,通过比较以求更深刻地认识个性,揭示共性,权衡利弊,评价得失。

⑦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间关系进行研究。

⑧价值性认识与是非判断性认识。

研究政治思想史不能只限于描述,还需考察其价值(即政治思想与政治理性、社会公正、历史进步的关系密切),明确其价值标准。

四、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内容1、治国方略与政策是政治思想史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政治思想这一复杂的研究领域中,不同的方面及不同的层次与政治实践有远近之分,有关治国方略与具体政策方面的主张与实际政治最为接近。

而政治家常从这些主张中选择行动方案,因此,关注治国方略与政策,是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考研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曹德本)考研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导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了解)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定位(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就中国先秦的政治思想理论看,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浑然为一体。

天人合一是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政治思想系统。

在《大学》中作了精辟论述。

2.关于社会模式的理论(又可称之为理想国的理论)社会模式思想与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思想,虽有密切的关系,但范围不同,两者不是一回事。

社会模式或理想国理论是关于社会总体结构与相互关系的理论或设计,它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政治思想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就先秦情况看,这一类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许多有关的思想和设计别开生面,耐人寻味。

孔子的“有道”之世的模式,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设想,庄子的“至德之世”、“无何有之乡”的幻境,孟子的王道世界,《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境界,荀子的“王制”社会,农家人人劳动、自食其力,不分君臣的美境,杨朱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等等,都属于理想国范围内的课题。

研究和分析社会模式思想和理论,应该是政治思想史重要内容之一。

3.治国的方略和政策国家和法与治国方略和政策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又有区别。

我们从先秦政治思想中不难发现,一些人在国家组织体系和法律规定上并没有什么原则区分,但在治国方略和具体政策上却有明显的不同,甚至形成水火之势。

4.伦理道德问题不过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有些派别把伦理道德政治化,这一点在儒家那里表现得十分突出。

关于政治实施理论以及政治权术理论也应是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内容。

进行政治决策以及如何把政策、政治规定和各种行政措施付诸实现,这是政治思想家们经常讨论的问题,比如关于进谏、纳谏、庭议、兼听、独断、考课、监察等等,都属于这方面的问题。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文化模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乃以人文化成天下。

文化整合的过程就形成了具有一定价值取向的文化模式。

中国政治思想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南昌大学

中国政治思想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南昌大学

第一章测试1.中国政治思想是中国学术思想与文化的特色之所在。

()A:错B:对答案:B2.能对思想进化演变一目了然,且可以将各个时代的背景详细说明的研究方法是问题的研究法。

()A:对B:错答案:B3.将各种思想提炼出特色,以类排序的研究方法是()。

A:历史的研究法B:时代的研究法C:宗派的研究法D:问题的研究法答案:C4.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包括()。

A:政治实施理论与政治权术理论B:政治哲学C:治国的方略和政策D:伦理道德问题E:国家和法的理论F:社会模式或理想国的理论答案:ABCDEF5.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资料来源有()。

A:法典及其他制度B:政治家活动的遗迹C:学者的著述与言论D:可以证察时代背景及时代意识的历史及其他著述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特色是重罚。

()A:错B:对答案:A2.“以德施刑”意思是罚为根本,德是补充。

()A:对B:错答案:B3.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政治本质是王权至上和()。

A:仁政B:自然权利C:绝对专制D:主权在民答案:C4.殷商时期,王权专制思想的基础是()。

A:神权崇拜B:祖先崇拜C: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D:上帝崇拜答案:C5.周公的施政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

A:怜小民重刑罚B:敬祖尊王命C:敬天尊天命D:保民慎刑罚答案:D第三章测试1.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将公元前800 至公元前 200 年之间称为人类文明的()。

A:轴心时代B:史前时代C:古代高度文明时代D:科技时代答案:A2.诸子百家中()的思想对于当时和后世影响最大。

A:阴阳、纵横B:玄、名、理、心C:兵、农、杂、佛D:儒、道、墨、法答案:D3.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以下言论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天理人欲,不容并立”答案:A4.“以德报怨”、“以柔克刚”、“大智若愚”、“深藏若虚”这些成语最可能源自()。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名词解释:1.正名: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确切的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

