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面积 的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本质逐步推进——《面积》教学反思
认识《面积》这一内容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过渡的起始课,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由于面积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认识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本课在确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时,建立在对物体的面的感知上,以学生感知物体的面都有自己确定的大小为基点,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面积的本质,进而在比较面积的大小而引发的矛盾冲突时让学生体会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一、把握面积本质,凸显过程目标。
本节课采用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完成对面积本质属性的体验,帮助学生建构面积概念的模型。
第一个层次让学生——“看”。看黑板表面、课本封面,体会物体都有面。在这里不是看它们的形状、颜色、位置、材质,而是看它们的大小,即看看黑板表面、课本封面有多大,把它们的大小体会在心里,记在头脑里。
第二个层次让学生——“摸”。体验每个物体的面都有各自确定的大小。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课本封面的大小是课本封面的面积,黑板的面积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感知面积的含义,首先让学生以黑板面大小的感知为平台,有意义地接受“面积”这个名词。接着又说:它(黑板表面)比课本封面的面积大,实现由黑板面面积到课本封面面积的迁移,理解比较两个面的大小就是比较它们的面积。
第三个层次让学生——“比”。这个层次的活动是开放的,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掌和同桌比的手掌比较,说说比的结果,如,我的手掌面积比同桌的手掌面积大(小),再用自己的手掌和身边的物体的表面比,再说说比的结果,最后任意找不同物体的表面进行比较,一方面反馈学生对面积的初步认识是否基本落实,另一方面扩大概念的外延,从而初步形成面积概念。
二、把握数学本质,突出数学思考。
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关住什么?我们的每一节课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节课,在教学面积概念的时候我力求渗透思维方法的引导,强化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如从黑板的面(平面)到桔子的面(曲面)、从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到封闭图形的大小、从摆方格到数方格、从方格的多少到统一方格,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希望创设一个供学生思维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探索、研究、交流、共享中,品尝到思维的快乐。如果说面积概念的建构是体验与理性的归纳,那么面积概念的教学过程就是“学会数学地思考”的过程。
三、把握教学本质,追求课堂和谐
教学不是有知者带动无知者,而是人与人主体间交流的过程,分享智慧的过程。在交流与分享中,努力使孩子们在建构面积概念的思维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和精神上的满足。
首先我从生活中的平面到桔子的曲面,从不规则的面到规则的面,从具体的实物面到抽象的平面图形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展了面积的外延,把不同的“面”进行整合理解,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其次,在理解“面积”的大小时,学生是在老师设计的活动中、对话中,形成对面积的认识渐进过程:从无知到模糊,从模糊到清晰。在请同学们猜大小的游戏中,学生先入为主,认为格子多的面积就大,格子少的面积就小,学生不知道原来每个格子的大小不一样。当老师出示教学挂图时,学生才恍然大悟,惊呼上当,这种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钻进教师预设好的圈套,然后形成认知中的矛盾冲突,既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认识到数学思维的严谨,又让学生体会统一格子的重要,为下节进行面积单位的教学扫清了障碍。
第三、在比较面积大小时,我十分注重调动学生的感官功能和操作意识,实施了观察-----重叠----数方格等一系列手、眼、脑并用的学习活动,这样不仅比较了面积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体验感受,从而发现有效的方法,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经历、有感悟、有启发、有收获。
总之,本节课致力于要表达的是“有序”与“和谐”。“有序”表现在教学设计有序,课前讲故事,既拉近了师生的情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让“勤于思考、思维敏捷、敢于创新、敢于发表独特见解”的学习方法渗透学生心中,起到一石多鸟之效。再“近距离”展开体验,突出了面积的本质属性,然后进入涂面积、比大小竞赛,拓展了认知结构。最后,思维方法的提升,突出了数学味;呈现的教学材料有序,由平面到曲面。有序还表现在教学进程有序;学生的思维有序……“和谐”表现在本节的
教学突出了数学味与生活实际的和谐。教师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和谐,预设与生成的和谐。
由于对学情了解不够,尤其是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跟我想象的有很大的差距,没能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这节课我上得很吃力,可以说是我23年来上得最累的一节课。虽然评课老师对我的评价很高,老师们也认为我的教学设计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但我还是感觉很遗憾,我认为学生走进来教室走出教室没什么变化。
如何在学生整体认知水平比较差和学习习惯不太好的班级上课?我得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