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七宝山铜多金属矿床次生富集规律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七宝山铜多金属矿床次生富集规律探讨作者:肖秋越

来源:《地球》2013年第04期

[摘要]湖南七宝山矿区位于浏阳东北方向约30公里处,已探明铜矿储量超过28万吨,接近大型矿山规模;伴生铅、锌矿超过50万吨,达到大型矿山规模。本文将分析该矿的矿床特征、描述其次生富集规律,为该矿区以及其它区域类似矿床的找矿、预测等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字]七宝山矿床特征次生富集规律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89-1

湖南七宝山矿区位于湖南省浏阳市东北方向约30公里处,是目前湖南省境内发现的、规模居首的铜多金属矿床。该矿的矿化类型多,储量大,具有相当大的开采潜力。本文将在分析其矿床基本特征和次生富集规律,为后续的矿区开发提供参考。同时也给其它矿区尤其是类似矿区的找矿、预测等工作提供一些经验。

1矿区基本情况

1.1矿区地质特征

七宝山矿区东西长约5km,南北宽约1.5 km.面积7.5 km2,其矿床的形成与石英斑岩关系密切,属于岩浆流体作用。矿区构造复杂,总体构造呈现倒转向斜,其西部开阔,东部狭窄,轴向近似东西,倾向南。矿区断裂构造发育较好,古港-横山断裂从其中南部穿过,近东西走向,倾向南,是一个具有多期次活动的区域性大断裂。

1.2矿区岩浆岩活动

矿区内岩浆岩主要为花岗斑岩,出露于矿区中部,出露面积0.3 km2左右,呈椭圆状岩株产出,其长轴方向长度在1000m以上,南北宽为200-300m。岩体剖面形态复杂,岩体与围岩呈现明显的侵入接触关系。

岩体为斑状结构,斑晶矿物为石英、斜长石、正长石、黑云母,石英已被熔蚀成浑圆或港湾状,长石矿物都已发生绢云母化。。基质与斑晶成分基本相同。

1.3矿床类型

目前七宝山矿区共分四个区域即老虎口、鸡公湾、大七宝山和江家湾,矿床类型可分为裂隙充填交代型、接触交代矽卡岩型和铁帽型三个类型。①铁帽型:属于金银矿体,主要是含铜

黄铁矿,位于地表浅部。②接触交代矽卡岩型:属于高中温热液铜铁矿床。③裂隙充填交代型:为中、低温热液含铜黄铁矿矿床,矿体产于壶天群与冷家溪群不整合界面上。

岩体接触带和岩体内部是七宝山矿床主要矿体分布区。如果运用传统成矿理论,对此现象的解释有一定困难,但如果运用岩浆流体成矿理论就能很好的说明原因。其主要原因是:在岩浆和成矿流体二者共同作用下成矿。虽然岩浆和成矿流体随处于两大不同地质系统,但岩浆提供了热液上升通道和热量,深部成矿流体提供了成矿热液和物质。

1.4开采历史

作为湖南境内的古矿之一,该矿在宋熙宁7年(即公元1074年),就有开采历史记载。明洪武初年,曾进行过大规模开采;明永乐4年,为修建京都宫殿,也在此地开采过铁矿。据当地群众介绍,在古代的开采过程中,曾出现过大规模的坍塌现象,伤亡惨重,所以后人将此处称之为“万人坑”,“老虎口”也是由此而来。目前,山上有超过百万吨的陈年煤渣,足以说明古代开采规模。近代开采起源于1959年,最先是当地社队企业组织开采硫铁矿。1973年,由湖南省化工厅主导,建立省属硫铁矿山区,年开采量也由25万吨发展到50万吨,以后未停止过开采。

经过1000年的持续开采,目前,该矿区的地表浅层矿体虽已采空,但中、深部仍保存较好矿源,所以我们必须从目前开采实践中总结规律,为更好的运用矿产资源而服务。

2矿区次生富集规律

下面将以老虎口段为例,介绍该区次生富集规律。

如前文所述,老虎口矿段属于裂隙充填交代型含铜黄铁矿矿床。矿体产于石英斑岩与壶天群灰岩等接触面上。老虎口矿段矿体长1000m,走向接近东西向。矿体厚度较大,总体呈现西侧直立、东侧舒缓状态。同时,矿体呈明显水平状分带,以矿体转折处为中心,分别向南和西扩散。中心是含铜为主的硫化物矿床,两边逐渐呈现铅、锌矿物含量增多,铜矿物减少的特征。矿石以散粒状构造为主,局部呈块状和条带状构造。其主要特征如下。

2.1原生带

老虎口段矿区的原生带为原生硫化物矿石带,位于潜水面以下,同时伴随着地下水的水平面进行运动,从顶板到底板其游离氧逐渐减少,氧化作用逐渐减弱,原生矿物保持原来状态。目前探明该带铜品位Cu含量从0.8%至1.8%不等。

2.2还原带

此区域硫化矿床是主要的次生富集带。老虎口矿段地下水含量丰富,对还原带的顶板围岩造成强烈溶蚀,同时因水中溶解大量硫酸盐类,导致水体总体呈弱酸性。

根据资料记载,矿山潜水面与区域中水田分布区基本一致,同时大量泉水涌出,还原带地下水流动方向与原生带基本类似,但流动速度缓慢。

该段矿体的转折处倾向由南转西,矿体遇到矿体底板围岩,变为不透水的平缓板岩,形成封闭、缺氧的还原系统,系统中,硫酸铜溶液与原生硫化物等矿物质发生反应,形成次生铜矿富集,经探明,此区域的铜Cu含量平均9%左右。

2.3氧化带

老虎口矿段氧化带的分带现象与基本地形标高相一致,并与矿体倾向方向相同。矿体中,地表所出露的形态与地形、地貌基本吻合。地表水沿着透水性极强的矿石向下逐渐渗透,最终渗透到位于矿体底板的隔水岩层-硅化板岩之中。该硅化板岩阻断了水流向围岩渗透的通道,同时确保地下水继续沿矿体向下渗透,发生强烈的溶解和氧化作用,最终形成矿床。此矿床以含铜黄铁矿为主,伴随金银矿物的富集形成铁帽型金银矿床。

3结论与建议

硫化物的变化包含原生、次生以及氧化矿阶段。氧化矿物阶段主要是次生氧化物,以赤铜矿、黑铜矿和自然铜等为主。次生硫化物阶段主要是次生硫化物,包括以斑铜矿、蓝辉铜矿、辉铜矿等。原生硫化矿物阶段是一个相对连续的矿物生成过程,主要以含铜硫化物为主。根据这一规律,次生铜矿富集中矿体上部为是金、银、褐、铁矿等氧化物的富集带,中部为次生硫化物富集带,下部为原生硫化物带,其分布规律揭示了次生矿体的分布规律。遵循此规律,我们可以在地下深层甚至更广阔的区域进行探矿。同时,在其他区域,如果具备与此相似的特征,也可以进行矿产预测和找矿工作。

参考文献

[1]杨中宝.湖南浏阳七宝山铜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D].中南大学,2002.

[2]张孝国.湖南七宝山铜多金属矿床特征及次生富集规律[J].国土资源导读.2012(12):85-86.

[3]胡祥昭,彭恩生,孙振家. 湘东北七宝山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0(12):365-370.

[4]杨中宝,彭省临,胡祥昭,李朝艳. 湘东北七宝山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4(6):13--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