3.化性起伪: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性起伪”“化性”即教化,改变人的恶的本性,“起伪”即礼义是人为的,主张通过后天休养,用人为的礼义道德去教化、改变人性之恶。

4.明分使群:人群聚而组成社会,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于人能够组成群体,分享自己的群体生活,这成为人之所以能够统治自然界万物的一个重要前提。

5.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儒家学派主要以下几个特点:a.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

b.儒家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崇尚仁义。

c.以孔子为师6. 法家思想:法家作为一个学派的概念,最早见于司马炎《论六家之要旨》。

法家思想的特点有:a.重视法律的作用b.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c.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d.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7.道家学派: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思想学派,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是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

8 墨家学派: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学说在战国初期影响很大,墨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9. 淮南子:刘安招致门客集体编写而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法、阴阳诸家,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供全面的治理方案。

作为汉初黄老派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不少思想家和政治家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无能子: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是主旨,抨击等级名分,伦理纲常和君主政治,斥之为祸乱本源,主张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废礼教,弃人伦,无贵无贱,无君无臣;从批判和否定纲常礼教,君主制度,进而走向否定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中国政治思想史是一本让我眼界大开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给我展示了中国政治思想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流派。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代表了不同的政治观念和价值取向。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政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其次,我对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书中介绍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中国政治思想的变革历程。

封建时代的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社会秩序、君主专制和道德伦理。

而近代以来,西方思想的传入和中国社会的变革使得中国政治思想也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如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思想逐渐在中国得到关注和传播。

这些思想的交流和融合,为中国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最后,我认识到中国政治思想与中国历史的密切关系。

中国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历史的背景和社会变革。

每一个时代的政治思想都受到了历史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矛盾。

通过对中国政治思想的研究,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政治思想与历史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中国未来的启示和借鉴。

总的来说,读完中国政治思想史让我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中国政治思想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政治思想与历史的相互关系,以及政治思想的发展趋势和动力。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我对中国政治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的阅读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启迪。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题

中国政治思想史复习题

绪论部分一.什么是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揭示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政治理论和观点的内容、本质、作用和特点,阐明它们形成、发展、演变和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过程与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国政治思想史主要阐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史上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以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关于政治哲学问题天人关系;人性论;中庸、中和思想;势不两立说;物极必反说;历史观;圣贤观等。

2.关于社会模式的理论孔子“有道”之世的模式;老子“小国寡民”的设想;孟子“王道世界”;杨朱“童子牧羊式的田园生活”。

3.治国的方略和政策4.伦理道德三. 概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学科发展?1.20世纪30至40年代为开拓学科新领域阶段代表人物:梁启超代表作《先秦政治思想史》萧公权代表作《中国政治思想史》2.20世纪80至90年代为开创研究新局面阶段代表人物:徐大同代表作《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刘泽华代表作《先秦政治思想史》朱日耀代表作《中国政治思想史》等。

第一章夏商周政治思想一.神权法思想?神权政治思想是由祖先崇拜思想发展而来的,祖先崇拜,帝、祖合而为一,随着君权的不断强化,人们最初的祖先崇拜观念也发展为王权至上的观念,即君权神授。

神权思想是神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利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利,管理人民。

二. “余一人”?“余一人”是殷周时代对帝王的称呼,人辞中王自称“余一人”,其政治内容是表示天下之大,四海之内,“余一人”为最高。

“余一人”思想影响:商代的王权至上观念还未形成系统的政治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基本的发展路向。

三. “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1. “以德配天”说(1)天命不常所谓天命,即上天授命之意。

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萧公权 中国政治思想史 绪论及第一编 第一章内容

萧公权 中国政治思想史 绪论及第一编 第一章内容

《中国政治思想史》绪论及第一章一、萧公权与《中国政治思想史》(一)萧著《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背景在当时,对于中国政治思想的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者认为中国没有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移植于中国未免是“捕风捉影、大言欺人”;一者概念不清,作比附之谈,例如认为孟子具有民主思想、秦政是法治、墨家具有民选制度等。

1929年,陈序经对当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状况曾有一番评判:“关于中国政治思想的有统系的研究的书册是很少的;至于能够把中国全部的政治思想史,来做有统系的研究,据我个人所知的,不但在英文或他种文字方面,没有一本,就是在中国文方面,也找不出一本。

