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和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和规划

第一节分区原则和依据

一土壤分区原则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按照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区域土壤组合特征、农业利用特点及改良利用方向的一致性而划分的。区域勾划是以地貌发生原则为依据,即土壤分布与地貌区域的一致性。山区照顾山体完整,平原照顾流域的完整。同一区域内应具有优势的土壤类型、近似的土壤组合和环境因素,以及生产上的主导限制因素和改良利用方向上的一致性。在土地利用与生产布局上,总结历史经验,注意土壤等历史地理环境特征和发展演变特点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在土壤改良利用上考虑了城乡建设的总体性与保护生态环境的一致性的特殊要求。

二土壤分区依据

采用的土壤区域、土壤地区、土区三级分区制,参照席承藩、张俊民1982 年所编“中国土壤区划图”中的三级区予以补充、修改编制而成。

土壤区域:全国土壤区划一级单元。反映我国土纲组合群体结构与大农业生产的概括特征,体现我国生物气候条件大范围的不均衡性,及其所影响到的土壤性状与农、林、牧业布局的重大差异,据此将全国分为三个不同的土壤区域:Ⅰ.东部森林土壤区域;Ⅱ.西北草原、荒漠土壤区域;Ⅲ.青藏高山草甸、草原土壤区域。

Ⅰ.东部森林土壤区域大体位于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中条山、秦岭、岷山、大雪山、横断山一线以东地区,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4.43%。人口密集,耕种集约,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耕地和人口数量均占全国总数的90%以上,是我国农业、林业和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

这里濒临海洋,季风进退活跃,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以上,大气湿润程度高,适宜各种林木生长。因而从南到北随着热量条件的变化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森林,相应形成各类不同的地带性森林土壤。①在最南部的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台湾南部的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地带形成砖红壤和砖黄壤,是我国橡胶的主要产地,并盛产甘蔗、咖啡、可可、香蕉、菠萝、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可一年三熟:②在云南、“两广”、福建南部、台湾中部的南亚热带季雨林地带形成赤红壤和赤黄壤,是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既能种植柑桔、油茶等亚热带经济林木,又能种植木瓜、芒果、菠萝、洋桃、龙眼、荔枝等热带果木,农作可一年三熟;③在赤红壤以北的江南及四川盆地南缘和台湾北部的广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形成红壤和黄壤,多毛竹、茶叶、油茶、油桐、桑、漆、柑桔、枇杷等经济林木,盛产水稻,年可二熟;④在秦岭、淮河以南的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交织的地带形成黄棕壤和黄褐土,具有南北过渡地带的特点,为稻、麦两熟地区,也可种植一定比例的双季稻,柑桔、茶叶、油茶、枇杷等经济林果在局部小气候条件下可种,否则遭受冻害;⑤在辽东、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灌木林地带形成棕壤和褐土,已过渡为北方旱作农业,盛产棉、麦、玉米、甘薯,二年三熟,最南部可一年二熟,经济林木以苹果、核桃、红枣、梨等著称;⑥在东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地带形成暗棕壤,其北端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形成漂灰土,主产红松、落叶松、樟子松、柑、桦等木材,是我国重要的用材林基地,森林茂密,素有林海之称,旱作一年一熟。

在这些地带性土壤中,尚有不少非地带的隐域土壤与之呈组合共存的类型:如南海诸岛麻疯桐林下因珊瑚礁和鸟粪影响形成的磷质石灰土;海南岛西南和云南沅江河谷因干热风影响形成的燥红土;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因石灰岩影响形成零星分布的红、棕、黑、黄等色的石灰(岩)土;四川盆地中因紫色砂岩影响形成的紫色土;华北平原因地下水影响形

成的黄潮土和砂姜黑土;滨海平原因海水浸渍影响形成的滨海盐土;东北三江平原因地表滞水和低洼积水影响形成的白浆土和沼泽土;关中渭河宽谷因长期施用土粪叠加而成的娄土;江南各地因长期种稻形成的水稻土等。它们与上述不同地带性土壤相嵌并存,致使区域土壤利用形成地区性分异。

