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背景看严复的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社会背景看严复的翻译
Analyzing Yan Fu’s Translation with Social Background
09级师范三班姓名:曾婷婷学号:200914030333
摘要:严复生活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当时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不断加深。严复深感国势危急,他思考西方列强富强、中国贫弱之原因,清醒地认识到根本原因不在于器物,而在于制度,他把振兴国家的希望寄托在士大夫身上。要想从危亡中挽救国家、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必须启发民智,让封建士大夫们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和学术思想。于是,他决定利用自己精通英汉两种语言的优势,翻译西书,将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介绍给中国各阶层。
Abstract:Yan Fu living in semi-feudal society in China after the Opium War of 1840.At that time,the national crisis and domestic political crisis continue to deepen. Yan Fu feels extremely anxious about the national crisis.He thought the root cause China poor and weak is not the objects,but rather the system.So he decided to use his fluent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advantage to translate western book,introduce the advanced Western academic thought to the Chinese at all levels.
关键词:严复民族危机古汉语西方社会科学著作翻译方法
Keywords:Yan Fu、The national crisis、Archaic Chinese、Western social sciences、Translation Method
正文:
严复,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他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他这一翻译原则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但是今天我想谈的不是他的翻译原则,我想谈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他翻译书籍的影响。比如,为什么严复要采用古文翻译西方文本,而不是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翻译?又如,他为什么他为什么不像林纾一样翻译小说而是选择翻译社会科学著作?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他所采用的翻译方法有没有影响?
看过严复的翻译我们不难看出他所采用语言都是古文,让很难看懂。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不无关系。当时,严复从事翻译工作之时,在文字上主要有四种选择:一是讲究文藻华丽与对仗工整的骈文;二是科举考试用的八股文;三是从曾国藩开始,上承唐宋八大家的桐城派古文;四是刘鹗、李伯元、吴趼人等人在撰写小说时所用的白话文。严复师事桐城派的吴汝纶,在文字运用上倾向于古文,而反对骈文、八股文与白话文。而且严复认为,中国要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就必须依靠封建士大夫,而当时的封建士大夫都是熟读古书的。严复强调,他所期望的读者不是一般学童,而是熟读古书的士人,假如因为不能读古书、通古文而有所抱怨,那么问题在于读者,而不是译者,所以他不采用通俗文体,而用古文。对于他这一做法,梁启超曾批评他的翻译太晦涩难懂,难以让普通民众接受。严复回应说,文字是表达思想与情感的工具,中国历史上司马迁与韩愈的文字最为美丽,梁启超也常说战国、隋、唐是中国学术最为灿烂的时代,所以他认为用古
文从事翻译最为合适。
严复的翻译著作主要有《天演论》、《原富》、《群学肆言》、《社会通诠》、《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法意》和《群己权界论》。这些作品都是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为什么他选择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呢?这与他的学习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因此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他就有强烈的兴趣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同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增强。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更是不断加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更加积极寻求保种保国的道路,严复也深感国势危急,但是他认为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器物来在变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是不可能的,他认为使中国真正强大起来的根本出路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因此他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并利用自己精通英汉两种语言的优势,翻译西书,将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介绍给中国各阶层。如他翻译的《群学肆言》,他相信这本书能帮助人们了解过去,并预测未来。他认为,中国的问题根深于历史之中,要进行革命就必须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毛丹先生评价严复的翻译时说:“严复选择、译介各部书的具体用意互不相同,但总体都服从于救亡图存,发启蒙思想的大目标。”
严复的翻译方法为归化意译。翻译过程中他采用了删节、增评、加按语、注评等特殊的方法。删节是指严复有选择地翻译原文。增评是指在翻译时,他常常根据需要添加词句。加按语是严复首创的翻译方法,用于说明和议论。按语大多位于译文章节的结尾或中间。在按语中,严复评论作者的观点,也大胆结合当前的中国局势阐述自己的观点。注评——是译者在翻译时经常使用——对译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语义作补充说明或对疑难字词进行解释的一种方法。严复之所以采用这些特殊的方法,在《<天演论>译例言》的论译事之难中他也有解释:“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西文句中名物字,多随举随释,如中文之旁支;后乃遥接前文,足意成句,故西文句法,少者二三字,多者数十百言,假令仿此为译,则恐必不可通;而删削取经,又恐意义有漏,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从文中我们知道严复采用这些特殊方法都是为了增加译文的可读性,便于读者理解。这些方法使严复在当时特殊的社会条件下更有效地翻译外国学术名著,为救国富国服务。也正是因为这些策略的使用,他的译文得以更容易被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所接受,较好地实现了思想启蒙的目的。
严复作为中国一代翻译大师,他的翻译深受当时社会背景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当时的仁人志士。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中国人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为封建社会晚期的中国输入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参考书目
《<天演论>译例言》
《翻译简史》