片断的研究,也不过限于一个时代,而犹是春秋战国时代,或是关于个人的政治思想。

”而萧公权撰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目的也在他晚年的自传中陈述清楚了,他写道:“坊间虽然已经出版了两三部《中国政治思想史》,我相信还有余地写一部根据政治学观点,参酌历史学方法,充分运用原始资料,尽量避免臆说曲解的书。

”(二)萧著《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贡献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采政治学之观点,用历史之方法,略叙晚周以来二千五百年间政治思想之大概”对中国现代政治学范式的建构,其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萧公权以现代政治学的理论,对中国传统思想主题、知识信仰作了现代政治学的学理处理,形成了可供世界参考的可靠文献,有力的证明了中国有其自身的政治思想和不可磨灭的价值。

在国内《中国政治思想史》一书,被当时的教育部审定为部定大学用书,奉为研究中国政治思想的经典。

在海外,此书由美国著名汉学家孟复里翻译,上卷已经有普里斯顿大学于%()(年出版。

虽然"###多年的中国政治思想,多属政权学的范围,与西方政治思想相比较,缺乏发达的政治原理与政治哲学。

但是萧公权坚定认为,中国政治思想与西方政治思想只存在性质上的不同,并不存在价值的高与低。

第二,此力作能成为现代学术史上的经典,且数十年无人能出其右,根源于萧氏“平正踏实”的治学态度。

中国政治思想史 读书笔记.doc

中国政治思想史 读书笔记.doc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书笔记《中国政治思想史》作者:萧公权阅读时间:2015年10月《中国政治思想史》是萧公权先生的代表作品,所取政治文献的研究资料上自晚周,下迄辛亥革命,全文所论及古今学者六十余人,文献资料相当丰富。

此书给我印象深刻是是第二章,第二章介绍了我们所熟悉的孔子的身世和他所处时代以及他的思想。

第一节介绍了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曾经编修《诗》、《书》,订正《礼》《乐》,序写《周易》,撰写《春秋》。

并且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从周与正名是由第一节略述作为铺垫,第二节开始加较详之论述。

从周是孔子政治思想的起点。

也就是恢复周朝礼治,而恢复周礼首要的一条就是正名。

他明确表示“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而正名是孔子实行从周思想的具体主张。

所谓正名,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自己的等级名分尽义务,作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作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作父亲的要像父的样子,作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总之,正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环节。

第三节说的便是仁爱。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以德治人",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统治阶级以博爱的心去对待百姓。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

第四节讲的是德、礼、政、刑,它们是封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主要方法,最早由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

孔子认为政刑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德治、教化才是根本的治国方法,他首先提出重德轻刑、以德去刑的主张。

苛政猛于虎,只有德治、教化的治国方法才是治国的根本。

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政治思想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家们就进行过丰富的探讨和思考,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思想体系。

下面将从古代政治思想、封建时代政治思想和现代政治思想三个方面简要总结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知识点。

古代政治思想:1. 太平道和白莲教:太平道和白莲教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两股主要的反封建思潮,追求平等、公正、太平的社会秩序。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流,强调仁义礼智和忠孝恕。

孔子、孟子等都是儒家代表人物。

3.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注重自然和道与德的观念。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4.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严明和行政的效率,提倡以法治国。

韩非、李斯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5. 兵家思想:兵家思想关注军事和战争,认为兵是国家的基础。

孙子的《孙子兵法》是兵家学派的代表作。

封建时代政治思想:1. 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2. 周世宗和文景之治:周世宗开展了变法,推行了新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和文化繁荣。

3. 儒家复兴:明代儒学学者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强调人的内心的道德修养。

4. 孔子学派与法家学派的整合:明代的儒学注重实践,更加注重法家思想的要素,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思想体系。

现代政治思想:1.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欧洲的启蒙思想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平等主义等思想。

2. 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思想: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提倡了共和政治,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思想,包括民主、科学、国民生活改善等。

3. 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得中国产生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发展。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强调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结合。