本区域土壤利用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严重,大面积低产红壤与潜育水稻土、盐渍土需要改良。因此大力营造和保护各种林木,绿化荒山荒坡;注意合理排灌,减少盐碱与潜育化危害;增施化肥和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是合理利用治理本区域土壤资源的重要途径。

Ⅱ.西北草原、荒漠土壤区域位于东部森林土壤区域的西北面、南部与青藏高山草甸、草原土壤区域相接,东起内蒙古大兴安岭西麓,西至新疆国土边陲,全长近3000公里。东窄西宽,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5.17%,人口比较稀疏,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农业集中在有水源灌溉条件的河套平原、银川平原、河西走廊、兰州谷地、西宁谷地、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等河谷地区。

本区域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年降水量100-450毫米,由东向西减少,吐鲁番盆地甚至小于10毫米,成为欧亚大陆干旱的中心。这些降水仅适合比较耐旱的草本和荒漠植被生长,且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大而出现不同的群落演替,相应形成各类不同的草原土壤和荒漠土壤。①在北段最东部大兴安岭西侧半湿润草甸草原地带形成黑钙土,肥力很高,覆盖度60-70%以上,亩产鲜草200-400公斤,是我国有名良种畜“三河牛、三河马”的产地,旱作比较稳定,一年一熟;②在中部广大锡林郭勒高原半干旱典型草原地带形成栗钙土,是本区域草原土壤的主体,面积最大,肥力不及黑钙土高,覆盖度40-50%,亩产鲜草100-200公斤,是牧羊的主要基地,旱作较多,但不稳定;③在中、西部乌兰察布和鄂尔多斯干旱荒漠草原地带形成棕钙土,肥力较低,覆盖度15-35%,亩产鲜草50-100公斤,载畜量低,不能种旱作;④在乌兰察布西段与阿拉善干旱草原化荒漠地带形成灰漠土,覆盖度仅10%,产草量低,仅能放牧少量羊群、骆驼;⑤在阿拉善、准噶尔更干旱荒漠地带形成灰棕漠土,地面布满砾幂,草被非常稀疏,覆盖度不足5%,是放养骆驼的基地;⑥在南段黄土高原东部暖温型半湿润、半干旱草原地带形成黑垆土,肥力稍高,农牧并举,二年三熟,但不甚稳定;⑦在黄土高原西部干旱荒漠草原地带形成灰钙土,肥力较低,草被较稀,覆盖度15-30%,农牧交错,二年三熟,旱作很不稳定;⑧在西部噶顺戈壁、塔里木极干旱暖温带荒漠地带形成棕漠土,地面全系黑色砾幂,草被更为稀少,覆盖度1-3%,仅能牧放少量骆驼,但热量较高,客土浇灌,可种植葡萄等经济果木。

除上述地带性土壤外,区域内的隐域土壤有:因水土流失严重形成的黄绵土;河湖盆地风蚀作用形成的风沙土;河谷、湖滨平原地下水作用形成的草甸土和沼泽上,含可溶性盐多,因蒸发影响形成的盐碱土:戈壁边缘干湿交替作用形成的龟裂土;青海东部黄土影响形成的栗绵(钙)土和黑绵(钙)土;河谷平地人为耕种、灌溉、施肥形成的灌淤土;山地森林影响形成的灰褐土和灰黑土;高山草甸植被影响形成的亚高山草甸土,寒冻影响形成的高山寒漠土等,分别与不同地带性土壤呈组合共存,致区域内地区间土壤利用的方向不尽相同。

本区域土壤利用治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干旱缺水,广大土地无法利用;草场资源利用很不平衡;黄土地区侵蚀严重;平原盐碱风沙危害。合理开发利用水源,修建基本农田,建立科学灌排系统,营造水上保持固沙林,是合理利用治理本区域土壤资源的重要途径。Ⅲ.青藏高山草甸、草原土壤区域位于我国西南青藏高原地区,海拔3000-5000米。周围被昆仑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等大山环绕,山体高达6000-7000米以上,世界最高山峰、海拔8848 米的珠穆朗玛峰横亘于区域之南。全区域面积为195.87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0.39%,是我国藏族人民聚居的地区。境内地广人稀,以高寒牧业为主,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