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大家]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

大家专栏袁征2015-05-22 11:11[摘要]梁启超特别佩服王先生。学生有疑难,他经常说:“可问王先生。”马叙伦教授说,“静”字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静安毕生态度可以静字该之。”作者:袁征,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晚上十点多,清华园南面的刚秉庙,王国维先生的灵枢停在昏黄的灯光里。清华的教授来了,燕京、北大和其他机构的著名学者也来了。他们有陈寅恪、吴宓、梅贻琦、容庚、马衡和梁漱溟等等。清华研究院二十几个学生满面泪水,向导师的遗体三鞠躬。陈寅恪先生却一下伏倒在地,向灵枢三跪九叩。接着,吴宓教授也行三跪九叩大礼。陈先生和吴先生都是中国骨头最硬的读书人,从来不向任何权贵低头。他们对王先生的恭敬震惊了庙里的所有人。这时已经放暑假。梁启超先生刚回到天津,听说王先生自杀,连忙赶回北京。几天以后,清华的学生又回刚秉庙拜祭,决定请学校减少给他们的奖学金,扣出一部分为王先生立纪念碑,表达学生对大师的崇敬。日本和欧洲的报刊发表了一篇又一篇关于王先生在颐和园投湖的报道和回忆文章。

五十一位日本学者在王先生住过的京都袋中庵开会悼念。汉学家川田瑞穗写道:“公之学问文章为当代第一流。”开学的时候,梁启超先生带着清华研究院的新旧学生向王先生墓磕头,然后发表了著名的《王静安先生墓前悼词》,告诉人们:王先生的学术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国界。他“在学问上的贡献,那不为中国所有而是全世界的”。【二】1977年12月,王国维出生在浙江海宁县城一个小康之家。父亲在溧阳县衙当幕僚,好读书,能写诗词,篆刻和绘画也小有名气。家里希望王国维走应举做官的道路。他从私塾起步,十五岁考过童试,成为海宁州学的生员,按那时的讲法,叫做“秀才”。接着王国维顺利过了岁试和科试,得到参加科举的资格。1894年,他参加乡试,没通过。科举三年一次。1897年,王国维再考,还是失败。就在王国维第一次参加科举的时候,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惨败。幸运过了乡试的考生叫“举人”,集中京师参加会试、复试、殿试和朝考。康有为联合各省一千三百多举人,上书朝廷,要求改革。甲午战败和举人上书震动了全国,让王国维知道还有从外国传来的“新学”。他很想学学那些新奇的知识,但家里没有钱供他外出开阔眼界。王国维经常闷闷不乐。第二次乡试不过,王国维改弦易辙。他辞别了新婚的妻子,坐船到最开放的上海,进有名的改革派刊物《时务报》当职员。这时罗振玉在上海开办一所日语学校,叫东文学社。王国维每天去听三小时课。罗先生

不但是个古书古董商人,而且是大学问家。他看上王国维的才华,指导他读书,还资助他的生活。《时务报》停刊,罗振玉留王国维在东文学社做事。王先生兼学日语和英文,开始翻译西方的理论书。【三】义和团暴动,东文学社停办。罗振玉资助王先生去日本留学。1902年春,王先生进东京物理学校。但他只有私塾的底子,缺少科学根基,被数学折腾得很苦。后来脚气病大发作,王先生回国,在日本只呆了四个多月。回来以后,他先后在武昌农学堂当翻译,在通州师范学堂和江苏师范学堂当教师,多数时间跟罗振玉在一起,一边在学堂做事,一边帮罗先生编《教育世界》杂志,介绍外国的教育理论。罗振玉担任朝廷学部参事,约王先生一起入京。1907年春,王先生被任命为学部总务司行走,负责编译和审定教科书。这时他对哲学很感兴趣,最喜欢尼采和康德。为了看他们的书,汪先生自学德语。他买了,还真读了德文版的《资本论》,知道不少共产党的主张。他翻译过《西洋伦理学史要》,自己写了《哲学辨惑》之类理论文章。那些当然只是把现代理论引进中国的普及作品。不过,对西方学术的了解使他有超越中国传统士人的眼光。1908年,王先生开始在杂志上连载《人间词话》,后来结集出版。这本书讨论传统诗词,是中国文学批评和美学理论的经典,集“意境”说之大成,把中国的艺术理论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难以超越的学术高峰。当时王

先生才三十一岁。随后他把精力转向过去学术界视而不见的传统戏曲。王先生的研究马上引起同行的重视。他好些论文一发表,就被译成日语。他的名著《宋元戏曲考》出版之后,王先生被尊为中国戏曲史研究的开山祖。【四】八国联军撤走,清朝开始改革。但庙堂不愿伤筋动骨,加上民族矛盾,辛亥革命在1911年爆发。罗振玉和王先生离开朝廷,跟家人一起到日本避风。他们住在京都大学边上,罗先生带了大量图书和文物。他善于经商,财产丰裕,资助王家的生活。王先生帮罗振玉抄写编校,另外自己写作,换些稿酬。他在京都住了四年多。受罗振玉的影响,王先生逐渐把主要力量用于甲骨文、金文、竹木简研究和经史考据,写了一些有创见的论文,不但在日本,而且在欧洲建立起声誉。1916年春,王先生应邀回上海,为英国商人哈同编《学术丛刊》。此后几年,他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大量论著。王先生把甲骨文研究从辨字发展到考史,开创了甲骨学的新阶段。他的论文《殷周制度论》轰动一时。1917年春,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随即着手收罗人才。9月,北大聘王先生为文科教授。王先生推辞。第二年6月,北大派人到上海,登门面请。王先生再次推辞。罗振玉不赞成蔡先生支持新文化运动,也劝王先生别去。蔡先生知道关键在罗振玉,在1920

年夏天派古文字专家、王先生的同乡马衡去劝驾。马先生先去天津见罗振玉,然后到上海请王先生。罗振玉叫王先生找

理由推托,王国维第三次拒绝北大的聘请。因为王先生说自己在上海有工作要做,孩子又在南方上学,1921年春,北大提出让他担任函授导师,用邮件指导学生。王先生回信,说事情太多,过一两年再说。这时北大真是重视人才。第二年3月,马衡先生出面又劝说罗振玉和王先生,同时请两人担任函授导师。罗振玉接受了聘请,王先生不好再推托,也表示同意。7月,北大派人把津贴送到上海。王先生说自己在千里之外,没做什么事,叫来人把津贴带回去。北大只好叫马衡先生写信去劝。王先生觉得盛情难却,只好收下。这时在国内很有名的东南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也想请王先生。【五】经过罗振玉活动,1923年4月,已经退位的皇帝溥仪任命王先生为“南书房行走”,当小朝廷的文化顾问。跟再三推辞北大的聘请不同,这回王先生毫不犹豫就离开上海去了北京。南书房行走的事情不多,王先生有不少时间做自己的学问。退位皇帝对王先生很尊重,有时留他在宫里一起吃饭。王先生深度近视,一些菜看不清,或者离得远,溥仪就帮他夹。王先生心里挺高兴,回家告诉太太。1922年秋,北大考古学会发表宣言,指责溥仪小朝廷出卖宫中文物。王先生马上写信给考古学会的领导,反驳说,清朝入关,明朝宫廷已经空虚,清朝没有继承前代的宝物,目前宫中的是皇室自己积累的私产。这种说法当然不对。人只有两种合理的权利:一是自己生来就有的,例如信仰自由。二是通过劳动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