综上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涵盖了古代政治思想、封建时代政治思想和现代政治思想等多个方面。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孔子:仁礼学说:1、爱人为仁,2、克己复礼为仁;礼:约束人的社会行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主张恢复周代礼制,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德治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内容:1、礼治而正名;2、举贤才;3、实行平均主义政策(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平均主义的经济政策治理国家的人);4、愚民政策;人生哲学:克己礼让,内省修生。

二,孟子:性善论:完全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人性应该包含两个内容,即人的社会属性和人的自然属性;孟子所说的人性是抽象的人性;仁政学说: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指政;仁政条件,统治者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如何实施仁政:制民之产;平均赋税;保护工商业。

历史观:唯心的历史观;以仁爱的观点解释历史,没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三,庄子:政治理想:至德之世,至德的根本特征是自然;政治哲学中的相对主义观念:物无贵无贱;无是无非;人生观: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人是自然地一部分,和谐;关于人与社会的认识,否认人类是群体生活的价值;关于生与死的认识,生死自然过度,反对厚葬习俗;消极处事的人生哲学,折中,养生,达生;社会批判精神:用倒退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圣人乱天下的观点;批判伦理道德;否定历史经验;四,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五,秦始皇:尊君:强化君主权威,加强专制统治;创立皇帝的称号;中央集权思想:推行郡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地方设置郡县,每郡设郡守一人,掌全郡政务,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和任免,郡下设县;重刑主义的法治思想,尚武恃刑,轻罪重罚,严刑峻法;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思想;六,商鞅:商鞅变法的内容:奖励告奸;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废除井田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历史观: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内部,社会矛盾导致历史更替;每个时期的历史政治特点决定于历史条件;人性论:人本性好利,与生俱来;统治理论:天下吏民无不知法者;法律的作用:法法能够定分;法能够胜民;法律是实行富国强民政策的保障;法制原则:刑无等级;明法利民;要轻罪重罚;耕战思想:耕习养战;农业生产可以与战争相结合;七,汉朝:道家政治思想:1,黄老思想;无为而论,与民休息;罚不患满,约法省刑;轻徭薄赋,以民为本;淮南子:无为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的历史观;兼容仁义的法治论及用贤观;汉朝儒家政治思想:基本治世的原则,积极主治,强化君权,民本与行仁政;礼法兼用治国主张,对善用礼,惩恶用法;治国策略,稳定社会秩序,增强国家实力;稳定边疆民族的政策;董仲舒:天人合一论;君权至上与天谴论;阴阳合分论与德治主张;道的永恒与经,权,更化;八,汉初黄老:汉初黄老思想流行的社会背景:汉初统治集团都来至于社会下层;汉帝国建立在秦亡的废墟之上;长期战争,西汉统治基础薄弱;无为而治与民休息:陆贾无为而治的思想;惠帝,吕后时期,清静无为,进一步推行,曹参,陈平积极推行黄老之治;文武并用,德行相济,无为并非无所作为;罚不患满,约法省刑,汉初黄老注重法律在治国中的重要性;轻徭薄赋,以民为本;九,葛洪:前期:尊君思想:君主制度完全符合自然法则;君主可以节制人类好利的本性;主张君主专权,独掌刑杀大权;后期:道本儒末,儒道合一;十,汉武帝:杂用霸术,独尊儒术;杂霸政治术:武帝的政治思想有四个特点,求变;求治之本;德刑兼用(汉家制度的精髓);任贤;韩非子:韩非子,出身于韩国贵族,与李斯同为荀子学生。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

1、先秦:法治思想:荀子强调“隆礼重法”,认为法是治国的关键。

商鞅:法是治国的根本;法之作用在于“定分”、能“胜民”能“富国强兵”;实行“法”治的原则在于依法行事、明令禁止;刑无等级,其基本精神是“公”,不以私害法是天下得治的根本保证;要明法以利民;要轻罪重罚,使民众对于法律有所畏惧;“刑于将过”,在于出现犯罪苗头之前便以法律制止之。

韩非:在法的定义、特征上予以说明:法设之于官府,必须是成文法,而不是随意性很强的习惯法;法的统治对象是民众;法要公开。

法的重要性在于:是全体臣民的行为规范,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实行“法”治的具体原则:法要统一,具有相对稳定性;以其所重,禁其所轻;法不阿贵。

2、两汉: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大一统”来自春秋公羊学的解释,王正月谓之大一统:董认为“一”是万物的本原,是宇宙间的最高法则;所有事物皆要在一的原则下绝对统一起来,不得两起;大一统的专制政治思想是“古今之通谊”、“天地之常经”,具体表现在:1)政治领域,实行绝对君主专制统治,臣下以一为原则绝对效忠君主;2)思想文化领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专制主义政治权力来统一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意志。

3、魏晋: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以无为本,崇本息末。

1)任何社会政治伦理制度皆要以“自然”为本;2)任自然的基本点是与天地合德,求得天地之间的和谐。

于统治者而言,要节欲,实行无为、无欲;于百姓实行愚民政策;无为之为,因时权变。

4、明末清初: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对君主制的看法:1)君主要践行“以天下万民为事”的政治观。

a)坚持“天下为主,君为客”的社会政治理想,君民关系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政治关系:君主及国家制度是应兴天下之公利、除天下之公害的需要产生;黄所处时期君主与天下人的关系颠倒为“天下为客,君为主”;恢复立君的初衷,明确为君的职分,即兴天下之公利、除天下之公害。

b)“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不是君为臣纲,而是君臣师友,君臣共事;c)区分了天下之法与一家之法,即法为天下万民立,而非为一姓立;行天下之法则治,行一家之法则乱;d)“以万民忧乐”治乱观作为评价天下治乱兴衰的标准;2)“行天下之法”以匡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邦建国制
宗法政治制度的创设与确立 宗庙祭祀制度
• 分封 血缘 孝
‚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庶民以成一道德的团体。‛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政治主张和理论 天命(政权合法性的基础)的转移
•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唯命不于常‛ • 唯德是授
面向现实,注重人事——“明德、保民、慎罚‛
“华夏‛族,亦称‚诸夏‛。‚华‛意为‚荣‛,本义为光辉、文采、 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夏‛意为‚中国之人‛(这 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中‛亦意指居四方之中。因此,‚华 夏‛、‚中华‛具有‚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文化很繁荣发达的人们‛的 意蕴。当时,华夏与四夷对称。在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上有着很大的 差别,不过,在长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华夏族与周边异族彼此吸 “ 收文化成分,华夏族的范围也日渐扩大。到了周代,‚华夏‛已经是 一个包容广的民族概念了。从华夏族的形成过程来看,所谓的华夏、 中华、中国,实则意含着这样一种意思:居住在中原(中央之国)之 国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着更为文明化的典范的意义。
第一章
中国政治思想的起点
——商周时期的神权政治思想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商代的神权政治观的内容。 了解西周统治者提出的政治主张和理论的具 体内容。 理解商周二代的神权政治观念之间的区别。
“贵古”
“贵古”的观念 始自胡适的改变
‚胡适以前,在北大讲中国哲学史教授,讲了半 年,才讲到周公。胡适讲中国哲学史则从‘老子’讲起, 以前的三皇五帝、文王、周公都不提了。‛
刘泽华:《先秦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 社1984年版,第一章、第二章。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 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一章。 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9年版,第一章第二节、第三节。
政治主张和理论
王权神授和天下王有
• 王权神授与天子独尊宗 教权威和政治权威结合为一 ‚以德配天‛
• 天下王有与权力王授 《诗· 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观念VS事实 《诗· 唐风· 无衣》《毛传》曰:‚诸侯不命于天子,则不成为 • 孝与父家长专制主义 宗族关系与政治关系交织在一起 《洪范》:‚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商代神佑王权的政治观念
商朝的建立——“汤武革命”
禅让与革命 两种政体
‚对于一种政体,我们可以不流血就摆脱它,对于 另一种,我们不流血就不能摆脱,也许根本不能摆脱。 我建议称第一种为民主,称第二种为专制。‛ —[英]波普尔 《通过知识获得解放》
商代神佑王权的政治观念
研究资料
典册 甲骨文
商代神佑王权的政治观念
• 明德:支柱中轴 治民的态度 • 保民:德的正面 把民众作为自己的镜子‚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 慎罚:德的负面又与德并列 ‚义(宜也)刑义杀‛(《康诰》) ‚周公对于刑罚,固以教化主义为其精神。‛‚意不 在偿惩而在感革,故积极的伦理观念视消极的保安观念 为尤重。‛ ——梁启超 《先秦政治思想史》
►小结
西周的政治制度 嫡长子继承制 封邦建国制 宗庙祭祀制度 政治理论和主张 天命并非固定不变、唯德是授 敬德、保民、慎罚 王权神授和天下王有
作业讨论辅导
商周二代的神权政治观念有何不同?
周公对商代上帝至上信念作了什么样的重要修 正? 在周公发布的一系列诰命中阐述了哪些重要 的 政治观念?
参考资料
西周敬天保民与天下王有的政治思想
“牧野之战” 周公 周之变革
‚中国政治与文化的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宗法政治制度的创设与确立 嫡(正妻)长子继承制
• • • • •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贵妾)不以长。‛ 大宗与小宗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确立天子诸侯君臣之分 逐级层层分封——“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 仪式——“受民受疆土‛ 天子的权利与诸侯的义务
——
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
?为什么学习三代政治思想
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的时期,中国 政治思想史的起点 “崇古”乃中国传统思想特别是政治思想的 一大特色,是我们理解中国政治思想传统特 色的一大关键点
中华民族的形成
三皇五帝 黄帝统一各部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 禅让与夏王朝的建立



商部落始祖契可以和《山海经》诸帝之一的帝喾联系在一起。“殷契,母曰简狄帝喾次妃也。三人 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4]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帝和商人的祖先有 着紧密的关系,甚至有人认为它就是商人的祖先。帝喾其人虽然是神话中的人物,但是他明显地隐喻 商部落的一个早期首领,即级别最高的“先公”。“帝”就是“以至上神而兼祖宗神”[5]。因此可 以总结出,“商人的至上神和祖宗神是同一个神,是神兼有天神和人王的职能”[6],但是这个天神 和人王在现实中又不是重合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史记.殷本纪》中的自汤以下的历代先王皆 称之为帝,如帝外丙、帝中壬、帝太甲、帝沃丁、帝太庚、帝小甲、帝雍已等,直到帝乙、帝辛。一 般认为,商代和西周的君王都自称为“王”,如西周的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等。商代的君王也曾被 称为“帝”,但是具体是从哪一代商王开始称帝还不清楚;只是到了周代,认为自己的德行不够,才 ‘贬帝号,号为王’”
帝的至上性(帝、上帝是至上神) 祖先崇拜(帝的原义是“蒂”) 帝、祖合而为一(帝□ 称号的出现,如 纣王自称“帝辛”)

帝的起源和解释有不同的说法,较为常见的有三种。一说为,“释独体象形字,为花蒂之形,古蒂 字”;其二为“像架木或束木燔以祭天之形,为禘之初文,后由祭天之因为天帝之帝和商王称号”。 还有人认为,是因为帝像女阴之形,因此是母系氏族生殖崇拜的产物。这三种解释都说明了帝在最早 的时候有“创始者权威”的含义。 “帝”最早出现应该是在《山海经》中。虽然经过考证之后,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成书年代 并不早,但是其中记载的关于上古宗教的信息应该是比较完备的。《山海经》中的“帝”指的是所有 神祗中区别于动物神和魔神的“人神”。《山海经》诸帝的身份是个研究中的课题,但是诸帝都有几 个特征:生前居于山,死后葬于山,能够生儿育女并且生育的后代大都是部落首领(国王),如后稷, 或者具有超凡智慧的贤者,例如其子晏龙“为琴瑟”,此外还“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其孙番禹 “是始为舟”等等。从有生有死,能生育子女的特征来说,《山海经》中的帝与普通人很相似。 商代甲骨文中的帝也称为“上帝”,出现很频繁。甲骨文中的帝有三种含义,一为上帝的意思, 即神的称号,如“甲辰卜,争,贞:我伐马方,帝受我佑[3]”,在攻打马方的时候,祈求帝能够给我 方以庇佑;二为庙号的区别词,如帝乙、帝辛;三为祭名,动词,如“帝于河”,向黄河祭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